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接受了魏徵等人的建議,他也認爲,這些年來的改革,儘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朝廷並沒有對此做一個盤點,也沒有對大臣們做一個交代。有些問題是該澄清一下了。
辯論會一開始,岑文本就宣讀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十年回顧》。
文章從十年前唐朝面臨的內憂外患說起,談到了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文教事業的進步,對外戰爭的成果等等,總之,大唐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從這一點上來說,大臣們大部分是認可的。
李世民說道:“大唐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和列位臣工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在這裡,朕要向大家表示感謝。”
說着,李世民站起來,向大家作了個揖。
“皇上”,大臣們都很感動,一起向李世民行禮。
李世民說道:“儘管朝廷這些年取得了很大成就,這中間一定存在着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這些天來,朕看了大家的奏章,在三個方面,大家的意見比較集中一些。下面咱們就從這三個方面進行一下討論。
岑文本的文章和李世民的態度,就給今天的討論會定了調子。那就是這三個問題,是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正常情況,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大家可以暢所欲言,不會上綱上線的。
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防止有人惡意攻擊,把正常的解決朝廷上存在的問題,變成泄私憤。或者爲達到個人目的,而採取了過激的行爲。
戶部侍中劉景東,是河東道門閥氏族大戶崔氏的女婿之一,他說道:
“皇上,貞觀7年8月,朝廷暫時停止了土地交易,可是直到今天,仍然未解除這個禁令,臣想問問,這到底是爲什麼?”
土地是門閥士族,維繫自己勢力的基礎,也是門閥士族最關心的問題焦點之一。
今天的大唐,已經和當時貧弱的時候完全不同了。朝廷財力雄厚,朝廷的官員已經大部分更換,唐朝的軍隊現在更加強大和忠誠。
門閥士族的影響力已經大大縮小,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的收繳兵器,也減弱了他們的反抗能力。可以說,門閥氏族現在就是李世民粘板上的肉,想怎麼開刀就怎麼開刀了。
於是,李世民大大方方地說道:“關於停止土地買賣的的禁令,不僅今天不會解除,而且要長期的實行下去。
關於土地方面的事情你還有什麼疑問,一併說出來,一會兒由魏徵給你解答。”
劉景龍就提出了,朝廷通過修路和開發礦產資源,強迫世族大戶出售了很多土地,他要求朝廷給予解釋。
李世民說道:“魏徵,你來跟他說說。”
魏徵說道:“臣,遵旨。”
魏徵就從歷史上,關於土地兼併對社會構造成的危害談起。他指出,土地兼併是對於朝廷最大的危害,必須加以制止。”
劉景龍有些不服氣地說:“皇上,臣家裡的那些土地,是在隋朝的時候就是臣家裡的了。現在朝廷要進行改革,要將臣家裡的土地,收歸國有。這樣的做法,有些不妥當吧?”
李世民說道:“作爲帝王來說,朕還是太寬容了。你忘了一個問題,現在不是隋朝了,是唐朝。
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大唐所有的土地都是都是朕的。朕爲了照顧你們,沒有將你們的土地收歸國有。難道朕做錯了嗎?這還就成了你們向朝廷要挾的本錢了嗎?
你們這些世族大戶囤積土地,造成造成無數的農民無地可耕,流離失所。你們要幹什麼?要搞國中之國,要謀反嗎?”
劉景龍嚇得馬上跪到了地上,說道:“皇上,臣不是這個意思。”
李世民說道:“你起來吧。朕有言在先,言者無罪。但是,朕可以告訴你,朝廷的土地改革勢在必行。
你們大量囤積土地,得到利益的只是你們少部分人。可是朝廷掌握了土地,造福的是全天下的百姓。這件事,朕認爲朝廷做的一點錯都沒有。
這個問題就不必再討論了。朝廷不久將會頒佈相關的法律。朕可以告訴你,朝廷是不會強行沒收你們的土地的,會按照有關規定,給你們進行補償,儘可能地不損害你們的利益。”
劉景龍退下了。
趙萬年站出來說道:“感謝皇上,不罪之恩。
臣對現行的教育制度改革有意見。臣的弟弟寒窗苦讀十載,屢次名落孫山。他經過不懈的努力,拜訪名師,現在已經精通了經史子集。
可是朝廷卻取消了科舉考試,使他們走上仕途的夢想破滅。臣的弟弟因此精神上受到重創,現在已經生活不能自理。臣想問問,爲什麼要取消科舉考試?”
他的話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
這時,教育部長孔穎達站出來說道:“這個問題讓老臣來回答你。”
孔達說道:“要論起對教育改革以前的教育體制,感情最深的,恐怕沒有人能超過老臣了。
老臣是孔聖人的子孫,向來以先祖爲榮耀。以前,老臣對於現在的數理化這些基礎科學,從心裡是十分輕視的。
可是事實教育了我。這十年來,大唐國力強盛,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數理化這些奇淫技巧,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經史子集,現在統稱爲語文,固然重要。但是數理化等基礎科學,同樣重要。我們的生產生活,全都離不開這些基礎科學。
我現在問你個問題,你的弟弟,即使精通了經史子集,請問,他能蓋樓嗎?能夠修路嗎?能夠開礦嗎?解決得了水利工程嗎?這些,僅僅靠着經史子集是不夠的。
臣這次聽說,在東征高句麗的時候,東征軍擁有的火炮,對這次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這些,仍然離不開基礎科學。
時代在變化,舊的教育體制並不能夠給人民,給百姓帶來幸福富足的生活。
臣經過長期的實踐,得出一個結論:只是死讀書,即使是把經史子集能夠倒背如流,他也未必能夠做一個好的管理者。”
說到這裡,孔穎達喘口氣,接着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