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越境事件

今年的新年來得有些晚,使它彷彿像一頁書的最後一行……翻過書頁後,便迎來了新的內容,人們忽然發現,寒冷的冬天要結束了,。

風颳起來的時候,還是很冷,可有時在黃昏,會意想不到地從南方微微吹來一陣和緩的春風,天上也沒有那種冷辣辣的氣象了,小河裡的冰也變薄,像一片片晶瑩的浮萍飄在水面上,經歷了漫長的沉寂後,河邊終於又傳來牧童的竹笛聲。

這裡是上谷郡的淶水縣,也是上谷郡距離涿郡最近的一個縣,它距離涿郡邊界只有十五里,渡過淶水,再走一段路便抵達了涿郡。

這裡同時也是大軍雲集之地,隋軍在淶水縣囤積了兩萬大軍,分爲南北兩個大營,相距十里,互爲特角,北大營由大將謝映登統帥,南大營由王君廓統帥。

而對面五十里外的涿縣,也駐紮着羅藝和高開道的五萬聯軍,雙方已經對峙了兩個月。

經歷了兩個月的戰備,隋朝已經將三十萬石糧食以及大量的兵甲、火油、帳篷等各種軍用物資運送到了上谷郡,易縣城內修建了三十幾座巨大的倉庫,有三千軍隊駐防。

淶水兩岸丘陵起伏,分佈着大片茂密的森林,在一座座丘陵之間的谷地裡,分佈着大片農田,大部分農田因爲戰亂而荒蕪,但已經有部分農田出現了重新開墾的跡象,隨着春意萌動,農田邊緣已經偶然可以看見農人忙碌的身影。

這天上午,一隊百餘人的隋軍巡哨騎兵從一片農田旁飛馳而過,十幾名正在耕地的農田都驚訝地望着他們,按照往常的經驗,這些隋軍騎兵必然會停下來和他們打個招呼,或討點水喝,但今天他們卻急急匆匆,彷彿有什麼大事。

“會不會要打仗了?”一名農民擔憂地問道。

“不知道,還是早點回去吧,!”

十幾名農民收拾了東西,便離開了農田向數裡外的村莊走去。

百餘騎兵依然在加快速度,他們在執行一個緊急任務,隋軍在邊界上建立了二十幾座哨塔,每座哨塔有五名士兵鎮守,主要觀察敵軍的動向,一座哨塔配一名鷹奴,每天都會放鷹回易縣稟報情況,這樣也證明哨塔平安無事,但昨天竟然有五座哨塔沒有放鷹回來,這便引起了大將謝映登的擔心,他立刻派巡哨前去探查情況。

騎兵隊一路奔馳,很快便來到了第一座哨塔處,這是一座位於丘陵上的木樓,離官道只有數百步遠,可以清晰地監視到官道上的情形,再向東走一里,翻越另一座丘陵,便進入了涿郡境內。

“停住!”

離木塔還有數百步,騎兵隊旅帥便發現了異常,他大喊一聲,隊伍立刻停了下來,他們已經遠遠看見了木塔,原本矗妾在松林邊的木塔已經倒塌了,一半已經燒焦,殘破不全地倒在山坡上。

“張順兒,你帶弟兄去看看,當心一點!”

旅帥一聲命令,一名火長從隊伍裡奔出,一揮手“跟我走!”

他帶着九名騎兵向哨塔奔去,幾名騎兵在哨塔內翻找了半晌,火長站起身喊道:“沒有我們的弟兄,屍體也沒有!”

他話音剛落,一支冷箭忽然從上方的松林裡射出,火長措不及防,被一箭射中脖子,慘叫一聲,從山坡上滾落下來。

突來的變故令隋軍巡哨隊大吃一驚,紛紛張引搭箭,瞄準了丘陵上的松林,而在哨塔旁的另外九名隋軍士兵則舉起盾牌,抽出橫刀,兩名士兵則跑去救治火長。

松林很安靜,彷彿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就在旅帥覺得有些疑惑之時,他本能地一回頭,卻發現在他們身後的官道上,出現了大羣幽州軍士兵,足有數百人之多,正悄悄向他們身後靠近,距離他們約一百餘步,。

“有敵軍偷襲!”

