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經辯

油潑面吃完。鏡元直接帶着五六個小道士涌進了屋子裡。每個人手上都還不空着。

除了李大帝賜我的那套豪華版道袍外,從裡到外,全換新的,就連腳上的足衣都是雪白的蠶絲布做的。

頭上的道士髻也重新辮過了,啥名堂不知道,只知道爲了配合戴一頂白玉道冠,等道冠扶穩戴正,再給御賜的青玉髮簪往上一簪,行了,頭上算是利索了

晃晃腦袋,還行,比我那頂將軍盔輕多了。

“師叔祖,您的拂塵”鏡元恭恭敬敬的把我那柄白玉拂塵捧過來。

“行了走吧”一手懷抱白玉拂塵,我衝鏡元點點頭,很有點兒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架勢。

“是”鏡元應了一聲,然後規規矩矩站我身前,跟其他幾個小道士躬身行禮道:“請三七師叔祖移步。”

呼——深深吐一口氣,躲不過,那就上

纔出房門,就聽一聲雲板悠然脆響:“三七師叔祖起步”

定睛一瞧,我嘀個天啊好大的排場

院子裡滿滿當當都是道士。各個衣冠整齊,表情肅穆,舉三清傘蓋的,舉符文彩旗的,吹拉彈奏,敲鑼打鼓的,傢伙事兒那叫一個齊全。

幸好咱也算領過兵帶過將的鍛鍊過,否則還真不一定能壓住這場子

“走”一揮手,滿不在意的叫道:“去會會那個玄奘和尚,看他能玩兒出什麼花花來”

“噗嗤”身後跟着的幾個小道士裡有一個沒忍住,捂着嘴笑了。

呃……也是,我這招呼怎麼看也不像是去經辯的,反而像是拉場子去砍人的。

咳……嗯……清清嗓子,咱在鏡元的引導下,走進隊伍當中三清傘蓋之下。

叮呤咣啷,嗚哩哇啦的這就開始奏樂了。

一行隊伍緩緩啓動,向經辯的場地走去。

Wшw. тtκan. c o

還好,不遠,就在老君觀正殿廣場上。

就在隊伍剛剛到達廣場邊緣的步道上時,一聲悠揚鐘聲,一個氣精神足的嗓門就是一聲唱名:“三七道長到”

擡眼往廣場中央一看,乖乖不得了啊,更大的場面啊

四四方方的廣場中央,搭起了一處三層高的混元兩儀經臺。

最底下一層十八個道士跟十八個和尚左右各自持旗而立。

二層上九個道士跟九個和尚也是左右分開,圍坐一圈兒拱衛着中間的辯經臺。

三層上只有兩個蒲團,分別放在混元兩儀圖的兩陣眼上。

辯經臺南北東西四邊兒一圈兒遮陽傘蓋,下面案子椅子的擺放的整齊劃一。其中以坐北朝南的一個明黃色傘蓋最爲搶眼。不用問,李大帝的位子

再外面一圈是一排排昂然而立的皇城內衛,各個手扶腰刀站的筆直。

最外面一圈,除了和尚道士之外,還厚大量百姓。屬這一圈兒人多,裡三層外三層的,但是在許多官兵衙役的疏導管理下,倒也顯得井然有序。

如今除了李大帝跟長孫皇后等幾個重要人物沒到之外,其他官員什麼的都已經坐在遮陽傘蓋下安靜等候了。岑文本、褚遂良、上官儀等赫然在列。

裡外掃一圈,發現莊子上的人幾乎都來了,老關叔帶隊,雙兒、鐵牛、尉遲剛、剛孜、老泥金、小格魯、蒂斯等等,居然能有百十號人,就連程福之和尉遲寶琳都跟在裡面。

兩相一望,所有人都激動的衝我揮手,老關叔和雙兒一邊用力揮手,一邊抹眼角,怕是又流淚了

鼻子挺酸,衝他們揮揮手,然後在鏡元的帶領下暫時坐在經臺西面的一處休息位子上。

銅鐘長鳴八響,一連串的報名聲起:“江夏王到——、河間王到——、晉王到——、晉陽公主到——、孝德公主到——、文成公主到——、衛公到——、趙公到——、樑公到——、英公到——、盧公到——、鄂公到——…………”好長一串,反正認識不認識的王公勳貴幾乎都進場了。

