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一個恐怖的中國

伴隨着中英合作的快速擴展,特別是雙方在經濟、軍事合作上的進一步加速後,《中英貿易和互惠通商條約》的意義和價值就變得更爲緊迫,雙方都想盡快簽訂,問題是這一條約的前提是中方擴展出足夠多的特區工界,允許英方資本進入投資。

對外投資是英國主要的經濟增長指數,英國對此也是非常重視的。

1898年9月,胡楚元正式簽署新的總理署令,在上海、天津、福州、寧波、杭州、泉州、青島、大連、廣州、臺北、武漢、錦州設立十二個特區工界,允許英國資本介入投資,並允許在這些特區設立商業銀行。

10月,清政斧和美、德、法三大傳統貿易國簽訂類似的貿易條約。

11月至12月,清政斧和沙俄、意大利、奧匈、比利時、丹麥、瑞典等國陸續簽署通商條約,規定雙方互有投資權限和部分金融開放市場。

由於中英協約關係是第一權限的,大多數通商條約中,英鎊都被規定爲除兩國貨幣外的第三選項,進一步維持了英鎊的世界貨幣地位,同時,清政斧開始更大規模的儲備英鎊。

做爲一個主要的退讓,清政斧允許各國流動資本進入股市、上海貴金屬交易市場,但也有其他各項條款的限制,防止資金的炒作和大幅度的撤退。

受這一系列條款的刺激,國際市場對白銀的需求和投機陡然增加,白銀價位繼續瘋漲,很快逼近15.3克兌1克黃金的歷史新高。

爲了平穩國內物價,抑制通貨膨脹,防止國內工業受到打擊,胡楚元立刻通過大清銀行、中信銀行、南洋銀行、北洋銀行拋售白銀儲備,購入黃金和英鎊,抑制銀價上漲,守住15:1的大關。

國際資本的不可控姓是很明顯的,在短短几個月內,大清銀行和四大國內銀行的黃金儲備量就增長到了3150噸,另外持有超過約值1.4億英鎊的外匯,主要爲英鎊和美元,白銀則大量拋售。

與此同時,胡楚元也很艱難的守住15:1的大關,使得國內經濟的通貨膨脹係數維持在較爲合適的地步。

適當的通貨膨脹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在對內投資規模較大的時期。

在這股大潮中,胡楚元進一步加大了對內投資的力度,同時,他也縮減對外國的私人投資,將資本進一步的抽回亞洲。

截至1899年1月,胡楚元在外國的總資本總額縮減至11.2億英鎊,在國內的資本總額則增至19.3億英鎊。

他名下的企業大多數都沒有直接上市,而是純粹依靠康采恩的模式運作,從投資銀行獲取啓動資本,從商業儲蓄銀行獲取貸款,然後進行大規模的工業投資。

同樣,他也有足夠的利潤支持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甚至將教育捐款增加到了每年1.4億清圓,增建了更多的技工學校、中專工程學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在這股大浪潮中,他提出全面學習德國的口號,派遣了大量的官員、商人、鄉紳、名流前往德國考察,制定詳細的德國公報,研究德國經濟、政策、軍事、政治和文化,從教育、軍事、經濟、科技各個方面都在抄襲德國的政策。

然而,事實是中國和德國已經漸行漸遠。

國際局勢的變化是說不清,誰也不清楚,或許有一天,中德又要結盟……中國的未來仍然是模糊的,即便是胡楚元也無法說清楚。

時間過得很快,1899年也彷彿是一晃而過。

1900年初,清政斧陸續和三十多個國家、地區簽署了互惠通商協定,伴隨着這個過程,中國通商銀行、中信銀行也加大了在世界範圍內建立分行的步伐,隨着《中央貨幣管理條例》、新的《貴金屬管理法》實施,國內貨幣政策逐步開始央行化,國家黃金、英鎊及其他主要外匯的儲備量都在增加。

中國仍然控制世界上25%的白銀儲備,對世界銀價擁有最大的影響力,也逐步將銀價穩定在15.7-15.8克:1克黃金的兌價,維持着國內商品的出口指數。

某種程度上,胡楚元也效仿了曰本的一些政策,陸續頒佈了《徵用土地補償條列》、《土地交易稅收條例》、《國家義務徵兵法案》。

利用這一系列的條款,政斧的中央財政收入大規模增加,同時穩定了黃金儲備,抑制了國內黃金外流的可能姓,對於國內的農業經營,清政斧也主推中信社模式。

事實上,所有後發展起來的國家都有一個統一的特點,那就是早期經濟和對外貿易完全依靠農業,類似於美國、中國這樣幅員遼闊,勞動力人口充沛的國家,農業發展更是最爲關鍵的基礎。

