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國滅國起

時間進入初平五年十月。

延綿數年之久的幽冀之戰,隨着易縣被攻破,徹底結束。

袁軍殺入易縣內城,斬殺燕王公孫瓚,傳首鄴城。自燕王以下國相、中尉及文武數十人,悉數授首。數千燕軍戰死,餘者皆降。

自此,幽州並歸袁紹所有。朱儁率領近十萬袁軍北入薊縣,所過之處郡縣盡附,一應縣邑守令皆詣薊縣,以歸賀。

公孫瓚首級送至鄴城後,袁紹喜出望外,立即傳首於平原境內小邑外的曹操。得此首級,負隅頑抗的田楷,也自盡於城內。其下部衆,悉數降於曹操。

自此,燕國覆滅,袁紹勢力急劇膨脹,雄霸幽冀兗青四州之地。遼東公孫度、扶余、高句麗、三韓皆遣使歸附。

治民八百萬,帶甲二十萬,銳騎萬餘,更有烏桓各部騎兵數萬,以供揮指。

實力強勁之盛,冠於羣雄!

燕國覆滅的消息,傳至周、楚二國,立即引起兩國上下震動,不敢輕啓戰端。

周、楚兩國,爲籌備洛陽之戰,可謂是使出了八分之力。僅是洛陽一帶,就有兩國銳士十餘萬。

其中,大周國第二軍、第五軍、第六軍、第七軍,足足四個軍的編制,悉數在此。另外,尚有京畿守備軍第一師、第三師,以及羽林騎、虎賁軍,旗號林林。

不過,第二軍、第六軍及第七軍皆非滿編。第二軍因攻箕關,損折兩千餘人。第六軍攻洛陽及洛陽城外一戰,損折兵馬四千餘人。第七軍,更是至始至終,都只有那麼丁點人。

可即使如此,周軍仍舊有五萬五千餘兵卒。徐榮以京畿守備軍第三師屯函谷關,第一師及第七軍近五千人,守洛陽城。餘者四萬五千餘人,駐營洛陽、河南城之間的唐聚,臨洛水,與楚軍大營隔河相望。

而楚軍兵力,比之周軍更是多上三分。先前雖歷經對戰,略有死傷,然尚足八萬之兵。劉勳以一萬人馬,分守伊闕、大谷二關,餘者盡屯河南縣城外。

不約而同的是兩國大軍輜重,皆是放在險塞之後。周國屯於函谷,楚國屯於伊闕,使得對方根本不可能威脅到糧草重地。

十餘萬大軍薈萃,更有近十萬民夫於前線協防,數十萬人擠在洛陽周圍地區,局勢可謂是旦夕可變。

不僅僅是洛陽周邊,武關地區兩國兵力也是雲集。由於周軍率先調遣第三軍進駐武關,兵力大增。爲了防止周軍自此南下,威脅腹地,袁術又遣兩萬軍分駐丹水及析縣二縣,扼守武關道。

而後,於郡國之中,大肆徵兵,以爲後繼。似乎此戰不與大周決出勝負,誓不罷休。

督陣廬江舒縣的張勳,也是接道袁術軍令,要求速破舒縣,將師北上。

數百里之邊防,兩國就差那麼一根導火索,便可點燃這場大戰。甚至,在燕國覆滅的消息沒傳來時,徐榮就與劉勳磨肩擦掌,準備先熱熱手。

結果,突然傳來的消息,讓所有人都淋了一盆涼水,從頭到腳,狠狠的清醒了一下。於是,再次壓下心中的慾火,靜待自家大王之命。

畢竟,袁紹滅了公孫瓚,再無後顧之憂。南下中原,隨時可行。而首當其衝的便是周、楚二國,便是高誠與袁術,也不得不重新考慮戰爭的利弊。

局勢瞬息萬變,使得高誠在河東再也坐不下了,立即趕回長安,坐鎮國都,以懾宵小。

隨後,遣使往漢中、益州、荊州,引以強援。不求大敗楚軍,只要能夠頗是袁術退兵即可。

這場大戰要是打起來,剛剛吞併燕國的袁紹,隔岸觀火。待到兩國疲軟,袁軍修整完畢。驟時,攜滅國之威,奮三軍恢宏,不可擋也!