之後又等了幾息的時間,李大帝跟長孫皇后也在袁天罡、李淳風的親自引路下,到場入座了。

看這架勢,與其說是經辯,不如說是打擂臺。雖然沒打擂臺那麼血腥直接,但性質上差不多。

煩煩索索的儀式套路又耍了一陣兒,總算是輪到選手上場,鳴鑼開始了。

沒見過唐三藏,有這麼好的近距離接觸機會,自然要好好打量一下。

光頭青噓噓的,不是想象中油光鋥亮的樣子,有四十多歲,沒鬍子,眉毛有點兒稀稀拉拉,皮膚很黑,而且皺紋不少,本來應該是圓臉,但由於人很削瘦,所以看着變成了橢圓臉。身材不高,比我還矮小些,寬大的衲衣袈裟一穿,有種風一吹就能吹跑的感覺。氣質很安詳,眼皮低垂,上臺很客氣的先衝我行了個合十禮:“貧僧玄奘,見過三七道長。”嗯,有點兒口音,怕是天竺待久了,大唐話說起來還不太習慣。

趕緊規規矩矩行個稽首禮:“貧道三七,見過玄奘大師。”

心裡很佩服玄奘和尚,人家能步行萬里,遠涉天竺求學,然後毅然決然的回國,光這份堅定的信念,就是我望塵莫及的。要是放在平時,我肯定得要個簽名啥的。偶像啊

可如今這場面,這麼幹肯定不行的。唉——咋辦呢?突然想到玄奘的徒弟了,趕緊探頭望望,看看有沒有什麼毛臉兒雷公嘴的和尚,或者是長鼻大耳,大腹便便的那個

哦沒有,真沒有心裡失望,看來聞名遐邇的孫大聖真的只是筆下人物了。

倆人一人一個蒲團坐好,玄奘雙手合十,衝我問道:“不知今日三七道長欲辯何題?”

“呃……”我看看玄奘,心想你問我我也不知道不是。然後無奈的說道:“不知玄奘大師在天竺學的是何佛法?”

“貧僧所學乃大乘佛法”玄奘答道。

“恕貧道孤陋寡聞,未曾瞭解這大乘佛法,如果大師不棄,可否先說說這大乘法佛的佛理,讓貧道長長見識?”我一副好學寶寶,謙虛求教的樣子。

“這大乘佛法,從未在中原流傳,三七道長不知亦是情理之中,既然如此,貧僧逾越了。”玄奘挺謙虛,衝我微微點頭,然後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述大乘法佛的佛理。

所謂大乘佛法與如今流傳的小乘佛法區別不少。

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如果說小乘佛法是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那麼大乘佛法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持“八正道”正法(即“修三學持八道”)。而大乘佛教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最後,從佛理上說,大乘與小乘之間的最大區別在於:小乘主張“我空法有”,簡單解釋就是否定主觀,部分承認客觀,略帶唯物主義思想。而大乘主張“人法兩空”,全面否定主觀與客觀,認爲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即“性空幻有”。

玄奘神采飛揚,口若懸河的講了有大半個時辰,臺下那些和尚跟很多人都聽的如醉如癡,直到玄奘停口不言,仍然意猶未盡,滿臉熱切的看這玄奘和尚。

玄奘衝我微微合十道:“大乘佛法,奧妙無窮,貧僧才疏學淺,也只是略有所得而已。三七道長若是有意,到可與貧僧共同參悟。”

有點兒目瞪口呆,先不說對佛學感冒不感冒,就是玄奘和尚這份學識,這份口才,那就是我得一百二十度仰望的看出來了,今兒絕對不能鋪開了亂扯,言多必失,咱肚子裡這點兒東西,拿出來不夠人家兩下掰扯的。得找到重點,尋求突破,然後再說。

