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大唐騎兵挺着戰矛,雖然不算是嚴格的重騎兵,但他們的盔甲同樣精良,騎乘優良的突厥馬,義無反顧殺向一萬高句麗騎兵!
高句麗騎兵措手不及,遭到唐軍騎兵突擊,頓時亂成一團。
勉強射出兩輪箭雨,手持戰矛的唐軍騎兵已經突入高句麗騎兵之中,最前面的上百個高句麗騎兵被戰矛刺穿!
一員唐將握着馬槊,左突右衝,大殺四方,一人突刺十幾個高句麗騎兵!
這員唐將率領的騎兵攻擊力十足,所向披靡!
“真乃猛將。”
楚天見到唐將兇猛,率領的騎兵幾近破陣,不由感慨。
也許這支騎兵是唐軍的精銳,卻還不是李世民的玄甲鐵騎,也不是擔任禁衛的羽林軍和百騎。
如果是李世民的騎兵,一千打一萬都有可能。
花木蘭見主公讚揚其他武將,不由昂頭挺胸,似乎想說自己也不差。
楚天看到花木蘭昂首挺胸……
嗯,果然什麼都是別人的好。如果花木蘭有對面的兩千唐軍騎兵,估計表現也不遜色於那一個唐將。
對面的唐軍騎兵給東漢區的領主們展示了什麼叫做泱泱大國的軍隊。
兩千唐軍突擊一萬高句麗騎兵,高句麗騎兵大敗!
高句麗大營見勢不妙,立即派出第二隊騎兵去救援高句麗騎兵。
“唐軍應該要撤退了……不對,唐軍還在進攻!”
東漢區的領主觀戰時,看到了更令人震撼的一幕——唐軍騎兵在擊潰對方第一隊騎兵以後,乘勝追擊,驅趕着戰敗的高句麗騎兵撲向第二隊高句麗騎兵!
高句麗騎兵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兇殘的軍隊,再次潰散,一直被兩千唐軍趕回高句麗大營。
高句麗的弓弩齊射,逼退唐軍騎兵,唐軍騎兵纔沒有繼續再追。
一場激戰下來,上千高句麗騎兵被斬殺,僅僅死在唐軍將領馬槊下的騎兵就多達幾十人。
鮮血染紅了大唐騎兵的盔甲,順着唐刀鋒利的刀刃流淌而下。
雙方大營鴉雀無聲。
發生在東岸的小規模騎兵戰並沒有讓雙方傷筋動骨,而是對彼此的試探。
高句麗大營士氣大受打擊。
兩隊高句麗騎兵差不多兩萬人,被兩千唐軍的英勇打退,還被追到營寨邊緣,何其恥辱。
唐將的明光鎧上插着幾支箭矢,卻像是一個沒事的人,帶着騎兵返回。
“他是薛仁貴嗎?”
“應該不是,歷史記載,薛仁貴此時還是一個小兵,不可能有資格率領兩千唐軍出擊。而且還是兩千精銳騎兵。”
唐將返回唐軍大營,就像是做了一件無足輕重的事情,沒有大張旗鼓地慶賀。
大唐的軍隊以少打多,又不是第一次了。
高句麗陣營士氣低沉。
國戰第一天,雙方領主爆發遭遇戰,一個領主被楚天打殘。第三天,唐軍與高句麗騎兵小規模試探,唐軍大勝。
這一仗,對高麗領主來說簡直就是噩夢。
對面人數雖少,卻是天可汗的騎兵。
前來攻打高句麗的還是唐帝國的老將們。
如果是意氣風發時的李世民,再加上年輕時的隋唐猛將陣容,估計高句麗會一戰亡國。
即使是年邁的老將軍們帶着幾個小將,也足以令高句麗大軍惶恐不安。
小規模的交鋒後,雙方戒備巡邏,防止對方夜襲。
楚天召集第二軍團的領主們。
安市城之戰歷時三個月,這才過了三天,他們並不着急,決戰的時機還沒有到來。
營寨中的火堆噼啪作響,每個領主現在都對唐軍充滿信心,唐軍的表現十分強勢。
“我向唐軍的軍官問了,剛纔率兵殺敵的是唐將阿史那社爾,本來是東突厥的王子。東突厥滅亡後,他投靠唐朝,成爲唐朝的名將,作戰非常勇敢。因爲李世民對其不錯,所以李世民死的時候,他還要求自殺殉葬,不過被拒絕。”
有領主知道唐將的身份。
“突厥王子都只能在唐軍帳下擔任一員部將而已。”
“不只是阿史那社爾,還有哥舒翰、高仙芝、黑齒常之、尉遲敬德等番將,爲大唐征戰四方。不過番將也出了安祿山那樣的大反賊。只有李世民可以鎮得住他們吧。李世民一死,他們說不定就會有異心。也不好說,哥舒翰就爲了大唐對抗安祿山,最終戰死。”
在場的人驚歎於唐軍的猛將如雲,還有天可汗的名副其實。
“不知道安市城、白江口的戰況如何?”
