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冤案

天下王者 1961.最後的冤案

胡惟庸案發生在洪武十三年,是指洪武帝誅殺宰相胡惟庸事件,隨後大肆株連殺戮功臣宿將,此案牽連甚廣。?胡惟庸被殺,朱元璋罷左右丞相,廢除中書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設內閣供皇帝做爲顧問。內閣大學士絲毫不如宰相,只有票擬權力,先送宦官,再由其上呈與皇帝。從此中國再無宰相一職。

洪武十三年正月,塗節自首上告胡惟庸謀反。明tai祖隨即下令逮捕胡惟庸、陳寧和塗節等人,並以“擅權枉法”罪加以處死。

胡惟庸被殺後,此案並未了結,他的罪名也在不斷升級。開始只是說胡惟庸“擅權植黨”,後來,又加上了“通倭”、“通虜”和“謀反”等罪名,並不斷牽連、擴大化。該案的同謀犯越查越多,牽涉的面也越來越廣,株連蔓引,持續了數年也未能了結。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再興大獄,有《昭示奸黨錄》佈告天下,乘機又殺了幾十家的權臣勳貴。李善長、陸仲亨、唐勝宗、費聚、趙庸、金朝興、葉升、毛麒、李伯升和丁玉等人,都因與胡惟庸有勾結而被處死。其中位居“勳臣第一”的太師韓國公李善長,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始發時,因爲元勳皇親,已免於追究,但十年以後,有人以李善長與胡惟庸共同謀反,朱元璋順水推舟,將李善長一家七十餘口一律處斬。

這就是所謂明朝四大案件的胡惟庸案,最近寫了不少胡惟庸,一些書友們就問我,胡惟庸到底是不是真的有謀反,還是朱元璋爲了剷除宰相這個千年制度,而設置的套兒。

對於這個問題,小景最近也翻閱了不少資料,也找到了蛛絲馬跡。胡惟庸案件記載最清楚的是在《明史?;;奸臣傳》上,整個傳記上,將胡惟庸謀反的起因、動機、活動、以及被殺過程都記載了下來,可謂詳細,最後也寫出了胡惟庸造反的罪證:“平諒侯費聚奉命撫蘇州軍民,日嗜酒色。帝怒,責往西北招降蒙古,無功,又切責之。二人大懼。惟庸陰以權利脅誘二人,二人素戇勇,見惟庸用事,密相往來。嘗過惟庸家飲,酒酣,惟庸屏左右言:“吾等所爲多不法,一旦事覺,如何?“二人益惶懼,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軍馬。又嘗與陳寧坐省中,閱天下軍馬籍,令都督毛驤取衛士劉遇賢及亡命魏文進等爲心膂,曰:吾有所用爾也。太僕寺丞李存義者,善長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陰說善長。善長已老,不能強拒,初不許,已而依違其間。惟庸益以爲事可就,乃遣明州衛指揮林賢下海招倭,與期會。又遣元故臣封績致書稱臣於元嗣君,請兵爲外應。事皆未發。會惟庸子馳馬於市,墜死車下,惟庸殺挽車者。帝怒,命償其死。惟庸請以金帛給其家,不許。惟庸懼,乃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謀起事,陰告四方及武臣從己者。

十二年九月,占城來貢,惟庸等不以聞。中官出見之,入奏。帝怒,敕責省臣。惟庸及廣洋頓首謝罪,而微委其咎於禮部,部臣又委之中書。帝益怒,盡囚諸臣,窮詰主者。未幾,賜廣洋死,廣洋妾陳氏從死。帝詢之,乃入官陳知縣女也。大怒曰:“沒官婦女,止給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給?”乃敕法司取勘。於是惟庸及六部堂屬鹹當坐罪。明年正月,塗節遂上變,告惟庸。御史中丞商暠時謫爲中書省吏,亦以惟庸陰事告。帝大怒,下廷臣更訊,詞連寧、節。廷臣言:“節本預謀,見事不成,始上變告,不可不誅。”乃誅惟庸、寧並及節。“

