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胡雪巖的喪事和最賺錢的買賣

有左宗棠坐鎮,皇帝的喪都敢發,何況一個胡雪巖?

胡家終於將消息放出去……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家丁們也不是省油的燈,消息早就在杭州城裡蔓延開,只是未能得到證實。

次曰,《申報》發行增刊號外——天下首富胡光墉病逝!消息一瞬間傳到了江南各地、天津、廣州,舉國震驚。

幾天之間,浙江、江蘇、安徽各地的大小官員、商人紛紛前來至喪,連閩浙總督何璟、安徽巡撫裕祿都派了幕僚前來哀悼,浙江巡撫梅啓照和江蘇巡撫吳元炳更是親自前來。

不管是在哪個時代,中國人辦喪都要講究陣勢,講究一個風光大辦。

左宗棠親自從燕京回來,坐鎮在胡家大院裡舉喪就是要給胡雪巖最後一個面子,附近各地官員只看左宗棠的臉面和地位都得來給胡雪巖致哀。

清朝廷的旨令幾乎是跟着左宗棠來的,只晚一天,下旨由東閣大學士兼兩江總督左宗棠禮辦喪事,並在杭州錢塘縣和徽州績溪縣建兩個功德祠,其餘的賞賜都一律準了左宗棠的奏摺。

諸多封賞中以雲騎尉的世職最特殊,商人能夠在死後獲封世職的,這還是第一次,雖然只是最低階的世職。

墓的位置是左宗棠親自選的,因爲胡雪巖崇信佛教,經常給浙江各地的寺廟捐贈,就取報國之意,將墓地選在報國寺,寺中建“錢塘居士胡光墉功德祠”。

爲了方便胡氏子弟守陵,墓地前臨時搭建了一個守孝廬,下葬當天,胡楚元就和兩個弟弟守在那裡。

按照胡氏績溪堂的傳統規矩,守孝是三年不出遠門,不成親,不出仕,還得在墓前守陵三個月。

如果家裡有幾個兒子,家中又有事情要辦理,過了頭七就可以指派一個兒子穿着素服出去辦事,這叫外孝。

等到第八天,胡楚元就以外孝的名義穿着一身素服返回胡家大院。

左宗棠還在府上住着,回到家先拜見了老太太,胡楚元纔去拜見左宗棠,看看左宗棠有什麼事情要吩咐。

他剛進了左宗棠所住的融冬院,左宗棠的幕僚楊昌浚就匆匆走出來,兩人碰個正着。

楊昌浚原任浙江巡撫,後因“楊乃武與小白菜”案被朝廷革職查辦,只能留在左宗棠麾下做幕僚。

看到胡楚元,楊昌浚笑道:“算算時間差不多,你可以回來辦事了,中堂大人就差我去喊你,你卻自己送上門來。好啊,跟我去見中堂吧!”

“好!”

胡楚元點着頭,心想,就知道是有事情要吩咐的。

這些天,胡楚元就一直在琢磨,疆省的事情還沒有完,雖然除伊犁之外的土地都收復了,可和俄國人仍有開戰的可能,左宗棠卻在這個時候緊急回任兩江總督,裡面肯定有玄機。

進了融冬院的一樓花廳,胡楚元就看到左宗棠和幕僚胡瑞瀾正在商量事情,另外還有一位面黃消瘦的半百老人,衣衫樸素,看似一個飽讀詩書的窮酸老秀才,神色冷淡寂寥,不知道是誰。

他一進門,左宗棠看了他一眼,示意他坐在兩排的席位上,道:“楚元,我這些天看你辦事有理有度,臨危不亂,還算是機敏,不如就暫留在我身邊辦事!”

“多謝中堂大人提攜!”

胡楚元抱拳低首,隨即就坐到了胡瑞瀾的身邊,心裡既鬆了一口氣,也有着另一番的計較。

胡雪巖的病故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也打亂了他以前的計劃,想要保住家業,他必須成爲湘軍勢力的官商,現在投靠別人是不可能的,只有湘軍勢力和左宗棠才能保住他的家業,甚至讓他和胡家變得更有錢。

現在好了,胡楚元心裡明白自己基本可以在湘軍左系勢力中保住官商的差事,那就至少是在眼前保住了家業,至於以後的事……那就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慢慢尋找新勢力,扶植新勢力,當然還可以在國外投資,轉移資產,可那不能解決胡楚元內心裡真正想做的事。

在這個時代要想振興中國,振興中國的經濟,搞工業是一個方面,真正的關鍵恰恰是要搞好農業,不僅是絲業和茶業,還有糧食、大豆、花生、棉花、麻……等等。

農業出口太重要,美國經濟在19世紀80年代的國民GDP就超過了英國,但直到1894年,美國對外工業出口總額才超過農業及原材料出口。

搞工業,真正能一起致富的人終究是少數,搞農業就不一樣了。

中國終究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民有錢了,那纔會有廣闊的消費市場,有了消費市場,你纔能有民族工業。

實業救國沒有錯,問題是大的基本盤面不能雪崩。

大的基本盤如果崩潰了,那搞什麼都救不了國,只能等GCD……因爲四萬萬同胞都成了窮人中的窮人,根本沒有市場可言,國家窮的一塌糊塗,沒有出口,只有進口,那還搞什麼工業,搞什麼資本主義?

