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節 國子監的辯論

誰也沒有想到秦浩明看上去文質彬彬,但說話卻如此犀利無情,不留絲毫情面。

東林黨的主張講了幾十年,可謂早已深入人心,被廣大士子所接受。

驟然間被他說成空話、套話、屁話,清談誤國,一時間,衆人難以接受。

“秦督請慎言!”

錢謙益面色陰沉,繼而轉向士子方向大聲說道:“國子監乃大明最高學府,不是某人標新立異,歪曲事實的場所,望諸位學子切勿輕信!”

現場再次譁然,嗡嗡聲不絕於耳。

任誰也沒有想到,剛剛開場,雙方便如此火爆,脣槍舌劍不停,這還是朝廷大員應有的風度嗎?

祭酒李元模尷尬的輕咳兩聲,走到場上朝二人分別施禮說道:“兩位大人切莫意氣之爭傷了和氣。

今日只是以文會友,讓學子接受認識新的學說而已,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秦浩明瞟了一眼猶自憤怒不已的錢謙益,微笑着朝他說道;“話不說不清,禮不辨不明。

錢大人還真是霸道,身爲東林魁首,難道連話都不讓本督講完不成?”

錢謙益被他擠兌得冷哼一聲,雙手虛拱,也不答話。

“諸位學子,本督爲什麼說東林黨人的主張是空話、套話、屁話,清談誤國呢?

其實諸位捫心自問,這些年,他們到底爲大明做過什麼?對時局可否有過幫助?”

秦浩明雙目怒睜,驀然朝幾百學子大聲喝道。

他的話並沒有半分譁衆取寵的意思,而是真真實實的歷史情況,這也是爲什麼後世學者說東林黨人誤國的原因。

真實歷史上,東林黨人代表了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

並藉着崇禎帝清除魏忠賢勢力的時機,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種的稅賦,使得大明的財政收入來源更加單一。

朝廷的稅收來源更加依賴於普通的農民,再加上當時各種天災不斷,造成了大量農民破產,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導致了農民大起義。

聲音在空曠的國子監上方飄蕩着,士子們被他所攝,竟然出現詭異的寧靜。

當然,其中也有許多人在思考,爲什麼自從東林諸公掌管朝政以來,時局反而不如閹黨當權,究竟是何原因?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每個人都要爲國祚負責,爲何在大明獨獨例外?

諸位享受着大明給予各種的福利,衣食優渥,無飢飽之憂。

甚至,爾等在花坊一擲千金而面不改色,緣何還要從食不果腹的普通百姓中奪食,天下有這樣的道理嗎?

這便如諸位家中下人,天天口裡叫着對主家忠心無比,私底下卻陽奉陰違,偷盜主家財物有何兩樣?”

秦浩明越說越氣憤,甚至都開始舉例說明了。

委實不怪他如此,在明末時,士風是公認的最壞,國家崩潰在即,秦淮河上依舊紙醉金迷,這是國家士紳階層墮落的一個縮影。

若僅僅如此,你享受也就算了,問題是他們還要拖後腿。

在秦浩明看來,大明滅亡,首功當推這羣愚昧而貪婪的江南士紳。

衆所周知,大明遭遇了人類歷史上百年難遇、持續數十年的嚴重天災。

又遇到了滿清寇關,北方人民生活艱難無比,大明政府爲此焦頭爛額。

結果這種危難之局,富可敵國的江南工商地主階級的所做所爲,卻如此的令人髮指。

他們扶持出了以東林黨爲代表的江南文官集團,通過種種無恥的手段,偷逃稅款,爲一已之利益,偷了國家一分稅,自己就多發一分財。

導致江南地區稅款十有九逃,浙江茶稅一年居然只有二十兩,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至於遼東邊關,怎麼少花錢怎麼搞。遼東缺餉,愈演愈烈。

加上各層軍官的層層盤剝,士兵拿到手的很少,士氣及爲低下。明軍的將領天天寫奏摺要錢,崇禎皇帝一籌莫展。

東林黨卻指責遼東軍官指揮不當,作戰不力,貪污軍餉。

節流往往流於道德說教,不開源怎麼行?

