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三章 東都宰執

洛陽,馮道府邸。

後唐王朝的這位宰相,近一年來頗享太平。北邊的軍務,李從珂都不讓他插手,只是讓他去處理民政,至於南面,隨着李從珂地位日益穩固,東南西南諸國都不敢惹洛陽,荊楚甚至還派來了使者做表面文章地稱臣。李從珂正戮力對付北邊,因此也沒有向南邊開戰的意思,這讓秦嶺、淮河一線得到了和平,南方的物產也在這種局勢下陸續北運,一方面促進了中原經濟的復甦,而從更大的視角望下來則是促進了整個絲綢之路的繁榮。儘管整個世界還處於戰亂割據當中,但是絲路沿線卻是前所未有的景氣。

至於西北,天策唐軍則維持着一貫的外交政策,繼續維持着“兄弟之邦”的定位,本來在邊界接壤之處,就算沒有戰事也必然經濟蕭條,但在秦隴之間,由於後唐方面的剋制和天策軍方面的努力,西北邊境一日繁榮似一日,如果不是雙方還不在一個政權底下,讓有識之士對未來有隱憂的話,這簡直就是一個盛世的開端了。

對於這種形勢,馮道頗感欣慰,作爲儒家的信徒,他的心是向着百姓的,“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做哪個君王的宰相無所謂,甚至是要去和外族妥協他也可以忍耐,而最重要的,就是能夠減輕百姓的痛苦,增加百姓的福祉。只要誰能做到這一點,馮道就會毫不猶豫地支持他。

從後唐常駐涼州的使者範質發回來的書信中,馮道察覺到甘隴的政治在走上正道之後,正處於迅速復甦當中——這種復甦就隋唐時代而言的。隋唐時代遺留下來的許多基建設施,在天策軍手中已經修復了八成,而且又有許多新的設施在修建,與此同時軟制度的建設,也有超邁漢唐之處。這種勢態對比起周邊的後蜀、吐蕃、契丹諸政權來都要高明得多。就是馮道所執掌(民政部分)的後唐也瞠乎其後。

近年來甚至出現了某種微妙的變化:當天策政權頒發某項利民政策以後,洛陽方面和成都方面都會跟進,雖然會做一些修改,卻都是對涼州方面政治改革進行某種呼應。

對於這種變化,軍人和百姓尚不覺得如何,馮道卻敏感地意識到此乃天地倫常大變的先兆——涼州方面竟然引領了天下制度變革風氣之先!這可是國政爭衡上的根本大事!

“天策軍的每一步,都走在朝廷前面啊!”

馮道敲着範質寄來的書信,嘆息着。

將範質的書信放入秘囊後,他又取出另外幾封書信來——這卻是秦北的一些情況了。

這幾年,中原的佛教起了某種微妙的變化,幾乎每個州都多了一些與西北佛教關係甚深的高僧,這些人或者直接來自西北,或者是認同了甘隴政權下張邁所提倡的佛教精神。他們以世外之人而積極入世,賑貧濟弱,撫孤恤老,但又遵守當地律法,儘量與政府合作而不是與政府爭權,但這樣反而在民間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隱隱自成一宗,但又有糅合天台、禪、淨之勢。且這些寺廟聲氣相通,從疏勒到涼州,從涼州到長安,從長安到洛陽,再到太原、幽州、青州、徐州,形成了一個隱形的網絡。天策政權的許多情報,正是通過這個通路進行傳遞。

不過,懂得利用這一點的並不止張邁與魯嘉陵,中原的士階級對此也在爭取,知識分子常與佛門高僧有所往來,讀書則寄居,出行則寄宿——這是唐朝以來形成的傳統,他們也利用這個網絡構建了自己的信息網絡,有時候也與佛門共享情報——作爲知識界的領袖,馮道因此能夠收到各種各樣的風聲,有一些事情,李從珂被瞞住了,馮道卻瞭如指掌。

這時他所看的書信,正是連樞密院劉延朗也忽略的一些東西——那就是秦北的變化!