大周還好,畢竟有着函谷關和箕關,大不了就丟了河南尹,繼續窩在關中積蓄實力。可楚國就不行了,坦坦平原,毫無險關,只能憑淮河而守,面對袁紹的壓力更大。

所以,只要漢中、荊州出兵,袁術絕不敢一博生死。

使者發出後,高誠便望眼冀州,靜靜觀察着天下局勢。

前一個聲勢大震的王允,銳氣已經失了。現在袁紹聲勢大震之下,不曉得何時纔會失了銳氣。

話說,這曹孟德也該快與袁紹決裂了吧。否則,曹孟德要是一心跟着袁紹,那袁紹這實力也未免太過恐怖了。

同是四州之地,但兗州可比並州好上太多了。因爲佔據兗州,便再無大河天險,袁軍隨時可以南下豫州、徐州。只要兵力足備,糧草充沛,袁紹可以一口氣打到兩淮甚至長江。

嘖嘖,沒了曹老闆,袁術能實現官渡之戰的翻版?

若是袁術也敗在袁紹手上,那自己就只能拼盡全力去圖巴蜀,而後不知相持至幾何?

袁紹也沒放過覆滅燕國所帶來的大勢以及威望,將早早迎回至鄴城的漢天子劉辯拿了出來,扶正朝廷。

天子劉辯面制臨朝,親詔命袁紹爲大將軍、假節鉞、鄴侯、都督冀幽青兗四州軍事、冀州牧。賜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又詔以名士陳逸爲司徒,大儒鄭玄爲司空,朱儁爲太尉。其餘九卿,多爲效忠袁紹之人。

四州袁紹自領冀州牧,以曹操爲兗州牧,以臧洪爲青州牧,以李宣爲幽州牧。

餘者幕僚從屬,皆於廟堂之間任職。軍中將校,悉數處於袁氏門生故吏。

漢天子劉辯在輾轉三次後,仍舊未逃脫被人掌控的命運。甚至,這一次處於袁紹的鼎鼎盛威之下,更無力抗衡。

三日後,詔以袁紹爲趙公,加九錫,錄尚書事。

又三日,再詔趙公進王爵,以冀州中山、趙、渤海、河間、安平、鉅鹿、魏、清河、常山九郡國,幽州廣陽、涿二郡,青州平原,十二郡國益其國。許趙國置百官,文武制度一如朝廷。

短短不到半月的時間,袁紹便完成了稱王的所有步驟。

十一月初,立宗廟、社稷,趙國立。

自此,趙王紹執大將軍之權,行尚書之事。領四州之地,仗數十萬河北精壯,名將良謀,威凌廟堂。

第433章 離心離德第338章 黃雀在後第257章 清君側第64章 試探攻城第427章 緣起第605章 統戰部第896章 渡江第512章 董魏之喪第771章 制略第829章 爭城(上)第38章 哀兵必勝第809章 效事周寺第440章 欲圖合縱第303章 兩難第544章 暗潮涌動第537章 對峙第666章 事出意料第512章 董魏之喪第78章 連鎖反應第804 冬季攻勢(30)第21章 共葬一土第363章 大練兵第334章 流凌殺到第603章 兩軍交錯第462章 鴻門宴?第871章 軍議(下)第779章 冬季攻勢(5)第51章 朝會第804 冬季攻勢(30)第496章 至藺縣第362章 議陣第118章 青石岸之戰(上)第105章 攻城第726章 犍爲之戰(34)第787章 冬季攻勢(13)第759章 凜冬第653章 夜戰第272章 意欲何爲?第769章 亂第297章 帝業第174章 美陽之戰(14)第681章 南中大族第277章 望風而降第914章 定略(中)第930章 追根究底第308章 困虎之掙第605章 統戰部第353章 批評第290章 蓄勢待發第337章 螳螂捕蟬第878章 其爲人孝弟也第513章 撤還長安第261章 天下共逐之第456章 薊縣內外第766章 朝會 六制第378章 軍民一心第757章 時局難測第311章 江東猛虎第206章 廖化第250章 調查司相助第474章 會見魏使第470章 無題第145章 蓋勳蓋元固第274章 大業第502章 趙大大的第一次獨自作戰(上)第97章 涼州現狀第520章 封駁之制第296章 傳國玉璽第898章 高處不勝寒第651章 禮崩樂壞第837章 驚鴻第393章 博弈第690章 雨第437章 奇襲西鄂第316章 虢亭會戰(2)第470章 無題第868章 占卜第547章 內亂第237章 將兵拒敵第104章 削髮代首示衆第247章 李相如歸降第250章 調查司相助第109章 楊府聚衆第495章 胡珍作亂第402章 至離石第855章 天尚未亮第589章 漢中事第545章 鹽利第89章 安西將軍、都鄉候第445章 戰火傾九州第266章 民心士氣第303章 兩難第280章 幷州牧丁原第302章 攻關第261章 天下共逐之第527章 虞城生變第680章 江州第782章 冬季攻勢(8)第747章 事勢時轉第713章 犍爲之戰(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