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貨幣之源

在工部官員的帶領下,楊元慶沿一條山脈走了約十里,這是一座佈滿了星星點點銀灰色和土黃色的山脈,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裸露在岩石外的銅礦石和銀礦石。

而左邊是一條河流,叫做祖厲川水,直接注入黃河,河寬數丈,由於這裡已是下游,河水頗深,可以行千石大船。

楊元慶馬鞭一指河流,問縣尉張放農道:“這條河離黃河還有多遠?可能行船?”

“回稟殿下,這裡離黃河還有二十里,出了這條山谷,再向前走幾裡便是涼川縣,縣城緊靠黃河,這裡河就從縣城旁邊注入黃河。”

說到這裡,張放農拾起一塊石頭仔細看了看,遞給楊元慶笑道:“我們小時候就喜歡乘船來這裡‘拾金子’,其實就是撿銅塊,殿下,這就是一塊天然銅。”

楊元慶接過銅塊,只覺入手沉甸甸的,呈黃紅色,果然是一塊天然銅,他點點頭又問道:“這樣的天然銅可多?”

“以前河灘上遍地都是,但揀的人多了,也就越來越少,不過山上還有,估計這塊銅就是從山上滾落下來。”

楊元慶擡頭向山頂望去,心中暗暗忖道,這座巨大的山脈至少要採上千年,完全能滿足大隋鑄幣需要,他心中有些迫不及待了。

這時他們來到了一座用石塊和樹枝搭建的棚子前,二十幾名冶煉匠人正在忙碌,他們是從靈武郡隨軍過來。他們的任務是冶煉礦石,查看這裡礦石的含銅量和含銀量。

楊元慶翻身下馬,走近棚子,棚子前站着幾名工部官員,爲首之人正是工部侍郎李春,李春主要擅長於建築,但既然擔任了工部侍郎。尋礦冶煉也在他的管轄範圍。

李春連忙帶領幾名官員上前躬身施禮,“參見楚王殿下!”

“各位幸苦了!”

楊元慶笑了笑,走進棚子。見工匠們砌了三座爐子冶煉礦石,便笑問道:“可有煉成品?”

“有!”

李春連忙掀開旁邊一幅油布,只見油布下碼放着十幾塊銀錠和銅錠。楊元慶隨手拾起一塊銀錠,約三十斤,只是一塊粗銀錠,還需要繼續精煉。

李春按耐不住心中的興奮道:“這一帶礦石的品相相當高,冶煉匠都說罕見,這裡的銅礦品相還要超過紅鐵山,難怪叫做龍寶山,果然名不虛傳。”

一種由衷的喜悅之情也從楊元慶心中升起,他彷彿看見了一船船的銀錠和銅錠運至太原,貨幣開始豐富起來。天下資源都源源不斷流向隋朝,國力愈加強盛。

這座龍寶山脈或許就是大隋走向強盛的轉折點,他很清楚,擁有貨幣這個最大的資本,意味着什麼?

儘管喜悅之火已在他眼中點燃。還他還是剋制住了激動,對衆官員道:“還是要多做試驗,儘量在各處選礦冶煉,確定這裡是真正的富礦。”

“殿下請放心,此事下官一定會妥善處理好。”

楊元慶點點頭,又回頭對裴行儼道:“留兩千士兵和一千降軍給李侍郎指揮。儘快在山下修建碼頭,我希望十天之內,碼頭修建完成,屆時靈武郡的船隊就會到來,可以裝載第一批礦石。”

“卑職一定會辦好,只是礦工還沒有着落,第一次可以由士兵裝船,但以後呢?”

這也是一個大問題,楊元慶沉思片刻便令道:“去涼川縣!”