“魯和尚做的好事!”馮道喃喃道:“不過他以爲他的作爲無人看得透?真當我中原無人麼!”他合上了書信,尋思:“不過他們能如此破費,救得數十萬百姓,卻也是大功德一件。聖上如今一門心思地要先對付駙馬、契丹,對秦北的纖芥之疾沒有興趣知道,然這個苗頭看似微小,卻需杜其漸!只是我若貿然將此事捅穿,到頭來不但於國家無益,且以劉延朗等人的行事風格,多半會害苦了這數十萬人!我當想個法子,使百姓既蒙其惠,又將折、楊拉回來。”

他的能耐當世罕有人能比得上,就算是天策政權下久經歷練的鄭渭、張毅等人,火候上也要弱他三分。然而鄭渭魯嘉陵等與張邁是一條心,行事之際可以動用天策政權所能動用力量的全部,馮道與李從珂卻是兩條心,李從珂的目的是要稱霸,要的是讓他的君權覆蓋四海,對馮道只是利用他來幫自己牧民收稅,而馮道之所以會與李從珂合作,爲的卻是如何最好地保護百姓與天下。正因如此,他雖然位居宰輔,但所能動用的力量卻十分有限,韓昭胤劉延朗等人還常常會掣肘他,甚至就連獲取情報這樣的事情,馮道也還要利用自己私人的影響力來完成。

即便如此,他還是很快地想出了一個辦法,要在現有的後唐體制內將魯嘉陵的滲透化解於無形。

正待喚人行事,忽然間外面兩個弟子闖了進來,聲音急促地說道:“師相!出大事了!”

“怎麼?是何大事,令爾等如此慌張。”

“東北來的消息!石駙馬進入幽州了!”

“什麼!”馮道如此的修養,也驚得一振手拂得几上鎮紙掉落在地!

“你說什麼!”他重複地問道!

“稟師相!”趙德鈞從進犯檀州到突破到幽州城下只是短短兩三日間事,一開始劉延皓沒有將這件事情放在心上,也就沒有第一時間向東都告急,等到事情鬧大,卻是將前後事宜都向東都傳遞了,馮道的門人將事情經過簡要述說了一遍,道:“石駙馬突至幽州城下,城內軍心大變,劉延皓驚駭之餘,下令關閉四門,並不出戰,將還失落在城外的兵馬棄之不顧,大寒士心,他當晚又暗中聚集精銳兵馬,打起了守不住就逃的打算,不想城中將士恨他如此,第二日還未破曉就譁變了。聽說領頭的是在軍中頗有令名的張令昭。”

馮道變色道:“譁變!城外就有大敵,城內再譁變,那還了得!”

“師相說的是。”

馮道又問:“那劉延皓又如何應對?”

“他聽說有變,就帶了親信兵馬從南門逃跑了。”

馮道是何等修養,這時也忍不住雙眉一揚——不過也就是一揚而已,跟着就平復了,神色仍然如一口古井一樣:“哼,他確實也是這般人。”跟着又是一嘆:“只是這樣一來,幽州便守不住了。”

“是啊,聽說劉延皓逃出幽州之後,石駙馬就跟着進駐了。”

馮道道:“連石駙馬進駐的消息都傳到了,那麼之前幽州被圍的消息,怎麼現在纔來!”

