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節 楊嗣昌三計

崇禎十一年冬,韃虜圍城,京畿戒嚴,入夜行人稀少。

順天府崇文門東面五百餘米,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楊嗣昌的府邸便坐落在此。

整個楊府坐北朝南,東西長87米,南北寬60米,佔地面積5220多平方米。

庭院前的甬道分南北二門進出,北端進門設儀仗廳、接客廳。

甬道設五重門樓,全宅門額都嵌有石匾,匾額的枋檁柱頭雕刻着各種精巧圖案。

在門斗的石階列一對抱鼓石,高三米,寬兩米,鼓座雕着雙獅戲球、雲龍、花卉。

門墩牆基刻有荷墀託、蓮裙座、竹節襯柱等精美圖案。

楊嗣昌在親兵的護衛下從兵部衙門回府,尚爲脫下朝服,內府管家拿着拜帖,稟報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陳新甲到訪。

“準備酒席,快快有請!”

楊嗣昌消瘦的臉頰露出幾分凝重和不惑,但嘴裡卻沒有絲毫遲疑。

陳新甲和楊嗣昌相識於崇禎七年。

當時陳新甲爲右僉都御史,接替焦源清巡撫宣府。

因爲軍備長期鬆弛,陳新甲上任後親自到邊防牆堡去視察,走過前人足跡沒到過的地方,全面掌握了兵馬傷亡、城堡倒塌及弓箭等兵器的損壞情況。

然後幾經上書向朝廷請求,對這些加以整頓,邊防因此有了保障。

楊嗣昌當時擔任總督,跟陳新甲一起共事,由此瞭解到他的才幹。

崇禎九年五月,陳新甲母親去世,他辭職回家守喪。

崇禎十一年九月,宣大總督盧象升父親去世,辭職回家守喪。

經楊嗣昌推薦,崇禎帝詔令陳新甲回京任職,擢升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大,協御清兵。

此次韃虜入侵,天雄軍的五千兵馬便是由楊嗣昌上陳崇禎,最終劃歸陳新甲軍中。

可這正是楊嗣昌感到不能理解的地方,陳新甲作爲宣大總督,此時應該在宣府纔是,緣何未經招徵私自離開駐地?

若被御史言官知道並彈劾,按律當斬!

“文弱兄,可有清靜地方,有急事相商?”

陳新甲身穿大明普通商賈直裰打扮,步履匆匆,纔剛進大廳,不待楊嗣昌開口便只顧說道。

卻是連基本禮儀也疏忽。

楊嗣昌心裡一沉,陳新甲很有才幹,曉習邊事,文臣武將都有幹過,算得上宦海沉浮多年,究竟什麼事情讓他如此驚慌失措?

“陳總督切莫自亂陣腳,請到書房一敘。”

楊嗣昌動作優雅,雙手一攤,作了一個請的姿勢,自己在前頭帶路。

陳新甲老臉一紅,想說點什麼,終究長嘆一聲,無言緊隨楊嗣昌身後。

楊嗣昌書房很大,裝飾古色古香,頗符二品朝廷大員身份。

心腹僕從泡好茶,朝二人鞠躬行禮便轉身退出去,並把房門拉上。

“沒有其他人看見你吧!”

楊嗣昌端起熱茶,輕輕吹拂幾下,慢條斯理朝陳新甲問道。

“進城都是坐在馬車,身邊也都是心腹之人,守備一路護送過來,料來無妨。

實在事急從權,稍有違制,也顧不得許多。”

進了書房,陳新甲的心情反而平淡下來,喝了一口採自蘇杭的上好龍井,不疾不徐說道。

“非常之時,尚望陳總督莫讓政敵抓住把柄,以免遭遇不測。

老夫數月以來,大小事情不敢絲毫有錯,可那些御史清流尚如蚊蟲般盯着你,若不是聖上庇護,早已辭官回家。”

楊嗣昌自清兵入塞以後,就承受巨大壓力,不僅李希沆、王志舉等言官要求追究他的責任,他本人也屢次上疏引咎辭職。

崇禎帝貶斥了彈劾他的言官,並令他落職帶冠視事,不久以敘功名義使其官復原職。

可以說,崇禎對楊嗣昌的眷顧始終如一,在崇禎一朝五十輔臣中堪稱獨一無二。

“唉,多事之秋,那班酸儒猶自假裝清高,黨爭不已,難道真要大明滅亡了才甘心不成?

可惜今上不能乾坤獨斷,否則何至於此?

文弱兄的三條計策,均是平定朝廷內憂外患的良方,今上也非常贊同。

若有十年的生息休養,國內叛軍和韃子又何足道哉?”

