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零二章 不知死活

時至今日,李承乾依舊是東宮太子、國之儲君,且陛下東征之時敕命監國,陛下不在京中,太子便是一國之君,尊貴非凡,不可褻瀆。

有些話語百姓於市裡坊間可以說得,沒人在意庶民之閒言碎語;朝中臣子也說得,私底下抱怨幾句不至於上綱上線;但身爲皇室成員,卻絕對說不得。

皇室諸王因血脈而享受天下極致之榮華富貴的同時,也因血脈而受到更多的猜忌,在“家天下”的傳承製度之下,血脈愈是親近,自然越是讓郡王感到不安全……

所以似李奉慈這等言語,大家或許心中想想,但絕不能宣之於口。

一旁的襄邑郡王李神符陰沉着一張臉,感覺韓王難以震懾此等驕縱之徒,遂敲了敲案几,訓斥道:“身爲諸王,此等社稷板蕩、宗廟傾頹之際,居然如此口出妄言,真以爲宗正寺之法處置不得你?”

李奉慈登時一滯,他敢跟韓王李元嘉頂嘴,卻不敢跟李神符放渾,前者身份尊貴、高祖之子,可李神符當年與其兄長李神通卻是征戰殺伐之名將,素來以酷厲著稱……

“不過是過繼一個兒子而已,吾甘願爲了延續高祖皇帝之血脈而奉獻一個兒子,此等高風亮節他們不尊重也就罷了,居然顧左右而言他,豈能怨我?”

話雖如此,可氣勢到底矮了三分,氣呼呼落座,卻依舊斜眼睨着韓王李元嘉。

……

皇室不同於朝廷,並非皇帝最大他的這一支便佔據天然的主導。

當年出身於隴西李氏的李虎成爲西魏“八柱國”之一,奠定隴西李氏煊赫家業,其孫李淵雖然建立大唐,將隴西李氏之家業發展至巔峰,但皇室之中並非只有李淵這一支。

李虎生有八子,長子、次子皆先後相繼故去,三子李昞承襲“唐國公”之爵位,乃高祖皇帝李淵之父,李二陛下之祖父。

四子乃江夏郡王李道宗祖父,五子乃淮陽郡王李道明祖父,六子乃長平郡王李孝協祖父,七子乃河間郡王李孝恭祖父,八子便是淮安靖王李神通與襄邑郡王李神符之祖父……

故而,當年李虎之血脈,存世者共有六支,李昞雖是三子卻承襲國公爵位、執掌家業,其子更建立大唐,按理自然以這一支爲尊。然而家族之內,雖分遠近,但每一個家族興起之背後都必然伴隨着無數家族子弟的犧牲,沒有那些鮮血,何來家族之榮耀?

所以家族內部到底是誰說話更強硬,不僅在於誰掌權,也在於誰犧牲最大、貢獻最大。

……

被李奉慈胡攪蠻纏一番,偏離主題太遠。

李元嘉重歸正題,環視一週,沉聲道:“當下長安之局勢,可謂岌岌可危,動輒有傾覆之禍。今日本王召集諸位前來,是想要警告一些不安分者,當以家廟社稷、帝國江山爲重,莫要受到亂臣賊子之拉攏挑唆,進而做出無君無父、不仁不義之舉!”

此言一出,李奉慈再度反駁:“哎哎哎,韓王殿下之言,恕我不敢苟同。什麼叫‘無君無父’?陛下意欲易儲早已不是一日兩日的事情,對太子深有不滿人盡皆知。如今陛下受傷身在遼東,太子坐鎮京城卻倒行逆施、任人唯親,世人不堪其昏聵,遂起兵兵諫,依我看這完全是民意呀!孟子不是說了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今太子無道,世人兵諫,有何不可?”

這乃是關隴起兵之時告知天下的檄文,被李奉慈幾乎一字不差的背了下來……

一旁一直悶頭喝茶的李道明此刻擡起頭,頷首道:“此言不差,就是這個道理。吾等雖然尊重民意,卻因爲皇室宗親之身份一直置身事外,不曾參與,韓王也應當如此,不應因你那小舅子乃是東宮心腹便在此蠱惑吾等依順東宮,到時候好處都讓你得了,吾等跟着摻合個什麼勁兒?”

李元嘉頗爲差異,這位淮陽郡王爵位雖高、身份雖尊,但平素卻是個腦子不大好使的,粗鄙魯莽胸無城府,今日居然能夠在自己一開口之後便直接咬住自己與房俊的關係,進而挑撥離間,這份操作實在是超過他平均水準……

不過他早有預案,自然不會因爲被反駁而舉止失措,淡然道:“太子乃是陛下金典冊封,固然有朝一日予以廢黜,那也只能是陛下降下旨意,天下人依旨意而行。如今殿下尚未回京,關隴卻恣意起兵廢黜太子,荼毒關中、導致戰損無數,此乃悖逆之舉,謀反之意昭然若揭,汝等身爲皇室諸王,非但不予阻止,反而選擇依附,簡直愚蠢!他日陛下回京,汝等難道就以這般說辭去搪塞陛下麼?”

“嘿!韓王,你也別揣着明白裝糊塗。”

淮陽郡王李道明放下茶杯,直了直腰,撇嘴道:“此人皆乃骨肉至親,咱也別藏着掖着,說是陛下於遼東墜馬受傷,人事不省,可是直到如今,有誰見到陛下到底是何模樣?要我說,那李勣根本就是瓦崗餘孽,謀害了陛下,如今坐擁數十萬大軍屯駐潼關,就等着伺機猛撲長安,改朝換代!”

