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對華沙的狂轟濫炸究竟造成了多少傷亡,這個在後世的史學界是充滿了爭議,有說數十萬的,也有說上百萬的。不過不管是哪種說法,蘇聯官方一律不予承認。因爲很扯淡,當年的華沙攏共也只有一百幾十萬人口,紅軍的轟炸一下次抹掉了幾分之一,甚至直接抹掉了一大半,誰信啊!
你想想柏林遭受的戰略轟炸慘不慘重?被輪了一遍又一遍,人家德國人也沒張口就說轟炸導致了幾十萬上百萬人死亡,頂多也就是說上百萬人無家可歸而已。至於華沙才被輪了一遍,能死多少人?想當年美帝往廣島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才直接殺死了多少鬼子?恐怕都沒有上十萬,華沙這點兒轟炸簡直就是毛毛雨啦!
李曉峰覺得炸死了個幾千人倒是可能,至於什麼十幾萬或者幾十萬壓根就是危言聳聽。尤其是這種數據是咬牙切齒的英國人首先喊出來的,那就更應該堅決抵制。想潑髒水,沒門!反正英國人一提這茬兒,李曉峰就要提被英美的戰略轟炸摧毀的德累斯頓,那座城市可是比華沙慘多了。
整個德累斯頓大約70%的工業城區和附屬居民區被摧毀,供水、供氣、供電等城市公用設施完全毀滅,總計二十二萬兩千幢居民建築中的75000幢被摧毀,此外還有18000幢嚴重受損,81000幢中度和輕度受損。72所學校,22家醫院、19座教堂、5家劇院、50間銀行、31家商場、31家較大旅館、62幢市政建築,各種商鋪的50%以及其他一些中小型企業全部拜拜。此外,德累斯頓衆多著名的古建築和歷史文化遺產例如聖母教堂、德累斯頓宮殿都被摧毀。
用美國人的說法:“工業設施中的23%、城市非工業建築的56%、城市居民居住區的至少50%,居民房的80%,城市主要通訊中心、鐵路設施全部被毀。人員傷亡數字估計爲死亡約25000人,受傷30000人。”
盟軍對德累斯頓可不止投下了兩千多噸炸彈,炸彈燃燒彈加一塊妥妥的奔着四五千噸去了。這麼大的規模才幹掉了兩萬五千人,你丫的英國人紅口白牙張口就是幾十萬上百萬,唬誰呢!
當然,蘇軍確實在華沙製造了大量的傷亡,從戰後華沙的人口統計來看,其人員損失至少在五十萬左右。那麼這些死去的人是怎麼回事呢?
別忘了,德國人還在鎮壓起義!更別忘了頭一個星期德國人就製造了十幾萬死傷。真正讓華沙受傷慘重的是德國的屠殺。
不過這筆賬怎麼也算不到蘇聯頭上,都告訴你丫的老子不會策應了,你丫還要盲動,還想着幫助英國主子分憂,該死!