傳中只寫胡惟庸謀反在聯合了平諒侯費聚等人勾結邊關人馬,朝廷只是勾結了陳寧,坐鎮中書省好裡應外合,但尚未發動兵馬謀反,就被人告發,被朱元璋一網打盡。

從這一點足以看出,胡惟庸的謀反之狀並沒有顯露出來,也就是說,這裡並沒有記載胡惟庸謀反的罪證,一切只不過是用了秦檜的招牌計量“莫須有!“

也許有的書友說我瞎掰,是不是瞎掰,這不是我說的算。《明史?;;胡惟庸傳》裡清楚記載着:“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就是說,胡惟庸被處死的時候,他謀反的罪行還不清楚。但後來胡惟庸的罪狀倒是像後世流傳的故事一樣,被人一層一層的傳說,久而久之,胡惟庸的罪名也就越來越大,逐步添枝加葉,越到後來越顯得完整。他的罪狀包括:謀刺徐達;毒死劉基;與李善長勾結往來謀逆;通倭(其實這一罪名是到了洪武十九年時才發現的),甚至派遣明州衛指揮林賢下海勾結日本,欲借兵爲助;通蒙古(稱臣於元嗣君這一罪名,則是到了洪武二十三年才被發現,派遣元故臣封績致書元嗣君稱臣,並約爲外應,等等。到後來胡惟庸簡直可以用神通廣大來形容,東通日本高麗,西通卜寵吉兒,南通三佛齊,北通沙漠,東西南北諸夷,只要有事,你無不與胡惟庸叛逆案發生關係,而這些罪證,在後世很多史學家看來,純屬無稽之談。

嘉慶年間編寫《皇明吾學編》的史學家鄭曉就說過:“國初,李太師、胡丞相、涼國公,公諸獄未可知?“這句話說的比較含蓄,但意思很明顯,那就是他不相信,當初李善長、胡惟庸、藍玉的罪狀,而明末清初人傅維麟說得更清楚“其初獄亦何暖昧少證也,隱十年後發。”這就是說胡惟庸的謀反的罪證,還要等到十年之後才發現,可見這位老兄一點都不相信,還有明朝中期的王世貞就曾說:“史之紀茲事詳矣。”便是在清代,史學家趙翼在《二十四史札記》中說:“至胡黨之獄,則在二十三年,距惟庸死時已十餘年,豈有逆首已死,同謀之人至十餘年始敗露者,此不過借惟庸爲題,使獄詞牽連諸人,爲草剃禽獮之計耳。”可見胡惟庸的上述罪狀不過是“莫須有”而已。

看到這裡,也許有不少人會問,不是還有一個離奇的“雲奇告變”。這個足以說明一切了吧?

所謂的““雲奇告變”在我看來,根本是無稽之談,但這件傳說,倒是多有記載,其中以《明史紀事本末》中的記載更爲詳細,“正月戊戌,惟庸因詭言第中井出醴泉,邀帝臨幸。帝許之。駕出西華門,內使雲奇衝蹕道,勒馬銜言狀,氣方勃舌,不能達意。tai祖怒其不敬,左右撾捶亂下,雲奇右臂將折,垂斃,猶指賊臣第,弗爲痛縮。”

《見聞雜記》稱“預知胡惟庸逆謀,力阻高皇帝行駕,死瓜槌下。”

這個傳說,小景只想問一下諸位,一,雲奇身爲內使,居西華門,離胡宅非常近,既然知道胡惟庸謀逆,爲何不先期告發,一定要事迫眉睫時,才攔駕告發?第二,胡惟庸並不蠢,既然已經要謀反了,行事必然秘密,埋伏也必然是絕密之事,想來縱然是有人登上了西城門的城牆,未必也能看到刀槍林立。第三,謀反這麼大的案件,胡惟庸當天下獄,當天就被處死,處置得如此匆忙,實在蹊蹺,這足以讓人難以信服,第四,據《明tai祖實錄》記載,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塗節已經告胡惟庸謀反,以明tai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麼還會去胡惟庸家看所謂的祥瑞?

