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敦煌張氏

劉岸召集司馬署主要屬官,商討出使薩曼、怛羅斯之事,在出發之前又將相關事宜安排妥帖。

何春山被任命爲出使怛羅斯的使者,在出使之前他將有關的情報作一個綜合,忽然彷彿發現重大問題一般,要求立刻就見郭洛與劉岸。

這兩年何春山在涉外事務上表現得精明強幹,郭洛劉岸對他都頗爲倚重,因此便將出使日期推遲了一天,且看看他有什麼話要說。

三人碰頭後,何春山道:“郭將軍,劉司馬,我以爲此次出使,不應該去找奈斯爾二世和薩圖克,也不該以維繫和平的姿態去。”

“那你認爲應該……”

“薩曼那邊不用理睬,薩圖克那邊,應該以一種強硬的姿態,要求他們配合我們的進攻行動!”

劉岸嚇了一跳,郭洛也爲之一怔:“進攻?進攻誰?”

“誰對我們不善,就進攻誰!”何春山說這句話時,若不是語氣偏軟,沒有一股霸味的話郭洛和劉岸簡直要以爲說話的乃是張邁了。

雖然覺得何春山這話說得有點離譜,但郭洛還是道:“說下去。”

何春山道:“現在我軍東西受敵,但真的明白我軍這困境的,其實只有我們自己,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越不能示弱,從來天下國族都是欺善怕惡,我軍氣勢正壯,連戰皆捷,這是全西域都有目共睹的事,因此若是示強,可叫諸國驚疑交加,但若是在交涉中讓薩圖克他們敲破我們底氣不足,他們只怕反而就要翻天!從東方傳來的捷報看,張大都護已經創造了一個無敵的氣勢,我們應該順着這個氣勢,居高零下以號令羣雄,到最後就算號令不動,也能叫他們不敢妄動。”

郭洛:“如何個號令法。”

何春山道:“我軍有一個大弱勢,那就是處在諸國之中,前後上下都受到攻擊,但這卻又是我們的大優勢,因諸國多被我安西隔斷,東方要知道西方的事情,西方要知道東方的事情,都必須通過我們。所以我敢斷定,薩曼在半年之內必然不能弄明白沙州那邊正在發生的事情,加上他們與我們通商而得利,一年半載之內絕不會因爲不確切的謠傳而向我們動兵,因此對薩曼我們根本就不必理睬,只要保持寧定即可。”

郭洛劉岸一起點頭,道:“不錯。”

何春山繼續道:“薩圖克那邊也一樣,不大可能有機會摸透我們的虛實,我料他們此時聽到的,也只是大都護如何連克三鎮,如何與沙州結盟,至於我們和沙州關係的微妙之處——這些當下連李聖天都未必能夠準確把握到,薩圖克如何可能揣摩得透徹?因此我料定他更加不敢妄動!既然如此,我們便可號令他屯兵滅爾基,以警阿爾斯蘭,爲其邊患!”

郭洛劉岸聽到這裡心中都暗中汗顏,只因他們是少數幾個確知安西軍與歸義軍之間貌合神離的人,這幾個月腦中想的都是這件事情,一時之間不免有了一個先入爲主的誤區走不出來,因此反而不如驟然接觸此事的何春山能夠跳將開來,以奈斯爾二世以及薩圖克的立場來看待這件事情。

何春山擅長設局欺騙,這時背靠安西這個西域大邦,又在一個同樣懂得造勢的張邁麾下,將年輕時的聰變機巧上升爲軍國之詐,那可真是如魚之得水。這時分析完了薩曼與怛羅斯的情況之後又說:“此兩邦既然穩住,則我們西線可全力對付阿爾斯蘭,我們可向八剌沙袞派出使者,促請他與我們一起——攻打毗伽!”