“師相容稟,”門人道:“幽州之圍來的突然,幽州失守也突然,而且聽說劉延皓南逃之後,又沿途戒令不許將消息傳回東都,我們知道這些消息,那是因爲石駙馬進駐幽州後傳檄河北,河北不隸屬於劉延皓的守軍才急忙向東都傳警,因此我們才知道這些事情。”

馮道怒火暗燒,不過他的臉色一鎮定下來,就不會再有波動,只是道:“誤國子,誤國子!若是他能守個幾日,等待援軍四至,何至於如此狼狽?或者早些將消息傳來,朝廷也可以有個防範。再不就是毀掉糧草輜重——石駙馬本該在雲中西北,忽然出現在東北,必然帶不了多少糧草輜重,只要焚了輜重,他就想長呆也不行了,聽你剛纔所述,現在幽州的積穀怕是都落入石駙馬手中了。”

“怕是是了。真不明白,他打了敗仗爲何還要遮掩,還要一錯再錯。”

馮道說道:“這個是有道理的。”然而他卻不肯說這道理是什麼,怕教壞了學生,又問:“現在駙馬的前鋒殺到哪裡了?陛下知道這件事情未?”

“學生探聽到的最新消息,是定州守軍告急!現在的話不知道到哪裡了。至於陛下知道否,就不曉得了。”

馮道整理了一下衣裳,道:“待我入宮!”

他的轎子纔出府邸,竟然就有樞密院的人來攔住,並請他前往議事,馮道剛纔的震驚只是片刻,這麼會兒已經將事情的經過以及發展趨勢都算到了,並不意外,便來見韓昭胤、劉延朗,只見他二人皆戰慄難安,馮道道:“二公如此,是爲了幽州的事麼?”

劉延朗愁眉苦臉道:“相公真是消息靈通,竟然已經知道了。”

馮道道:“聽劉公這麼說,莫非陛下尚未知曉?”

劉延朗唉聲道:“這事我們如何敢去說?又有誰敢去說?我們已經向劉皇后通了聲氣,可劉皇后也不敢說。”

跟隨馮道來的門生聽得義憤填膺,心想國家將有大難,你們居然還“不敢去說”!馮道卻一點也不意外,他一聽說劉延皓逃跑途中還在遮掩消息,就知道他爲的是讓自己的人先行入東都,待一切安排妥當之後再以李從珂能夠接受的方式稟明皇帝,否則的話,若讓別人先行一步來說此事,就算他劉延皓是國舅,只怕還沒等逃到洛陽,李從珂的追命聖旨就到了!

然而也正因此,又將備戰的良機延誤了許多!

馮道心中雖惱,不過他這些年看透了帝王興滅,比這個更加荒唐的事也經歷過,因此並無憤然,他的意思也要趕緊去稟明李從珂,但他也不着急,知韓昭胤劉延朗既然攔住自己,那就是不想自己去說,他並不打算人——無論是韓、劉二人,還是劉延皓,或者劉皇后。

這時只是輕輕地說了一句:“如此大事,終究難以久瞞,早一日稟報,陛下雖然怒火大盛,不過沖着掌兵之人去去,若是遲延下去,只怕到時候承受陛下怒火的,就前線,連我們都中掌管軍政的都要遭池魚之殃了。”

只輕輕一點撥,韓昭胤劉延朗便都臉色大變。

馮道卻捶了捶腰,道:“老夫這就回去擬奏章,待得明日早朝,便向陛下奏明。”說着便回。

路上他的門生忍不住道:“師相!兵事急如火!您又是能進宮面聖的,爲何卻還要等到明日?”

馮道既不回答,也無反應。

他的門人卻哪裡知道,馮道這邊一走,韓昭胤劉延朗馬上轉身入宮——馮道的話已經挑得清楚了:這件事情終究瞞不住,劉延皓雖然有劉皇后做靠山,但李從珂可不是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皇帝,幫他隱瞞的代價卻可能是跟着陪葬!

且馮道主政,事情一發他干係不大,韓劉兩人掌管的可是樞密院,一出事第一個問責的就是他們!因此雖然害怕李從珂怒火,兩人還是趕緊轉身入宮去了!

馮道回到府內之後,也不換便衣,就坐在大廳等着,沒多久便有宮中太監火急火燎地一路跑來,急召他入宮議事,且要馮道無論在做什麼,聞旨即行,遲到者斬!馮道問道:“公公,什麼事陛下這麼着急?”

