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七十三 楊俊民的處境非常艱難

bookmark

萬曆二十六年正月十六日,剛剛過了一個忐忑不安的元宵節的京師居民們得到了他們想得到的消息,與此同時,羣臣大老爺和皇帝朱翊鈞也都得到了他們想要得到的消息。

紫荊關成功解圍,北虜被全殲,蕭如薰已經帶兵殺出紫荊關平定賊虜去了。

謝天謝地,蕭如薰真不愧名將,沒有愧對他那個萬曆第一名將的名頭,李成樑和柴國柱加在一起都搞不定的事情,他一過去就搞定了,先不管他是不是皇帝的親信,單說這份用兵能力,就非常值得倚重。

因爲誰也不知道北虜什麼時候會再來。

百姓們終於放心了,蕭條了多日的京師街道上再次出現了小商販的叫賣之聲。

大戶們也終於放心了,開始從自己的藏身之處裡面遷移出來,踏上了返回京師的道路,重新做起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官員們也終於放心了,該貪財的繼續貪財,該鬥爭的繼續開啓戰端,那些叫老婆孩子趕快逃跑的也忙不迭的派人把老婆孩子給叫回來。

可都別走啦!京師安全了啊!

蕭如薰來了,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只要是軍事上的事情,只要把蕭如薰喊過來,再給他兵權,就能解決,大明有如此柱石之將,實在是幸事啊!

緊接着,三年多以前的老調被拿出來重彈,那些本來就不支持把蕭如薰給調走的官員拼命的怒懟那些要把蕭如薰調走的人,尤其是本來就不支持,這一次還被迫勞師動衆的轉移家人和家產的官員,更是惱怒不已。

你們出於自己的私心而把有功之臣調任到外邊,但是你們好歹也想想自己的安全好不好?就像這一次,北虜都打到家門口了,你們個個都收拾細軟準備跑路了,那個時候要是蕭如薰就在當場,怎麼會允許北虜囂張至此?

你們啊!一個個的都是鼠目寸光自私自利!從來都不在乎朝廷和百姓的利益!

被懟的那一撥人自然也不心甘情願被懟,於是雙方就開始打嘴仗,前線戰爭還沒有結束,甚至還沒有將北虜逐出大明疆土,他們的嘴上戰爭倒是開始了第二次,而且愈演愈烈。

雙方各自都分劃出了不少派系,比如支持蕭如薰調回中原的有“京營戎政”派系,支持蕭如薰主張京營訓練京營,有“薊鎮總兵”派系,雖然不支持蕭如薰主張京營,但是支持蕭如薰就近鎮守薊鎮,好像張居正時期的戚繼光一樣。

除了這兩大派系之外,還有山東總兵派,遼東總兵派,山西總兵派,總而言之,都是主張把蕭如薰留在更近的地方,不要像這一次一樣,丟到緬甸那個蠻荒之地浪費人才。

他們是被北虜嚇怕了,不想再有下一次了,誰也無法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只有蕭如薰才能然他們稍微踏實一點,不然連命都沒有了,還怎麼吵架呢?

而他們的對立面,不支持調回中原派系當中也分裂出好幾個派系,主張溫和的幾個派系分別主張把蕭如薰調任到河南、南直隸或是浙江,出事也好儘快勤王,而強硬派則完全不答應將蕭如薰調任一定要堅持他留在緬甸。

這些強硬派大部分都是當初和王錫爵來往過密的人,王錫爵不止一次跟他們交代絕對不能讓蕭如薰回來,他們雖然不明所以,但是看着王錫爵慎重的表情,他們似乎也意識到了什麼,所以強硬阻止。

可惜他們這一派系的人數不是很多,以至於發展到後來,大家爭論的焦點已經變成了是把蕭如薰留在北直隸還是留在南直隸。

他們乾着急。

而不論這些言官小芝麻,真正在那個決策圈子裡的六部尚書大佬和內閣三閣臣一共九人,卻對着蕭如薰的捷報犯愁。

內閣值房裡,首輔趙志皋,輔臣沈鯉和沈一貫,以及新任吏部尚書蔡國珍,戶部尚書楊俊民,署禮部尚書餘繼登,兵部尚書石星,刑部尚書宋應昌和署工部尚書兼督察院右都御史徐作。

這一共九人圍坐在一起,大明帝國真正的中樞首腦們都集中了。

他們只把蕭如薰的捷報當中的一部分透露出去了,至於剩下的關鍵部分,他們不敢透露,十分默契的瞞着下面人。

廢話,要讓那些言官知道了真相,還不要鬧騰起來?大家還有清淨嗎?

紫荊關是贏了沒錯,但是北虜居然只有五千人在那個地方,卻號稱四萬,把大明軍隊唬的不敢前進一步,剩下三萬五千人趁夜悄悄離開,不知去向,實在是詭異之極,這些北虜究竟是怎麼進來的?爲什麼進來?又打算什麼時候離開?