1873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超越英國(僅覈算英國本土),至1884年,工業產值超過農業佔據總經濟比的53.4%,但直到1890年,美國經濟出口的主體仍然是農業。

1899年,中國對外出口總額增加到4.78億美元,紡織品及原料牢牢佔據第一位,其他商品排序依次是煤礦、茶葉、鋁及鋁合金、糖、絲麻原料、瓷器、機械、船舶、中藥材及製品、菸葉及捲菸製品,機械、瓷器、輪船、鋼鐵、金屬製品等工業產品主要銷往亞洲、南美洲和非洲。

在和英國達成合作協約後,英國的龐大殖民地市場驟然對中國開放,中國工業品開始獲取了幾乎等同英國的互惠關稅政策,在非洲、西亞、澳大利亞的市場份額迅速擴大。

英國最爲著名的經濟學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曾經說過,50年代,西班牙的鉛製品兵人玩具都是英國製造,70年代,英國的鉛製品兵人玩具都是德國製造。

在1870年-1880年,德國製造還屬於一種被英國人嘲笑的低附加值和簡單的範圍,到了80年代中後期,德國製造就已經對英國本土市場構成了威脅。

從1885年開始,中國的低附加值和簡單的工業品進入世界市場,到了1899年,即便是在最爲遙遠的智利、南非、埃及、加納,中國製造的馬燈、農具、刀具、打火機、火柴、煤油燈、煤爐、玩具、樂器、工業包裝用紙、印刷紙都佔據着不低的市場份額。

同樣的,美國的機械製品也開始對德國、英國產生衝擊,佔據農業機械的世界出口份額的40%,而美國的農業機械化也在快速提升。

不同於80年代的德國,90年代的美國,中國同時還是一個奢侈品出口國,大量對外銷售絲綢、絲織品、精紡、精麻織品、瓷器、錫器、銀器、白銅製品、木雕、漆器、琺琅、景泰藍、唐三彩、盆景石雕、玉石首飾、珍珠、狐裘、貂皮等工藝品和奢侈品。

爲了穩固這些出口份額,中國也對工藝品市場進行大規模的整頓,制定了大量的市場準則。

中國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大的中藥材、花生油、蜂蜜、傢俱、麻油、葵花油、樟腦丸、黃酒、藥酒出口國。

化肥工業誕生於英國,發展於德國,真正將這個產業做大的則是美國人。

中國的化肥工業也在快速竄升,1898年,中國的化肥消費總量達到2490萬噸,相比1890年增加26倍,自產率爲63%,成爲世界上第三大的化肥生產國和第二大消費國。

在1899年,伴隨着中國內部的鐵路、航運市場的進一步擴大,中國的生鐵總產量達到3450萬噸,佔世界生產總產量的30%,一舉超越美國、德國,成爲世界上最大的生鐵製造國。

中國的鋼產量則提升到947萬噸,僅次於美國和德國,超過英法兩國,中國的輪船製造噸位一舉超過英德美三國,外銷噸位也在世界出口總額佔到14%的比例,僅次於英國、德國。

伴隨着紡織工業的進一步膨脹,以及中國化工產業的提升,在染料市場上,中國染料在世界出口總額中的比重雖然不足14%,但在總產能上卻超過了英國、美國和法國,僅次於德國。

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爲龐大的國內市場,機械、船舶、紡織、化肥、染料等主流市場的產能雖然在不斷擴張,仍然不能滿足國內商品的需求,德國和美國對華出口隨之增長。

隨着英國剩餘資本開始大幅度進入中國沿海城市投資,即便中國的國內市場需求仍將保持每年11%的增長幅度,預計在1910年,國內主要工業產能也將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開始從內需型經濟轉向出口型經濟。

市場證明一切。

中英合作的空間確實是最大的,也最容易契合。

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吸收國。

然而,市場經濟的繁榮並不能代表和平。

隨着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的不斷增長,俄曰兩國都加快了備戰步伐,俄國陸軍總數從常備的112萬增加到了137萬人,曰本也從47萬增加了53萬人。

在遠東,法俄兩國投入鉅額資金搶修了遠東鐵路,最前端已經抵達卡緬斯克(全稱克拉斯諾卡緬斯克),距離滿洲里不過幾十公里之遙。

在西北,疆省起義一直在不停的爆發和覆滅中,通過中亞走廊,法俄曰都在挑唆西北地區在中國領土中讀力,爲中國製造更大的麻煩,爲他們出兵遠東獲取機會。

1899年4月,就在胡楚元開啓“開化運動”,加大力度推行禁菸、放足、新文三大新文化政策的同時,疆省伊犁就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分裂暴亂。

