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節 天雄軍

“我去把東西整理一下,你自己也收拾收拾。”

餘佑漢拍拍秦浩明的肩膀,無聲的嘆口氣,拿起武器,走進村裡。

他的腳步很穩,臉色很堅定。雖然村裡的血腥味讓他不舒服,可是他努力適應。

秀才的轉變他從頭到尾瞧在眼裡,自己若不能緊隨他的腳步,二者之間的差距將越來越遠。

不知爲什麼,他腦海裡浮起的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或許,這是恢復自己祖上榮耀的機會。

“長青,注意警戒,我去幫忙佑漢,順便換身衣服。”

秦浩明收起憤懣的心情,深知此地不宜久留,必須速速撤離。

“這些喪盡天良的殺胚,真真百死莫能贖其罪!”

看見十幾個老者的慘狀,餘佑漢的臉都扭曲了。

村裡人口少,特別是在年輕人全部跑光的情況下,攏共沒有什麼東西。

可爲了區區十幾兩紋銀和上百斤糧食,王樸的部下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進行屠村。

大明將士道德淪喪至此,國家何嘗有希望可言?

“東西拿走,不要浪費。其他原封不動,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申訴於天下!”

秦浩明稍微收拾一番,臉色陰沉,語氣更多的還是無奈。

奢望罷了!

此番韃子入關劫掠,大明朝廷若是還有精力顧及這些在他們看來雞毛蒜皮的事情,也不至於如此。

況且有什麼事情往韃子頭上栽贓,豈不順理成章。

這也是爲什麼王樸和他的將士敢如此肆無忌憚的原因,他們聰明的緊,只是用錯地方而已。

“伯玉,就快到了,要不再休息一會,也不差這片刻功夫?”

盧欣榮身體不好,更和他們這些武人無法相比。

可是這麼多天類似艱苦行軍的路上,硬是一聲不吭,獨自克服困難,令衆人敬佩。

“謝謝浩明關心,奈何心急如焚,一刻也不想耽誤。”

盧欣榮眼眶深陷,滿臉的胡茬未加修飾,嘴角邊還長了幾個水泡。

實在是讓人上火得不行啊!

不知族兄盧象升的具體情況如何?從外圍來看,所有的因素全部對他不利。

軍事行動,保密最重要。

可明軍卻大張旗鼓地宣佈出兵時間和路線。

三軍未動,師期先泄,這不是給後金韃子軍隊充分的準備時間嗎?

現在就連他們都知道明軍的行動部署,這仗還有得打嗎?

崇禎十一年十二月三日,趙縣紫山山麓,秦浩明他們終於和盧象升的軍隊相遇。

“煩請通報,海陵盧欣榮盧伯玉,大兄盧象升盧總督族人。”

趁盧欣榮和明軍將士溝通之際,秦浩明細細打量周圍環境和軍隊狀況。

盧象升的軍隊,是明末最強的軍隊之一,號稱“天雄軍”。

天雄軍之所以戰役力強,與盧象升對戚繼光軍事思想的研讀不有關係,這其中也有他本人的發明。

天雄軍的兵士,大多來自同一個地方,且互相之間多有親屬關係,凝聚力極強。

故一人戰死,百人同恨,不死不休。

與此同時,天雄軍的中級軍官,許多都是由富有戰役經驗的文官擔任,這些人無匪氣有血氣,打起仗反而更勇猛,紀律性更強。

當然如此凝聚力,也得益於盧象升本人的身先士卒,每次打仗,他都是衝在最前面。

另外軍隊有軍規:衝鋒時,軍官要衝在兵士前面,軍官落在兵士後面的,戰後定斬不饒,真是吃苦在前享用在後。

百戰精銳,鐵血之師!

不負天雄軍之名!

秦浩明久在軍旅,雖說沒有冷兵器時代領軍的經驗,可是眼力還是有的。

判斷一支軍隊是否強軍,首看精神面貌,次看全軍配合,其他纔是內在的一些東西。

他只是匆匆一瞥,盧象升的軍隊雖然裝備不是很好,可是將士精神抖擻,互幫互助很多,這纔是重點。

這就是盧象升傾盡一生心血才練就的無敵雄獅,可跟滿清韃子野戰而絲毫不遜色。

崇禎九年一月,清軍韃子大舉進攻宣府、大同地區。

這兩地自隆慶年間和蒙古封貢互市以來,曾經“六十年不識兵革”,當地守將不敢接戰,只是龜縮堡壘消極防守。

二月,崇禎把正在與農民軍血戰的盧象升調任宣大總督。

之後兩年,盧象升在當地整理軍隊,修築邊防工事,將不斷跟隨本人南征北戰的天雄軍帶來,在當地吸納精壯,擴軍備戰。

到崇禎十一年時,已有了2萬人規模。

他堅信,這支在中原戰場最精銳的軍隊,將是他匡扶天下的利器。

可惜啊!