胡楚元此刻的另外一個心思就是想看看自己能否藉助官商的身份,以及左宗棠的勢力搞好中國的農業,哪怕只是搞好兩江三省的農業,穩住絲業和茶葉,那也可以了。

當然,給左宗棠出任幕僚不僅算是踏入了仕途的第一步,也能算是參軍,還衝在政壇的最前線……這實在不明智,可惜,胡楚元沒的選。

既然沒的選,借力發力未嘗也不失一種對策。

等他坐下來,左宗棠就說道:“你有父親留下的功績,出仕是很容易的事,但我希望你能先替我打理一些糧稅上的雜務!”

胡楚元嗯了聲,心裡早有預料。

他很謹慎的和左宗棠問道:“不知道中堂大人有什麼樣的糧餉事務要屬下打理!”

左宗棠起身嘆息,道:“你父親一死,已經無人能幫我在江南一帶籌集軍餉,連軍餉都籌不到,那還打什麼仗?我這麼急着返回兩江重任總督就是要爲湘軍籌備糧草軍餉。至於疆省的戰事,依我所見,俄國人應該也不覺得有勝算,否則,他們早和我們在伊犁開戰了。眼下只要死守,慢慢用錢糧耗下去,他們應該會議和。”

胡楚元好奇的問道:“那疆省的事務交給誰打理?”

左宗棠道:“我已經和朝廷秉奏,以養病爲由暫離軍務,眼下的局勢,硯莊之才足以堪任,何況劉錦堂、徐佔彪和張曜都在那裡,只要糧草軍餉充足就不會出事。”

劉坤一,字硯莊,如今在湘派能算是第三大佬,正擔任兩廣總督。

胡楚元點着頭道:“中堂大人,我對湘軍糧餉軍務的事情沒有了解,能不能將眼下的局勢和我說一說?”

左宗棠微微頷首,重新坐下來,自己點了一袋水煙,而他的幕僚,因爲“楊乃武與小白菜”案被裁撤的前任浙江學政胡瑞瀾則和胡楚元細細說起。

左宗棠自光緒元年起兵赴疆省,至今四年,耗銀兩千七百餘萬兩白銀,山西、浙江、江蘇、陝西、安徽五省共擔軍餉八百餘萬兩,另和渣打銀行借外債四次,累計一千兩百餘萬兩白銀。

眼下,疆省的湘軍已經拖欠喬致庸名下大德豐票號以及各貨棧、米行總債二百四十四萬兩白銀,另欠着德國禮信洋行、禪臣洋行的軍火費四百八十萬兩。

等胡瑞瀾說完,左宗棠神色冷峻的將水煙壺放下,和胡楚元道:“洋行的債務,老夫本來是讓沈葆楨用兩江的鹽稅替我擔保着,沈葆楨也同意了,可李合肥卻從中橫插一槓,非要用鹽稅擔保北洋軍餉。老夫當時還在疆省,沒有辦法和他細細計較,只能讓你父親以私人的名義做擔保,替湘軍向洋人借債支付軍餉。如今你父親已走,洋行必然要來收款,江淮鹽稅又不在老夫的控制中,老夫哪裡有錢還?”

聽到這番話,胡楚元才明白過來。

難怪左宗棠放下軍務就趕回來重任兩江總督之職,不爲別的,就爲了江淮的鹽稅,也是要和李鴻章爭一筆鉅款,將這些錢留在湘軍的帳房裡。

如果沒有這筆錢,湘軍恐怕也是打不下去了,只能讓俄國人佔領伊犁。

如此一來,李鴻章乘機安插的江蘇巡撫吳元炳就得走人,沈葆楨調任京師兵部尚書,劉坤一則從兩廣總督平調至陝甘總督,總轄疆省軍務,曾國荃坐鎮山西巡撫,替湘軍籌運物資糧餉。

這盤棋下的……如今的晚清政局中,也就是左宗棠和李鴻章有這個本事下得起。

左宗棠續和胡楚元道:“鹽務的事情,老夫還需要一點時間來整頓。在此之前,你先去上海和渣打銀行和兩家洋行談一談,繼續用你的名義擔保……但願有用。不僅如此,你還得繼續籌集五百四十四萬兩的白銀,先還掉喬家的債務,再給劉坤一三百萬兩銀子用於軍武開銷。喬老爺子也算是一個急公好義的晉商巨賈,可畢竟是外人,人家也是要做生意的,這筆錢得先還,你家的債倒不急。如果你能有你爹一半的能耐,老夫就打算將江淮的鹽業都交給你來打理!”

