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沉重打擊

蘇威牽着楊寧的手在紫微閣的長廊上慢慢走着,孩子尚未長大的小手給他一種溫情之感,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孫子,他已經很多年沒有這樣握着孩子的手了。

不過蘇威此時想得更多的卻是大隋的未來,僅僅一個時辰的交流,便讓他看到了一種希望,俗話說,從小可以看大,一個人長大後的性格在他孩提時候便能看得出來。

楊寧和他父親楊元慶完全不一樣,他沒有父親那樣強悍,那樣獨斷專行,那樣心狠手辣,楊寧則是溫文爾雅,更加寬仁,更加謙虛知禮,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是一個仁君。

幾乎每一個文官都渴望自己的君主是仁君,能寬以待臣,能善待臣民,使大臣不以言獲罪,不會被廷杖羞辱。

蘇威也是一樣,儘管他已經垂老,但他希望自己的子孫也能得到楊寧的恩澤,希望蘇家也能像裴氏一樣,成爲名門世家。

楊寧無疑就是他的希望,幾乎整整一個時辰,他都在悉心地教授他,他恨不得自己擔任少師之職,用他餘生的時間來教授楊寧。

但他也明白,楊元慶不可能答應,蘇威也曾經嫉恨後裴家,擁有將來的皇后和太子,這麼強大的權力資源,但現在他不嫉恨了,他已經看出,楊元慶不會容忍裴氏一家獨大。

打擊范陽盧氏和博陵崔氏的外圍勢力,實際上就是一種預兆,楊元慶要逐漸削弱世家的影響,確實,名門世家首先考慮的不是朝廷利益,而是家族利益,這在一個王朝的早期或許看不出什麼問題,但到了中後期。這些名門世家就會成爲朝廷的最大威脅。

山東士族的影響力必然會逐漸減少,這讓蘇威感到十分快慰,蘇家也算是關隴大族,也出了不少人才,像蘇定方,其實也是蘇威的遠房族孫,只是在文官方面稍弱了一點。

如果蘇家能得到世子的恩澤,那麼他的一番心血也沒有白費。

“世子。看一本奏疏。首先要注意格式,注意條理,注意書法,這雖然只是外在的東西,但可以看出上奏者的品行。

一本格式工整、條理清楚、書法優美的奏疏,就說明上奏者是一個很有秩序的人。說明他的思路很清晰,說明很在意自己的名聲。

這樣的人在品行上不會有大問題,所以說見文見其人。見字見其行,也就是這個道理。

相反,一本思路混亂。書法繚亂的奏疏,這樣的上奏者首先就說明他內心浮躁,不能從容處事。”

蘇威說得很慢,侃侃而談,楊寧也全神貫注地聽着。至始至終沒有插一句話,這讓蘇威感到十分欣慰,一個善聽者,也那就能成爲納諫如流的君王。

這時,他們走到了楊元慶的官房門前,蘇威的心中有些失落了,下一次他還要等七天,他眼珠一轉,或許他可以把崔弘元的那個名額要過來。

“世子覺得老臣今天講解如何?”蘇威微微笑問道。

楊寧很喜歡蘇威的低姿態,一點沒有師父那種嚴厲,和藹慈祥,講解得很入味,使他懂了很多東西,他深深行一禮,“多謝蘇相國悉心指教,一日之師,一世之恩,小子銘記於心。”

“呵呵!這是應該的,我就不進去了,你去見父親吧!”

蘇威鬆開他的手,微微點頭,轉身走了,楊寧一直目送他走遠,這才敲了敲門,“父親,是我,可以進來嗎?”

“進來吧!”房間裡傳來父親柔和的聲音。

楊寧推門進了房間,這也是他第一次進父親的官房,心中多少有點膽怯,同時也有點好奇,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楊寧畢竟也才八歲。

他偷偷打量一眼房間,和家中的內書房一樣,也很簡潔,幾乎沒有什麼傢俱,不過要比家中的內書房寬大得多。

楊元慶正在批閱奏疏,他也很關心兒子的收穫,見兒子進來,便放下筆笑道:“今天和蘇相國學了什麼,有收穫嗎?”