郭洛和劉岸對望了一眼,均覺得這一招猶如天外來星,奇得有些詭異,卻又令人感到眼前一亮。

只聽何春山繼續道:“雖然阿史那家族的情報說毗伽以及與阿爾斯蘭達成協議,但協議也是可以變的!但如今阿爾斯蘭、毗伽與我們三家,乃是三足鼎立!阿爾斯蘭憑什麼就得聽毗伽的?毗伽能遊說阿爾斯蘭攻擊我們,平分安西,我們爲什麼就不能遊說阿爾斯蘭,約他平分北庭?此事若不成,也不過是維持現狀,此事若成,則我軍可不費一兵一卒,而爲東方三鎮添一大援,使北庭回紇滅亡無日!”

————————————這是一個亂世,這是一個混局!

除了天外的神佛,有誰能完全清楚地看明白這個混亂時局中的每一個細節?就算是各國諸侯,對局勢的把握也都如盲人摸象,或摸到耳朵,或摸到大腿,每個人都在賭博,但每個人都沒把握。

張邁其實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但敦煌城內誰也看不見他虛弱的那一面,整個敦煌看到的只是他的颯爽,他的瀟灑,他的豪邁,他的銳氣!沙州所有的人見到的只是他見誰滅誰的霸道!

敵人痛恨他的這份霸道,但卻有更多的人崇拜這份霸道!

夜深了,竟有一個來訪者在靈俊的牽引下從偏門進入,進入張府來求見張邁。

“哦?”深夜來訪,多半不是正人,不過眼下是非常時期,有些評判標準便顯得不大合用。

“靈俊禪師帶來的人,想來必有道理。”

來的是一個五十歲上下的中老年男子,相貌有一種古雅的味道,渾身帶着一股書卷氣,而且還帶着一個很大的書箱,爲着這個書箱,石堅差點不讓他進來,怕裡面藏着什麼兇器。

張邁不認得這個人,但想靈俊一定不會帶一個不相干的人來見自己。

“大都護,這位是敦煌的宿儒,沙州的望族,姓張,名毅,字從龍,號待飛。”

張邁覺得這名、字、號都有些文縐縐的,勉強點了一下頭,卻還是沒聽出什麼道道來,本來嘉陵已經將沙州的一些軍政重臣的資料轉告了他,但這個張毅似乎並不在其中。

靈俊似乎察覺到了張邁的疑慮,繼續加了一句:“從龍可以說是我們的本家啊。”

“本家?啊——張家。”

“正是!”

張毅趨步向前,向張邁拜了下去,張邁趕緊扶住,道:“這……張老兄年紀比我大,我可擔當不起。”張毅道:“大都護是我張家中興之希望。張毅雖然年長几歲,卻也當代表敦煌張氏作一叩首。”

張邁一怔,這才忽然想起在高昌的時候,靈俊排指族譜,已經將他排到敦煌張氏裡頭去了,這時這個張毅忽然來找自己,莫非爲的也是這個?

他遲疑間,張毅已經取過那個大書箱來,楊易李臏有些警惕,但見張毅打開書箱,裡頭卻都是圖譜,看樣子竟然有十餘本之多,看樣子都是有年頭的古冊了。

只聽張毅道:“此爲吾張氏所藏瓜、沙、伊、肅、鄯、甘、河、西、蘭、岷、廓十一州山河人口圖籍,爲九十年前張義潮公所制,當時共製成兩套,一套獻於朝廷,一套留在河西,獻於朝廷隨長安淪陷而毀,留於河西者卻一直由吾張氏秘密保護,曹議金幾番要強取豪奪,卻都被我們瞞過,如今他只道此圖已毀,卻不知仍然在我們張氏手中!”

他說着將這河西十一州山河戶口圖籍一捧,道:“如今老父便代敦煌張氏,將此十一州圖籍獻於張大都護!”

