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王大宗伯的誠意

周瑜和吳惟忠等人率軍出海剿匪之後,李秘便將全副精力都放在了調查周瑜身份的事情上,輾轉嘉定等地,最終來到金陵,出發之前還是八月桂花香,眼下卻早已進入清冷的晚秋。

這一個多近乎兩個月的時間裡,吳惟忠等一干抗倭將士們,也終於取得了大捷。

這久違的勝利必定會引發朝野狂歡,畢竟大明朝已經許久未曾有過武功,萬曆皇帝因爲國本之爭,鬧了妖書案等等,如今與文武朝臣賭氣,已經不願再臨朝聽政。

官員們想着遵循祖制,長幼有序,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爲太子,而萬曆皇帝卻寵愛着鄭貴妃,一直想立福王朱常洵爲太子。

朝堂上萎靡不振,此刻卻傳來如此巨大的一份捷報,其意義以及帶來的改變,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過李秘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因爲這次勝利,夾雜着太多讓李秘擔憂的成分,其中最大一點,自然是周瑜的存在了。

李秘逛了這麼一大圈,收穫也不可謂不大,畢竟通過姜壁和呂坤等人,加上程昱和甄宓等人的出現,他也已經掌握了羣英會確實存在的證據。

可正是因爲周瑜的存在,才讓李秘擔憂起來,眼下週瑜要進京面聖,張孫繩得了這個機會,又倚仗李秘的本事,李秘自然不能草率,說不得要好好尋思一番。

李秘一語道破天機,一針見血地解決了張孫繩的疑難,這位府尹大人也是心頭大喜。

正準備與李秘商量今次的蘇州之行,外頭門房卻來通稟,說是禮部尚書已經在外頭等着了。

李秘便朝張孫繩道:“小的先行告退,府尹大人忙完了再讓人支會一聲便好。”

李秘畢竟是個小人物,府尹要見客,他自然是不好留下來的。

然而張孫繩卻擺了擺手,朝李秘道:“無妨的,說起來,這禮部尚書曾經與我說過,得閒了便上門來,專程向你道謝,今番正是歪打正着,便一併見一見吧。”

“向我道謝?”李秘不由疑惑起來,因爲他連南京禮部尚書是誰都不知道,又談何道謝?

張孫繩也不多解釋,朝李秘道:“見到人你便清楚了。”

如此一說,他便率先走了出去,李秘只好跟在後頭,到了茶廳一看,還果真不是生面人,這禮部尚書竟然就是王弘誨!

李秘當初在王世貞府上,讓王世貞幫羅儒望牽線搭橋,勾搭上的可不就是這位大文官麼,彼時他還只是吏部右侍郎,如今怎麼就成了禮部尚書?

李秘如此想着,張孫繩卻是親親熱熱與王弘誨寒暄了起來。

不過李秘也看得出來,這王弘會對張孫繩並不是很熱情,想來一個是禮部尚書,一個是應天府尹,若論實權,張孫繩要高那麼一點點,可說起聲望來,王弘誨卻是更高一層。

再者,王弘誨與王世貞呂坤等人一樣,說得誇張一些,做官只是他們的副業,他們真正的勾當是搞文化,做學問的大儒。

而張孫繩是從地方上提拔上來的,在官場之中,館閣學士等屬於清流,而下放地方爲官則是濁流,清流之所以是清流,因爲他們有着讀書人的清高,對官場上摸爬滾打的張孫繩,自然有些距離感。

許是因爲這層隔閡,他們那沒有多少營養的寒暄,很快就結束了,李秘也不敢怠慢,當即朝王弘誨行禮道。

“蘇州府吳縣捕快李秘,見過王大宗伯。”

讓李秘有些意外的是,王弘誨對自己倒是有些客氣,笑容和煦,虛扶了李秘一把。

“你我在鳳洲賢兄府裡是見過的,又如何這般客氣。”

這王世貞表字元美,號鳳洲,李秘先前是不知道的,不過聽王弘誨這麼說,也能夠推測得出來,此時也是赧然道。

“是,當日有幸與王大宗伯見面,也是小人的福分。”

這般說話,或許會讓李秘顯得比較卑微,根本就不像一個穿越者,難道穿越者不該趾高氣揚,人擋殺人佛擋殺佛麼,爲何要如此低聲下氣?

然而李秘卻清楚,眼下的他並沒有高張的資本,即便有這樣的資本,李秘也會選擇低調做人,悶聲發大財,那纔是最具智慧的決策,意氣之爭只能樹大招風,又是何必?

張孫繩見得李秘沒底氣,便朝李秘道:“今番迎接王師凱旋,便是王宗伯坐鎮中樞,你是蘇州府公差,又是吳惟忠將軍的關門弟子,可要好好賣把力氣纔是。”

王弘誨本就有些失望,他以爲李秘會有些出奇之處,畢竟能讓王世貞點評幾句,無論好壞,都該是有些才氣的,可惜李秘與其他捕快衙役一般,處處透着市儈和卑微。

然而此時張孫繩這麼一說,王弘誨也難免有些驚詫起來,沒想到李秘竟然會是吳惟忠的弟子,難怪他挎着戚家刀了!

