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
一聲巨響。
徹凌蒼穹!
華陰河段。
站在淹沒小腿的水中,滿身泥濘,擡頭望着前方堤壩。
只見,數不盡的麻袋,瞬間騰出空中數丈之高。隨後,一則大浪,鋪天而下。
不僅僅是夏育,所有人都被這一聲巨響給撼動心靈。
雨停了!
可洪水卻來了!
是大河水!
“嘩啦~”
滔天巨浪直蓋而下,瞬間擊潰撐着堤壩的數千人,浪花泯滅,隨勢消弭。
緊接着,比之前更甚十倍、百倍的大水,沖垮原先河堤,引起更加龐大的水勢涌出。
百步之前,脆弱的沙袋堆積,在這滅世之威下,連個浪花都沒掀起來。
只聽到無數人驚恐的嘶吼後,盡皆化爲烏有。
“快跑啊!”
一時間,全軍崩潰!
數不盡的民夫扭頭就跑,朝着目光所能看到的高地奔去。而那些殘餘的第一軍將士,情不自禁的望向後方的軍旗所在。
夏育冷哼一聲,拔出佩劍,與身邊旗令官言道:“傳令,救援被沒民夫、將士!”
“嗯?軍將!大水之下,如何救之?局勢已潰,軍將可,快撤吧!”
“噗!”
夏育回身一劍,直接將身後敢於質疑的旗令官砍倒在地。
“壞吾軍心者死!”
夏育眉頭凝視身後諸人,繼續喝道:“傳令,救援被沒民夫、將士!”
“諾!”
身後早就聚集的將校,帶着各自親衛,當即衝下土坡,回到各自部隊的所在位置。
沒多久,一羣羣身着赤襯的士卒,用繩索拴着腰間,拄着木棍,迎着滔滔而來的洪水,緩緩向側翼摸索。
在大水之下,沒有幾個人能站的穩當。不過還好,缺口還不算太大,朝着側翼走的越遠,受到的衝擊力也就越小。
廖化一馬當先,率領着身後親衛軍,奮勇向前。眼前浪花一打,直拍的臉上生疼。
同時,目光所及,正見到一名被洪水衝的來回翻轉的民夫。
一剎交錯。
廖化一把抓住那民夫手臂,使勁一拉。
身形頓時一偏,直欲歪倒。幸虧身後親衛,匆忙助其抵住身軀,又有幾人上前,一同將那民夫接過。
“快,幫他綁上,再給他一支木棍!”
“諾!”
大難倖存的民夫還在犯愣,沒有回過頭來,眼中全是驚恐。
士卒沒有管其如何,拿起繩索綁住其腰間,連到隊伍中長長的繩索上。
“校尉,現在洪水驟小,是爲何故?”
第一波滔天大浪過後,當時水勢之急,似無可阻。但現在,誰都發現,水勢好像變小了不少。
雖然大水依舊洶涌,但他們能在及腰深的水中前行,就是很好的證明。
廖化也不明所以,搖了下頭,猜測道:“或許是別的地方也決堤了吧!”
“別管這些了,吾等先救人爲上!”
一行人心中懷着疑惑,繼續向前。幾乎半個時辰,才行了不過區區二百餘步。
所救下民夫、士卒不下三十餘人,還有一些已經死去的人,只能任由洪水將屍體沖走!
而事實亦如廖化所猜測!
在,芮鄉!
杜畿將萬餘民夫、郡兵數日之果,親自損毀!
無數人呆在幾處高坡上,看着那一點點被大河沖垮的堤岸。
看着腳下慢慢涌上來的大水,看着那深不見底的澤國,看着那奔騰直向西去的洪濤。
幾乎所有人都看向位於中央山坡的杜畿所在位置,他們想不明白,一向英明仁義愛民的府君,爲何會不顧他們家小的安危,決開河堤!
爲什麼!
圍在杜畿身旁的郡守府各曹及文吏,還有一衆衙役,看向府君的目光,也有了一絲異樣。
他們知道杜畿安排的有後手,在決堤之前,就已經讓趙威向各地散播大河決堤的消息。
也許,很多人都已經跑到了安全之處。也許,還處於危險之中。
他們當然不想決堤,可杜畿根本就沒理會他們這些左馮詡本地人士。而是直接讓君侯派來保護其安全的親衛部曲數百人,擅自決開河堤。
現在……
“府君如此行事,對得起左馮詡的數萬百姓嗎?”
郡尉是臨晉人士,就在洛水之旁。現在大河水發,洛水也必然暴漲,水漫三野。
心中擔心家族,說話的口氣自然也就嚴重了些。
“哼!”
杜畿冷哼一聲,昂首言道:“本郡守如何行事,還輪不到汝來大嘯。此事,杜某已經報向徵西將軍府,如何處置由君侯決斷。但是,現在畿仍是左馮詡郡守,有便宜行事之權!”
“來人,下了郡尉配印,留侯君侯處置!”
“諾!”
杜畿身後的親衛軍可不管這郡尉是誰,他們在這裡,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保護杜畿安全。
除此之外,身爲君侯親衛軍,時刻維護君侯權威、維護徵西將軍府權威,亦是他們行事之責!
兩名親衛應聲上前,摁住那郡尉,一人又取下其腰間錦囊,拿出佩印,遞到杜畿眼前。
杜畿收下印信,環視周圍衆人,言道:“事已至此,望諸君以左馮詡百姓安危爲重,同心協力,救濟災民!”
“吾等遵命!”
迫於徵西將軍府乃至高誠的壓力,這羣當地世家豪強出身的官員,不由低下頭顱。
他們可沒有忘記,君侯非良善之輩。
救援工作很重要,可最重要的還是得先想法怎麼回去。
萬餘民夫、郡兵,都被困在高高的山丘之上,望着下面奔騰而過的大水,有些無力。
打造木筏?
這周圍的樹木早就砍光了,全都用來加固堤岸,結果做了無用之功。
舟船更是沒有,臨晉縣有港口,但不在此處...
...
杜畿如何處理,遠在長安的高誠可不知道。
望着那延綿不斷的烽燧,高誠眉頭緊蹙!
三道烽燧,也就代表着東邊決堤了。只是,尚且不知是芮鄉,還是華陰,亦或者是陝縣。
“傳令下去,立即讓民夫開始撤退至驪山。第二軍全體將士,繼續留守,待民夫撤離完畢後,隨後撤回長安。”
“末將得令!”
驪山距離長安最近,高度不低,抵擋洪災不成問題。
在那裡儲備的有不少糧食,爲的就是這些堅守在堤岸邊的民夫、軍隊。百姓,早已在徵西將軍府的號召下,朝着藍田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