李臏聽得差點驚呼出來,張邁也是有些意外,這河西十一州的山河戶口圖籍,記載的乃是河西地區的天文、地理、民俗、風情、險隘、物產以及人口戶籍,人口戶籍狀況也就算了,畢竟過了這麼多年最多隻能當做後世的歷史材料,現在對安西唐軍來說沒什麼實用價值,但山河圖譜卻有大用,得此圖籍,相當就掌握了整個河西的地理情報,除去這幾十年來所改易的部分防禦工事之外,安西軍將會對從沙州到岷州二千里土地的軍事情況瞭如指掌了。

看着張毅獻上來的這份山河戶口圖籍,張邁真是驚喜交加,他可沒想到這位張毅一見面就送了自己這份大禮,卻不知自曹議金執政以後,歸義軍政權對張家嫡系明裡優容,暗中打壓,二十年以降,張家在沙州的勢力已經是縮之又縮,只因敦煌張氏乃是千年大族,人口衆多,根底深厚,所以曹議金纔沒能將之連根拔起,但沙州軍政大員卻都已經沒有張氏嫡系的人物了,正因此故嘉陵給張邁送過去的名單之中才沒有張毅的名字。所以張氏族人一聽說“族中”出了張邁這樣一個大人物,當然要設法前來掛靠了。

這份圖籍對安西唐軍來說固然有相當大的使用價值,但更重要的還是它代表了沙州一股勢力正在向安西軍倒靠,有了這樣一個本土大族作爲內應,對往後張邁的種種行動來說都將大爲有利!

剛纔雙方都還顯得很陌生,這山河戶籍圖譜一獻,無形中便將張邁與張毅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不知多少,張邁將圖譜交給李臏掌管,自己卻問起來張氏在沙州子弟的情況來。

張毅嘆道:“自曹議金執政以來,他任用私人,禍亂政綱,我張家子弟從軍從政皆無前途,因此只能以耕讀傳家,也有一些出家爲僧的,也有一些做得兩州小吏的,然大體而言實在有些辱沒了英雄祖宗!”

其實曹議金在沙州的作爲也沒那麼不堪,至少在“任用私人”這一條上實在是有些冤枉,不過作爲被曹氏擠下臺的張氏後人,對曹議金有這樣的非議也可以想見。

張家本有書香門第的傳統,要不然如何能在漢朝就出了一個承前啓後的大書法家?政治上的道路一時被堵住以後,許多人便轉向於“學”,張邁早知道沙州地區有不少家族極重文化教育,這時道:“爲僧那是可惜了,但讀書卻是好事。如今安西正缺文吏,咱們張家的子弟若是有真本事,將來大可到安西去,未始沒有用武之地!”

張毅大喜,道:“自曹氏執政以來,我張氏出仕之路幾乎堵死,雖然曹議金也曾假惺惺安排了若干吾族子弟爲官,但那都只是給個虛銜,但若能到安西出仕,那我族重興之期便不遠了!”

張邁微微一笑,道:“沙州才俊若肯到安西,那邊肯定歡迎,倒也不限於張氏。不過咱們安西的政制法度與河西這邊大不相同,去到那邊之後還得重新學習纔是。”

張毅笑道:“這個自然,自然。”跟着便請教了一些安西、河西政制的異同,張邁略爲析說,張毅底子很厚,乃是在野人物中文派的佼佼者,雖然沒有實職,但他時時觀察着河西政制的變化,內心自有一套想法,張邁和鄭渭一起建立起來的安西文官系統雖然朝氣蓬勃,但說到精密處也未必能勝過大唐故有的文官體系,所以這時張毅聽張邁一說很快就掌握到了兩者的異同所在,而張邁在張毅的言談之中也看出他見識大爲不凡,心想:“敦煌張氏有着近千年的底蘊,雖然被壓制了二十多年,但這未必不是一件壞事,將來若能引入以張氏家族爲代表的沙州文化精英再加以培訓改造,一定能夠大大充實我們安西唐軍的文官系統,減輕鄭渭的壓力。”

兩人談話既涉及到安西的政治制度,這種事情千頭萬緒,真要深入說下去只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李臏看看已過四更,提醒道:“大都護,這些事情是否可容日後慢慢再說?”

張毅呀了一聲,道:“看看我,看看我,因與大都護言語投契,竟然忘了時辰,耽擱了大都護歇息,真是該死。”

張邁笑道:“我其實倒也很想與待飛先生徹夜長談,不過明日要去祭拜張義潮公,還是應該睡上一覺,免得明日頂着一雙黑圓圈去,那卻是對張公不敬了。”

張毅道:“如此,張毅便告退了,但是臨走前還是有一件事情要告知李司馬。”

“哦?”李臏有些意外:“請問何事?”

