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秀麗,居益州之首。
邛崍大山南端餘脈,形成了這座名傳後世的風景勝地。
此時的峨嵋地區,人煙稀少,除卻東面山麓下,數百戶人家居住外,謂是深山老林亦不爲過。然其秀色,早已名傳,尤其是益州本地,多神鬼之信徒。覓此神山,自是往向而來。
山麓間,也立起了一座道觀。
這所謂的道觀,自是與後世道觀所相斐然。
金碧輝煌,耀目四方。
是爲峨眉一名處,山中百姓,多畏其名,皆奉之如仙。
仙長道名爲什,無人得知,只曉得其道術高明,妙法淵深,左近益中士族,皆趨之若鶩。
當任岐來到峨嵋山腳下時,帳下諸官吏早已安排十幾萬,于山中四處立下村落。又引領百姓開墾荒地,引水修渠。又以壯勇,南巡北察,堪覓良地,以築堅城。
諾大的峨嵋山,自是不缺少可以墾荒的土地。尤其是東面,方圓數十里,廣爲原野。砍伐樹木,燒林覆田,不消兩歲,必有良田萬頃。
兩歲時間很長,幸運的是義軍並非沒有準備。
囤積在南安城內的糧秣,多數運送到山中儲藏,再加上依山傍水,勉強還能支撐半年。再往後,就只能期望大周並沒有放棄他們,使得他們能夠從荊州或者漢中,獲取一定的糧食。
任岐在下船後,第一時間就來到了這座道觀,見到了居於此間的仙長。
葛玄!
江淮術士,一心向道,喜好遊覽名山。
峨嵋,作爲蜀中名山,葛玄亦是趁機遊歷至此。再加上天師道張魯,亦對這位後進之輩,多有欣贊,資以財富,結以諸士族,成此仙觀。
潛居峨嵋數年,葛玄亦是深深體會到這座益州名山的風采,流連忘返。
“仙長,任府君到了!”
一名道童,素衣麻布,來到正在打坐的葛玄身前,執禮言道。
葛玄深吐一息,這才緩緩張開眉目,嘴角微起,笑言道:“好,玄當自出庭見吾好友。汝且先去燒些山茶,再採些果子。”
“謹遵仙長囑咐!”
小童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禮,折身而退。
葛玄一躍而起,宛若輕羽浮風,閒庭漫步拐入偏室。
不一會,再出現時,身上麻衣換成錦袍,鬆散的束髮,也齊整扎住。又於腰間,掛上佩劍,宛如蜀中名士一般。
出了坐室,來到院中,涼亭之間,正有一人端坐靜候。
“子峻兄,好久不見!”
葛玄相距甚遠,便拱手虛向,喜意連連。
聞聲,任岐亦是起身回首望去,見是葛玄已出,匆忙走出涼亭。
“孝先賢弟!”
任岐闊步至葛玄身前,擡手把住葛玄手腕,慰慰而言:“昔日與賢弟一別,岐自孤意,今終食苦果矣!”
“子峻兄,可曾悔之?”
葛玄心知任岐不過是心有憂愁,心中鬱氣難解,於是問道。
這一問,任岐倒是愣了下,沉索良久,才徐徐說來:“並無悔意。雖一如賢弟所言,戰事不利。然,爲李君等諸賢士,巴蜀之萬民而奔波奮之,岐縱身死無悔!”
葛玄側目相望,頗是有些不理解任岐。被劉焉所害的李權等十餘益州名士,與任岐並無過好的交情,委實不止於此。
最先知曉二人舉事的,莫過於己。那還是在三年前,益州士族的利益,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威脅。但是李權的身死,卻讓不少人義憤填膺。
可賈龍與任岐並非沒有選擇,比如向趙韙一般,順服劉璋,未嘗不可。
君不見今時今日,益州士族再度執掌大權,東州士人多爲逃散。
又何必冒着三族夷滅之危,鋌而走險?
“賢兄,吾等且安坐細談!”
葛玄心中雖有疑惑,但事已至此,任岐等人也敗退峨嵋,多言無益。於是,請其回入亭間,端坐詳敘。
二人落座,只有清茶兩盞,薰香一柱。
“兄長,玄觀百姓,皆至峨嵋。不知日後有何打算,畢竟十幾萬生民,糧草不濟,僅靠峨嵋,難以支撐啊!”
葛玄將話題引到遷徙百姓上面,任岐面色轉而凝重,無奈的嘆了一聲,言道:“兄亦無法,楊洪在蜀中聚義兵十餘萬,反爲蜀兵趁機一戰破之。武陽堅城,也是士氣日漸低落,堅持不下。好在,過江之際,送來了四十餘萬石糧秣,撐到年末不成問題。”
葛玄眉頭一緊,撐到年末?
那也就是幾個月的時間,而現在剛剛進入八月份,距離明歲秋收尚有一十三月呢。這麼長的時間,區區四十萬石糧草,怎麼都不足夠。
再看向任岐,果見其面色有異,似乎欲言不發。
“賢兄,十幾萬百姓,爲重中之重,但有用的到玄者,大可言來!”
任岐回首端望,感概言道:“賢弟甚至吾心,過江以來,岐日夜操勞糧秣之事。然不論入山狩獵,下江捕捉,皆不足需。而今,犍爲四周,敵軍雲集,凡輩不能輕易出之。聞賢弟與漢中王、荊州牧皆交情不淺~”
“兄長放心,舉足之事,玄必盡心竭力。”
任岐話音一落,葛玄就明白其意。以犍爲義軍的能力,想要突破蜀軍重圍,搶奪糧食根本沒那個實力。剩下的唯一一條路,就是求援了。
去漢中,必是請周軍南下,以緩解壓力。去荊州,即是爲打開糧道。
“賢兄,自荊州發糧,一走水路,一走牂牁。水路有魚復、江州扼守,荊州水軍實力雖盛,未必能進。只能走陸路牂牁郡,牂牁朱氏,玄有交結,其是否放行,猶未可知。”
葛玄略帶擔心的說道,畢竟現在圍攻犍爲的也有牂牁朱氏兵馬。且南中以雍氏爲大,朱氏敢冒此不韙,必然索以厚利。
這一點任岐倒是不擔心,面色一緩,言道:“無妨,賢弟盡力即可。且牂牁朱氏,久居雍氏之下。賢弟可於其,只要朱氏暗中相助,待他日周王平定蜀地,必以其氏居南中之首。”
許下大話,還不簡單。
任岐不知道周王會如何處理牂牁朱氏,但想來最多就是遷居長安,弱南中大族。可南中地勢複雜,蠻夷衆多,若無厚望者居之,必無法撫諸部民心,安南中之局面。
如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其他大族,代替雍氏的位置,來穩定南中局面。日後,民心一定,再遷豪族入中原,方爲上策。
而朱氏,擋不住這般誘惑。因爲,誰都看的明白,只要大周全力以赴,蜀中根本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