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王者 1828章 中秋佳節
家家戶戶都在過中秋佳節,皇宮裡也不例外,負責裝扮皇宮的太監,於十幾日前,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皇宮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到了晚上,太監除了準備各種餡心的月餅外, 還提前購買雞、鵝、鴨等家禽宰殺, 同時還買些藕、梨、菱等。到了中秋節這一日,早上多吃圓子或餅, 中午吃雄雞或雄鴨,晚上吃月餅、糯米餅(西區俗稱“粘燒餅”) 或藕餅。晚上各做皇城都要“敬月光”, 由小兒取果物於盤,置方桌子室外,點燃香燭,燃放鞭炮,然後,有朱元璋親往月壇祭拜,身穿月白色朝服,帶綠松石朝珠,腰繫龍紋金方版式白玉朝帶,在天黑之後,登上拜月壇,
祭拜之後就是品嚐內廷製作的月餅了,一入夜,上至皇帝,下至宮人,自然免不了好好吃一頓。除月餅外,宮廷還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葉包起來蒸熟,然後衆人圍坐,飲酒蘸醋,品嚐肥美的蟹肉。吃完後大家喝蘇葉湯,並用蘇葉湯洗手。宴桌的周圍,擺滿了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果品,這時還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好不熱鬧,朱元璋陪着後宮,自己的兒子吃了點月餅,便早早的返回了華蓋殿,批閱的一天的奏摺,還有幾件奏摺沒有批閱,他的性子,是每日的朝事,需每日做完,若非今日是中秋佳節,這會兒根本看不到他,自楊憲出了事情,沒有中書省幫忙,他再一次回到了數十日之前的,每日批閱奏摺至深夜。
不知是因爲中秋佳節,幾日的奏摺並不多,除了千篇一律的揭露楊憲的罪責外,並沒多大新意,有的奏摺、奏章,他甚至掃了一眼就丟到了一旁,不在觀看,一天下來,唯獨剩下的兩份奏摺還算說到了實事,第一件事情,就是是關於佛教的問題,由於元代歷代皇帝極崇奉喇嘛教,所以有元一朝,喇嘛教在中原極爲盛行,雖然元順帝崇尚喇嘛教的國師,修煉雙修之法,喇嘛教徹底壯大,短短十幾年在中原四處都是喇嘛,朱元璋對喇嘛沒多大的好感,加上這些喇嘛人數衆多,修建禪院,佔用地不少,他早與洪武有鑑於元代崇奉喇嘛教的流弊,轉而支持漢地傳統的佛教各宗派,因此喇嘛教在內地漸衰,而禪、淨、律、天台、賢首諸宗逐漸恢復發展。他早年出身於僧侶,對於佛教有意加以整頓。洪武元年即在南京天界寺設立善世院,命僧慧曇管領佛教,又置統領、副統領、贊教、紀化等員,以掌全國名山大剎住持的任免。這樣一番整頓,固然弱化了喇嘛教,可中原禪、淨、律、天台、賢首諸宗卻是大肆發展,當時他鑑於自己在皇覺寺的遭遇,對這些僧人,與洪武三年集各地僧耆,規定寺院爲禪、講、教(包括依瑜伽教修行及應赴佛事等)三類,要求僧衆分別專業。隨後又召集江南名僧至南京,啓建“廣薦法會”及點校藏經,進行刻版。對於僧人普給度牒,廢除過去計僧賣牒的免丁錢,並命各地沙門講習《心經》、《金剛》、《楞伽》三經。如此的優待,除了南北朝的梁武帝之外,就是大周皇帝武則天了,可他沒想到他優待,換來的僧侶的無限擴大。
洪武初年,國家初定,江南之地,除了江浙一帶之外,其餘行身並不富庶,百姓的日子並不好過,朱元璋採納朝臣建議廢除過去計僧賣牒的免丁錢,這樣一些窮苦百姓,爲了逃脫稅收,紛紛入了寺廟,而度牒免費發放,如此一來有牒僧道既大量增加,寺觀自然隨之而增,僅僅四五年的時間,京城內外的官立寺觀,多至六百三十九所。後來繼續增建,以致紫金山,雞籠山、雞鳴山等處,寺廟如雨後春筍,相望不絕。自古佛寺之多,未有過於此時者,這些寺廟也都有相當多的土地,引起不少地方的不滿!
朱元璋放下奏摺,一直沒有舒展的眉頭,更加緊湊了幾分,他從小在皇覺寺長大, 後來參加義軍,依靠的也是明教,白蓮教,對於這些的厲害之處,他自然心知肚明,碰上好的年月倒也罷了,若是碰上天災人禍,百姓愚昧,最禁不起這些教衆的蠱惑,做出反抗朝廷的舉動來,所以對於這些教衆,他早就有了再一次整頓之心,只是一直忙於戰事,將此事忘了!
“看來,再不處理,遲早要出大事的?”朱元璋皺了皺眉頭,對着那張奏摺沉吟許久,才提起硃筆寫道:“今天下之僧,多與俗混淆,尤不如俗者甚多,是等其教而敗其行,理當清其事而成其宗。令一出,禪者禪,講者講,瑜伽者瑜伽,各承宗派,集衆爲寺。有妻室願還俗者聽,願棄離者聽。”想了想,又寫道:“僧者,或居山澤,或守常住,或遊諸方,不幹於居,不妄入市村,官民欲求僧以聽經,豈不難哉!如此,則善者慕之,詣所在焚香禮請,豈不高明者也!“寫完後,喊來太監雲奇,將這奏摺交給了他,讓送到戶部,讓戶部仿照宋制設各級僧司、僧官[其制在京設僧錄司,各府設僧綱司,州設僧正司,縣設僧會司。
僧錄司諸僧官由禮部任命,有左、右善世,左、右闡教,左、右講經,左、右覺義等職。主要任務是監督僧衆行儀及主管考試等,各寺廟,每三年發度牒一次,並加考試,不通經典者淘汰!“
這雲奇是最近入宮的,原本是負責給朱元璋斟茶倒水的,朱元璋見他長得眉清目秀,爲人也機警,便讓他伺候在身旁傳旨,雲奇畢恭畢敬的接過聖旨,轉身出了皇宮趕往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