“相信唐軍和我們的同伴。”
除了選擇相信東漢區的領主,楚天他們別無他法。
“我們位於峽谷河流上游,有沒有可能投毒,讓河流下方的高句麗大軍中毒身亡?”
“你小說看多了,以這條河的徑流量,你要投多少噸毒藥才能保證下游中毒?”
“那用沙袋堵住上游的水,然後水淹高句麗大軍。”
“行不通,對方一看下游的河水減少,很快就會意識到我們想要利用水攻。”
一羣領主想要破敵,水攻、投毒等五花八門的方法都想出來,不過最終還是認爲不可行。
這是一場硬仗,可取巧之處不多。對面的領主小心防備,要抓對方破綻,必須要讓對方露出破綻。
劃分巡邏的任務後,楚天回到自己的營地,周亞夫、李廣、花木蘭輪流負責宿衛。
河對岸就是高句麗大軍,他們可能會率兵渡河襲擊唐軍軍營。
因此,有幾隊唐軍和漢軍手持火把沿着河流巡邏,防止對方暗中搭設浮橋,渡河奇襲。
一隊騎兵從楚天所在的第二軍團的營地經過,一個騎兵握着方天畫戟,腰鞬張弓,有意無意看了一眼第二軍團的營寨。
東漢區領主的軍隊在他看來,還是無法與巔峰時期的唐軍相提並論。
這支唐軍,是隋末唐初征戰天下的精銳,李世民想要憑藉精銳,在最後的歲月,爲後代平定高句麗這一個後患。
楚天不知道唐軍騎兵經過,而是安然在營帳呼呼大睡。
對面的高句麗大營,被兩千唐軍嚇破膽的高麗領主們夜不能寐。
十萬唐軍和五萬漢軍南下與他們對峙,在安市城外圍還有三十萬唐軍和二十萬漢軍。他們的動靜實在令人不安。
李勣的唐軍南下不只是爲了挑釁高句麗大軍,而且還切斷了高句麗大軍的視野。百萬援軍堆積在峽谷南部,卻完全不知道安市城的戰況如何。
高句麗大軍還有一個劣勢——人越多,需要的糧食越多。
“高延壽、高惠真給我們施壓,他們必須要儘快攻擊唐軍,否則將會兵糧寸斷。”
崔在善掃視在場的高麗領主,他計劃堅壁清野,卻錯誤判斷了高句麗大軍的糧食問題。
高句麗大軍數量多達一百五十萬,後勤壓力比唐軍大多了,註定着高句麗大軍不得不發起進攻。
“我們……可以打贏嗎?”
高麗領主白天目睹唐軍的威風,有些發怵。
“白天前來挑釁高句麗大軍的是唐軍的精銳騎兵,不是普通士兵,何須懼怕。”
崔在善面對一羣時而自大時而膽小的隊友,眼色凌厲,逼迫他們聽從他的命令。
“按照原本的安市城之戰,唐太宗李世民將會派長孫無忌率領一支偏師從北嶺的山道襲擊高句麗大軍後方,進行夾擊。我們可將計就計,在山道出口設下伏兵。此計我已告知高延壽、高惠真二位將軍,他們均已同意。只要唐軍出現,三十萬埋伏的大軍將會讓他們全軍覆沒。”
百濟國熊津江,劉仁軌率領大唐水師與唐軍騎兵水陸並進。
東漢的玩家率領幾千條小船跟在劉仁軌的大唐水師後方,浩浩蕩蕩,船隻鋪滿了江面。
與安市城漫長的戰鬥相比,水師的合戰比較容易解決,往往是一次會戰定勝負。
大唐水師的樓船長數十米,上百艘巨大的樓船排開,聲勢浩大、威風凜凜。在樓船四周還有鬥艦、海鶻、艨艟、走軻等中小型戰船。
荊、揚、交州的領主使用的多是走軻,只有少量的艨艟。
“有大唐水師擔任主力,我們定然可以獲勝。有這樣一支水師,我敢南下攻打安南區的大越國。”
交州領主趙光在自己的艨艟戰船上,看到大唐水師的盛況,不由震撼。
倘若給他一支這樣的水師,他不見得不敢去南下征服大越國。
東漢水師盟主銅雀手中握着一張海圖,上面是熊津江以及附近的海域輪廓。
歷史上,劉仁軌率領的唐軍水師就是在熊津江的入海口與支援百濟(當時朝鮮半島的三國之一)的倭軍水師相遇,爆發了白江口之戰。
換而言之,只要他們水師到了江口的位置,很有可能就會和倭軍水師相遇,爆發一場大戰。
“距離白江口已經很近了,沒想到這麼快就要和倭軍水師合戰。拉起旗幟,準備會戰!”