1900年1月,疆省伊犁地區亂軍規模已經超過七萬餘衆,在伊犁一帶重新建立葉爾羌汗國,董福祥的甘軍本是西北第一軍,在西北地區已經駐守了十多年,裝備精良,騎兵充足,卻反而是連戰連敗,甚至連經營多年的烏蘇要塞都丟失了。

這一切都讓胡楚元意識到,疆省動亂的背後不只是俄國的扶持那麼簡單。

他再也無法忍耐,親自率領湖廣兵團最爲精銳的李開鄴部前往疆省。

(未完待續)

第三十八章 註定失敗的那些人第二百三十二章 消失的光緒第一百七十一章 光緒的信任第二百九十六章 轟第一百四十八章 新租界和兩億清圓的地產生意第二百三十六章 山縣有朋的戰略觀第一百四十一章 做生意講誠信第二百三十二章 消失的光緒第一百九章 阿薩姆(一)第六十一章 操別人的家,發自己的財第二章 左宗棠來了第二百六十章 秋瑾女俠第一百七十七章 福州造船廠和海軍的新未來(下)第二百四十九章 開發山西第一百六十二章 全面的勝利第一百章 踏上前往歐洲採購戰艦的道路第九十六章 有的就是錢第二百四十二章 琉球島戰役(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福州造船廠和海軍的新未來(下)第六十三章 顧家的古董第二百四十二章 琉球島戰役(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日法俄的新威脅第四十四章 難以擠進的繅染業第一百九十三章 日本海軍的最後之力第四十一章 強國先強種第二百零七章 1894第二百三十四章 新內相瞿鴻機第一百章 踏上前往歐洲採購戰艦的道路第二百零一章 黎明前的黑暗第一百四十四章 花旗銀行的作用第二百七十五章 胡委員長第二百五十四章 山西富紳(三)第二百五十八章 李鴻章的結局第二百六十章 秋瑾女俠第一百四十一章 做生意講誠信第二百七十八章 蘇曼西亞共和國總統第一百八十八章 北洋啊,北洋第二百七十九章 倫敦會議第二百二十四章 格殺勿論第一百五十四章 劉永福和天地會第十一章 送禮也要有藝術細胞第一百七章 實在的華盟會第二百八十二章 波斯王朝第二百七十九章 倫敦會議第六十四章 見利不忘義第一百三十八章 李存義的關係網第二百二十章 一個恐怖的中國第二百九十六章 轟第三十二章 室町通第二百七十一章 白銀戰爭第九十七章 華蘅芳和太古洋行第一百二十六章 中信銀行第二百一十六章 四十不惑第四十三章 徐潤的勸告第四十章 中村正直第六十三章 顧家的古董第四十六章 留美幼童的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魏瀚來了第二百三十九章 日本警視廳流之祖第一百九十四章 亞洲終究是中國的第二百四十二章 琉球島戰役(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蘭灣戰役第二百六十章 秋瑾女俠第一百八十九章 要麼不打,要打就打三年第十六章 婚約和左宗棠的心聲第一百八十三章 袁世凱這個下屬第一百五十七章 重回福州第二百七十章 英國人的協調第二百三十一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二十八章 赴日第一百七章 實在的華盟會第二百二十三章 西北之問第一百二十六章 中信銀行第二百一十二章 1896兵變第二百六十章 秋瑾女俠第二百八十章 世界完全亂了第二百九十章 柯立芝繁榮第一百四十六章 卸磨殺驢是場夢第一百四十三章 井上先生和漢奸盧第二百八十八章 中華民主聯邦共和國的新時代第二百二十五章 不是背叛的背叛第二百七十六章 向着世界第一而去第一百四十六章 卸磨殺驢是場夢第三十九章 東京拍賣會第一百三十八章 李存義的關係網第二十二章 雌雄龍骨第六十四章 顧家的二爺第十九章 胡家大院是奢華第一第三百零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第二百一十九章 中英殖民地合作條約第二百六十一章 有關係就是好第一百九十七章 胡楚元的內鬥和外鬥第六十一章 操別人的家,發自己的財第四十八章 新來的四個法語人才第二百二十三章 西北之問第一百二十五章 和滿清賭一局第一百二章 蘭芳共和國第一百九章 阿薩姆(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日本警視廳流之祖第一百四十九章 又做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