張毅道:“在張大都護抵達敦煌之前,北邊已經來了一夥人,人數不多,大概只有三五之數,但來歷卻有些奇特,乃是從伊州方面入境。且入城之後便不見了,至今不知藏在哪裡?”

李臏爲之愕然:“來自伊州?伊州如今已是歸義軍治下,伊州來人,倒也不算什麼奇特之事情。”

張毅道:“不對,這夥人雖然從伊州入境,但我可斷定他們絕非伊州之人,只是借道伊州罷了!”

這些本地的世家大族,根基之深、耳目之廣,絕不是李臏、嘉陵派出幾個幾十個探子就能比擬的,因此能夠探查到許多探子無法接觸到的情報。

“那先生認爲這些人是?”

“我懷疑……”張毅道:“這些人很可能是來自北庭,甚至可能來自契丹!”

(未完待續)

第六十一章 改造俘虜第三一六章 東京政變之一第二七七章 君威第二三九章 外交爭衡第二十五章 失去的故國第五十一章 畏唐威德之一第三章 撲簌迷離第七十五章 棄否第六十七章 河西漢民第一一三章 河西五都尉第二五五章 遼國上京第三十四章 三計連環第一 一 零章 西北攻略第一七七章 亢龍有悔第一六零章 貨殖府後人第四十五章 碎葉屯軍後裔第十三章 戰者之仁第五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 第三更 求票第五十五章 攻佔怛羅斯之一第一五二章 唐騎幽靈斬胡酋第一六六章 入他耶律德光的老孃!第六十三章 卷終第一一九章 汗血西來第二五二章 三月賭約第三十六章 以戰養戰第六十三 智取滅爾基第三零七章 西巡前夕第二三九章 外交爭衡第十一章 圍攻焉耆第一二零章 微服出巡第二十二章 割地第二十章 各就各位第二十四章 焉耆大亂第十一章 圍攻焉耆第一零七章 窮寇必殲!第三十七章 征途的此端第七十三章 討張邁檄第二十七章 收取焉耆第九十五章 被遺忘的人種替代第一二八章 龍向西第一六零章 隔岸觀火第十八章 用鐵蹄來決定這片土地的歸屬!第三十二章 聖戰者第二四五章 養民如羊,不如養民如狼! 之三第一九八章 周秦漢唐,四代故民第六十章 太白宗族第二十七章 拉票第一一八章 秋風俱蘭城第七章 龍驤營 第二更 求票!第二十四章 大雲寺第一二七章 向伏爾加河進發!第三十七章 和平一統——不戰而取河西!第十一章 人肉大燒烤尾聲第八十八章 汗血騎兵團之二第七十二章 這裡沒有張大都護第十九章 特使後人第三十七章 征途的此端第七十七章 狹路相逢之一第三零四章 遼津第九十六章 契丹王子第五十一章 重建折衝府第一二六章 冰雪渠務第五十八章 狼牙初試之二第一二九章 碎葉留守第九十三章 六月圍城第一零三章 雲間哨堡第二十五章 兩筆賬之一第二五八章 大會戰前夕第二一六章 草原鬼面軍之一第一四三章 戮胡十萬成我名第一五八章 布哈拉易主第九十三章 天下無敵第二六八章 上京會戰之三第八章 化胡爲漢第九十二章 爾虞第一六八章 党項去向第一七五章 安西大都護繼任者第五十八章 火牛雷豬第一七二章 鏖戰第二章 肉乎乎的白 第三更 求票!第一三六章 饑民第三零一章 新都第一一二章 虞詐伐交第一二零章 百工至 百具隨第一六四章 阿爾斯蘭南下第八十二章 玉門攻防之二第一三六章 饑民第三一五章 大代言第九章 下巴兒思之二第五十五章 借刀第二六一章 取之於敵 用之於民第二十九章 疲敵奔命之一第三零一章 新都第一九零章 堅城第四十四章 國民糾評第十章 借錢宴第一零三章 郭洛之鞭第五十四章 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