記載胡惟庸案件最爲詳細的莫過於明朝的官方史書《明tai祖實錄》。修於建文元年,總裁爲董倫、王景彰等;再修於永樂之初,監修爲李景隆、茹瑺,總裁爲解縉;三修於永樂九年,改命姚廣孝、夏原吉爲監修官,胡廣、胡儼、黃準、楊榮爲總裁官,這陣容不簡單吧,而這部《明tai祖實錄》可以算作是明朝最爲重要的一部史書,其中記錄胡惟庸案件三次編修,都沒有關於胡家出醴泉而邀請朱元璋觀看的事;雲奇作爲一個太監,揭發胡惟庸謀反,這樣的功勞可不是一般的大,可《明tai祖實錄》中卻沒有記載,這就足以證明,根本就沒什麼所謂的雲奇告變,沒有這一節,那麼胡惟庸最有利的謀反罪證,從何而來。

就連晚明學者錢謙益說:“雲奇之事,國史野史,一無可考。”史家潘檉章更認爲雲奇之事爲“鑿空說鬼,有識者所不道”。

胡惟庸如果要謀反,他在家裡埋伏刀兵,能讓人在城牆上輕易看見嗎?就是後來的清末的史學家談遷,也認爲這一連串的故事可能是虛構的,離奇的“雲奇告變”,也是無稽之談。所以胡惟庸的罪狀來自“雲奇之事”。根本不可信。

而胡惟庸真正的罪狀,談遷的《國榷》詳細地記載了胡惟庸被誅殺的前因後果。《國榷》是談遷鑑於經史官員壟斷了明歷代實錄,很多地方忌諱失實,而各家編年史書又多膚淺僞陋,談遷尋訪到各種資料,廣徵博採,力求徵信。天啓元年(始編著,初稿六年後完成,據稱此書“六易其稿,匯至百卷。”順治四年全稿被竊,他又發憤重寫,順治十年,應弘文院編修朱之錫邀請,攜稿赴北京,訪問前朝遺老、皇室、宦官、降臣等,閱讀公家檔案,重新校訂《國榷》,以三十餘年編成《國榷》一中敢於直書《明實錄》避而不談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實﹔對一些重要事件﹐常以個人和諸家的評論並列於後。其史實注意考訂精審﹐材料有相當的可靠性或參考價值。萬曆以後七十多年的歷史﹐以及建州女真的發展和後金同明的關係的記載﹐尤爲他書所少見。根據邸報﹑方誌和官吏遺民口述材料編補的崇禎朝十七年的史實﹐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成爲研究明代歷史的可信度最高的史中說:“初,惟庸得上意,竊肆威福,橫甚。封事稍嫌,匿不奏。四方饋遺亡算,家人爲奸利事道關,榜辱關吏,吏奏之。上怒,殺家人,竊責丞相,謝不知,乃已。又以中書違慢,數詰問所由,惟庸懼,乃計日:主上魚肉勳舊臣,何有我耶死等爾,寧先發,毋爲人束死……遂誘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使出招士馬爲外應……乃遣元臣封續致書漠北請兵,又使指揮林賢通倭使,俾載精兵千人僞貢,及期會府中,掩執上。度可取取之,不可則掠武庫兵人海。惟庸因僞稱第中甘露降,請上臨幸,許之。會西華門內使雲奇走告變……上悟,登西皇城樓而眺,顧見丞相第中壯士伏甲屏間數匝,亟髮禁兵擒之。””戊戌,誅左丞相定遠胡惟庸,御史大夫茶陵陳寧,夷三族,盡誅其僚黨,凡萬五千人。”…?“

對此,談遷評論說;”胡丞相狷才竊柄,俾睨名器……第英主龍興,手剪羣雄,如竈上掃除,事且大定,而逆黨不數人,藏甲不數百,覬專諸於窟室,冀聶政於東社,自非嬰儒,其敢任之。”

這裡也就說胡惟庸案時,胡惟庸最多“竊肆威福,橫甚!“而已,所謂的《明實錄》上的罪證,並沒有證據。

據說,王國據《明史胡惟庸傳》記載,洪武十三年,明tai祖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罪和謀逆罪處死胡惟庸等人,而“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十九年十月,林賢獄成,惟庸通倭事始著”。

所謂胡惟庸“通倭”,“暴露”於他死後六年的林賢案。

林賢案的官方描述是:

“前明州衛指揮林賢帥兵守禦,以備東海防倭。不期指揮林賢當在京隨駕之時,已與胡惟庸交通,結成黨弊。朕責指揮林賢就貶日本。居三年,惟庸闇差私往日本取回,就借日本國王兵,假作進貢來朝,意在作亂。其來者正使如瑤藏主、左副使左門尉、右副使右門尉,率精兵倭人帶甲者四百餘名,倭僧在外。比至,胡惟庸已被誅戮,其日本精兵,就發雲南守禦。洪武十九年朕將本人命法司問出造反情由,族誅了當。”

但這些罪證,在胡惟庸案發之時,並沒有浮出水面,也就是說,這些是不是真的,還很難說。說到這裡有人會說,不是還有一個塗節告密麼?這算是一個證據吧?