到了他們這個級別,對很多事情都是知道但是不說出來,也算是給大家彼此留下回轉的餘地,不至於太難看,所以一羣人看着面色極爲難看的戶部尚書楊俊民,神色詭異。

趙志皋一言不發,沈鯉臉色鐵青,沈一貫四下裡看了看大家的臉色,心下竊喜,只想着先聽聽其他人怎麼說,自己則眼觀鼻鼻觀心,什麼也不說。

既然三位輔臣什麼也不說,一貫看楊俊民不爽的兵部尚書石星就首先開火了。

“楊部堂,有些話咱們不說,但是不代表心裡不這樣想,之前咱們可以允許只在心裡想想,不用說出來,但是眼下可不同尋常了,這股北虜來得突然來的詭異不說,這行動更加詭異!你若是說你自己什麼都不知道,那可說不過去啊!”

楊俊民這幾年的處境越來越差了。

他是楊博的兒子,晉商勢力的代表人之一,張四維等人還在的時候,他的處境還是可以的,但是等張四維等一線大佬退居幕後並且相繼病死之後,他的處境就越來越差了,這個時候的朝廷已經不是晉黨一家獨大了。

各個派系聯合在一起怒懟晉黨的事情發生過好幾次,失去靠山的晉黨步步後退,依靠晉商雄厚的財力才得以抗衡,但是目前其餘各黨派對晉黨的打擊力度加大,似乎打算向晉黨方面的根基——商路伸手,楊俊民作爲僅存的代表人,心力交瘁。

一千三百五十七 一路逃,一路死,一路血三百七十二 大明重回南洋三百五十九 夜襲(四)三百五十五 今非昔比二百三十一 明軍血戰德川軍(上)一千二百四十二 精明的麻威一千零四十七 步步爲營九百六十五 命運線六百六十九 敢爲衆人先的石星七百七十四 兵變七百四十三 這就是真相?一千三百六十九 一寸山河一寸血五百七十五 一本爛帳七百七十四 兵變楔子 秀吉的野望八百八十五 沈一貫的請帖四百四十五 無奈的趙志皋九百三十 身體冰冷的駱思恭三百八十 愚蠢的孩子一千零二十 大變革與肅清朝堂一百零七 外臣不辱使命二百九十二 特務國家四百八十八 可怕的猜測二百二十八 明軍集結七百八十八 良知(下)四百二十七 不願離開的大戶五百零六 董一奎死守平型關五百三十八 縱馬奔馳的李如鬆一千零七十八 楊應龍的挑釁八百一十二 國家安泰,繁榮昌盛五百九十三 不聽命令的軍隊一千二百七十八 海波平六百二十四 血債血償一千零八十 哀兵與百戰之士一千三百五十三 皇莊系統四百一十六 利瑪竇的決定九百二十九 完全不同的道路九百一十九 一切開始的地方九百五十五 麻貴做出了選擇一千一百四十六 治蝗(下)一千二百七十四 衆人皆醉我獨醒三百三十八 新的敵人一千一百一十三 先下手爲強二百四十三 不能和背主之賊共存於世一千一百八十一 陰謀的大幕緩緩拉開五百五十三 往南一千零五十六 炸營五百六十八 北虜來了九百五十五 麻貴做出了選擇二百二十一 爭分奪秒六百九十六 耳目三百三十 上國還是那個上國七百八十 都是奸賊!四百二十三 蕭如薰的手工作坊六百一十三 進兵計劃四百零四 優秀的文明七百九十七 策反一千一百五十一 宋承恩的投桃報李一千一百二十 物是人非罷了一千二百二十 大秦的養料(下)五十四 相互之間的猜忌一千一百三十五 孫時泰無能爲力二百八十八 天高皇帝遠七百一十九 那是人嗎?六百零七 分潤八百六十一 萬無一失九百六十七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四百三十七 搞個大新聞八百五十五 多事之秋八百五十二 思想教育一千零六十二 郭再佑戰死三百八十三 歸來二百六十四 夢醒時分一千三百五十二 新的宿命和方向五百四十二 蕭如薰第一次對自己堅持的理念產生了懷疑三十三 葉公夢熊一百零七 外臣不辱使命一百六十一 倭寇的求和五百二十四 萬曆二十六年伊始六百四十二 報應五百九十 決戰科場之巔三百七十二 大明重回南洋六百 悲哀的抉擇一千零九十八 臣毛文龍多謝陛下隆恩二百八十七 出兵之議九百一十九 一切開始的地方九百零七 衍聖公三百六十四 大決戰一百七十七 攻佔對馬島三百三十二 接風洗塵宴一百三十二 血戰碧蹄館(一)四百三十 興師問罪(三)一千二百九十一 李昖的今天,朕的明天一千零六十三 平壤的災難一千三百三十六 鄉村遊醫計劃五百九十八 權力七百八十八 良知(下)八百八十八 細小的危機八百二十八 吳下阿蒙七百七十八 最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