“我們哪裡知道,”那個太監雙腿發軟,道:“但自陛下登基以來,從未見過龍顏如此盛怒!相爺,你應該也聽說,平日陛下最愛吳越進獻的那對唐三彩,以陛下這等馬上萬歲爺,竟然也常自己拂拭,但今天我進去的時候,卻見那對唐三彩已經碎在地上成幾十塊了,陛下的雷霆之怒可想而知……相爺,別說了,快動身吧,若去的遲了,奴婢的這條賤命只怕就要保不住了。”

馮道點頭答應,又上了轎子,臨上轎前忽然朝西北望了一眼,以別人聽不清楚的聲音呢喃道:“中原兵力雖然漸漸恢復,人力又富,英才又衆,但風氣如此**,斜陽之光如何能與中天之日爭輝!”搖了搖頭,坐進轎中。

(未完待續)

第二四一章 爺們漢唐娘們宋第二一八章 優勢與劣勢第四十六章 活佛第一四二章 幽州告急第一四九章 哈里發的使者第六章 殷鑑第二十九章 “焉耆大捷”第二七九章 白馬銀槍少年雄第四十六章 藏碑谷第一零六章 歸師必遏第二十五章 轉移第一一四章 難處之將第十五章 八倍山第一一六章 甘州第一二二章 論憲堂第二四九章 全面緩衝期的到來第一百章 冥河易帥第二十九章 “焉耆大捷”第一二六章 羣賢第三十二章 嶺西迷雲第七十章 野戰之城第一二四章 羣龍動之二第五十一章 重建折衝府第三十七章 誘敵第十一章 圍攻焉耆第十章 借錢宴第四十二章 東守西攻第二十八章 四鎮規復!第二四零章 璧與罪第一零七章 碎葉——大西征的起點!第八十八章 高昌攻防之二第二六二章 驚破奇議第一九二章 野守第八十三章 庫巴來的客人第五十二章 唐言學習班第六十一章 謀落烏勒第三百章 淮北事件第六十七章 河西漢民第四十四章 國民糾評第十七章 飛雀郭郎第三十六章 蘇格蘭式菊花第三十七章 遠客遠國第五十六章 主動胡化第二八一章 滾出雲州第九十四章 西征開始第二六六章 上京會戰之一第一章 烏護第一美女第十二章 盟友的遲疑第一四七章 以攻守城第一零三章 四面唐歌第一三二章 來日之天下!第四十九章 狼牙營之一第三十八章 火燒高昌第二章 決策東征!第十三章 藩鎮的外援第一四二章 疏勒戰局規劃第一五五章 激戰!第一章 拆城第二十三章 犒軍禮單第十三章 藩鎮的外援第三零四章 遼津第十七章 飛雀郭郎尾聲 之 明天第二二五章 兵議和議第八十六章 大宛王族第二十五章 兩筆賬之一第二六五章 晉北餘音第五十七章 狼牙初試之一第一一六章 甘州第七十八章 狹路相逢之二第一章 割地?免談!第二十六章 自取滅亡第十九章 龜茲的春天第一二五章 蟄第二八五章 定州軍議第六十四章 相認第二七三章 上京會戰之八第二十二章 割地第九十九章 步步爲營第二三九章 外交爭衡第四十二章 大英雄第三十五章 破營第一八二章 戰爭的理由之三第三十六章 蘇格蘭式菊花第二七三章 上京會戰之八第二十二章 緩衝之國第七十章 山雨欲來第十九章 龜茲的春天第五十二章 唐言學習班第二八四章 因糧第二三八章 無敵的底氣第一四六章 一併滅了!第一三二章 輕取怛羅斯第一八九章 哪裡人氏第四十五章 嬌客第三十章 納貢不稱臣第一四七章 以攻守城第四十章 大唐真的沒了第六十三章 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