“你是吳汝誠的弟子?那老匹夫素來高傲,能收你爲徒,也算是着實不易了……”

李秘自己故作卑微倒也無妨,畢竟自己就只是個捕快,卑微一些纔不會受人懷疑,可吳惟忠是戚家軍碩果僅存的名將,又豈能讓王弘誨罵作老匹夫!

或許王弘誨與吳惟忠之間有些甚麼過往恩怨,亦或者只是好友間的調侃打趣,但作爲弟子,於情於理,李秘都不該坐視,更不能忍氣吞聲,必須站出來維護師長才是!

“大宗伯此話,小子可不敢恭維,師父雖是武將,但熟讀經史,癡迷兵法,胸懷韜略,也是讀書萬卷,匹夫之名實在有些不敬了。”

王弘誨本以爲李秘是個軟骨頭,今番他就是因爲將羅儒望入京之事提了上去,才得了禮部尚書的官銜,本想着好好感謝李秘一番,可見得李秘滿身胥吏庸俗氣,這個念頭也就打消了。

眼下卻見得李秘爲了維護師尊,而不惜當面頂撞他這個禮部尚書,王弘誨非但沒有感到氣惱,反而高興起來!

捕快可以說是官場的最低層,連未入流的芝麻綠豆都算不上,而他是堂堂一部尚書,這中間隔着天與地的高低差距,許多人想巴結都來不及,李秘竟然還敢頂撞他!

若李秘知曉王弘誨的想法,說不得要哭笑不得,順從你吧,你覺着我低聲下氣沒脊樑沒骨頭,反駁你吧,又覺得我大言不慚語出不敬,也是難做人了。

好在王弘誨接下來並沒有惱怒,而是朝李秘道:“是本官失言了,吳將軍忠君愛國,刀兵嫺熟,戰功煊赫,與本官也有些舊日情誼,這才調侃了一句,並非刻意辱沒,你也不用放在心上。”

聽得王弘誨如此一說,李秘也就不再計較,朝王弘誨道:“是小人唐突了。”

王弘誨擺了擺手,示意無礙,眼珠一轉,繼而朝李秘道:“爾既是吳汝誠的弟子,又何必當個捕快,明年便是武科選拔之期,不如讀寫兵法,修煉弓馬,雖說臨陣磨槍,但不快也光,吳惟忠是個耿直不會轉彎的,不過老夫卻能夠替你說上幾句話,武狀元也不必去爭,但謀個正經出身也是穩妥的,總勝過當個捕快,蹉跎了這半生,浪費偌大一身才華,你以爲如何?”

張孫繩適才說王弘誨要道謝之時,李秘還有些詫異,沒想到他的報答這麼快就來了。

王弘誨也是出了名的剛正不阿,從來不敢以權謀私,如今卻樂意給李秘走一下人脈,讓李秘走武舉人這條路,可見他是真心想要拉扯李秘一把了。

或許他並非看重李秘的才能,而只是因爲李秘是吳惟忠的弟子,這條理由便也已經足夠。

眼下吳惟忠取得大捷,往後必定要更上一層樓,提拔李秘,也能夠穩固他與吳惟忠的交情,這也是好事一樁。

再者,他到底是文官,在科舉考試上是如何都不敢做手腳,但大明武舉制度雖然創立很長時間,選出的人才卻是非常少,因爲軍方都是恩蔭或者世襲,世家子弟佔據了絕大多數的位置,想要通過武舉制度成爲軍官,實在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在大明歷史上,尤其是大明中後期,有位名將不得不順帶提一嘴,那便是熊廷弼。

這位老兄是明末名將,戰功赫赫,下場雖然不是很好,但他就是先考了武舉人,在萬曆年間的湖廣鄉試拿了第一,而後又棄武從文,萬曆二十五年的時候,又考了文科湖廣鄉試的第一,次年便中了進士,可謂文武全才。

所以也有人說他“三元天下有,兩解世間無”,意思是連中三元的天才不少,但能夠在文科和武舉都中解元,也就唯獨他熊廷弼,這在歷史上也確實是非常罕見,甚至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事情了。

李秘對大明武舉制度並不熟悉,但站在王弘誨的角度來考量,他確實爲李秘提供了一條進入官場的捷徑。

然而李秘已經堅定了自己的決心,成爲大明第一神探的夢想也並未動搖,更不會輕易改變。

他非但要做神探,還要積極參與明末那些大案,尤其是那些足以改變大明命運的大案,必須由他李秘來主掌,他又豈能半途而廢,去考甚麼武舉人?

