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 瘋狂的鹽價

炒賣食鹽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在冬季。

隨着嚴寒的到來,江淮鹽場、浙江鹽場的產鹽量會迅速下降到很低的程度,福建鹽場的跌幅也不小,而冬季恰恰是食鹽消耗量最大的時候。爲此,鹽商必須在秋天就開始大量囤積食鹽,保證冬季的供應。

江南五省每年的耗鹽量約爲四億斤至四億五千萬斤,冬季的供應量相對較高,約要一億四千萬斤。

爲了確保食鹽的供應,江南商行按照行規提前囤積了一億五千萬斤食鹽,足以應付冬季三個月的銷售。

想要炒鹽,只需要將商行手裡的這15000萬斤食鹽買空,市場上的鹽價就將完全由投機商們說了算,因爲更多的新鹽要等到明天三月才能出現。

買掉這15000萬斤食鹽,江南商行就只能引頸等死。

統銷壟斷了五省的食鹽銷售,卻坐視五省的鹽價漲到200文,300文,那胡家就等着抄家查辦吧!

……

上海,豫園。

唐延樞請了一個戲班子,邀請上海各位富商一起看戲,大家熱熱鬧鬧的聚集在一起,相互寒暄着。

等人都差不多到齊了,唐延樞才姍姍來遲的進來,一進門,他就笑呵呵的和各位富商拱手道:“各位老闆,多有得罪,唐某和一個朋友談了談鹽價的事情,所以來得晚啦!”

“唐爺,您就別和我們藏關子了,您就直說,江南商行還能撐得住嗎?”有人呵呵的壞笑着。

唐延樞也是一聲冷笑,道:“江南商行是朝廷的官辦商行,那當然是撐得住的,可惜,胡楚元那個小癟三是撐不住了。各位,你們大可放心,只要他敢賣,你們就儘管賣。我事先查的很清楚,江南商行此次囤積的食鹽不過一億四千萬斤,加上各地分鋪的存鹽,總量不會超過一億六千萬斤。只要我們把這些鹽都買下來,他就只有一個革職查辦的下場。”

說到這裡,他愈發顯的得意,哼哼的笑道:“咱們呢,咱們是既發財,又出了一口惡氣。他一死,江南商行就肯定得落到李中堂手裡,到時候,各位老闆都有機會入股,咱們照舊發鹽市的財!”

“唐爺,那就拜託您了!”

“是啊,唐爺,咱們眼下可都指望着您呢!”

唐延樞哈哈大笑,道:“各位,各位,咱們安安心心的看戲,等這場戲散咯,各位繼續回去搶購食鹽,胡楚元那個小癟三敢賣多少,咱們就買多少。另外,請幾個流氓去哄搶打砸,我看他個小癟三能撐多久!”

“這話好說啊,我和洪門的金爺已經說了,這一次還是得請他出面,砸了那個小癟三的幾家門面,看他還怎麼收拾!”

……

鹽價的瘋狂足以讓人震驚。

上海的鹽價漲的最兇,一斤鹽很快就被炒到了600文錢,比原先的市價高出十倍,可即便是這樣,鹽價仍然還在急劇飆升。

同樣,唐延樞的第一個期盼很快落空。

在朝廷很快出現兩派的意見,一派是以戶部官員和御史們爲主,認爲鹽價高漲是統銷法所至,應該取消統銷法,查辦胡氏,另一派是恭親王和萬青藜等人,他們則認爲是商人投機炒賣所至,應該先派人稽查這些投機商人。

雙方爭執不休。

至少是有一大批京官在牽制,朝廷不敢冒然取消統銷法,那就更不適合查辦胡家。

蘇州,拙政園。

胡榮形色匆匆的跑進浮翠閣,見到胡楚元就道:“東家,譚大人來了!”

“哦……請他進來!”

胡楚元立刻從書桌前站了起來,快步要迎出去,這時,身穿着二品大員官服的譚鍾麟已經進來。

“譚大人!”

胡楚元拱了拱手,隨即邀請譚鍾麟坐下來。

譚鍾麟沉色的點着頭,坐下來才道:“楚元,你手裡還有多少鹽?”

胡楚元道:“不多,原先手裡有一億六千萬斤,最近限售,每天零售一百三十五萬斤食鹽,半個月賣了兩千餘萬斤。按照常理,這個銷售量足夠支撐江南五省的食鹽用量。除此之外,我通過中間商賣出了近四千萬斤食鹽,價格都是按市價計算。”

譚鍾麟略微有些不解,問道:“你怎麼通過中間商賣這麼多?”

胡楚元道:“大人,別人這一次是有意要坐空我,我有多少存鹽,他們肯定計算過,如果我不把這些鹽賣出去,他們不會善罷甘休。所以,我故意通過中間商高價出貨,表面上是我要謀取暴利,其實是要他們快點暴露出來。”

“確實!”譚鍾麟點了點頭,和胡楚元道:“我在蘇州、海州和鹽城替你囤積了三千萬斤食鹽,這算是我的極限了,江淮鹽場在冬天的產量是很低,我是逼着當地鹽務死命給我搶鹽,才勉強刮出來這麼多。可我擔心,那些鹽商心裡恐怕也是有數了!”

