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一路兵馬也是楊銳弧形出兵圈當中投入兵力最多的一路,其他各路兵馬幾乎都是一到兩名將領,所帶幾萬到十幾萬兵馬不等,最大的特點便是出擊點多,超過了十幾路兵馬齊出。
與此同時,楊銳也再次利用起了玩家羣體力量,這一次楊銳並沒有再用人情、關係之類,而是直接發佈了清繳荊州的聲望值任務,任務設計全部都由郭嘉實施,也全部都是針對關鍵節點的小任務,不過帶動玩家的數量卻是超多。
概因龍魂等大型玩家組織精力也是被牽扯很多,一方面有防禦函谷關的任務,在楊銳函谷關以西領地的承諾之下,他們本來就在積極向關外滲透。
另外一方面,楊銳也發覺察到了龍魂等大型玩家組織一些不好的想法和苗頭,或者追溯*龍魂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但是無論是伐曹還是討袁之戰可能進行得太過順利了,在外人看來有些易如反掌,各大玩家組織似乎都對楊銳承諾之外的領地有所動心。
這種動心表現先後兩次表現在冀州戰場之上,第一次是獲嘉會盟戰勝之後,玩家組織曾經遲遲未曾從冀州退兵;第二次則是楊銳討袁之戰結束之後,各大玩家組織至今仍舊在冀州地域有所滯留。
甚至在更北方的幽州地域,各大玩家組織滯留的部衆數量還更多一些,同時冀州和幽州並沒有如青州那般禁止玩家組織活動,一時之間這些玩家組織也有由頭長期停留下來。
畢竟是出動了超過100萬部衆相助,而且冀州也還在整頓的過程當中,楊銳僅僅是通過追溯*龍魂暗示過大型玩家組織從冀州退出,各大玩家組織似乎也在緩慢響應,只不過幽州之地楊銳並沒有追得太緊。
因而本次出兵荊州討伐劉表之際,楊銳並沒有再讓龍魂等大型玩家組織協助出兵,追溯*龍魂似乎也是在避嫌,同樣沒有主動提及要發行協助,因而楊銳也就沒有選擇拉上他們出手。
雙方這種關係是非常微妙的,楊銳相信追溯*龍魂應該很清楚玩家組織是沒有與自己對抗本錢的,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夠清楚認識到這一點,來自玩家組織內部的壓力肯定是有的。
不過楊銳也不介意這種微妙關係被打破,當前以各大玩家組織爲代表的玩家勢力規模不小,或者這也是他們的底氣所在,但是楊銳對其卻是不以爲意,若是雙方真正鬧僵了,楊銳也不介意給他們明明白白地詮釋一下真實實力對比。
至此楊銳可以清晰地感覺到,其與大型玩家組織的蜜月期可能會在將來的某個時間段出現一些裂隙,而且特定形式的矛盾很可能無法避免,這也是楊銳進入遊戲以來長期混跡權利漩渦中心所培養出來的敏感......
即使這次楊銳單幹,在對荊州劉表的軍事行動當中也很快取得了不菲的戰績,應該不能全部歸結爲戰績,主要表現是壓迫式的優勢。
楊銳一路兵馬出兵近幾個遊戲日,南陽郡地域各個城池已是望風而降,其中有着張繡曾經入主南陽郡而此時卻成爲楊銳部將的原因,雖然張繡並未參加這一路兵馬,但是相關消息卻是被有意廣爲散播了出去。
最爲重要的當然還是楊銳一路兵馬兵力上的優勢,拳頭硬纔是最爲實在的說服力,楊銳一路兵馬在跨越東嶺關之後,便兵分數路於兩個遊戲日間連下七城,接下來的城池大部分都望風而降了。
接下來數個遊戲日內,楊銳部衆幾乎就是在陸續接收南陽郡守軍的投誠,無論是張繡的影響也好,還是楊銳部衆裹挾討袁伐曹的氣勢也好,楊銳一路大軍很快打到了與襄陽城一水而隔鄧縣縣城,屯兵休整起來。
這時楊銳已經通過所派出的空靈秘忍探查,得到了劉關張三人在襄陽城內的消息。
楊銳令部衆屯住下來,一方面是等待己方水軍部衆的到來,另一方面也是要再仔細探查一下襄陽城內的情況,包括劉表部衆防禦兵力的情況,以及劉備幾人動向,此外還包括諸葛亮、徐庶之流是否相投的消息之類。
弧形出擊圈各路兵馬推進都較爲順利,特別是豫州與兗州、徐州交界之處,楊銳各個部衆在幾個遊戲日的時間內便拿下了大量的領地。
尤其還與袁術殘部紀靈等兩方勢力實現了聯盟,他們協助楊銳部衆一同,分10路以上兵馬,向豫州境內原本就立足還未穩的荊州兵發起了攻擊,弄得對方一陣手忙腳亂。
當楊銳一路兵馬拿下南陽郡大部分領地之時,弧形圈上的10路楊銳部衆兵馬聯合紀靈等部衆,已是重新取下了大半個豫州地域,剩餘之地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可能進度最爲緩慢的要數從徐州南部近逼江夏郡的3路兵馬了,由於人手的原因,從一開始楊銳便要求由今川義元、樓班、彌加幾人最大可能的發揮牽制作用,而不是一味想要進取,他們也很好地做到了楊銳所交代的“拖”字訣。
同時還有水軍的太史慈、甘寧兩路兵馬,其二者先後統帥部衆水軍沿着長江水路而上,幾個遊戲日下來,太史慈兵馬已過了江夏郡,而甘寧兵馬纔剛剛溯流而上。
主要是因爲甘寧此前在水軍船隻和部衆調度當中浪費了一些時日,雖然楊銳提前就做了部署,但是整個針對荊州劉表行動開始之際,甘寧部衆甚至還在徐州附近近海,並未到達長江入海口。
這是楊銳幾路部衆在進兵荊州開始最初幾個遊戲日的進展動態,而在楊銳假借小皇帝劉協之手的命令之下,劉璋、張魯兩方雖然授命,但是均未有所行動,打着整頓兵力的幌子一直推脫。
劉璋和張魯之間本來就劍拔弩張,同時屬地還有一個劉誕信誓旦旦,兩者根本就沒有可能參與對荊州用兵,也不會有意願參與進來。
蜀地三方勢力當中,也只有劉誕再次陳兵20萬部衆在長江以西,但是也沒有渡江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