擦腳布的苦難並沒有結束,不光要承受德軍和蘇聯紅軍的雙重打擊,更重要的是蘇聯紅軍完全沒有解放這座城市的意思。在未來還有長達五個月的圍困期。在此期間,紅軍將華沙圍了個水泄不通,整座城市的供應被完全切斷,一個寒冷而又殘忍的冬天正在在朝擦腳布招手。
八月底,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首先強渡維斯瓦河成功,毫不費勁的就拿下了普魯什庫夫,然後其滾滾鐵流就朝着波茲南方向衝了過去。
朱可夫也只比羅科索夫斯基慢了一步,九月二日,他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也渡河成功斯卡日斯科—卡緬納,朝着弗羅茨瓦夫方向大踏步的前進。
南面托爾布欣的烏克蘭第二方面軍充當這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的“護花使者”沿着波蘭、捷克斯洛伐克邊境線向德國挺進。華西列夫斯基則直接插入捷克斯洛伐克,攻佔普雷紹夫之後,主力向布拉格挺進。另外一部分兵力則撲向了布拉迪斯拉發。至於科涅夫,也走得很愉快,當希特勒在羅馬尼亞最後的梭哈失敗之後,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羣幾乎就崩潰了,此時的他已經抵達了布達佩斯城下。
請注意,科涅夫纔剛準備部署對布達佩斯的攻擊計劃時,匈牙利人反戈一擊宣佈脫離軸心國,轉而投靠盟軍,幾乎沒費一槍一彈科涅夫的大軍就拿下了布達佩斯,殘餘的德軍只能向巴拉頓湖方向潰逃。
而這讓科涅夫相當不滿意,因爲巴拉頓湖在布達佩斯的西南方向,跟他想去的奧利地並不在一個方向。嘟嘟囔囔很是不滿的科涅夫只能抽調出兩個集團軍去追趕逃跑中的敵人,而剩下的方面軍主力則向着維也納進發。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德國人正在面臨一場全面的崩潰,東線的戰場上,從北到南德軍沒有一處不是一退再退,整條戰線已經被打得千瘡百孔了。如果不是那幾個月盟軍在西線沒有給德軍施加足夠的壓力,德國人在東線早就崩盤了。
一直到八月底,盟軍才攻克卡昂,算是徹底的從沙灘上拔出了腳。不過這兩個多月的鏖戰也耗盡了盟軍諾曼底登陸時的銳氣,大部分部隊都被拖得苦不堪言,幾乎是將吃奶的力氣都拿出來纔打下了卡昂。反正這期間獲得諾曼底登錄時盟軍地面部隊指揮權的蒙哥馬利表現是相當的糟糕,過於求穩又有些大意的他始終打不開局面,更是缺乏創造性,將英式指揮風格的缺點暴露得淋漓盡致。
這也就導致盟軍拿下卡昂之後不得不停下來暫時休整一下喘口氣,他們必須好好考慮一下接下來該怎麼走了。領教過德軍的戰鬥力,尤其是領教了德軍裝甲部隊的威力之後,盟軍的將領普遍患上了虎豹恐懼症,他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去擊敗這些精銳的德軍。甚至大部分人都擔憂側翼的危險,害怕德軍集中裝甲部隊從側翼讓他們好看。
不得不說,此時的盟軍還就缺一個巴頓,蒙哥馬利、布萊德利之流缺乏巴頓那種銳意進取的想象力,他們更喜歡穩紮穩打一線平推。而一線平推的戰術對後勤對部隊絕對兵力優勢的要求相當的大。此時西線的盟軍做是能做到,但是效率太低了!而他們又必須關注效率的問題,因爲東邊的蘇聯紅軍可是進展神速!
爲了搶佔戰後的西歐勢力範圍,英美自然要想點辦法了。什麼辦法呢?簡單說,兩個方面。一個是軍事上,一個是政治上。
先說軍事問題吧,可能有同志要問了,剛纔不還說軍事上打不開僵局嗎?確實,不過那是正面戰場。蒙哥馬利別的本事沒有,但是有時候開腦洞的水平不是一般的高,比如歷史上的市場花園行動,其實就是盟軍嘗試儘早結束戰爭的一次不成功的嘗試。
現在正面戰場上打不開局面,蒙哥馬利自然又想到了歪招,那就是繞開德軍強大的正面,從側翼包抄德軍。怎麼個從側翼包抄呢?蒙哥馬利想出了兩個方案,第一就是在亞眠西北部地區再進行一次兩棲登陸,將一隻精幹的裝甲力量送到德軍的側後方,然後從側後方直取德軍的菊花。
先不說這個方案的好壞,先說蒙哥馬利的第二個方案,第二個方案就是他當年市場花園行動的翻版,只不過不同的是,除了在荷蘭等地空投傘兵之外,再進行一次兩棲登陸,空地夾擊搞定低地國家,然後從荷蘭直接殺入德國本土直搗黃龍。
就蒙哥馬利本人來說,他更喜歡第二個方案,在他看來這最簡單直接。當德軍陷入東線和西線兩線作戰時,荷蘭一線的大西洋壁壘絕對是個空巢。這時候向這個最薄弱的地區進攻,可以說是輕而易舉,一旦成功,將獲得直接殺入德國本土的機會,而那時候蘇聯紅軍還在哪裡?還在波蘭、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吃灰呢!