胡楚元點着頭,道:“浙江巡撫梅大人替我囤積的數量也差不多有三千萬斤。”

譚鍾麟忽然道:“你記不記得,我們查抄鹽商的時候給了你一千餘萬斤的食鹽?”

胡楚元道:“記得,中堂大人將那些食鹽按均價賣給商行,做爲商行踏入鹽業的敲門磚。”

譚鍾麟壓低聲音道:“其實還有兩千六百萬斤的食鹽藏在崇明島上,我一直扣押在縣衙的糧倉裡,隨時可以運入上海。不過,這筆鹽已經被我銷帳了,查無來歷。”

“哦……!”胡楚元明白了,這筆鹽已經成了私鹽,除了譚鍾麟,誰都不知道它們的存在。

譚鍾麟又道:“我原先是打算將這筆鹽慢慢通過商行銷售掉,換成錢,藏在商行的貼息股中運轉,所獲得的利潤一直滾下去,遲早有一天,中堂大人和湘軍會有急用的時候。現在,你得想辦法將它們抽出來了!”

胡楚元默默點頭,道:“抽出來是很容易的。”

所謂“抽出來”,就是將這些非法的私鹽貼上合法的標籤賣掉。

“貼息股”,這是另外一個概念,江南商行的總股本是1000萬兩白銀,朝廷佔24%的股本,官股收益歸兩江總督和閩浙總督管理。

除了這1000萬兩白銀,商行另外還有200萬兩白銀的分紅股,這些股份沒有股東權益,每年徵集一次,按照2/12的比例分紅。

這些就是貼息股,主要作用是讓大掌櫃、掌櫃、管事們分紅,另一個作用是賄賂,讓那些掌管鹽務的官員入股。

第二百八十八章 中華民主聯邦共和國的新時代第七十三章 霍鴻機的前途第二百八十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百零三章 勝利凱旋和中日旅順條約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品大員第二百五十八章 李鴻章的結局第二百三十八章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事業的根基第四十八章 新來的四個法語人才第一百八十二章 朝鮮這個小國很重要第一百四十九章 又做官了第二百三十六章 山縣有朋的戰略觀第二百一十四-二百一十五章 總理首輔大臣和新的帝國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殺第二百六十一章 有關係就是好第一百九章 阿薩姆(一)第一百三十一章 排華案大爆發第一百八十章 旗人就是那麼個東西第八十七章 江南國學館的附帶屬性第二百二十六章 革命吧第六十三章 顧家的古董第三十一章 潘麗美小姐第二百七十九章 倫敦會議第一百一十四章 留學生的未來第一章 胡雪巖死了第二百八十章 世界完全亂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劉永福和天地會第二百四十章 日本宣戰了第二百二十四章 格殺勿論第二百零二章 龍川戰役——大山岩之死第一百六十六章 頤和園的真相第九章 救援浙江巡撫(中)第九十章 任職福州船政提調第四十五章 容閎來了第五十六章 南潯商幫第一百七十一章 光緒的信任第二十九章 旅居長崎的潘先生第三十五章 來自法國的若瓜德第三章 胡雪巖的喪事和最賺錢的買賣第二百四十章 日本宣戰了第一百六十章 馬尾海戰(一)第十章 救援浙江巡撫(下)第六十四章 見利不忘義第一百八十八章 北洋啊,北洋第七十五章 美國來的客人第二百零八章 無功不受祿第二百八十六章 新的中國,新的起點第五十七章 密帳第二百六十二章 遠東的焦灼和國民教育計劃第二百三十九章 日本警視廳流之祖第八十六章 官不與民爭富第一百四十八章 新租界和兩億清圓的地產生意第二百一十七章 在蘇門答臘的楊宗礪第一百四十四章 花旗銀行的作用第六十章 抄別人的家,發自己的財(一)第七十八章 一個條件第一百八十二章 朝鮮這個小國很重要第一百二十五章 和滿清賭一局第十章 救援浙江巡撫(下)第二百五十五章 戰爭與發展第一百六章 新港公司第一百八十八章 北洋啊,北洋第二百六十九章 日本戰敗,又敗了第二百二十九章 楊宗礪第十四章 江淮鹽案第二百七十三章 人人有錢第一百三十四章 生與死第一百一章 南洋商行第二百四十五章 琉球島戰役(三)第一百五十四章 劉永福和天地會第二百八十九章 新中國1922第七十六章 万旗洋行第二十五章 甲骨文的由來第九十六章 有的就是錢第三十二章 室町通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可避免的二戰陰影第一百七十七章 福州造船廠和海軍的新未來(下)第五十二章 陸三元第二百七十九章 倫敦會議第二百三十八章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第二百五十章 胡維中第二百七十二章 卸任第一百九十二章 湖廣營第八十章 這一年的生絲收購第一百四十五章 飄在南洋第二百六十一章 有關係就是好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北反擊戰(二)第二百五十六章 174萬第二百五十九章 段祺瑞的反撲第三百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品大員第二百一十二章 1896兵變第一百九十章 督戰天下第二百二十三章 西北之問第二百五十章 胡維中第三章 胡雪巖的喪事和最賺錢的買賣第二百七十一章 白銀戰爭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爭的陰影第一章 胡雪巖死了第一百五十五章 胡梅一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