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何紹祖這幾月之間忙着上躥下跳,倒真還不是毫無收穫,比如馮伯璋薦舉的幾個身居要職的官員,雖然他們看不上何紹組這個區區吏員,然而“要職”也總有一些故舊需要提攜,通過重賄馮伯璋與顧懷恩,也調職京都,但因爲與馮大相國使終隔着一層,得到的職位就不那麼顯要了,不足以滿足貪慾。
是以這幾個人,就打算着見風使舵,何紹祖送上前來,聯想到他與京兆柳之間不無走動的聯繫,於是馮黨中這些小蝦米一樣的人物,也樂得與其交好。
何紹祖與之逐漸熟絡起來,便通過這幾人引薦,結識了馮伯璋府上管事,當然他根本沒想過要重賄馮伯璋,故而只是與管事閒聊時多,以期打探出什麼要緊罪證來,好以此爲柄在毛維面前邀功。
何紹祖雖娶了毛維家奴,然而他不受毛維器重的事也是有目共睹,故而那管事也只當何紹祖是個見風使舵之流,對他並沒多少防範,倘若何紹祖真要重賄馮相,他居中牽線,好處也不少,再加上何紹祖因爲利用十一孃的名義被一商賈看中,竟合夥做起了生意,手頭逐漸活絡,沒少請管事花天酒地,幾回青樓妓院觥籌交錯下來,半醉之間,有的話就從管事口中不留意泄露了。
比如馮伯璋因爲私財累多,在外置有不少田產,稍微得用的家奴都安排去各地擔任管事了,造成相府裡僕役短缺,最近正準備採買。
這事當時何紹祖草草一聽,根本沒當一回事,哪知轉頭就遇毛維提起需要將耳目安插進入馮府。
可不是巧合?
何紹祖簡直以爲自己如有神助!
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了,只要他轉彎抹角打聽出那負責採買奴役的管事尋常都與哪家牙行合作,毛維只需將耳目安插進那間牙行,收買也好要脅也罷,讓牙儈薦入馮府豈不大功告成。
方法雖然簡單,奈何因爲於讓暴露,毛維再不能利用這枚棋子,短時之內也不及再與馮府中人結交,因而才一籌莫展,想不到何紹祖這裡恰巧就有這消息,還真是得來全不廢功夫。
馮伯璋就算再怎麼機警,也不可能對採買的每一個奴役都摸根察底,再說就算他細察,也察不出什麼蹊蹺。
當然新近入府的僕役沒有可能近身侍候主人,多數都是做些灑掃修築的勞力活,一邊接受管事調教,要真得到器重,耗廢時長不說,還得等着天時地利的機會,不過毛維深知太后安排的種種計劃,此人甚至不需作爲耳目,就是單純地安插到馮府而已。
有何紹祖提供的信息,一切就變得十分簡單。
只不過半月之後,此人就被順順利利地採買進了馮府。
關鍵之人已經到位,一切條件已經具備,沉寂四年的太后終於可以啓動她幾經變改完善的計劃了。
又說這日,十一娘得了李十三郎親書邀帖,請她赴文會。
對於大周貴族子弟、文人雅客,舉辦文會十分常見,偶爾也會有閨閣女子相跟着兄長赴請,可受主人特邀卻不多見,然而李十三郎因爲本就與薛陸離交好,連帶着同賀湛、王寧致這些年也時常走動,與十一娘倒也算熟臉,再兼這回他偶然得了幾幅好畫,起了興致,故而賃下柳仕宜所置一處別苑,邀請好友共賞,十一娘作爲賞鑑書畫的大家,受邀與宴就不顯得多麼突兀了。
李十三郎李隨,兩年前就舉明經及第,如今卻仍未釋褐,但因出身京兆十望,顯然不需等足七年,他取得功名之後,便有意與不少年歲接近但已授職的青俊走動,故而他今日相邀者非但有準備參加科舉之文士,以及一榜及第的“同年”,也有已經授職入仕者。
比如眼下正在高談闊論的較書郎林昔。
關於此人,十一娘早前才聽陸離提起過,知道他爲欽授弘文館較書,耿於直言的性情與其父林霄上近似,林霄上當年頗得裴相看重,更得德宗器重,仕途順遂,奈何早逝,唯有這麼一個獨子,不知是否因爲林霄上的緣故,林昔明經及第後不過守職三年便得釋褐,還是欽授較書郎,這一恩榮,足讓天下士子欽羨。
