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宇文化及就主持朝政,商議立帝之事。牛方裕、薛世良等人想立蜀王楊秀,卻遭到關押過蜀王的御林軍將領們強烈反對。宇文化及清楚他們的厲害,不敢得罪他們,就採納宇文智及、司馬德戡、裴虔通、趙行樞等人的意見,決定立秦王楊浩爲帝。朝堂中也有人反對,他們以爲楊浩無才無德,平庸無能,不適合當皇帝。然因宇文化及兄弟跟楊浩來往密切,關係甚好,他們欲扶楊浩坐上皇位。
經過一番爭議,末了宇文化及以丞相的職權強行拍板,並假蕭皇后懿旨立秦王爲帝。那些持異議者深知宇文化及陰險毒辣,怕得罪他而遭遇許善心的悲慘下場,也就紛紛轉過向兒,表示支持丞相的決定。特別是裴矩,他極力反駁異議者而力挺宇文化及。這令宇文化及非常高興,不僅免了他的罪,還當即提拔他爲右僕射。這可把裴矩樂得心花怒放,撲通一聲跪地就叩首拜謝,一臉的媚態。
隨後,宇文化及任命弟弟宇文智及爲左僕射、宇文士及爲內史令、司馬德戡爲溫國公,加光祿大夫,並大批任用自己的親信。與此同時他盡力排除異己,殺掉蜀王楊秀、齊王楊暕等隋氏宗室和外戚沈光以及張琮、錢傑等反對者數十人。自此,朝中之事無論鉅細,皆由宇文化及兄弟裁奪,而皇帝楊浩只是宇文化及手中的一顆號令天下的棋子,一個擺設而已。
宇文化及身爲朝中丞相,卻據有六宮,奉養一如隋煬帝,享受着帝王的尊貴和奢靡生活,行使着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宇文化及野心極大,當然不能滿足於偏隅一方,他想趕緊率軍回長安,趁唐王李淵還沒行動之前把他幹掉,自己好上位。因此,準備數日後,宇文化及就命司馬德戡率大部隊掠奪江都人的船隻,然後從彭城出發,沿水路向長安進軍。宇文化及生怕李淵聞說隋煬帝已死,廢了隋恭帝楊侑而捷足先登帝位。因此,他一路令將士日夜兼程,朝長安風風火火趕去。可惜的是剛行走不久,水路就不通,只得改走陸路。
一路上,宇文化及命車馬載宮中美女和珍寶,而令軍士揹負戈甲器械。軍士行過一段長路之後,極爲疲勞,就開始怨聲載道,軍心漸散。司馬德戡見機,欲起兵謀反,殺掉宇文化及,更立自己爲主。然事還未起,忠於宇文化及的許弘仁、張愷就向丞相揭發了司馬德戡、趙行樞等人的陰謀。宇文化及當即用計誘殺了司馬德戡,平定了叛亂。接着,宇文化及率衆繼續西行,然到鞏洛時被李密的軍隊阻斷了去路。因此,宇文化及不得前行,只好率軍向東郡行走。
在宇文化及率部向京師長安進發之時,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倆已揮師抵達東都,駐紮在芳華苑。王世充聽說李建成率十萬餘軍前來增援,不喜反而憂懼,因爲他猜到了李淵的真正用意,那就是想要藉機佔領東都。他當然不想讓李淵的陰謀得逞,因此當越王楊侗、元文都等人眉開眼笑,準備迎接李建成軍進城時,王世充堅決反對。他挑唆楊侗,說李建成率大軍前來,其目的並非真心替越王趕跑李密,而是要藉機殺掉越王,佔有東都。楊侗向無主見,一切皆聽王世充。因而猶疑了半天,楊侗最後還是聽從王世充的勸諫,下令閉門不開,命李建成的部隊駐守城外,以抗擊李密。
對此,李建成很生氣,大罵王世充爲奸賊。一恕之下,李建成想率兵攻打東都,斬殺王世充,以泄心頭之恨。不過,這時李世民相當冷靜,清楚這樣做一定會讓李密坐獲漁人之利,而自己不僅佔不住東都,且得大傷元氣。因此,他堅決制止李建成這一魯莽行爲,說義軍平定關中不久,根基尚未牢固,即使能攻取東都,也無法守住,到時倒讓虎視眈眈的瓦崗賊軍得了便宜。爲今之計,最好的對策就是讓李密與王世充互鬥,自損軍力,待時機成熟,再殺回來也不遲。李建成聽了這席話後,也深覺有道理,就同意了李世民的建議,不攻東都,當即下令班師回長安。
王世充見李建成的部隊拔寨起營,就令段達、董浚率兵追擊,不幸在三王陵處遭到李世民的埋伏。李世民與段達大戰一場,斬敵四千餘人。段達、董浚藉機逃脫,倖免於難。李建成見李世民料敵如神,算準了王世充會趁自己撤兵之際偷襲,從而設下埋伏。獲此大捷,他心裡着實很高興,同時又泛起般酸酸澀澀的滋味,有點妒嫉弟弟的才能了。
接着,李建成又率軍經過不久前平定的新安、宜陽二郡。他們本想在此休整幾日,然從探報中獲知宇文化及率軍向長安一路進發。李世民當即建議大哥連夜行軍,不得休息。李建成也感到事態的嚴重性,便立即下令部隊重新出發,以最快的速度行軍,好趕在宇文化及之前達到長安,協助父親抵禦宇文化及。
十餘日後,李建成和李世民便回到了長安。李淵看見兒子們得勝回朝,心裡甚是歡欣,因爲他們兄弟二人此等圓滿完成了自己所佈置的任務,取下以東數郡,爲往後東進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這是一次重大的勝利,爲此李淵大賞李建成兄弟和段志玄等將佐,並犒勞三軍將士。
然而,李世民無心爲自己的功勞和獎賞沾沾自喜,那張豐滿而英俊的臉龐上露出一絲憂愁,時不時對着陽光明媚的天空輕聲嘆息。房玄齡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他揣測到李世民爲何而煩心了。一日晚上,藉故邀李世民對弈。李世民剛練了通書法,覺得無所事事,就令侍從於書房之中設案擺棋。接着,兩人相對而坐,一邊下棋,一邊閒談。過了會兒,李世民不知突然想到了什麼,禁不住輕嘆一聲。房玄齡趁機笑問道:
“趙公爲何而嘆息呢?這幾日,玄齡常聞趙公嘆氣,不知是爲何事而煩憂。可否告知在下,讓玄齡爲您分擔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