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 手足無措的莽應裡(上)

袁黃說的都是實話,他乘着一艘船,還有一艘船爲護衛船,兩艘戰船從天津衛港口一路南下,到了南洋的地界之後,有時候需要靠岸補充物資,然後一靠岸,那些聽不懂說話的小國的人一看是大明船隻,上面還有大明士兵,頓時就面色大變,慌慌張張的跑走不知道去幹什麼。

因爲彼此之間語言不通,袁黃甚至以爲這些人是害怕自己要攻打他們,所以纔有了這樣的狀態,弄得他也有些哭笑不得,剛準備解釋,就看到一羣一羣穿着和周邊百姓明白不同的人出現,操着熟練的漢話,喊着什麼“恭迎天兵,不知天兵來此有何貴幹?”

船上的士兵和袁黃一樣都是莫名其妙的,說出自己的來意之後,這些大概是官員的人立刻對着周邊人大喊着什麼,然後立刻就有人組織把一大堆一大堆吃的用的喝的給他們送上來,袁黃愣了一下,就讓士兵趕快付錢,誰知道白花花的銀子和沉甸甸的銅錢遞過去,這些人一臉正經的推辭了這些銀錢。

“天兵此來是爲了幫助我們除掉那些兇惡的蠻夷,這些是我們應該做的,還請天兵天將不要推辭,全部收下,當作是我們的一番心意。”

這樣的事情在沿途遇到了三次,袁黃的船隊從進入南洋以後就沒花過錢,這小日子過得還很舒坦,一個個吃得膘肥體壯,他帶來的這兩百多衛隊簡直可以直接投入戰鬥了。

這種事情的發生讓蕭如薰哈哈大笑不止,大笑之餘,也是深刻的感受到了大明這兩個字對於這周遍整個地區的小國到底意味着什麼,大明的存在在這個時代的這個地區到底是什麼意義,『中國』這兩個字到底蘊含着先人何等的能量和驕傲。

三萬軍隊下南洋,竟有如此聲威,周邊小國爭相投靠討好,一邊倒的站在大明這邊,支持大明討伐緬甸,緬甸一時間成爲公敵,周邊鄰國全部翻臉,國土上狼煙四起,之前被壓迫的不敢反抗的人聽說大明派兵要來討伐緬甸之後,一個跟着一個豎起反旗,態度最溫和的也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拒絕再給莽應裡提供軍費軍糧。

東征西討數十年,自持軍力無雙、打遍周邊無敵手的莽應裡做夢也想不到,僅僅是兩個字和三萬軍隊,就能給擁有十幾萬精銳軍隊的自己帶來那麼大的麻煩,仗還沒開始打,兩軍還未面對面交鋒,整個世界包括自己內部的有些部下在內,都認爲自己已經輸了,三代人的心血建立起來的東籲王朝支持不住了,逃避不了被滅國的命運。

最可怕的不是面對一個強敵,而是牆倒衆人推,現在的莽應裡就深刻的感受到了這種被世界所孤立的痛苦。

之前每一次起兵,都是大量的人跟隨,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親族,其他各族的人也因爲自己的威名和勇武紛紛派兵跟隨自己,哪個不服打哪個,打到最後誰也不敢不服,龐大的國土上,從未有過如此雄心壯志的人們,莽應里豪氣萬丈,立刻就把目光投向了北邊的那個龐然大物。

那個龐然大物的傳說已經很久了,久到莽應裡對它不屑一顧,揮兵北上,連破大明十數個土邦,佔據大片大明領土,更加志得意滿,向着大明內地衝鋒而去,後來總算是遇到了明軍的正規部隊,幾次交手,雙方互有勝負,就算是後來孤軍深入的部隊被打敗了,明軍也無力追擊,他看着能打就打過去,打不過就撤回來,明軍根本拿他沒辦法。

久而久之,他愈加狂傲,最初的一點點小心謹慎也不復存在,不斷的率兵挑釁大明王朝,他以爲大明王朝根本沒有能力對他發動反擊,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幾年以前,一個來自五百年後的靈魂附着在了大明西北邊陲的一名將領身上,他的突然出現,改變了大明王朝的歷史軌跡,他煽動自己的翅膀,把不可預知的未來帶到了每一個人的身邊。

他將提前終結東籲王朝的命運。

而莽應裡不知道,他麾下的將軍們和士兵們也不知道,這個狂傲的戰爭狂人和他的戰爭集團滿腦子都是戰爭戰爭戰爭,從來就沒有和平發展的想法,而無數歷史實例告訴我們,只有會發展的國家和民族才能擁有輝煌的歷史,戰爭狂人所帶來的永遠只是曇花一現的戰爭帝國。

中國人會打仗,但是中國人最輝煌的並不是打仗的戰績,而是文明的存續。

莽應裡茫然的四顧,望見自己昨天還風平浪靜的國土上,到今天便狼煙四起,昨天還不可一世的軍隊今天就惴惴不安,昨天還拍着胸脯說要打到北京去的將軍今天就稱病不出,他的雄心彷彿在一瞬間就被凍結了。