而這時賞評畫作已經告一段落,做爲唯一閨秀,十一娘自覺地避讓出首席,獨坐一隅。
可依然還是在這四面漏空,唯有輕紗垂擋的水榭裡,對於衆郎君談經論史自然能聽得清楚明白,更不說此時話題移轉到政令國事上,林昔那慨然之談越發擲地有聲。
“單純蒐括逃戶,根本不能遏制百姓流亡,倘若農戶得以安居樂業,有誰願意寄佃豪富甚至賣身爲奴?追究根由,還是地方官府授田早已不足,然民戶所攤賦稅卻依然按足畝繳納,民衆不能承擔重賦,便給予貴族豪強兼併耕地機會,甚至與官員狼狽爲奸,強佔民田!而每每蒐括逃戶強逼佃農歸田,卻不予足田畝,依然會有逃亡!想要根治,勢必只能嚴察隱田,重罰兼併民畝之貪官地霸,按律百畝授田,丁戶得以安居樂業,自然不會再有逃亡之心,君國財政之憂才能得以解除。”
聽到這裡,碧奴首先坐立不安了,十一娘眼見她憂心忡忡,壓低聲音笑着撫慰:“不用擔心,雖然聖上下令蒐括逃戶,還沒人敢察到顯望頭上,再者,就算敢察,你舅舅一家身份這時也非逃戶。”
有那些豪闊明知逃戶仍舊收容,不過是爲剝削勞力,那些處於逃亡的佃農,當然不可能如同真正佃農一般繳納收成,爲養家餬口,所繳粟米翻番幾倍,可即使如此,卻也比賦稅輕省,不至於忍飢挨餓。當然,幾乎沒有豪闊願意爲逃戶僞造客籍,萬一被察到,不過是由得官府將逃戶解送原籍,他們只需承擔罰金而已,甚至打點得當,逃戶都不用解送,依然樂於被豪闊剝削壓榨。
十一娘卻是爲碧奴舅家僞造了客籍,更沒有兼併民田之行,因而不可能被察到頭上。
“這位郎君所言不錯!”碧奴因爲十一孃的寬解纔剛放下心來,便聽這一句附和,她不由遁聲望去,卻見發言者跽座末席,年紀不過二十出頭,身上那件白袍洗得竟已經泛灰了,又是面黃飢受的模樣,顯然家境不是那麼優渥。
十一娘也品度着這位應當是寄籍京都準備赴考的士子,不是沒落世族就是寒微子弟,果然便聽他說道。
“在下從潭州赴京,一路之上不少見聞,自從朝廷下令蒐括逃戶,兼併隱田者不過賄以資財,即逃罰究,而那些被逼走投無路不得不逃亡之民,辛苦一年,才繳足佃租,便被蒐括出來押解原籍,可官府又無田分配,乾脆沒爲苦役,更有膽大貪宦,竟然藉着朝廷蒐括令與豪霸勾結,強佔民田,將良民冤爲逃戶罰罪,豈非更令勢態惡化?”
林昔聽得義憤填膺:“真虧馮相國還在御前表功,稱蒐括令大見成效,堅持下去何愁賦稅不足?也是,官員勾結權貴,只要舍財應付過去這樁,補齊舊歲所欠賦稅,轉頭又能變本加厲,可謂舍小利而得大益,真正受苦者,只有平民百姓!”
這兩人談論得異常激烈,可大多數士子卻都面色古怪,靜默着不曾附和。
議論國政雖不要緊,然則只憑空口之說斥責相國貪昧欺民,這卻大不合適了,就連賀湛與陸離明明知道馮伯璋一黨的確犯下了這樣的罪行,可無憑無據,這時當然也只有緘默不語。
李十三郎這個主人乾脆終止了這個話題:“這賦稅改革之事歷來就有爭論,我等白身未曾入仕者因也不熟地方政務,此時議來也是紙上談兵,馮相國督辦蒐括一事,功過是非也自有聖人評斷,可不該私下議論……眼下已近午正,咱們還是叫上酒菜,續以論文評賦,纔是文會目的。”
便率先將自己詩作吟誦一首,由衆人品評。
然而文會未散,卻忽聞苑外吵嚷喧騰,衆人皆覺詫異,交待下去一打聽,得到的卻是一樁悚人聽聞的惡事!
——此處位於曲江池畔,只與芙蓉園隔水相望,然而就在這遊苑外,天子腳下長安城中,甚至是別宮芙蓉園不遠,居然有歹人行兇,光天化日下將人斬殺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