九百七十三 興亡

成爲皇帝,意味着什麼呢?

坐在車駕上,聽着歡呼聲和鼓樂之聲,看着人潮洶涌的京師,蕭如薰的思緒有些飄忽。

天下至尊?

孤家寡人?

一千八百多年前,中華大地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登基稱帝的時候,他的心裡在想些什麼呢?

劉邦以布衣登基成爲天子實現開天闢地頭一回之偉業的時候,他的心裡在想些什麼呢?

李世民囚父殺兄登基稱帝的時候,他的心裡在想些什麼呢?

趙匡胤奪取帝位建立大宋的時候,他的心裡在想些什呢呢?

朱元璋以乞丐之身實現從無到有堪稱奇蹟的稱帝偉業時,他的心裡在想些什麼呢?

中華大地風雲變幻無數年,不知有多少人站在那至高無上的位置上叱詫風雲,他們是一時俊傑,執天下牛耳者,可是到頭來,他們得到了什麼,又帶來了什麼樣的結果呢?

他們所建立的基業,所創下的成績,所帶來的影響,隨着他們的死去而漸漸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治亂交替,紛紛擾擾,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如同詛咒一般的規律籠罩在華夏大地之上。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八個字道盡了千古興衰更替,再也沒有比這八個字更能體現這一切本質的字句了。

蕭如薰也想知道到底有沒有可以真正讓百姓幸福的方式,有沒有真正實現古代哲人天下大同理想的方式,不管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亦或是共產主義,到底有沒有這樣的方式?

這個主義那個主義,左一個主義右一個主義,你一個主義我一個主義,到底哪個主義才能走向和平和幸福?

究竟要怎麼做,才能真正意義上結束這種來來回回令人感到無奈且悲傷的輪迴?

亦或是,根本不可能有解決的方式,直到一切的終結?

建立王朝成爲皇帝到底是爲什麼?

僅僅只是爲了掌握權力宣泄慾望享受至高無上的尊榮嗎?

望着那些臉上帶着朝聖般的敬畏神色的百姓們,蕭如薰有點迷茫。

他原以爲這一刻是他人生中最光彩最輝煌的時刻,他會激動萬分,志得意滿,甚至是趾高氣昂的看着自己取得的一切,可直到現在,他突然發現,他的心中沒有任何的激動,只剩下迷茫。

如果他可以不要想得那麼多,只是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古代帝王,只是做古代帝王都會去做的事情,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帝王,強大,專制,果斷,冷血,睿智。

或許也不會這樣迷茫。

一切都按照預定的來,什麼也不去改變,只是做所有帝王都在做的事情,一直等到幾百年後自己創建的王朝被新興階級的革命者們推翻,讓他們在自己的王朝的廢墟上建立新的共和國,走向現代。

那樣的話,他或許就不用迷茫,如果一切都是註定好的,即使自己讓這段歷史發生改變,即使讓自己提前結束了大明,讓自己開創了新的基業,但是不作出實質性的變革,那麼最終的結局也是一樣的。

治亂交替,國家興亡,再強大的國家也有被消滅的時候。

шшш◆тTk án◆C O

按照這樣的規律來,或許七八代,或許九十代,或許十二三代,他一手建立的大秦王朝也會分崩離析,因爲各種各樣的內外矛盾而走上毀滅的道路,在大秦王朝的廢墟之上,共和國的曙光會初現。

而如果發生那樣的事情,從本質上來說,和滿清入主中原又有多大的差距呢?

他處心積慮掀翻大明朝建立自己的國家只是爲了過一把皇帝的癮嗎?

我死之後管他洪水滔天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建立大秦王朝還有什麼意義?

如果不能帶來實質性的變革,如果不能做到完全不一樣的事情,如果不能讓一切光輝閃爍在華夏大地上,他現在所作的一切又有什麼意義?

不過是正常的改朝換代罷了。

後人又會如何評價自己呢?

自己可以修改史書,可以盡一切努力修改史書,可是已經客觀發生的事實,是不容更改的,是一定會有人知道並且傳承下去的,自己已然在歷史上成爲了一個時代的主角,所做的事情,無論如何是無法被抹去的。

先秦二世而亡,蕭如薰不希望自己建立的秦也會走上二世而亡的老路子。

他更不希望這個秦沒能給儒家中國帶來任何改變。

秦這個字本身就代表了變革,而蕭如薰在追求變革的同時,也在追求着獨一無二的普天之下最大的權力。

不管是爲了追求權力也好,尋求變革和突破也好,兩者在蕭如薰身上早就融爲一體了,根本分不出對錯和先後。

蕭如薰不允許自己成爲一個傳統帝王。

他寧可選擇成爲一個極具爭議性的帝王。

讚美也好痛罵也好,他都要做這樣的帝王。

即使這條路彎彎曲曲坑坑窪窪,一眼望不到頭。

那也無所謂。

他早就把自己逼到絕路上了。

並且,還會做出更多類似的事情。

今天,只是一切的開始而已。

烏泱泱一片的人羣在迷茫和擔憂之中圍觀着即將統治自己的帝王,他們對這位帝王並不陌生,因爲就在一年以前,他還是名滿大明天下的無雙戰將,而在一年之後,他成爲了他們的皇帝。

皇帝。

他會給他們帶來什麼?