當然,東林黨不會增收工商稅,負擔自然又落到農民身上。

終於,最貧窮的西北農民起義了。還攻進了北京,崇禎自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華夏民族的悲劇開始了。

當然,客觀上講,他們也沒有撈着好處。

縱觀大多數東林黨人一生,或被魏忠賢餘黨迫害致死,或抗清殉難,或隱居山林,或削髮爲僧,真正入仕清朝的反而是少數。

就例如眼前這位虞山先生,隨剃髮降清,但是後來還是和鄭成功反清,以至於被敵酋乾隆評爲貳臣。

秦浩明今天的這番言論,受到衝擊最大當屬國子監的士子。

這些類似於後世象牙塔的學子們,尚爲踏足官場,沒有利益糾紛,對於政事一知半解。

然而正是因爲這樣,他們的求知慾最強。估計是國子監特意安排的緣故,士子顏蟄站出來,一臉疑惑地朝秦浩明問道:

“敢問請問秦督,反對權貴貪縱枉法,惠商恤民有錯嗎?”

“反對權貴貪縱枉法沒錯,可是既要惠商又要恤民,請問國家財政從何而來?”

秦浩明並沒回答具體問題,而是反問一句。

“國家稅賦,本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並非單純作爲文武官員的俸祿使用。

興修水利、國防建設、災年賑災皆從此處出。

譬如一個家庭,年成好的時候補充災年之時,有個調控緩衝的過程,不至於臨時手忙腳亂。顏士子認同否?”

接着,秦浩明率先把國家稅賦的功能闡述清楚,一點一點的抽絲剝繭。

其實他的想法很簡單,在他內心,對東林黨人其實已經絕望。

但國子監的年輕士子,大明的精英階層,卻是他急於拉攏或者說希望改變他們思想的對象。

“原本如此!所以纔要惠商恤民。

當年張首輔當政時期,沒有提高商業稅,依然做到了國家財政贏餘。國家儲糧可支十年,國庫積銀四百萬兩。何解?”

看見顏蟄點點頭若有所悟的模樣,錢謙益沉不住氣,跳出來反駁。

並不是都東林黨人迂腐,錢謙益就精明得很。

他如何不知道這些年來,東林黨的所作所爲已經讓崇禎皇帝失望,甚至民間也有許多士子多有疑惑。

奈何他們不僅是既得利益集團,同時已經改不了口,否則,豈不證明原來做的都是錯事?

“難道錢學士連此一時彼一時都不知道嗎?依本督看,不過爾爾?”

秦浩明板着臉,冷冷的譏諷錢謙益一句,繼而轉過身不理會他的反應,大聲說道:

“諸位學子,大家豈不聞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乎?

如今年代不同,背景不同,豈可相比?

可縱使如此,大家可曾有想過,國庫每年稅賦僅四百萬兩,可每個府、州、縣的商家巨頭的財產資本遠超過四百萬兩有多少?

國庫裡的銀子居然還不如私人銀子多,對一個國家而言,這是正常的現象嗎?

而朝廷諸公不聞不問,不顧北地民衆死活,這是憂國憂民嗎?”

秦浩明雙手高舉,聲色俱厲大聲疾喝。

“苟若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如今天下內憂外患,民不聊生,邊患頻頻,可是朝廷財政卻捉襟見肘,無力賑濟災民和發放軍餉,這與我們泱泱大國的景象完全不匹配。

朝廷經濟資源的絕大部分都控制在官僚和富商手中,諸位學子,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你們想過嗎?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本督相信你們也都懂,可是國家已經至此,難道諸位不知江南商家之富有嗎?

難道諸位不知農民和商人誰更富有嗎?

士農工商,都是國之根本,原本不分彼此,可是彼此生活之大不同,諸位可有考慮過?”

秦浩明的情緒越說越激動,聲聲喝問宛如支支利箭射向衆人,大殿彷彿成爲他一個人的舞臺。

幾百名學子鴉雀無聲,就連國子監的一些師長也若有所思,緊皺雙眉盯着臺上秦浩明高大的身影。

這一刻,所有的士子的內心都深深記住秦浩明的名字,還有他的聲聲喝問。

長長吁了一口氣,望着國子監士子一張張朝氣蓬勃的臉龐,秦浩明立刻有了一個決定,絕不能讓東林黨人毀掉這些精英。

東林黨人和復社之所以可以把控這些士子,除了清名之外,更重要的還是他們把持了科舉,方能讓這些士子爲其所用。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諸位士子俱是大明精英,然科舉畢竟名額有限,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矣!

