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趙肅緩緩道:“是吏治。”

朱翊鈞愣了愣,笑起來:“肅肅,言官也是吏治的一部分,朕本以爲你想說宦官呢。”

話雖如此,卻露出認真傾聽的神情。

趙肅也笑道:“陛下天縱英才,假以時日必能成就一代明君”略略捧了一下,進入正題:“宦官也需整頓,卻不是現在,臣以爲,如今帝國上下最大的危機,非邊患,非流民亂事,非饑荒水災,而是吏治,受賄成風。自太祖以來,注重民生疾苦,朝廷每年徵收的稅賦極低,荒年就更不用說了,想做生意的,開店少國課,而擺攤這樣的小營生,國家更不會向他們徵收賦稅,這些都是爲了減輕老百姓的負擔,但到了地方,情況卻截然不同,有些官員,自然有法子利用各種名目,讓老百姓頭上的負擔加重。”

朱翊鈞遞上一杯茶,討好地笑道:“肅肅喝茶。”

趙肅雙手接過,道聲謝陛下,喝了一口,繼續道:“就拿徭役來說,徭役是屬於地方分派,而這其中可供官員上下其手的地方就多了,除此之外,還有方物、土貢之類的額外加派。大明律規定,官紳有免役權,而庶民必須服役當差。地方藩王府的營建,北方地區還令民養馬納駒,這些都是庶民所需承擔的徭役,有些人家裡還有些錢的,交錢賄賂官府,也能躲過去,而官府收了錢,爲了完成政績,又或向上級交代,就會把這些事情又加倍轉嫁到窮苦民戶身上。碰到豐年倒也罷了,如果遇上荒年,這些老百姓就越發活不下去,等到走投無路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成爲造反起事的流民,這正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其實,現狀並不僅僅是他現在講的這些,明朝藩王,經過多年的繁衍,現在已經成爲全國數量龐大的米蟲集團,尤其在正德年間的寧王造反之後,朝廷對藩王的限制更加嚴格,這些人不能當官,沒有兵權,終其一生,沒有皇帝的命令,就不能離開藩地,爲了讓這些人沉迷在奢靡的生活裡,沒有造反的雄心,皇帝對他們在藩地的所作所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故意放縱,這就造成許多藩王在地方大興土木,爲禍百姓,而地方官束手無策的局面。

在趙肅之前,早已有不少人認識到藩王的禍患,曾經多次限制藩王的權力,對個別鬧得太過分的,也予以嚴厲懲處,但除了藩王,還有一個更大的隱患,那就是官紳階級。

官紳階級因爲有功名在身,可以免除徭役。嘉靖年間,就將優免政策,按照官員品級來劃分,比如說,京官一品優免役糧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以此類推,而朝廷爲了防止這些人利用職權,將優免權無限擴大,同時也作了限制,規定優免田之外的餘田要與庶民一體當差,然而現實和預想總歸是有差距的。

自秦以來,歷朝歷代都制定了律法,但權力往往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許多人通過自己的職權或威望,不僅終生不用服役,而且恩及家族,通過各種手段,讓整個家族的人都無需交差服役。

但是趙肅很清楚,這些事情,就算現在說出來,也是無濟於事的。官紳地主階級,幾乎涵括了整個朝廷,除了海瑞這樣的人,放眼整個大明朝,誰家沒有幾畝地,做官做到像徐階那種程度的,甚至家有良田千頃,一旦改革以上說的這些問題,無疑就要觸動整個官紳集團的利益。別說趙肅,就是張居正,也不敢輕易下手。路要一步步走,飯要一口口吃,現在還遠不是時候。

朱翊鈞越聽越入神,及至後面,臉色已是完全沉了下來,但他沒有馬上拍案而起,而是細細思索了一番,才道:“朕明白你的意思了。諸般法令,皆由人定,老祖宗的初衷興許是好的,可這麼多年下來,時移世易,那些官員也早就不是跟着太祖皇帝打天下的那些人,而人心總是不容易滿足的,官職低的,想要高升,官職高的,想多撈點好處,再往上爬。”

趙肅點頭:“是的,再好的政策,如果執行的人不好,也是枉然,就如宋時王安石變法,他那些條陳,未必都是於國無益的,只是錯用了人,等執行到下面時,早就面目全非,造福成了爲禍,豈非可惜?”

朱翊鈞思忖片刻,道:“但是,朕觀古今上下,除了三皇五帝時天下大同,在那之後,似乎就從未見過朝廷吏治得到徹底根治的時候。大多是整頓之後,成效至多持續十幾二十年,便又腐爛下去。這其中,既有閹人干政,也有,咳,也有上位者的不作爲,如此一來,豈非每隔十數年,都要大動干戈一番?”

他頓了頓:“朕想着,能否制定一套律法,將這些問題都列入其中,並提出行之有效的辦法,即便是數十年後的子孫,也能受其裨益?……肅肅,朕說得不對?”