旅帥大吼一聲,調轉馬頭,隋軍士兵紛紛掉頭,這時兩邊山林內亂箭齊發,二十餘名隋軍士兵慘叫着翻身落馬。

旅帥幾乎將嘴脣咬出血,後面有堵截,兩邊有埋伏,只有涿郡那一側沒有軍隊,又是一輪箭射來,十幾名隋軍再次被射倒落馬,他沒有時間再考慮了,再猶豫下去將全軍覆沒。

“跟我走!”

旅帥大喊一聲,再次調轉馬頭向涿郡方向奔去,剩下的近六十名隋兵騎兵奮力奔馳,片刻便衝進了涿郡範圍。

這時,山林裡涌出大量軍士,足有千餘人之多,爲首一員大將望着隋軍騎兵衝進了幽州地界,他冷笑一聲,立刻令道:“速去稟報王爺,隋軍巡哨越境!”

……

正月初十,羅藝以在涿縣境內抓獲隋軍巡哨爲藉口,譴責隋軍越境挑釁,遂下令五萬聯軍集中兵力向上谷郡來水縣率先發動了進攻,進攻淶水北大營。

淶水北大營駐紮在淶水西岸,擁有一萬隋軍,由大將謝映登率領,自從兩天前邊境上的五座哨塔意外失去聯繫,而他派去的查看情況的一支巡哨兵也隨之失蹤,謝映登便隱隱感到了不妙,他下令軍隊全面警戒,同時派人回易縣向主將秦瓊緊急報告。

“當!當!當!‘刺耳的警鐘聲在隋兵北大營響起,全副武裝的隋軍士兵紛紛從營帳內奔出,三千弓弩手已經部署在營柵一嘛三千騎兵和三千刀盾軍已列隊就緒,一千輜重兵在迅速整理各種兵甲物資,兩百名女護兵也跟在輜重軍中,女護兵是隋兵最新兵種,任務是搶救傷員,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按照五十名士兵配一名女護兵的標準,她們的裝備是一匹馬,身着薄甲鐵盔,腰佩橫刀,後背一口圓盾,最重要是拎一隻藥箱,。

這些女護兵大都是北方女子,有漢人,也有胡族女子,普遍身材高大健壯,前後一共招募了五千名女兵,她們享受和普通士卒一樣的待遇,但她們的營地卻不和士兵們在一起,而是用營柵單獨隔開。

謝映登催馬到營柵前,注視着遠處的動靜,他應該看見了,大約在十里外,出現了一條長長的黑線,目測大約有五千人左右,這應該是敵軍的先鋒。

“將軍,要去迎戰嗎?”一名軍官低聲問道。

“不!”謝映登搖了搖頭“這只是敵軍的誘兵,在他們身後不遠一定有主力在跟隨,不可出營應戰。”

“將軍!”

身後有人大喊,謝映登回頭,只見一名送信兵從後營進來,疾奔而至,送信兵上前施一禮,將一封軍令遞給謝映登“秦將軍的命令!”

謝映登打開命令,是秦瓊的手令,只有四個字,‘西撤易縣!。

謝映登默默點頭,他明白秦瓊的意思,撤離到易縣,集中優勢兵力,同時拉長敵軍的後勤補給線,想必淶水南大營的王君廓也收到了同樣的信。

他擡頭看了看天色,現在還是下車時分,還有時間準備。

……

……

羅藝的五萬聯軍由三萬幽州軍和兩萬高開道的軍隊組成,由羅藝親自率領,而高開道的軍隊則由他的弟弟高文通統率。

由於天氣漸漸轉暖,涿郡內的積雪已融化大半,河水也有融化的跡象,羅藝知道開春後,隋軍即將發動對幽州的攻勢,他反覆考慮後,與其坐等敵軍上門,不如先發制人,如果能夠佔領易縣,那就能摧毀隋軍一個冬天的戰備,隋軍極可能會被迫撤離上谷郡,那麼幽州的危機將迎刃而解,。

但此時,隋軍還並沒有和幽州撕破臉皮,隋軍也沒有說要進攻幽州,羅藝怕自己的手下將士有疑慮,便設了一個局,污衊隋軍巡哨兵率先進入涿郡挑釁,使他找到了發兵上谷郡的藉口。

五萬大軍緩緩推到了淶水東岸,距離隋軍北大營約三裡,羅藝沒有繼續前進,淶水已有解凍的跡象,不能再直接渡河,他一面命人去河邊製造浮橋,一面去尋找可以直接過河的地方,現在只是初解凍,有些河段會解凍慢一點,還可以走過冰面。

“稟報王爺,高將軍來了!”