值此國家紛亂之際,本督真誠希望有抱負的士子能加入天雄軍隊伍,或書辦、或幕僚、或贊畫軍事,以實際行動衛我大明。

他日,爾等若有軍功,本督一定向今後奏明,定保諸位一個功名。

有意者,請至兵部驛站找本督,或他日再來亦可,本督的大門永遠向你們敞開。

另外,好叫諸位得知,諸位的學長,盧欣榮、洪迪新、許傑已經從軍,就在本督麾下。”

秦浩明朝四周團團作輯,朝國子監學子言真意切地說道。東林黨能給的,他也可以。

此言一出,當場就有許多學子頗爲意動。當然,不屑一顧者也有,不一而足。

不過,這一切對秦浩明來講都無所謂。他也沒有想全部爲其所用,那不現實。

一些富貴或者大家族子弟肯定是要走正經的科舉之道,這也不是他想要的,吃不了苦。

反而是一些寒門子弟,更容易腳踏實地做事,渴望出人頭地,這纔是他需要的。

第一百零二節 風雨飄零第三百九十一節 高手在民間第一百九十七節 三年之期第一百七十六節 別有他用第四百二十六節 功敗垂成第六百四十節 還沒殺夠(諸君元宵節快樂!)第二百三十二節 敲打多爾袞第四百五十二節 賊寇初現第六百六十七節 炮灰第十二節 性格大變第三百六十六節 亦商亦盜第五百八十一節 血染遼東(感謝書友家裡窩囊家外雄成爲本書第一位盟主!)第三百八十六節 講武堂第四百九十九節 前因後果第一百五十五節 無妄之災第三百零九節 殺是爲了不殺第二百四十四節 改變第五十節 天雄軍第六百一十五節 誰是英雄好漢第三百零八節 有情有義第六十節 困局第一百三十五節 暴戾第十四節 葉家的惦記第二百五十八節 無敵水師第三百三十六節 鄭芝龍的根基第三百三十九節 鄭家第一百九十六節 寇可往,吾亦可往第四百三十一節 醉紅樓第一百零五節 秦家村第二百九十一節 陰招第三十一節 行軍路上第三十六節 義女柳如是第四百六十九節 手面太大第五百零二節 以夷制夷第四百二十五節 膽大妄爲第二百九十四節 與民爭利第三百零五節 隻身許國第四百六十七節 公司和軍功第一百二十節 趁勢出擊,捨我其誰第二百七十六節 風暴第五百四十一節 猖狂太甚第五百四十七節 先利其器第三百六十七節 一觸即發第一百七十二節 病入膏肓第二百八十八節 首輔之言第六百四十節 還沒殺夠(諸君元宵節快樂!)第二百八十節 你方唱罷我登場第七節 敗家少爺第六十四節 論戰第二百三十節 莫欺少年窮第五百七十七節 鰲拜慘死第五百八十二節 左右爲難第八十四節 佳人遠至第四百九十一節 背水一戰第四百二十九節 部隊變革第四百四十二節 朕還有臉面嗎第四百五十八節 華夏一式第六百六十節 困難第四百九十五節 山雨欲來第四百一十六節 本末倒置第一百零七節 立功授田第二百一十四節 謀奪牧場第六百二十三節 算計東林(二合一)第二百九十八節 殺猴駭雞第一百五十三節 抽絲剝繭第二百八十七節 字字珠璣第二百一十九節 班底心思第三百二十七節 搶手的流民第五百四十四節 鳥槍換大炮第二百三十九節 招攬工匠第五百五十七節 殺人了第八十八節 進京獻俘第四百八十五節 事情做在明處第二百四十一節 王樸伏罪第三百七十一節 圍三闕一第九十一節 漢家文化第九十九節 淺議和談第六百一十九節 說出去誰信呢第六百五十一節 調教太子第三百七十一節 圍三闕一第一百一十節 狼行千里第六百五十七節 揚帆出海第一百四十節 不負此生第二百九十一節 陰招第一百七十節 豐收第三十三節 海陵伯玉第五百三十一節 軍中派系第五百七十七節 鰲拜慘死第六百零八節 下輩子投好胎,不要再做建奴第二百六十九節 自力更生第五百五十節 憂心第三百三十七節 來了,就不走了第十八節 變廢爲寶第五百四十三節 遼東貓膩第一百七十三節 事預則立第二百七十七節 敲打第三百六十二節 攻受易位第五百一十一節 奪取旅順第五百二十一節 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