他見趙肅一直盯着自己看,不由停了下來。

“不……”趙肅露出笑容:“恰恰相反,臣很驚訝,爲陛下的才智而欽服。”

這位少年皇帝,今年不過十五六歲,卻能敏銳地意識到吏治的弊端。其實這個疑問,就算放到幾百年後,同樣也是不少人所要追尋的答案。爲什麼貪污屢禁不止,而且如同雪球一般,越滾越大?爲什麼每次所謂的整頓,同樣只能是週期性的,難道沒有一個辦法,可以限制?

而朱翊鈞對這樣的現狀,給出的辦法是:以法治國,用法律來約束貪念。

雖然,他提出的設想,放到後世並不新鮮,但時間往前回溯幾百年,一個封建帝王,能想到這些,怎能不令人驚異?

趙肅心中,除了驚奇之外,還有一種吾家有子初長成的欣慰。

朱翊鈞卻有些彆扭:“在朕心目中,你是特別的,便如高閣老於先帝那般,所以在朕面前,你不需要說那些場面話來哄朕高興。”

趙肅目光柔和:“臣說的是肺腑之言。實際上,臣也十分贊同陛下的觀點,一個國家想要長治久安,光憑几個清官能吏是不行的,還要有一套詳細的法制,做得好的,表彰獎勵,貪污的,也能得到應有的下場,人人各司其職,不必擔心得罪了上級而被公報私仇,也不用擔心別人毫無能力,靠着裙帶關係卻能壓在自己上頭。但是,”

他話鋒一轉:“這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事情。朝廷俸祿低,光靠着俸祿,官員是養不活自己的,這樣就給了他們一個心安理得可以貪污的理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開了頭,再想清正廉潔,就難上加難了。”

“如今的大明朝,官場上勾心鬥角,上行下效,太祖皇帝開御史制度,本想讓他們監察百官,臧否是非,結果呢,言官御史,現在卻成了朝廷裡打壓政敵,結黨營私的工具。”

“陛下高瞻遠矚,希望制定律法進行約束,確實是一個好主意,只是在那之前,仍然要做一件事情,整頓吏治,而且要大大地整頓。”

他的語氣和緩,毫無咄咄逼人之態,只是一條條陳列出來,擺在皇帝面前。朱翊鈞受他引導,只覺得思路前所未有的清晰,而除了趙肅之外,也從來沒有一個趣官,敢把皇帝當成自己人,與他推心置腹地說起這些事情。

朱翊鈞看着趙肅,心底忽然萌生出一個念頭:要是他一直在身邊就好了,永永遠遠。

“朕知道,這些事情,不能操之過急,只不過,要找個什麼由頭,才能讓內閣同意整頓吏治……對了,在你回京之前,高閣老曾言要將吏部留給你,不若就由你出面牽頭來做這件事情,到時候朕這邊,會全力配合的。”

少年心性畢竟急了些,一旦定下方案,就要付諸實施。

趙肅道:“此事自有合適的人選,而且那個人,威望高,人脈廣,最重要的是,他對於整頓吏治的心,並不比陛下和臣少。”

朱翊鈞很快反應過來:“張居正?”

“正是。”趙肅不再多說。

內閣閣老,一般都要身兼六部尚書,高拱走後,張居正就接掌了吏部,如果真像朱翊鈞所說的,把吏部尚書這個重要的位子交給趙肅,只怕張居正就要立馬撲過來咬死他。再說了,現階段,自己即便真掌管了吏部,論資歷,論官銜,都不及張居正,而這件事情,涉及太廣,影響太大,趙肅還沒有狂妄到捨我其誰的地步。就算張居正趕跑高拱,又隱隱將自己劃到對立面,但不可否認,他仍然是最適合做這件事的人。

朱翊鈞皺皺眉,顯然也知道自己出了個餿主意:“容朕想想。”

實際上,少年皇帝的心境,並不如外人想象的那般稚嫩。

李太后對兒子要求很嚴格,自從他登基,母子之間更隔了一條禮數的鴻溝,他每回去請安,看見年方八歲的弟弟朱翊鏐肆無忌憚地和母親撒嬌,心裡不是不羨慕的。而那些大臣們,要麼互相傾軋,要麼有求於他,舊日裕王潛邸的師傅,高拱走了,殷士儋走了,陳以勤也萌生退意,唯一經常見面的張居正,一心撲在政事上,真正與皇帝的溝通極少,即便有,也多是矯正皇帝言行,指出他哪裡又做得不對,哪裡又做得不好。故而在朱翊鈞心裡,能稱得上毫無條件信任的,只有趙肅一人。

作爲一個皇帝,能對另一個人付出信任是可貴的,但是卻不能僅僅依賴這一個人,否則滿朝上下,要做的事情多了去了,光憑一個人是無法做到的,他要學着去協調,管理,讓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最大的長處。