那時候英美兩國不光可以獨吞整個德國,甚至還可以搶到波蘭、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這多好啊!
似乎是挺好的,但真心只是看上去挺好而已。再進行一次兩棲登陸不是不可以,反正盟軍的海上力量佔據絕對的優勢,有的是船。但問題也不是沒有,首先是兵力和物資有點不夠,爲了霸王行動盟軍準備了多久?
要想獲得蒙哥馬利設計的那種效果,去登陸荷蘭的兵力不能少於一兩個集團軍吧?再加上傘兵,這就是小二十萬人馬。如今諾曼底一線的盟軍就是一個無底洞,後勤都是勉力而爲,再往荷蘭來一手,後勤不崩潰纔怪。
不光是後勤問題,更重要的是荷蘭太接近德國本土了,這既是有利的方面也是不利因素。離德國本土近,自然能很快攻進去。但是同樣的,德國本土的德軍反應也會十分迅速,面臨這種迫切威脅的時候納粹肯定會玩命,要是他們從本土甚至東西兩線抽調兵力前往圍攻呢?
要知道僅僅是個卡昂就把盟軍打尿了,一旦德軍的裝甲部隊來得迅速及時,這小二十萬盟軍不得被趕下海?
更何況荷蘭一線是德軍空軍重點關注的區域,爲了防備盟軍的戰略轟炸,這一代的雷達和防空網絡是相當的密集,也佈置了相當的空中守衛力量。雖然在當前盟軍已經佔據了空中優勢,但這不等於德國人就毫無還手之力了。航渡中的船舶和運輸機一旦被發現那將是滅頂之災,你蒙哥馬利準備付出多大的損失來完成這次兩棲登陸?
總而言之,對英美的其他高級將領來說,荷蘭這個地方僅僅是看上去很美好,但實際上是一塊塗抹了毒藥的奶酪,吃下去恐怕是會要命的。
大部門將領認爲,在諾曼底的東部,也就是亞眠海岸線進行一次兩棲登陸可能更實際一點。這裡離荷蘭等低地國家有一段距離,使得德國本土的部隊很難快速趕過來。而且離諾曼底又比較近,方便兩隻部隊互相呼應,安全性是高得多!
當然,這不是說登陸亞眠就被提到議事日程上去了,因爲這還僅僅是一種設想一個建議而已。離實施還有相當的距離,首先,得屯兵吧?其次得屯點物資吧?什麼都沒有怎麼打仗?
反正這一堆堆的問題還很多很多,絕對不是一兩個月能解決的。而現在英美真心是沒有那麼多時間了,按照蘇聯紅軍那個推進效率算,一兩個月的時間足以摸到德國的邊緣,甚至如果其在近期再打一兩個殲滅戰,那東線的德軍是有崩潰的危險。那時候誰能擋得住北極熊?
所以在英美高層看來,軍事手段似乎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或者說他們對自己的將領有點絕望了。打了一兩個月才突破卡昂,尼瑪離德國邊境還那麼遠,這得猴年馬月才能到德國啊!
所以政客們想到了新的辦法,是不是可以跟德國人談一談?這個想法一冒出來,不管是丘吉爾還是羅斯福都有點兒抑制不住了。如果能跟德國人達成交易,讓他們在西線放水,轉而去東線擋住俄國人,那一切都太完美了。
比如李爾文就強烈的建議丘吉爾這麼做,女間諜很陰險的建議道:“我們完全可以像1918年那樣,像列寧一樣同德國握手言和,讓俄國佬也嚐嚐被背叛的滋味!”