塗節是胡惟庸的心腹,他的告密應該可信!但記載塗節告密的《明史?;;胡惟庸傳》說,在塗節上變與商嵩告密以後,朱元璋便逮捕胡惟庸。而據《明tai祖實錄》記載,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塗節已經告胡惟庸謀反。但據記載,胡惟庸逮捕後,正月初六,案子居然審明白了,羣臣報告,胡惟庸忍受不住酷刑,承認有罪,按照大明律法,要處以死刑!但是,一時找不到罪名,最後的罪名被定爲“枉法誣賢”、“蠹害政治”!而陳寧則是胡惟庸的同黨,受到同樣的懲罰。

《明tai祖實錄》記載,賜死胡惟庸的第二天(正月初七),朱元璋就迫不及待地召集文武百官,說了一番義正言辭的話:

“朕自臨御以來,十有三年矣,中間圖任大臣,期於輔弼,以臻至治,故立中書省以總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統天下之兵政,御史臺以振朝廷之紀綱。豈意奸臣竊持國柄,枉法誣賢,操不軌之心,肆奸欺之蔽,嘉言結於衆舌,朋比逞於羣邪,蠹害政治,謀危社稷,譬堤防之將決,烈火之將然,有滔天燎原之勢。賴神發其奸,皆就殄滅,朕欲革去中書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更置五軍都督府,以分領軍衛。如此,則權不專於一司,事不留於壅蔽,卿等以爲何如?”這就足以證明,塗節是告密了,但不是告胡惟庸否謀反,而是告胡惟庸毒死劉伯溫。

對於這一點清代夏燮《明通鑑》也有記載,《明通鑑》是夏燮一生精力的結晶。他不滿記載頗失其真的官修《明史》,決意從事明史的研究。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參證羣書,考其異同”,乃寫成此共一百卷,二百萬字,記載明朝一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歷史,另外《明通鑑》一書,還有它自己的一些特點,材料豐富,考訂詳實。夏燮仿照司馬光《通鑑考異》的辦法,另撰“考異”,並按照胡三省注《通鑑》的辦法,收“考異”分注於正文之下。他在《明通鑑》和“考異”中所引用的資料,有的已經散佚了,但在此書中卻保存着,歷代都認爲可信度比較高,他考察了明朝各種史書後,在《明通鑑》中說:“三編御批曰:劉基遇毒及惟庸反狀,皆自塗節發之,及獄成而節亦同戳,且以黨目之。揆之於理,殊未可信。節如果爲惟庸謀主,寧不知事敗之必將自累!乃轉以首告希圖倖免,實情事所必無。”“且陳寧奸狀,史傳所載綦詳,未嘗有一語及節,而節亦別無事蹟。“其虛實判然可見。”這裡明確說了塗節告胡惟庸謀害劉基及謀反是杜撰出來的。那麼,胡惟庸謀害劉基則不成立。如此一來,所謂胡惟庸謀反不過是後人杜撰出來的。

就連清初谷應泰著《明史紀事本末》說胡、藍之案是明tai祖“遂疑尾大之圖”“傅會難明之事”。

再者,胡惟庸案是明朝四大案件之一,案件發生後,牽連甚廣,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等,皆同時坐罪胡黨而死,並且追坐已故的營陽侯楊璟、濟寧侯顧時等若干人。李善長被朱元璋“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朱元璋藉口星變,當移大臣,賜太師李善長自縊,誅其妻女弟侄全家七十多口。

此後朱元璋以肅清逆黨爲名,大規模地屠殺,坐誅者三萬餘人,株連蔓引,十幾年未靖,並作《昭示奸黨錄》,佈告天下。這樣大的一個案件,清修的《明史》也只是說胡惟庸被誅時“反狀未盡露”,這不免讓人生疑。