這些事情,朱翊鈞很清楚,趙肅也很清楚,所以他沒有再追問下去,只是靜靜地讓朱翊鈞自己思考答案。

半晌,朱翊鈞似乎有所了悟,他見趙肅坐在旁邊,沒有一絲不耐,不由露出笑容:“肅肅,天色也晚了,你不如便留下來用膳吧,朕有好多話想對你說。”

“是。”趙肅知道他想明白了,也有幾分高興。

這個自己看着長大的孩子,正一步步,邁上通往一個成熟帝王的道路,只希望自己能一直伴着他走下去,見證國家的崛起和輝煌。

分別六年之後的第一頓飯,朱翊鈞頗花了些心思,搜腸刮肚地回憶自己小時候和趙肅在一起時,對方最喜歡吃什麼,結果想了半天,只憶起一堆糖葫蘆之類的零嘴來,轉念想到趙肅是福建人,又吩咐下去,讓御膳房做些閩菜。 wωω ⊕тt kдn ⊕co

這可讓廚子犯了難,福建臨海,菜系中自然多海鮮,這北地固然也每日從外地運來的河鮮,可終究不是那個味兒。最後鼓搗半天,折騰出幾個不算正宗的閩菜,如佛跳牆、醉糟雞、荔枝肉,倒也擺了滿滿一桌。

見朱翊鈞先下筷,趙肅這纔跟着夾起一塊送入口,再擡頭,卻見他眼巴巴地看着自己,彷彿等待誇獎,便道:“廚子細心得很,連閩菜也信手拈來。”

朱翊鈞聽了就不大高興:“那是朕出的主意。”

趙肅差點笑場,勉強忍住了,用無比認真的神色說:“陛下對臣的一片心意,臣豈能不知?”

這小孩兒一點兒都沒變,在自己面前,還是和幼時一般彆扭愛撒嬌,可惜他已經不是當初那個粉粉嫩嫩的小包子,想摸摸他的頭表示讚許,又或將他抱入懷裡安慰,面對一個跟自己差不多個兒的少年,還真做不出來。

小朱皇帝這才眉開眼笑,又夾了一塊肉放入他碗裡:“多吃點!”

那頭皇宮裡和樂融融,張府書房卻燈火通明,張居正坐在中間的桌案後面,兩邊位子,座上張四維、呂調陽、餘有丁、宗弘暹幾人,臉上都不見笑意。

朱翊鈞登基不久,高拱也纔剛走,張居正當首輔,雖然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可畢竟還沒走流程,所以如今他是無首輔之名,而有首輔之權。

張四維看完手邊的條陳,道:“這六月京察時,堪堪清理了一批人,現在再上奏,只怕……”

張居正有點不悅:“只怕什麼?”

“只怕朝中又要起波折,您這麼做,可是有何深意?”張四維出身鹽商鉅富之家,自己現任吏部左侍郎,其舅父總督山西、宣大軍務,領兵部尚書銜,可謂背景雄厚,是以並沒有被張居正的威勢震懾住,見他一問,便把話說完。

張居正淡淡道:“不錯,我此舉,只是一個開頭,真正目的,是想整頓當今吏治。”

此話一出,屋內幾人面面相覷。

給事中宗弘暹乾笑一聲,大着膽子問:“閣老,六月京察時,不是整頓過了麼?”

張居正起身,負着手慢慢踱了幾步,見幾人都無法理解,微嘆道:“你們不懂,六月京察,只不過是把高拱的人清理出去而已,現在要做的,纔是開始。”

張四維道:“我等洗耳恭聽,請閣老不吝賜教。”

張居正道:“我所要做的,不僅僅是因循守舊的官樣趣章,而是千古未有人做過的事情,我想讓吏部考覈,不再成爲什麼人都可以矇混過關的過場戲碼。”

他目光所及,看到衆人都露出認真傾聽的神情,並沒有因爲他的豪言壯語而流露出輕慢,心中滿意,繼續道:“在幾年之前,我便在這個事情上花心思,只是當時時不與我,一切只能是空想,現在卻不同了。”

他從書案上抽出一份稿子,遞給張四維。“諸君且看。”

張四維接過,視線停留在頁首的幾個字,輕輕唸了出來:“考成法。”

待幾人傳閱完畢,張居正迫不及待地問:“如何?”

張四維想了想,斟酌道:“此法甚好,只是,現在貿然實行,會不會太倉促了些?”

張居正頷首:“如今內閣走的走,只剩寥寥幾人,許多事情都沒人做,自然不是時候,起碼也要等到廷推之後,內閣人齊了,再來議定此事。”

他說罷,對張四維與呂調陽笑道:“鳳磬,和卿,這次廷推,我想薦你們入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