秦浩明搖搖頭,現在這隻軍隊根本沒有兩萬人,只有一萬人。

他的精銳天雄軍大部以及本來應由他指揮的關寧鐵騎,現在皆被高起潛扣着。

身爲“總督天下兵馬”的盧象升,手裡竟然只有一萬兵馬,真是笑話。

“盧大人有請諸位,請隨我來。”

盧象升的親兵來帶盧欣榮、秦浩明他們進去。

盧象升面容清秀,溫文儒雅,一眼望去就是一個讀書人。

楞誰第一次見到他,也想不到這個相貌俊秀的文士居然是高迎祥、李自成嘴裡的盧閻王。自領兵以來,身經大小百餘戰,無一敗績。

“榮弟如何過來了?”

盧象升見到盧欣榮,又驚又喜。同時看着秦浩明等人,眼裡的詢問很明顯。

“秦浩明,臨浦生員,才動應天府。”

“餘佑漢,臨浦試百戶,文武雙全。”

“董長青,安徽無爲人,其父是宣府正五品同知,崇禎九年以身殉國。”

盧欣榮一一介紹。

“賢侄受苦,汝父有功於社稷!可惜有負失土之則,功過不能相抵,殊爲可惜!”

說道董長青,盧象升無奈的嘆氣!

他是崇禎九年韃子退兵後接手宣府、大同地區,董父的事情他有上報朝廷,奈何崇禎不允。

崇禎是一個刻薄寡恩的人,講究功過不抵。

不僅是君臣之間刻薄寡恩,臣子之間也是刻薄寡恩。

所以君臣之間離心離德,再也不能讓人共赴國難。

“謝過盧總督仗義執言,長青感激不盡!”

董長青眼眶微紅,這是二年來第一次有朝廷官員公正客觀評價其父,他心裡有所感動。

可惜這一切都不重要了!

大明將傾,任誰也無法挽救,包括眼前的盧總督都自身難保,秦秀才的話是正確的。

何去何從?他的心裡早有答案。

第二十一節 衛所軍制崩壞第六百一十八節 終成軍第六十六節 疏忽第二百二十節 以弱勝強第三百四十二節 入彀矣第三百零九節 殺是爲了不殺第三節 文武雙全第一百二十五節 又是這套第五百三十二節 得意門生第十六節 別樣苦練第五百四十七節 先利其器第三百七十六節 什麼夫人?第十五節 前期準備第六百六十一節 流民安置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刀所向,皆爲漢土第一百三十節 知音第四百三十六節 崇禎也分贓第七節 敗家少爺第五百一十五節 戰前第三百三十九節 鄭家第五百一十六節 屁都不是第三百二十節 負荊請罪第五百五十六節 度日如年第七十二節 風波起第四百二十七節 血腥洗牌第六十九節 防禦部署第六百六十五節 兵發呂鬆第四百五十七節 構建精銳(二合一)第五百九十九節 惺惺相惜第三百零二節 刀砍首輔(感謝書友家裡窩囊家外雄萬賞,敏感盛情!)第二百六十五節 野心第四十五節 臨行之際第三百五十五節 自投羅網第五百八十七節 華夏英烈第四百三十九節 洗腦第二百零四節 秦浩明的第一把火第五百零二節 以夷制夷第六百二十八節 不管有主無主之地,微臣替大明取之!第六百六十六節 有仇報仇第三百零四節 試點第一百七十節 豐收第四百三十七節 崇禎的感觸第五百三十六節 風起雲涌第五百七十一節 父子對談第五百八十八節 袞袞諸公第五百零四節 親如兄弟第五百八十三節 建奴詭計第五百五十五節 炮仗第一百九十一節 周皇后的智慧第六百二十二節 罪名第二百六十五節 野心第一百五十八節 柳暗花明第二百四十七節 招募私兵第四百三十八節 去去火第一百三十四節 憤懣第六百五十九節 初臨臺灣第一百九十四節 被激將的崇禎第三百七十二節 首戰告捷第八節 忍無可忍第二百七十五節 試探第十三節 規章制度第五十四節 借我三千騎第五百四十八節 人比人氣死人第一百零四節 文成武就第二百一十二節 所圖甚大第一百九十節 樂極生悲第六百一十四節 建奴白甲第七節 敗家少爺第五百六十五節 鰲拜怎麼逃的第一百二十二節 戰法第二百六十六節 靠海吃海第五十六節 伏擊第六百二十五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第三百六十二節 攻受易位第八十一節 官職在身第二百四十四節 改變第六百節 少跟本督來這一套第三百二十三節 軍事第三百一十九節 冰火兩重天第五百四十七節 先利其器第五百三十三節 丟臉第五百二十九節 變化第一百二十六節 嶽託授首第一百九十九節 崇禎的步驟第六百五十七節 揚帆出海第一百六十三節 兩難第三百二十八節 軍事會議第三百五十五節 自投羅網第二百九十三節 潤物細無聲第六十三節 形勢第五百二十三節 巧了第一百七十九節 萬事俱備第一百九十八節 顏繼祖的作用第二百四十六節 對比第三百四十六節 坦誠相待第三百三十八節 他鄉遇故知第四百四十一節 見好就收第一百六十二節 敲詐勒索第一百四十九節 亡羊補牢第三百八十八節 掛羊頭賣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