楊寧深施一禮,“回稟父親,蘇相國教孩兒怎麼看奏疏,通俗淺顯,孩兒收益良多。”

“嗯!”楊元慶點點頭,“你願意這樣和相國一起學習嗎?”

“孩兒非常願意,蘇相國教了師父沒有教的東西,如何看人看事,使孩兒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

楊元慶這時想起了杜如晦之勸,兒子正在半懂不懂之時,不良的灌輸,只會誤導兒子,蘇威才華是有的,能力卓著,就怕他有私心。

不過,楊元慶相信蘇威的私心只是想和兒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倒不至於誤導,反倒是盧豫和崔弘元會給兒子灌輸世家擇優的思想。

楊元慶點點頭,“明天是楊內史,後天是杜相國,老崔相國年紀大了,就不要煩擾他,你就找杜相國,盧相國事務繁忙,你也不要去打擾,可以找蘇相國,明白了嗎?”

“孩兒明白了!”

楊寧猶豫一下又道:“如果父親沒有什麼事,孩兒想回學堂了。”

“去吧!以後不用過來請示,可以直接去學堂。”

“孩兒記住了,先告退。”

楊寧行一禮走了,楊元慶望着兒子的背影走遠,不由苦笑着搖了搖頭,可憐天下父母心,現在他才深深感受做父親的不容易……夜幕漸漸降臨,忙碌了一天的人們都各自回家,大街上行人漸漸稀少,太原城終於安靜下來,但裴府內卻籠罩在一種不安和緊張之中。

裴矩書房裡,裴矩臉色鐵青,眼中噴出一種掩飾不住的怒火,他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裴青松辭去了記室參軍之職,去擔任南陽郡長史,這個消息讓裴矩幾乎暈厥過去。

裴青松跪在地上,低頭一言不發,儘管他渴望去地方任職,出任南陽郡長史是他的夢想,但他也知道,很難過家主這一關,他只能接受處罰。

裴矩指着他,聲音氣得發抖,”你。。。你這個混蛋,你知道爲了你這個記室參軍,我們裴家付出多大的代價,我連相國之位都辭去,你卻不幹了,你。。。你對得起家族,對得起我嗎?”

“祖父息怒,保重身體要緊。”裴晉在一旁小聲勸道。

“天啊!我們裴家怎麼有如此愚蠢的子弟。”

裴矩捂着頭重重倒在靠墊上,他簡直要氣瘋了,此時裴矩已經完全被這個消息氣昏了頭腦。

他想起當初爲了謀取這個記室參軍的職務,自己不惜辭去相國之職,完全放棄了朝堂生涯,就是爲了給後輩謀取仕途,爲裴家將來的朝堂地位打下基礎,沒想到他的心血就這麼白白毀了,毀在這個無知小兒的身後,這一刻,裴矩心中有一種萬念俱灰之感。

旁邊裴晉卻有些暗暗歡喜,裴青松一直是他在家族的大敵,如今裴青松自毀前途,使裴晉心中一直壓着的石塊一下子被搬掉了。

他心中不由冷笑,這個裴青松確實愚蠢,天下記室參軍只有兩人,而長史不知有多少,孰重孰輕,連這個都分辨不了,他還混什麼官場,若是自己,至少要做三年記室參軍,再去大郡爲太守,五年後再回朝廷,這纔是爲官之道,可是此人。。。。真是個官場白癡。

裴晉心中蔑視,但臉上沒有一點表露,只安慰祖父道:“或許這是楚王殿下想磨練一下青松,未必是壞事,祖父不要太生氣,孫兒覺得事情不是那麼簡單。”

長孫的勸說使裴矩慢慢冷靜下來,其實他也意識到了事情有點不對勁,只是他正氣頭上,沒有仔細考慮這裡面的前因後果,一旦冷靜,他便有些回過味來,難道。。。難道這是楊元慶對自己的警告?