五百親兵護衛着楊元慶風馳電掣般地向十幾裡外涼川縣奔去,涼川縣是整個會寧郡唯一的縣城,也是會寧郡郡治所在。

這裡緊靠黃河,是接中原與西域的必經通道,成爲古絲綢之路北線重鎮之一,素有‘秦隴樞機’之稱,被譽爲‘隴上名邑’。

會寧縣城本身並不大,約二千餘戶人家,除了西部十幾條較短的山脈外,沿黃河邊都是灌溉農業區,但由於沙化較嚴重,土質並不好,比起北方的靈武郡和五原郡,實在差得太遠,

由於農業不發達,使會寧縣的民衆都普遍貧苦,只有一些商人日子過得不錯。

楊元慶率親兵一陣狂風般地衝進縣城,縣城破舊低矮,道路夯得不實,騎兵奔過,漫天塵土飛揚。

縣城內最好的建築便是郡衙和縣衙,兩座衙門挨在一起,此時衙門前的唐朝紅白旗已經降下,換上了大隋的赤旗。

楊元慶的戰馬在郡衙前停下,隨即吩咐縣尉張放農,“去把縣令和縣丞一起叫來。”

張放農飛奔而去,這時,會寧郡太守也聞訊出來了,會寧郡太守姓許,叫許志遠,是個四十餘歲的中年人,倒認識楊元慶。

他原是關北六郡之一的雕陰郡太守,大業九年因被迫和楊元慶簽署了關北六郡聯合防禦條約,使關北六郡被豐州吞併,當時楊廣震怒,很多關北六郡的官員都被調離,這個許志遠也貶爲會寧郡丞,去年被唐朝升爲太守。

許志遠認出了楊元慶,嚇得他慌忙上前躬身施禮,“卑職會寧太守許志遠參見楚王殿下!”

楊元慶也認出了他,忍不住笑了起來,“原來是你,許太守,別來無恙啊!“

許志遠苦笑一聲,“殿下,我們有四五年沒見,殿下雄姿依舊,風采不減當年。”

楊元慶呵呵笑了起來,“你也不錯,越來越年輕,今天有事情和你們開會,把長史和司馬都找來,馬上縣令他們也會過來,我有重要事情。”

“卑職明白,殿下請隨我來!”

許志遠將楊元慶請進郡衙議事堂,長史和司馬一起來見過楊元慶,不多時縣令縣丞也趕到了郡衙。

會寧郡人口不多,但官員卻一個不少,頗有一點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感覺,不過比起河東大郡,這裡的官員明顯寒酸得多。

在河東倡導節儉,官員們刻意穿上細麻布做成的官服,但臉上都紅光滿面,個個白白胖胖,但會寧郡的官員卻是不得不穿上麻質官袍,大多氣色不好,臉龐黑暗,都顯得很乾瘦,就像風沙太大,逐漸失去水份的荒漠乾屍。

十幾名地方官員濟濟一堂,一個個表情頗爲緊張,畢竟是大隋之主和他們這些底層小官開會,而且他們還是唐官。

楊元慶坐在主位上,他感覺到了衆人的緊張,便擺擺手笑道:“大家自然一點,你們已經在會寧郡爲官了,我還能把你們貶到哪裡去?”

言外之意就是說他們已經在最差的地方爲官,應該沒有什麼害怕了,這個冷笑話讓衆人臉上都露出一絲苦笑。

楊元慶又對許志遠道:“許太守先說一說郡裡的人口和糧食情況。”

許志遠站起身道:“我先向殿下彙報,會寧郡目前共有人口五千戶,約三萬人,大多住在黃河邊,這裡土地貧瘠,產量不高,糧食產量也只能是勉強夠餬口,不過本縣地理位置比較重要,河西和西域商人往來絡繹不絕,縣裡很多人都是靠商業爲生。”

才三萬餘人,楊元慶沉思片刻問道:“有多少青壯?我是指十六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子。”

長史起身施禮道:“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兩個月前卑職剛剛統計過,青壯大約有九千五百餘人左右。”

這個人數令楊元慶微微有些失望,他便將自己的打算告訴了在座官員,“我已決定全力開掘龍寶山脈的銅礦和銀礦,但礦工不足,所以我打算在會寧郡招募礦工,大家看一看,最多可以招募到多少人?”

官員們面面相覷,原來是要招募礦工,這種苦力活可不是那麼容易招募到人,大家心裡都有數,只是誰也不吭聲。

楊元慶見衆人都面露難色,誰也不肯說話,便笑道:“大家儘管暢所欲言,說說難處在哪裡?不要有任何顧慮。”

縣令韓晉站起身拱手道:“殿下,卑職說兩句吧!”