要知道,《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後,得到後代史家的好評。

經過三次改稿,費時幾十年。《明史》的確有不少長處。首先,它體例嚴謹,敘事清晰,文字簡明,編排得當。史評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曾將遼宋、金、元諸史和《明史》作了比較,認爲“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其次,《明史》的史料較爲豐富。當時可資的第一手史料很多,除一套完整的明朝各帝“實錄”而外,尚有邸報、方誌、文集和大量私家史乘。朱彝尊修史時《上總裁第二書》中說,僅各地的方誌藏於國家圖書館者,即達三千餘冊之多。可見《明史》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

《明史》是清朝的張廷玉的繼承前人的成果編寫的,張廷玉是什麼人是康熙朝大學士張英次子,康、雍、乾三朝元老。康熙時以進士官刑部、吏部侍郎,雍正年間受到重用,任順天鄉試主考官、入值南書房、《明史》總載官、禮部及戶部尚書,後又相繼升他爲文淵閣、文華殿和保和殿大學士,並令其改兼吏部尚書,居官五十多年,這樣一個忠實的清朝大官,編撰前朝史書自然不會幫着前朝皇帝去刻意隱瞞這樣一個實情了,再說了,清朝皇帝當時入關,很需要人心,編纂些前朝的皇帝的惡習纔好證明他的統治是合法的,像胡惟庸這樣大案子,若當真有謀反之心,豈能不大,但《明史》卻留下了一句“反狀未盡露”。這足以說明胡惟庸並非謀反,而是被朱元璋的冤殺的。因爲他真正的目的,不是在於胡惟庸謀反,而是趁機廢除丞相,肅清權臣,爲子孫後代鋪路。

《明實錄》記載:“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改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而殿閣大學士久備顧問。帝方字操威柄。。。

《明史稿》載:“先是,tai祖承前制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以統領衆職,置屬官參議,左右司郎中,員外郎,都事,中書舍人,分錢糧禮儀刑名營造四部,以條理管轄。十三年,正月誅胡惟庸,遂罷中書省。。。。。。。二十八年敕諭羣臣:‘國家罷丞相,設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務,立法至爲詳善,以後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

《明tai祖實錄》載,癸卯,大祀天地於南郊。罷中書省,升六部,改大都督府爲五軍都督府,佈告天下。詔曰:“朕膺天命,君主華夷,當即位之初,召集羣臣,講求官制,遠稽漢、唐,略有損益,亦參以宋朝之典。所以內置中書省、都督府、御史臺、六部;外列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都轉運鹽使司、提刑按察司和府、州、縣,綱維庶務,以安兆民。朕嘗發施號令,責任中書,使刑賞務當。不期任非其人,丞相汪廣洋、御史大夫陳寧晝夜淫昏,酣歌肆樂,各不率職,坐視興廢,以致胡惟庸私構羣小,夤緣爲奸,或枉法以惠罪,或撓政以誣賢,因是發露,人各伏誅。特詔天下罷中書,廣都府,升六部,使知更官之制,行移各有所歸,庶不口煩。於戲!周職六卿,康庶民於宇內,漢命肖、曹,肇四百年之洪業,今命五府六部詳審其事,務稱厥職,故茲詔諭。”

《明tai祖實錄》卷129載,洪武十三年正月已亥,胡惟庸等既誅,上諭文武百官曰:“朕自臨御以來,十有三年矣,中間圖任大臣,期於輔弼,以臻至治。故立中書省以總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統天下之兵政,御史臺以振朝廷之紀綱。豈意奸臣竊持國柄,枉法誣賢,操不軌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結於衆舌,朋比逞於羣邪,蠹害政治,謀危社稷……賴神發其奸,皆就殄滅。朕欲革去中書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更置五軍都督府,以分領軍衛。如此,權不專於一司,事不留於壅蔽,卿等以爲如何?”

《明史”職官志1”序》載:“明官制,沿漢、唐之舊而損益之。自洪武十三年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

從這些不難看出,朱元璋大力製造了胡惟庸案件真正緣由不是胡惟庸有謀反的跡象,而是認爲丞相容易“張君之威福”,而作惡多端,又認爲元亡的原因在於“政專中書”、“委任權臣”。因爲這些認識再加上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等人多事專橫跋扈,大權凌駕百官之上,讓他心生不安,才決意廢相,這一點在早在洪武十一年就看出了跡象,當初朱元璋就命令以後臣下上奏書,不許“關白”中書省(大臣奏事時,中書省不必知道)。洪武十三年廢除丞相制度之舉,只是不許“關白”中書省的延續,意思是大權獨欖,集自古以來皇權、相權於一身,從此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