越想越有可能,他剛要細問,這時,門口管家稟報,“家主,盧相國來訪。”

居然是盧豫來了,裴矩連忙對裴晉道:“你替我去把盧相國請到這裡來。”

裴晉快步出去了,裴矩這纔對裴青松恨聲道:“這件事已經無法挽回,我也不能再說你什麼,你走吧!只怪我看錯了人。”

裴青松不敢爭辯,含淚磕了一個頭,“家主保證,孫兒告辭了。”

他站起身,慢慢退了下去,裴矩長長嘆了口氣,自己一念之間,做錯了一件大事,惹出了無盡的後患,令他悔之不及,讓他心中有點萬念俱灰之感,覺得裴家的前途就從此完蛋了。

不多時,裴晉把盧豫領到了祖父書房,范陽盧氏和聞喜裴氏百餘年來一直便有聯姻,彼此之間互有扶持,盧豫和裴矩還是親家,裴矩的次孫裴著,也就是裴敏秋的親兄,所娶的妻子就是盧豫的女兒,所以在輩份上盧豫比裴矩要低一輩。

離裴矩書房還有百餘步,遠遠看見裴青松從另一個出口離去了,盧豫便低聲問裴晉,“我沒猜錯的話,你祖父現在心情一定很糟糕吧!”

裴晉點點頭,嘆息道:“青松辭去記室參軍,對祖父打擊很大。”

“嗯!我就是來勸勸他,事情並沒有他想的那麼壞。”

他們來到書房門口,裴晉稟報道:“祖父,盧相國來了。”

“請進來吧!”房間裡傳來裴矩無比惆悵的聲音……()

第47章 線娘進京第114章 關內空虛第33章 金精賭彩第9章 貿易之利第42章 長安科舉第18章 投票表決第29章 側翼佈局第13章 李密特使第92章 隋唐大戰(二十二)第34章 泊舟九江第5章 略助風勢第39章 齊府隱憂第14章 意外之箭第57章 楊家有女第38章 拋出誘餌第54章 雨夜獻城第33章 威震突厥(中)第46章 王庭之變第38章 吳興沈氏第27章 監察御史第2章 聖旨東至第45章 送君高招第18章 調兵遣將第41章 想走不易第24章 血戰大利(中)第41章 局面被動第1章 初使西域第36章 返回太原第10章 矛盾激化第11章 夜襲倉城第4章 利益之誘第69章 道高一丈第62章 雞肋之城第111章 意外發現第42章 不臣之心第57章 楊家有女第44章 再讓一城第6章 一劍之情第55章 兩萬誘餌第4章 入伍斥候第21章 長孫又至第6章 梳理上谷第23章 遼城之殤第27章 回府風波第9章 臨危下船第32章 最壞結果第2章 宇文義子第41章 兄弟爭功第144章 一記警告第31章 夜訪雲氏第118章 咬金請纓第87章 建成態度第43章 階下之囚第15章 遭遇之戰第47章 雨夜追擊第41章 局面被動第7章 楊廣之憂第78章 隋唐大戰(八)第26章 另有深意第24章 李淵之憂第40章 兄弟暗鬥第5章 公主承諾第78章 戰略撤退第3章 南華之會第29章 金刀贖奴第49章 重甲破術第2章 先攻內部第37章 被迫南撤第15章 有失有得第49章 重甲破術第17章 仁壽宮變(九)第83章 事態嚴重第30章 禍福相倚第24章 朝堂對質第7章 賀若之怒第38章 親情如水第23章 都市賣豹第53章 建德求和第13章 深巷小宅第35章 再戰大利第41章 爭鋒相對第18章 玄感野望第91章 隋唐大戰(二十一)第12章 仁基北歸第51章 玄感之死第2章 聖旨東至第143章 父子交流第24章 臨戰增帥第30章 巡視考場第24章 小男養家第59章 兄弟分權第85章 最大讓步第8章 欲速不達第29章 危機漸至第98章 兩線危機第56章 士信之擇第82章 隋唐大戰(十二)第5章 可汗金箭第46章 斷臂之仇第17章 接受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