“韓縣令儘管說,不要有顧慮。”

“不瞞殿下,我們顧慮倒沒有,只是事情有點難辦,主要和這裡的民風有關,會寧郡有三怪,一是瓜果當做糧食賣,說這裡的瓜果產量大,而糧食產量少,第二是乘船比騎馬走得快,這主要是坐船便利,騎馬還要去租賃馬匹,費用很貴,如果是遠處串戶,大家都願意乘船。第三怪就是男人管家,女人在外,意思就是着會寧郡的男人都比較念家,喜歡守着鄉土,不肯出遠門,其實換一種說法,就是這裡的男人懶,喜歡依靠女人。”

韓縣令說了一大通,楊元慶卻沒有聽懂他的意思,“韓縣令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韓縣令苦笑一聲道:“卑職的意思就是說,不容易招募到礦工,其實關鍵看殿下開什麼價。”

楊元慶沉吟一下道:“我需要兩萬礦工,其中一萬人我可以用戰俘,而另外一萬人就要從當地招募,所以我打算高價招募一萬青壯爲礦工,至於工錢,和紅鐵礦一樣,招募的礦工每人每月七鬥米,錢十吊。”

楊元慶說完,太守許志遠先笑了起來,“如果殿下肯開這個價,那我保證不僅會寧郡人會踊躍報名,而且平涼郡的人也會吸引前來,十吊錢在這裡就是高工錢,給商人做夥計,每月也不過才五吊錢,還沒有糧食,殿下開出的可是高價啊……()

第32章 被迫西撤第18章 參軍之謎(下)第12章 仁壽宮變(四)第24章 聞喜裴氏第6章 牽制荊襄第31章 夜訪雲氏第26章 商業繁榮第3章 微妙來訪第28章 遷都試探第12章 最後抉擇第2章 齊郡召將第18章 兩肋插刀第51章 范陽盧氏第12章 先鋒玄霸第2章 帝王失信第151章 籠絡軍心第49章 蕭家試探第19章 夜審出塵第77章 楊氏希望第17章 尋找線索第10章 誰是刺客?第13章 世充評榜第29章 尋找軍資第14章 存心討打第10章 除夕意外第151章 籠絡軍心第41章 楊家之請第43章 西秦內訌第24章 汾陽宮監第16章 月夜雙殺第147章 意外消息第62章 激戰七裡第52章 軒然大波第17章 勇闖縣獄第47章 獨孤家將第17章 雄信之災第30章 驕將爭功第30章 玄感回京第7章 楊府貴客第30章 飲恨弘農第3章 雙瞳之將第19章 心理之戰第3章 盜馬風波第10章 君廓獻計第78章 戰略撤退第8章 被迫換帥第30章 宮中毒蛇第49章 西陘關前第75章 謀主之策第9章 生死之鬥第7章 戰略對抗第42章 是功是過第49章 唐軍西撤第20章 邊疆奏摺第26章 大魚落網第6章 發現端倪第12章 練武第21章 長孫又至第10章 窮途出路第37章 致命一箭第35章 夜訪封宅第16章 何罪之有?第3章 勸降建德第11章 興風作浪第8章 被迫換帥第8章 臨戰前夜第32章 秀才造反第40章 先禮後兵第39章 巡視塞北第32章 千金一箭第9章 玄感之憂第13章 御房嘉獎第90章 隋唐大戰(二十)第37章 士子云集第21章 危機重重第5章 刀法秘笈(上)第7章 智取伊吾第27章 會寧換帥第37章 致命一箭第7章 楊廣之憂第4章 水勢漸深(下)第10章 反間之計第27章 金口已開第79章 南郡兩事第75章 隋唐大戰(五)第143章 父子交流第32章 龍有逆鱗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12章 兵部調令第24章 等待機會第11章 霹靂出擊第10章 米酒事件第18章 追根究底第47章 匪亂再起第89章 胡馬煙塵第14章 三面受敵第15章 黑夜突破第111章 意外發現第72章 隋唐大戰(二)第48章 東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