李秘到底是不好拒絕,便朝張孫繩暗中使了個眼色,張孫繩也是會意,便搶過話來,朝王弘誨道。

“王宗伯還是省省心吧,這小子一心想走刑名司獄的路子,否則本官早就爲他在應天府謀個位置了……”

張孫繩也算是暗示得非常明顯,可王弘誨卻搖了搖頭,朝李秘道:“不,你一定要考武舉人,這是你唯一的出路!”

王弘誨如此一說,便是李秘,也都有些疑惑了。

第六百三十九章 值廬之夜聽鉅細第六百一十九章 久別重逢君可知第三百七十一章 商隊夾帶黃藻泥第四百六十三章 問詢裨將恩威施第七十章 老兒小輩共爭執第三百零零一章 感念恩情結盟義第一百九十六章 堂上激辨傷風義第三百九十一章 應對後續連環計第六百四十八章 暴雨連綿談客氏第四百七十章 角樓爭奪頭點地第四百六十五章 追蹤鐵匠到礦底第九十六章 溯本求源問及笄第三百七十一章 商隊夾帶黃藻泥第一百三十三章 書吏強留四句詩第三百三十一章 瀕死逼出大潛質第四百五十三章 勸降不成也和氣第五百九十五章 邂逅船尾滿天姬第三百一十六章 心結盡去人樂怡第五百八十一章 螃蟹雖小卻硬氣第六百一十一章 遊魂野鬼桃李蹊第五百六十八章 太平界裡香迷迭第三百六十五章 解惑終究需驗屍第二百零四章 巡檢衙門快殺雞第三百九十三章 舉世歡慶我獨寂第二百一十三章 窩囊秀才生骨氣第二百二十六章 一路向南藩王邑第四百七十六章 無名之輩千秋義第一百一十六章 莫名其妙的揭密第四百三十三章 詔獄深處審妖異第二百八十四章 憑恃見識釋病體第三十章 逼迫之下得樞機第九章 女賊出沒巧推理第三百五十章 指點天下三分棋第一百六十八章 冥想宿命若苦思第一百六十七章 呂坤哭靈道辛秘第三百六十一章 耿直同年有傻氣第二十二章 再臨縣衙扯虎皮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撼宗師一圖紙第三百九十五章 言語拉扯爭端起第五百三十二章 無遮無掩曉以利第三百六十一章 耿直同年有傻氣第三百九十七章 御賜飛魚大紅衣第四百七十八章 真元觀裡找探子第五百四十四章 繁雜瑣事多絆羈第二百二十七章 尋找故舊失交臂第二十六章 癔症暴發且救急第四百三十五章 且拿宮刑換名字第三百三十八章 牌樓關卡遭諷刺第四百四十八章 皇子之間的拼比第二百八十一章 長生提點也無意第三百零零五章 悲傷漢子難放棄第九十五章 堅持己見查到底第五百四十五章 靜養半年謀無知第四百零零三章 匆忙入宮難救急第五百五十四章 都督逃命局未知第四百九十四章 倭奴戰神多第一第三百四十四章 深思熟慮淺推理第三十四章 送得茶餅方遂意第四百四十四章 生死決鬥共戮力第六百三十四章 危難時刻同母弟第一百九十章 名色指揮稱傳奇第一百九十四章 久別重逢解怨隙第一百五十七章 老道帶路藏身地第六百四十章 駕臨詔獄救兄弟第三百零零四章 高效辦案又接起第一百八十四章 登沙崇明情勢異第五百六十八章 太平界裡香迷迭第三十章 逼迫之下得樞機第一百九十八章 知縣都督敘舊事第五百九十二章 港口爆炸驚天地第六百二十八章 女真高手發突襲第二百七十六章 少年劍師無奈去第九十二章 縣獄遭劫斷蛛絲第五百七十一章 殊死搏鬥命如絲第一百零六章 女俠救命也及時第三百二十五章 對坐淺嘗古彩戲第一章 莊周曉夢迷蝶衣第五百七十一章 殊死搏鬥命如絲第四百二十五章 牡丹亭夢後宮迷第二百六十八章 安東世子道猜忌第三百一十七章 製造意外之暴斃第五百三十八章 玉虛宮中好補益第三百一十章 嘗聞虎丘夫婦奇第一百七十三章 心病盡去人長辭第一百六十五章 呂坤侍郎自作繭第二百七十一章 師徒同心迥供詞第一百四十五章 精通檢驗老教士第四百八十七章 年末遼東冰雪地第三百九十六章 中官送來御賜衣第四百三十三章 詔獄深處審妖異第一百八十九章 揭破醜聞引鋒機第九十四章 深謀遠慮贈官子第四百三十九章 偶得甄宓死回生第四百六十三章 問詢裨將恩威施第四百二十一章 恭妃偷見密商議第三百二十九章 大牢圍堵老狐狸第二百九十六章 武昌邊境黑營地第二百六十二章 巧遇當年楚西子第四百三十四章 危言聳聽爭鋒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