羅藝正在中軍大帳內查看沙盤,楊元慶的沙盤早已經流傳開來,各大勢力都學會了使用沙盤,羅藝也做了一架河北北部的沙盤,雖然還有些粗糙,但比起地圖,卻要便利得多。

他點點頭“請他進來!”

高將軍便是高開道之弟高文通,是高開道軍中的第二號人物,高開道是渤海郡信陽人,大業九年,格謙在豆子崗起兵造反,他也率數千人起兵呼應,隨即兩軍合併,高開道深得格謙信任,任命他爲副將,去年格謙軍隊被王世充的軍隊擊敗,格謙本人也不幸陣亡,高開道便率殘軍撤到遼東,佔領了遼東,隨即又南下佔領北平郡。

高開道的軍隊和幽州軍本是敵對勢力,但在共同對付竇建德的過程中,兩軍漸漸捐棄前嫌,結爲了盟友,這次對付隋軍東擴,兩軍更是緊密配合,高開道命其弟高文通率兩萬精兵前來助戰。

高文通身材雄壯,是一個極爲粗魯之人,但他武藝高強,使一把百斤重的合扇板門刀,有萬夫不當之勇,他走進大帳,便甕聲甕氣道:“王爺爲何不一口作氣,耳滅了隋軍?”

……

第6章 養虎生患第2章 家法伺候第32章 文道武途第21章 誰威脅誰第65章 北市買珠第18章 兩肋插刀第77章 截殺突使第4章 恩怨分明(下)第25章 分憂之臣第2章 一戰成名第21章 生俘雄信第34章 斷然拒絕第16章 識破敵計第25章 掌握主動第13章 萬春茶莊第9章 兵臨洛陽第120章 絕妙好計第7章 戰略對抗第60章 關鍵人物第37章 內廷獻策(下)第9章 貿易之利第36章 形勢嚴峻第20章 高熲事件第34章 突破之口第20章 君心似虎第1章 異牀同夢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100章 血戰前夜第3章 南華之會第24章 河邊誤認第58章 宮亂之根第5章 路遇貴人第75章 謀主之策第10章 君廓獻計第7章 羅藝告密第23章 火油風波第64章 宮外之音第23章 南華梟雄第17章 參軍之謎第38章 東路使者第22章 烽火狼煙第2章 宇文義子第80章 長孫之策第39章 發現機會第41章 李密之思第8章 分配不公第8章 突發事件第1章 出征突厥第148章 難過新年第24章 會寧戰起第2章 宇文義子第87章 建成態度第22章 極度被動第14章 存心討打第66章 尋找時機第1章 落魄高才第23章 唐廷決策第54章 把水攪渾第16章 欲蓋彌彰第43章 無妄之災第20章 倉曹參軍第148章 難過新年第49章 平陽郡主第17章 仁壽宮變(九)第44章 西秦使者第27章 迎頭痛擊(中)第3章 蘇威密謀第24章 海寺之戰第62章 交換條件第36章 返回太原第36章 返回太原第1章 初入楊府第4章 恩怨分明(下)第42章 被迫求援第49章 蕭家試探第27章 義成公主第11章 反間之計(下)第40章 軒然大波第10章 窮途出路第8章 暗鬥不息第13章 逃兵危機第41章 想走不易第33章 大軍壓境第106章 雪夜踏關第24章 以信立身第16章 三股勢力第62章 激戰七裡第22章 獨孤暗線第33章 御房進諫第35章 衛南漁翁第8章 弔孝風波第7章 楊廣之憂第109章 兵臨宮下第19章 勢力擴張第28章 意外消息第24章 海寺之戰第24章 河邊誤認第66章 尋找時機第26章 初戰王薄第22章 不甘失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