是和平和希望,還是戰亂與毀滅?

一位戰將出身的帝王,會把他們重新拉入戰爭的泥潭之中嗎?

他們沒有選擇,甚至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或者說,他們根本沒有選擇的意識。

沒有知識,沒有文化,沒有思想,沒有覺悟。

他們是最順從的順民,同時,也是最暴烈的造反者。

他們造反的次數不多,可每一次都是驚天動地的大變革,足以讓統治者戰慄。

而自己又該如何對待他們呢?

爲他們開啓了智慧和思想之後,他們會推翻自己的王朝嗎?

他們會高喊着自由民主憲政法治推翻自己的大秦王朝嗎?

蕭如薰不知道,但是蕭如薰很清楚的是,如果整個國家都在高呼着口號要推翻大秦王朝,那麼不管是大秦還是大明,都已經到了要滅亡的時候了,無可阻擋。

而那,大概是自己所看不到的。

普及教育開啓明智,不僅是爲了增加國家力量,同時,也是將未來的選擇權交給歷史和普羅大衆。

讓他們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二百四十六 我們是撕扯敵國血肉以肥自身的兇獸六百四十四 爲敵(下)三百五十九 夜襲(四)六百八十六 廢人(下)五百八十八 沈一貫的邀請一千一百零三 孫時泰的覺悟(上)二百九十九 老丈人駕臨一百三十二 血戰碧蹄館(一)一百一十八 李如鬆血戰開城(上)五百四十 糧食的疑雲(下)七百九十一 再遇陳龍正九百五十五 麻貴做出了選擇五百七十六 有人要倒黴了一千二百二十一 去與留八百八十四 安祿山與郭子儀一千零八十四 傳奇的毛文龍二百九十四 踏青野炊九百三十 身體冰冷的駱思恭七百四十四 快去找沈一貫!五百八十 仇敵(下)一千二百四十三 人口甄別行動正式開始三百二十一 莽應裡的對策三百五十七 夜襲(二)五百八十二 背叛一千零八十九 節儉的御膳六十六 意見統一一千二百零五 外交孤立行動五百九十八 權力九百三十 身體冰冷的駱思恭六百二十六 奇妙的會面六百四十六 做戲就要做全套九十四 平壤攻略六百三十二 解救大同城六百二十 當幸福來敲門五百三十九 糧食的疑雲(上)五百九十七 甜棗五十二 強龍不壓地頭蛇四百九十三 蒙古寇邊一千三百零七 希望之光五百三十九 糧食的疑雲(上)二百一十七 明軍總攻一千零六十六 被遺忘的柳成龍七百三十四 太祖皇帝啊,您開開眼吧!三十七 叛逆者梅國楨四百一十 合作(上)九百零一 螳臂當車六百二十一 開始吧七百一十五 就打到這裡吧!二百六十一 十萬兩白銀七百零四 北伐的決心(下)十五 哱雲勸降一百二十一 本督親自爲將軍牽馬五百九十 決戰科場之巔三百七十一 大勝六百五十二 劉邦會不會在看着我們六百五十 “無恥的明軍”三百八十五 凱旋(中)一千一百八十 武二百一十七 明軍總攻九百七十四 大秦王朝正式建立一千零八十四 傳奇的毛文龍四百零二 羅馬教廷的目的一百七十六 崩潰的宗氏四百零五 利瑪竇忽然爲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擔憂了起來七百四十九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千一百八十六 早晚會有一戰七百一十八 輝煌的勝利四百八十六 莫大的諷刺七百六十三 獻俘儀式六百六十一 定個小目標,先豎它五六座京觀一千一百八十七 前田利家的託付一千一百零五 心裡沒底的楊應龍一千二百九十四 朕與你們的遮羞布八百二十三 無路可退四百二十四 歸來的利瑪竇四百六十 菲律賓海戰(四)七百八十四 我可憐的孫孫喲五百四十四 山西已經平定六百五十五 一個都不會放過八百三十八 他們還在叫喊着八百四十一 權奸誤我!一百八十一 倭寇水師全滅五百六十六 幸運的朱敏淳五百六十六 幸運的朱敏淳一千一百一十九 五司七姓的機會二十八 腦洞大開的蕭如薰二百六十 李昖的小心思一千零一十九 軍隊的忠誠三百三十 上國還是那個上國一千一百五十一 宋承恩的投桃報李二百五十八 留守一千三百三十六 鄉村遊醫計劃一千二百一十四 大魚都在後面一千零六十四 向大秦求援一千二百四十九 絕對的忠誠九百八十三 大秦宗室(上)七十四 大明劫三百八十二 該死的政治啊四百零七 理想社會一千零三十六 褚英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