陳新甲長嘆一聲,語氣裡有些說不出的落寞。

他是大明以文制武積習下的文官統帥,有魄力,有才能,但終究難挽狂瀾。

陳新甲受到楊嗣昌的引用,他們的才能、理念、心術相似。

所以對於楊嗣昌的三計非常贊同並支持。

楊嗣昌的三條計策是:一、攘外必先安內;二,足食然後足兵;三、保民方能蕩寇。

對於第一點,他認爲天下大勢好比人的身體,京師是頭腦,宣、薊諸鎮是肩臂,黃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

如今形勢是烽火出現於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亂於腹心之內,中之甚深。

外患固然不可圖緩,內憂更不能忽視,因爲它流毒於腹心,如果聽任“腹心流毒,臟腑潰癰,精血日就枯乾”,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

所以他主張先與清朝和談,穩住京師附近的局勢,專心致志、一鼓作氣的剿滅農民軍。

對於第二點,他建議增兵12萬,其中步兵74000人,馬兵36000人,並增加餉銀280萬兩,採取均輸、溢地、寄監學生事例、驛遞四個途徑。

第三點便是發展民生民計。

於是崇禎在他的建議下先後向民衆加派剿餉和練餉。

其實認真說起來,這三條計策都是好的。

無奈整個朝廷的局勢糜爛,人浮於事,黨爭不斷,而崇禎又沒有魄力堅定執行。

楊嗣昌出任兵部尚書時,大明王朝已陷入內憂外患的泥潭中。清軍多次入塞,威脅明朝京師安全。

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幾十萬起義軍在中原流動作戰,更是明朝腹心之患。

楊嗣昌蒞任前的崇禎九年七月,陝西巡撫孫傳庭在黑水峪大破起義軍,生擒高迎祥,局面有所好轉。

楊嗣昌在守制時關心時局,因此在出任兵部尚書後,就已對明朝的未來有了詳細的規劃。

加上他熟悉典章故事,工於筆札,富有辯才,每次皇帝召見時,都能思如泉涌,侃侃而談,與前任兵部尚書的呆滯木訥之狀迥然不同。

因此崇禎帝每次召見他的時間都遠遠超過規定時間,對他幾乎言聽計從,甚至驚歎:“用卿恨晚!”

就在楊嗣昌緊鑼密鼓地指揮圍剿農民軍的同時,亦開始籌劃對清議和的事宜,以緩解明朝的外部壓力。

崇禎十一年三月,楊嗣昌上疏重申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力主對清妥協,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羣盜”。

儘管多數朝臣反對此議,但崇禎帝卻非常賞識,加上楊嗣昌無偏無黨、勇於任事,崇禎對他更加信任。

第一百五十七節 耐心不好第五百四十八節 人比人氣死人第六百三十四節 不死不休第三百六十一節 都不簡單第四十九節 男兒殺人行第三節 文武雙全第六百六十九節 攻陷馬尼拉第五百二十七節 志不在此第六百零七節 圖窮匕見第五百三十七節 渾水摸魚第六百五十四節 葡萄牙人第八十五節 二美初見第三十二節 客棧偶遇第三百八十二節 好人沒好報第三百七十八節 雷霆雨露皆君恩第四百三十六節 崇禎也分贓第九十節 梟雄淚第一百二十節 趁勢出擊,捨我其誰第三百六十九節 慘烈廝殺第三百一十六節 佳人風情第九十二節 君前拔刀第三百二十四節 招募浙兵第六百四十四節 國戰無英雄第四百六十八節 這是他們唯一的下場第一百八十節 速度制敵第三百一十五節 歸家第十二節 性格大變第一百二十節 趁勢出擊,捨我其誰第五百四十一節 猖狂太甚第十八節 變廢爲寶第六節 苦逼的大明生活第三百二十九節 有容乃大第二百二十五節 天災將至第六百五十七節 揚帆出海第二百零三節 宣府防衛第五百六十八節 軍魂第四百四十一節 見好就收第四十三節 衝冠一怒爲紅顏第二百三十五節 亂世來臨第五百二十二節 兵不血刃第三十節 唯有源頭活水來第四百九十五節 山雨欲來第六百五十五節 海上形勢第五百零四節 親如兄弟第四百九十九節 前因後果第三百六十一節 都不簡單第三百六十六節 亦商亦盜第二百七十六節 風暴第二百一十三節 另類連蒙第四百七十節 視察慰問第六十節 困局第二百三十八節 視察兵仗局第三百四十七節 蓄勢待發第六百二十六節 國之根本,大明長城!第二百九十七節 重啓錦衣衛第五百零七節 抵近偵查第三百八十五節 還是不是男人第六十三節 形勢第六百五十八節 海軍戰略第六百六十五節 兵發呂鬆第三百五十七節 實戰演習第五百零八節 深入虎穴第四十三節 衝冠一怒爲紅顏第三百八十九節 也就那樣第二十二節 考察謀劃第一百五十七節 耐心不好第五百六十九節 太子朱慈烺(感謝書友阿杰阿軒阿心六萬大賞!)第三百四十五節 此生無憾第四百八十六節 船廠第二百六十三節 私鹽之利第二百九十五節 大公無私第六百六十三節 安居第一百一十七節 騎兵對決第五十二節 事有可爲第五百零八節 深入虎穴第五百六十九節 太子朱慈烺(感謝書友阿杰阿軒阿心六萬大賞!)第六百三十一節 彼其娘之第二十七節 我的地盤聽我的第一百三十六節 遼東漢人第八十九節 西山大營第四百六十六節 利益均沾第一百九十二節 膽大包天第六百一十節 立體打擊第四百四十八節 取捨之間第二百五十六節 水師革新第五百三十七節 渾水摸魚第九十六節 欺軟怕硬第三百三十四節 全套班子第五百二十七節 志不在此第三百九十八節 不要折騰第三百八十二節 好人沒好報第二百七十五節 試探第二百一十一節 史上第一利器第四百七十八節 揚名立萬第三節 文武雙全第四十七節 北上第六百三十八節 有他們在,就無大清(新年快樂!)第七十七節 阿巴泰的渴望第三百一十五節 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