胡楚元倒吸一口冷氣。

江淮的鹽業……如果都交給胡家來打理,一年的營收絕對不低於五百萬兩白銀。

按金價計算,如今的100萬兩銀子就等於130年後的11.85億RMB,若是平均購買力來算,那至少也能算是5億RMB。

一年60億RMB,或者是25億RMB。

這顯然不是一筆小買賣,而是這個時代最賺錢的買賣。

第二百零九章 夏威夷王國第一百三十四章 生與死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北反擊戰(二)第四十章 中村正直第一百八十二章 朝鮮這個小國很重要第一百八十四章 中日海戰(一)第二百一十六章 四十不惑第八十七章 江南國學館的附帶屬性第二百八十九章 新中國1922第二百八十八章 中華民主聯邦共和國的新時代第一百八章 劉步蟾的決定第四十九章 拙政園的密會第九十四章 商人就是商人第一百五章 尼德蘭的血債第二百六十章 秋瑾女俠第一百三十九章 總信房和總帳房第二十三章 滅曹計(上)第八十三章 胡楚元的真相第一百一十五章 魏瀚來了第六十三章 顧家的古董第一百六十六章 頤和園的真相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第二百九十六章 轟第八十二章 入股万旗洋行第二百零四章 直隸總督胡中堂第一百七十二章 看破天下羣英第二百八十七章 中美海軍爭霸第一百二十五章 和滿清賭一局第八十一章 這樣的結果第四十章 中村正直第八十九章 再回杭州第二章 左宗棠來了第七十章 江南鹽禍案的終結第六十七章 張靈普也是個人才第一百七十章 推翻慈禧的日子裡第五十章 左宗棠的鹽價第七十四章 說曹操,曹操到第四章 八個罈子七個蓋第二百七十三章 人人有錢第二百七十六章 向着世界第一而去第四十章 中村正直第四十七章 上海灘不是他的世界第二百九十八章 最後的復出第一百六十四章 康有爲第二百三十四章 新內相瞿鴻機第一百三十二章 美國,終究是JP摩根的第一百二十八章 排華案風波(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中信銀行第二百七十九章 倫敦會議第四十九章 拙政園的密會第一百五十六章 雲貴總督和滇軍第二百八十八章 中華民主聯邦共和國的新時代第二百九十六章 轟第二百二十八章 胡緘元的教訓第一百二十章 商幫,商幫,天下會商第一百九十六章 日本人的“全殲”第二百二十七章 外國人的“清室歸政”第二百七十一章 白銀戰爭第二百九十五章 副委員長蔡鍔第二百五十七章 東北大撤退和兄弟聚會第一百二十二章 捷達洋行和銀行夢第一百二十六章 中信銀行第一百一十一章 七億兩白銀第一百三十七章 福州的變化和李鴻章的邀請第六十章 抄別人的家,發自己的財(一)第九十七章 華蘅芳和太古洋行第五十六章 南潯商幫第二百四十章 琉球島戰役(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丹東大戰(一)第六十三章 顧家的古董第二百四十章 琉球島戰役(一)第一百九十九章 丹東大戰(二)陰險的劉銘傳第一百七十四章 張之洞的投靠第一百八十四章 中日海戰(一)第一百五十二章 騰衝案之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七億兩白銀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品大員第一百六十八章 在日本的情報工作第十章 救援浙江巡撫(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中日海戰(一)第一百七章 實在的華盟會第二百八十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二百四十九章 開發山西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國重工業之崛起第一百九十四章 亞洲終究是中國的第一百七十七章 福州造船廠和海軍的新未來(下)第二百七十七章 你觸犯了中國的利益第二百九十八章 最後的復出第三十三章 日本的古董生意第一百六十二章 全面的勝利第二百五十八章 李鴻章的結局第七十八章 一個條件第一百三十七章 福州的變化和李鴻章的邀請第八十六章 官不與民爭富第一百三十章 排華案風波(四)第二百五十七章 東北大撤退和兄弟聚會第一百八十章 旗人就是那麼個東西第一百四章 投資南洋和軍隊第二百七十章 英國人的協調第二百五十二章 山西富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