丘吉爾當然不反對這麼做,但是他也有一定的疑慮,因爲他很清楚希特勒那個瘋子恐怕是不會這麼乖乖的按照英美的劇本往下演的。他很清楚那個傢伙就是一個十足的精神病人,驕傲的他是不會向英美卑躬屈膝的。
更何況就算希特勒那個瘋子肯就範,他們也不太好向國內的老百姓交代。噢,之前你們把納粹描述的那麼邪惡,一眨眼就握手言歡了?尼瑪我們之前付出了那麼慘重的代價,就這麼輕而易舉的放過德國人了?
丘吉爾很清楚,這個事情是不好糊弄的,一個弄不好他不光要下臺,甚至還要搭上政治生命。所以必須慎重,必須三思。更何況現在還不清楚美國人是什麼態度,很有必要探一探美國人的口風不是嗎?
羅斯福對這個事兒也是很頭疼,從本質上說他願意遏制蘇聯在西歐的擴張,但是羅斯福又不想跟蘇聯搞得太僵。尤其是這種陰謀詭計的事兒,一旦被曝光後果是很難預測的。所以他給丘吉爾的答覆就顯得很曖昧了:
“撇開蘇聯單獨同德國媾和,是不可取的。這將引爆東西方之間的矛盾,破壞剛剛纔形成的反法西斯聯盟,不管是對國外還是對國內都沒辦法交代……但是如果能儘快的爭取和平,這樣的努力也是值得嘗試的,如果既能讓德國儘早投降,又能維護東西方的和平和穩定,這就是我所希望的最好辦法。”
很顯然,羅斯福的意思是跟德國人談判媾和可以,但是不要大張旗鼓的去搞,不要搞得像一戰列寧他們似的滿城風雨,那樣就不好交代了。最好是秘密的談判,秘而不宣,等蘇聯反應過來的時候,一切都變成定局了。
而且羅斯福也很明確的提出了他的要求,德國必須投降,至於是有條件投降還是無條件投降,可以慢慢接觸之後再談,當然羅斯福也說了,這麼搞可是可以,但是也必須給蘇聯留一點殘羹冷炙作爲安慰,如果一點好處都不留給蘇聯,那俄國人一定會炸刺的。
這樣的答覆讓丘吉爾也是比較滿意的,他跟羅斯福的看法差不多,認爲爲了維護西歐的利益,就必須儘快爭取德國投降,將德國砌成一座堡壘,將斯拉夫北極熊牢牢地擋在東歐。
丘吉爾很快就責成軍情六處同德國人接觸,而李爾文也很快就開展了行動,她首先飛往瑞士,同納粹德國駐瑞士大使秘密接觸。不過這次接觸下來結果讓李爾文喜憂參半。
值得高興的地方就是德國人尤其是德國高層越來越清醒的認識到了形勢的嚴峻,又一場全面徹底的慘敗將降臨他們頭上。對於這些德意志精英來說可沒有興趣陪着第三帝國一起完蛋,船沉了他們肯定是要求救的。所以李爾文能夠察覺到這些精英份子確實有投降或者說議和的意思。
但是也就僅僅是這麼點兒讓人高興的東西了,因爲李爾文還深深的感到了這些德意志精英心中的無奈,希特勒的陰影始終籠罩着他們,這讓這些精英根本就沒有辦法擺脫希特勒的控制按照丘吉爾和羅斯福的設想進行談判。
這些德意志精英告訴李爾文,元首希望的是體面的和平,德意志可以幫助西方去抵擋東方的紅色鋼鐵洪流,但是這意味西方也必須容忍第三帝國的繼續存在。
這樣的條件自然是天方夜譚,對羅斯福和丘吉爾來說,納粹必須下臺以及被清算,不這麼做就意味着根本沒辦法向英美兩國老百姓交代。甚至德國人還必須承擔起戰爭的責任,必須全面的賠償損失……全本小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