銅雀的艨艟升起備戰的旗幟。
所有領主心裡一緊,令所有持戟、持弓弩的水師士卒做好戰鬥準備。
東漢區與東瀛區已經有多年的恩怨。
白江口之戰是唐軍贏了,東瀛領主肯定會設法避免這樣的結局。
唐水師將領劉仁軌此時年過六旬,座艦是一艘高大的樓船,戰船上擁有數百個精銳的大唐水師士卒。
“備戰!”
劉仁軌已經被玩家提醒,他們很有可能會在白江口遭遇東瀛水師,所以令大唐水師備戰。
大唐水師與東漢三大水師營逐漸靠近白江口,所有人的呼吸都有些急促。
只要看到東瀛的戰船,棹夫將會划船衝上去,然後由弓箭手和甲士解決戰鬥。
爲了對付東瀛的木船,荊州、揚州、交州的領主使用的兵器多半是火箭。
“就是這一次白江口之戰,倭國被大唐打敗,讓他們知道了宗主國的可怕。不過倭人十分擅長學習,他們立刻派遣遣唐使來大唐學習大唐的技術和制度,形成了一個更加強大的國家。某種意義上而言他們比高麗棒子強多了,僅僅是九州島的武士,都給高麗造成巨大的破壞。高麗是打不過倭國的。”
銅雀向隨船的其他領主提及此事,緩解衆人緊張的情緒。
水師靠近白江口,然而想象中同樣密密麻麻的倭國水師沒有出現。
“這是怎麼回事?”
所有人都愣住,原本應該發生在白江口的海戰,竟然被東瀛區的玩家避開了!
銅雀立即打開海圖,考慮消失的倭軍船隊到底到了哪裡。
“這羣東瀛領主的頭腦果然比高麗棒子好使。雖然兵種和兵器上高麗文明與我們中原文明更像,但東瀛領主才真正學了我們的兵法精髓。他們不打算在白江口力挽狂瀾,因爲難度太大!他們的想法是……”
“徹底放棄白江口決戰,他們另選戰場,現在合戰主動權在他們手中!”
銅雀很快判斷出東瀛領主的意圖。
東瀛領主估計白江口之戰無論怎麼打都會輸,乾脆避開大唐水師的鋒芒,擇日擇地再戰。
“接下來該怎麼辦?難道我們要在半島曲折的海岸線追擊倭軍水師?”
“遭遇戰變成追擊戰,一不小心就會中埋伏,東瀛那羣領主多半是這樣的計謀。”
東漢三大水師營的領主聚集在銅雀的戰船上,七嘴八舌,現在的局面有些失控。
“冷靜,冷靜!”銅雀喝止慌亂的領主們,“我們有大唐水師,只要不中埋伏,基本立於不敗之地。接下來的目標是找到消失的倭軍水師,然後擊潰他們,獲取勝利。”
三大水師營的領主這才稍微冷靜。
作爲盟主的銅雀親自登上大唐水師將領劉仁軌的座艦,與劉仁軌商議進軍路線。
“倭軍在南,向南追擊,興許可以追上。”
劉仁軌聽了玩家領主的彙報,最終決定下令追擊。
如果倭軍水師還在半島海域,完全可以將其消滅。
如果倭軍水師離開半島海域,他們實際上已經輸了。
在白江口以南,上萬艘東瀛小型戰船遍佈海面,沿着半島海岸線航行。
倭國將領安曇比羅夫、阿倍比羅夫被東瀛領主遊說,放棄在白江口與唐軍作戰,轉而南下。
“大唐的水師真的堅不可摧?我們四倍於敵人,何須退讓?”
安曇比羅夫雖然放棄了正面與唐軍決戰,但從來沒有和大唐交手的他認爲這是怯弱的表現。
“請您相信我們的判斷。大唐水師擁有大船鉅艦,一旦發起衝鋒,可以輕易撞毀我們的小船。爲今之計,唯有將他們引到大船無法施展優勢又水情複雜的狹隘海峽,可以制勝。”
一個腰間掛着武士刀的九州島領主小心翼翼地與倭軍大將交涉。
“你說的海峽在哪裡?”
“鳴樑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