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語擡起頭,伸出另一隻手握住太后的手,輕輕地搖了搖頭。
“畫語知道,如果不是您的照顧,自己不可能在宮裡這麼悠閒,在畫語心裡,一直將您敬爲長輩。”
“皇上登基,您說收畫語爲義女,畫語十分的高興,自此在心裡便將您當親生母親般看了,前日無意聽到您和晉嬤嬤的談話,畫語才明瞭真相。”
“畫語知道您當年一定是因爲無奈纔會將我送進宮的,所以,畫語不恨您。”畫語說完,淚眼婆娑地望着太后。
太后的眼裡也早已噙滿了淚水,抿嘴一笑,將畫語擁進懷裡。
“哀家早就想和你說明了,但是害怕你會記恨哀家,所以一直沒敢說。”太后擁着畫語說,“如今知道你這般想,哀家便放心了。”
“是畫語不孝,不能替您分憂。”畫語連忙說。
太后的手輕輕地撫在畫語的後背上,臉上現出欣慰的笑容來。
兩人互相安慰了一番,便各自平復了心情。
畫語小心翼翼看了一眼太后,隨即又將頭低了下去,抿嘴微微一笑,“您方纔說有事要和我說,是什麼事?”
太后看着畫語遲疑了一下,隨即輕輕一笑,手在畫語的手背上輕輕撫摸了一下,“哀家想替你尋一門親事,想問問你的意見?”
畫語羞紅過來臉,側頭打量太后,隨即輕聲問:“您爲我挑了誰?”
太后輕輕一笑,慈愛的目光從畫語身上滑過,輕生一笑,溫聲問:“子淵如何?”
畫語一下子低下了頭,撲朔的眼睛。
太后又輕輕一笑,“哀家知道,你心裡只有子淵,哀家也以爲,只有你嫁給他,哀家當年的錯誤纔可以得到解脫,所以,你放心,哀家一定會促成這段婚事的。”
畫語連忙起了身,下了榻,在太后面前跪下,“畫語謝太后成全。”
太后笑着,伸手將她扶了起來,“沒人的時候你還是叫哀家娘吧,這麼多年,哀家一直想聽你這麼叫。”
畫語擡起眼眸,看了一眼太后,輕輕地喚了一聲:“娘”
太后笑眯了眼。
畫語出去之後,太后慫下肩膀,嘆了一口氣。
原本自己答應了莫軒同意子淵跟莫小姐在一起的,但是,看到畫語的眼神,才知道自己虧欠這個孩子的真的是太多了,如果連這個願望都不能滿足於她,自己怕是這一輩子都只能虧欠她了。
至於軒哥,當年既然已經辜負,只能再說一次對不起了。
晉嬤嬤輕輕地進了屋,見太后擡起頭來,連忙屈膝行了禮。
“是你告訴她的吧?”太后看了一眼晉嬤嬤說。
雖然畫語說了是前日偷聽到的,但太后心裡明白,自己同晉嬤嬤說話,怎麼可能會那麼輕易地就讓她聽到,就算是真聽到了,也是晉嬤嬤有意爲之。
而且方纔自己讓晉嬤嬤在門口守着,但是畫語還能獨自進來,很顯然是經晉嬤嬤同意的。
晉嬤嬤聽太后這樣問,趕緊跪了下去。
“老奴知罪,請太后責罰。”晉嬤嬤低着頭說,“老奴知道,本不該私自告訴畫語公主此事,但是老奴自小受您囑託照拂公主,私心裡也希望公主可以覓得良婿,所以犯了罪,老奴知罪,甘願受罰。”
晉嬤嬤說完,整個人便低頭趴了下去。
太后看着晉嬤嬤的樣子,嘆了一口氣,從榻上站了起來。
“起來吧。”太后說,“哀家並沒有要怪罪你。”
晉嬤嬤慢慢地從地上爬了起來。
“說起來,有時候你比哀家更像一個做孃的。”太后看了一眼晉嬤嬤,淡笑着說,輕輕地伸出一隻手來。
“老奴不敢。”晉嬤嬤答着話,趕緊過去扶住太后,她伸出手便是原諒了意思。
“哀家方纔本是動了心允許子淵娶那莫小姐的。”太后扶着晉嬤嬤,慢慢地往裡間走去,“若不是看見畫語的樣子,哀家恐怕又要做後悔的事情了。”
晉嬤嬤沒有答話,只是靜靜地扶了太后坐到梳妝鏡前面,替她解去頭上的髮飾。
太后輕輕地打開桌上的木盒子,這是方纔來不及收起來的。
晉嬤嬤看了一眼,輕輕一笑,“您有些日子沒拿這玉玦出來看了。”
這玉珏自從進宮瓚文玥便一直帶在身邊,以前是斷的,用紅綢子包着,後來她生了大皇子,封了皇后,便讓人將這玉玦拿去用金鍛修補了,便一直收在這盒子裡。
那時候還會經常拿出來看的,後來就越來越少了,也只有每每收拾東西的會想起還有這個玉玦。
太后輕輕一笑,細長的手指從玉玦上滑過,一陣溫潤的觸感。
“本宮以爲這一輩子都只能睹物思人了。”太后輕輕說着,將手從盒子裡抽離出來,隨後伸手將盒子關上,“如今已經不需要了。”
“你要留那位莫神醫在宮裡麼?”晉嬤嬤猶豫了一下問。
太后微皺了一下眉頭,晉嬤嬤的這番問話,換了其他的宮女早已經是死罪了,也只有她一直跟在自己身邊,自己能夠寬容她。
“這樣的話以後不許再說了!”太后嚴肅地說,“哀家乃皇上的母親,母儀天下之人,怎能有這樣的想法!”
“是老奴愚昧了!”晉嬤嬤趕緊低着頭認罪。
太后擡頭,看了她一眼,輕輕搖了搖頭,轉頭瞥了一眼桌子上的木匣子,伸手將它放回了暗格裡。
“明日午後,去請了莫神醫進宮來,哀家有些話要和他說。”
該斷則斷。
“要請那位莫小姐嗎?”晉嬤嬤問。
太后遲疑了一下,隨即搖搖頭,“不用了,不過是個無名的小輩,哀家不必見她。”
“是,”晉嬤嬤答應着便退了下去。
太后擡頭,看了一眼銅鏡裡的自己,微微一笑,原本以爲自己做出這樣的抉擇會有多困難,現在看來竟是一點遲疑都沒有。
畫語是自己的親生女兒,自己護着她自然是責無旁貸。
那個莫小姐,哀家既然沒有見過,便當作不知道此人吧,當年是哀家負了軒哥,到底不關孩子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