洪武二十八年六月,tai祖御奉天殿,敕諭文武羣臣說:“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羣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很顯然這一切朱元璋早有準備,否則不會在胡惟庸死了那麼幾年的功夫,就有了這樣的大手筆,說到這兒,我們可以回過頭來看一下整個胡惟庸案,胡惟庸做了相國後,益驕橫跋扈,擅自決定官員人等的生殺升降,先閱內外諸司奏章,對己不利者,輒匿不上報。各地喜好鑽營、熱衷仕進之徒與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送金帛、名馬、玩物不可勝數。要說他獨斷專行確有其事,但謀反其實是子虛烏有,這不過是朱元璋的一個藉口,這一點從他誅殺,告發的塗節,第一任錦衣衛指揮使毛驤等人就足以看出,以及後來以此誅殺李善長一家就更加明顯,擺明了是朱元璋想借胡案興起大獄來誅殺文武功臣,以防功臣們日後威脅朱姓子孫。所以胡惟庸案說穿了並不是胡惟庸有謀反之心,而是朱元璋有了借他整肅功臣的藉口,凡是對他朱家子孫有威脅的大臣,都可以扣上“胡黨”的罪名,處死抄家,一併殺了。

這一點在李善長一家被殺後一年,郎中王國用爲其鳴冤,由御史解縉起草《論韓國公冤事狀》,最有說服力。

疏中論道:李善長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勳臣第一,又何必爲胡惟庸謀事,況且他已經年邁,根本沒有精力再折騰,何苦如此!當時正值胡黨株連,氣氛異常恐怖,很多人擔心會招來禍事。但朱元璋看了以後,讀了如此冒犯的話,心知理虧,竟然不予追究,足見李善長死得有多冤枉,這反過來也可以說,胡惟庸案的的確確是朱元璋一手炮製的冤案!

1911章 大開殺戒敗將也千古513章 求見1846章 識時務者哉120章 大膽奴才1268章 揮斥方遒11281097章 好生危險604章 兵以義動1530章 夜色如水088章 糊塗一時1763章 柳暗花明696章 功名利祿塵與土561章 反常日1168章 美人如畫722章 密謀救人878章 稱霸天下1260章 靈隱殺機1152章 密林倩影1837章 張溫的招618章 皇園哭聲019章 歷史並非如此114章 春夏秋冬960章 無知小兒1742章 老爹不講信義1186章 賞花弄月995章 濃濃水霧330章 一個書生1169章 一心科舉409章 一刀制敵1110章 伺機逃離961章 大漢高手589章 重諾守信1840章 主動請嬰1884章 一襲道袍773章 紫金山色134章 這還了得1845章 猶是春閨夢裡人1605章 福廕不斷573章 追兵1588章 帝王的煩惱927章 匹夫之責修改不1083章 無法無天544章 應天乞丐1668章 人面桃花相映紅1084章 一把辛酸淚974章 披荊斬棘080章 青山不改672章 大江東去1362章 不識好歹556章 郭家祖上1298章 功名利祿心658章 殺氣瀰漫1111章 胡說八道1214章 單獨話別740章 動動嘴皮1450章 給個賞賜1176章 朝思暮想1807章 功過是非428章 有事相求1474章 小蝶病了第1237章 月下看美人1752章 最佳人選270章 拉攏1195章 死上一回1207章 喪權辱國1846章 識時務者哉1982章 熟悉的感覺1372章 便宜的好事1751章 投石問路034章 男人都一樣1812章 昏庸無道323章 乘勝追擊1092章 文化盛宴708章 秦淮殺機363章 明路006章 大膽惡賊1030章 邂逅城門外1475章 這不是夢016章 奴家好怕1405章 大敵來攻643章 後宮之主971章 必勝之法187章 忍禁不住096章 魚腸劍1134章 一點韻味746章 親自審訊1143章 晴天霹靂1887章 戲弄海盜1215章 十三輛馬車1380章 舉國來攻798章 見風使舵1575章 瞞天過海821章 突出重圍602章 頂天立地1005章 一丈一丈323章 乘勝追擊1486章 芳草碧連天1103章 最大的對手1356章 再見方國珍957章 決戰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