心裡涼颼颼的,背後也涼颼颼的,剛剛和南部諸多土邦簽訂了君子協議的莽應裡馬不停蹄地組織軍隊,爭分奪秒的準備戰備物資,等着自己的主力從北面撤回來,就可以帶兵奔赴泰緬邊境,準備一場決定自己命運和國家民族命運的戰爭。

但是越準備就越是心寒,他以往的戰爭模式,是準備打仗,徵收糧食和錢財,準備妥當,出擊,戰勝,掠奪,大賞功臣,準備下一次的戰爭。

這樣的一個流程下來,形成一個特殊的維持體系,他也從來不去在意自己本族的男丁都被抽調去打仗,那麼耕地誰來耕種,糧食誰來提供,他的錢糧都是從別人那裡爭搶來的,不是自己種地經商得來的,所以他沒有那個搞基建的意識,他和納瑞宣不同,納瑞宣就很懂得利用華人的力量搞基建,所以暹羅的統治比莽應裡的統治要穩定得多。

而莽應裡這種純粹的軍政府,完全靠的是軍隊武力和個人威望來維持,並不是靠規章和制度,一旦遇到緊急狀況,個人威望受損,軍隊武力後繼無力,他們又會面臨什麼樣的局面?

就是現在的這個局面了。

一千三百一十一 他只是皇帝(上)七百五十七 沈一貫沒安好心三百五十七 以倭治倭九百八十四 大秦宗室(下)六百七十九 歷史變局一千零一十二 一個人在戰鬥九百四十五 也不能讓這些人繼續姓朱了七百九十五 開動的戰爭機器(上)二百四十三 不能和背主之賊共存於世二百二十八 明軍集結六 備敵九百二十四 你們是要造反嗎?!三百零九 龍鳳胎(下)一千一百七十九 韓擢抵播州六百四十四 爲敵(下)一千一百五十六 齊大勇的忠誠一千一百四十一 所有人都在忙二百三十七 德川家康的窘境四百四十三 混帳東西!八十八 心安樂,才能身安樂一千二百六十五 袁儼被捕九百七十八 混亂的朝鮮一千二百三十九 岌岌可危的暹羅八百三十九 謝禾覺得自己非常有成就感五百五十二 平行的世界一千二百一十三 喊殺聲驟起三百九十一 三年(上)一千三百一十五 郭家的一天(上)七百八十八 良知(下)七百九十八 總動員四百四十二 銀子!銀子!二百零八 德川的同志遍佈豐臣內外六百一十七 試探(上)一千零六十一 毛文龍渡江八百四十六 由衷的笑容五百二十四 萬曆二十六年伊始一千三百 爹爹,我怕四百九十五 暴怒的朱翊鈞一百七十九 這仗打的值四百零五 利瑪竇忽然爲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擔憂了起來二十四 病入膏肓的巨人四百五十四 要讓軍隊習慣直接被最高統治者指揮二百零六 大明日本互助友好條約三百七十二 大明重回南洋五百六十六 幸運的朱敏淳九百二十一 混亂的京師一百九十四 他註定找不到識字的人四百三十三 喪心病狂(上)三百七十七 旁觀者眼中所見之物一千零九十七 斥責毛文龍一千二百九十三 布延進獻傳國璽(下)五百三十九 糧食的疑雲(上)七百零九 你們不給,我來搶一千一百五十一 宋承恩的投桃報李一千零六十 新的危機接踵而至一百四十五 德川家康的議案一千三百零九 成功的政策五百三十三 障眼法八百零六 如火如荼八百八十九 批評與期許三百二十六 利瑪竇的見面禮七百一十一 誠意一百七十五 九鬼嘉隆的最後努力二百八十八 天高皇帝遠六百九十五 請沈閣老務必要小心一個人二百四十四 一切遂成定局五十六 蕭如薰縱論朝戰(上)三百二十七 將軍也懂數學?二百零八 德川的同志遍佈豐臣內外二百一十四 三分日本五百二十六 旁觀者眼中所見之物九百三十二 一場沒有懸念的戰鬥三百五十四 『老朋友』的會面三百七十六 朱皇帝的這個鍋背得冤吶!九百四十二 不過是交易罷了五十三 朝鮮來使七百八十 都是奸賊!五百一十九 李成樑的政治失誤一千二百八十二 陸海之爭(上)九百五十三 修天下一千一百三十一 有何臉面去見列祖列宗啊!七十四 大明劫九百二十一 混亂的京師六百六十五 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一百二十九 碧蹄館遭遇戰(下)四百八十六 莫大的諷刺七百五十五 皇帝的坦誠二十 兒郎們!隨我殺賊!!一千零三十二 努爾哈赤成功了四百三十九 混亂的總督府四十八 初聞朝鮮亂一百五十四 李舜臣二百一十四 三分日本一千三百六十七 秦皇立馬碑一百二十六 利益驅動的猛獸四百三十五 天誅(上)六百五十 “無恥的明軍”一千二百三十一 人口甄別部隊八百七十七 進軍松江府二百七十八 不爽的李成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