這話出口,諸人又是紛紛搖頭無語。

還是那句話,有些事情你自己怎麼想都行,但絕對不能說出來,尤其是身爲皇室諸王,代表着皇室利益……

李元嘉目光幽深,看了李道明一眼,又將目光從諸王臉上一一掃過,淡然問道:“還有誰與淮陽郡王一般看法?”

沒人接話。

即便心裡點贊,口中卻絕不能說,以免落下口實,犯下君王忌諱……

但李元景已經諸王臉上看出,其中大半人都秉持着與李道明、李奉慈一般的看法,支持關隴另立太子,倒未必是贊同這兩個草包的謀略,而是天然的站在同一利益陣營。

李二陛下雖然對宗室頗爲優容,只要不是涉及謀逆之事,便幾乎不予理會,似李奉慈、李博義這等不循法度、驕奢淫逸、放於聲樂以自娛的紈絝之輩,平素也懶得理會,但李二陛下威望太重、能力太強,一直壓得宗室諸王噤若寒蟬、如履薄冰。

當年玄武門事變之後,那些支持太子建成的宗室被李二陛下殺了一遍又一遍,直至今日,那等慘況依舊令宗室諸王一陣陣冒冷汗……

身爲天下最尊貴的一撥人,卻不能縱情聲色恣意而爲,頭頂上時時刻刻壓着一座大山,誰能願意?

而太子秉持陛下治國之策,蕭規曹隨、幾乎一成不變,自然不得宗室之人心。

若是此刻支持另立儲君,那麼新君繼位之後大家便都是從龍之臣,誰還能壓制他們?諾大帝國、億兆黎庶,皆可奴役,方不負宗室之尊貴也。

更何況之前李元景謀反,盡其皇族私軍,他們這些人有誰在背地裡暗中支持,又豈能瞞得過“百騎司”的偵查?萬一將來東宮穩住局勢,甚至反敗爲勝,誰敢保證他們這些人不被清算?

還不如此刻奮力一搏,將東宮一舉推翻,大家皆大歡喜,從此過上恣意妄爲的輕鬆日子……

乾枯瘦小、半點存在感也欠奉的長平郡王李孝協,此刻輕咳一聲,笑着對李元嘉道:“韓王實在是看不懂局勢,如今關隴勢大,房俊固然小勝一場卻也無關大局,說到底還是關隴成事的機會更大。關隴雖然支持齊王爲儲君,但齊王又豈能不知他將成爲關隴手裡的傀儡?若想掙脫關隴之桎梏,在朝中全無半點聲望的齊王就只能依靠宗室裡這幫子叔伯兄弟,這可是大家風生水起、踏入朝堂的大好時機,誰敢攔着,大家就敢跟誰拼命。”

諸王面色極爲難看,這番話語算是將大家的心事盡皆剖開,半點遮掩也無。

李元景將一切看在眼底,輕輕嘆息一聲。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也……

第一千九百三十七章 李惲:我認罪都不行?第七十九章 破局第4509章 隱私伎倆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我代表正義第三百七十二章 太子中允第四百五十四章 九成離宮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孫神仙的人品不咋地!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 前方有坑第一千兩百七十五章 城下歸降第一千七百一十章 王府弔唁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羈縻胡族第一千八百四十二章 逆轉契機第一千五百五十章 和談破裂第三千一百三十八章 岌岌可危第八百二十五章 此仇必報【求月票】第4517章 作繭自縛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心有豺狼第三千四十一章 軟禁第4651章 背刺盟友第十五章 密謀詭計第一千兩百一十五章 欲退無路第四十六章 假傳聖旨第六百九十一章 泊秦淮!第三百四十四章 出征第四百零二章 有人哭,有人笑第一百五十章 果然是棒槌(下)第4524章 紈絝少年第4537章 皇宮夜宴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騎虎難下第一千九百一十九章 李治出府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敷衍了事第一千八百九十三章 王府藏嬌第一千九百四十三章 膽大包天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權力鬥爭第4292章 崔氏私兵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 不思量,自難忘第4298章 全軍覆沒第八百五十二章 鐵騎狂飆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陰謀第九百八十六章 拼死一戰第六百四十三章 出警太快第六百五十一章 君子好逑第兩千一十章 臨川公主第一千兩百五十一章 危急存亡第4266章 王族野望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隱憂第八百四十六章 示敵以弱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 雙方和談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重傷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房俊會如何報復?第八百七十八章 有仇先記着第兩千三十三章 驚天鉅變第六百八十四章 坑你沒商量!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 心懷野望第4322章 自作聰明第二百九十九章 厚顏無恥第一千八百五十二章 揭發大案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深意第一千兩百六十三章 春日田間第一千九百五十章 過繼大房第一千零六章 一觸即發第一千九百一十七章 反戈一擊第七百二十四章 民族傳承第四百一十二章 禮單第一百七十三章 俯首認錯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萌生退意第五百八十二章 剖明心跡第兩千一十一章 陰謀算計第一千四百零八章 網開一面第七百三十四章 仁君之路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兵臨城下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 都是算計第三百六十章 疑惑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別說話了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事情蹊蹺第一千九百三十章 戰況危急第三百六十七章 前途坎坷第七百七十章 華亭鎮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不要嫁人,單身更好第七百四十二章 良言相勸第九十八章 都是誤會第三百八十三章 秘辛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陷入困局第一千八百二十七章 商稅施行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愛降不降第一千零二章 幸福來了,就得抓住!第一千九百五十九章 考場之中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入城第一千八百八十六章 水師返航第4502章 猛將如雲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李二的反應第八百一十八章 人心逐利第4513章 御史大夫第八百三十三章 新時代的怒吼!【求月票】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恣意殺戮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陛下,我錯了……第四百四十七章 房俊監考(續)第二百八十五章 陰損招數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軍令如山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