“玄奘大師,您講的佛理雖深,但卻是照本宣科而已,只要假以時日,大師將這些經書譯出,大家都讀得到。是非對錯,自有評論,三七雖然不才,卻也不屑就這些表面文字多費周章。大師一路西行經年,身感體悟之下,必對佛理有所參悟,三七所感興趣者,乃大師所悟之佛理也,還望大師不吝賜教”我遺憾的搖搖頭,裝着一副鎮定的看着玄奘。

臺下頓時一片議論之聲,更有玄奘的粉絲噓聲不斷。

可是玄奘卻又是驚訝,又是激動的看看我,合十行禮道:“三七道長果然法理精深。確如道長所言,法不自悟,乃假法。**有形,而法理無形,縱將**倒背如流,卻不去自身體悟者,學非所學也道長果然高人也”

玄奘和尚一番話說完,滿場寂靜。有學之士相互望望,拈鬚頷首。

“大師即有此言,定是有所悟,還請賜教”也不管高人不高人的了,咱是死撐,撐到哪兒算哪兒了

玄奘微頷首,朗聲道:“貧僧所學所領,總而述之,乃一切萬法,唯識無境。以一切外境皆是諸識所變現的‘相分’,故諸塵境界、山河大地、有情無情,皆是此識所變現者,並無實體。行者作如是‘唯心識觀’,了達自心,不迷於境。於修斷中,斷除‘煩惱、所知’二障,不受境轉,心得解脫,證‘唯識實性’,得大菩提。”

假裝明白的點點頭,然後閉目想了想道:“如此說來,玄奘大師所精研者,可是‘二我’(人無我、法無我)、‘三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五法’ (相、名、妄想、正智、如如)、‘八識’(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之體、相、用之法?”嘿嘿,這個我熟悉,唯識宗六經十一論俺可是記憶深刻的,上輩子練毛筆字時,抄的就是這個當真老天保佑,玄奘和尚居然是唯識宗的(其實唐三藏就是中土唯識宗的創始人之一。)

玄奘和尚有些迷糊了,愣了半晌問道:“三七道長莫非也曾至天竺學經?否則怎知‘三性’、‘五法’、‘八識’之說?還請問何謂‘二我’?”

臺下一片譁然,三藏大師居然向一個道士請教佛學?這太震撼了

呃……,忘了,玄奘和尚還沒把經書譯出來呢,照理中原應該沒人知道這個。還有‘二我’之說,難道玄奘自己都還沒參悟到?那讓我咋解釋?

笑笑道:“玄奘大師着相了百川歸海,萬法歸宗,何謂‘宗’?宗者,道也大師身體力行,欲證菩提,何謂‘菩提’?菩提者,道也佛法,道法,名異,而理同,皆是求證天地至理,超脫自我之法。‘人無我,法無我’若得‘二我之境’,便得以證道了”衝玄奘稽首道:“三七之言,大師以爲如何?”

“佛法三千,皆證菩提……,佛法三千,皆證菩提……,何處不是法?……何處不可證菩提?哈哈……哈哈……”玄奘不知爲何竟然有些癡呆了,口中喃喃自語,嘴中雖笑,眼中卻在流淚。

不是吧,這和尚可是個執着之人,若不執着,怎麼可能歷經千辛萬苦去天竺求經?可越是執着之人,越是容易鑽牛角尖兒,一旦想不開了,那下場不是瘋子就是傻子

趕緊站起身,抄起手中的白玉拂塵,捏着拂塵頭,轉過手柄,一傢伙就敲在玄奘的左肩膀上:“和尚看”伸手一指臺下風中飛舞的經幡:“是風動還是幡動?”

“……是風動?……不對,是幡動”玄奘眼中有了些清明。

“錯是和尚你心動了”大喝一聲,再次一手柄敲了玄奘的右肩膀上:“還不回神”

“心動……對呀……是心動了哈哈哈哈,我悟了,我悟了”玄奘先是一愣,繼而哈哈大笑道:“風不動,幡不動,心動。”笑完居然衝我俯首而拜:“三七道長今日之棒喝,令玄奘醍醐灌頂,請受玄奘一拜”

沒等他拜,一把就給他拉起來了,哈哈,總算找到個我能拉動的人物了,自豪一下。

開心的看着玄奘道:“大師錯了,拜與不拜皆虛妄,證道之路,既阻且長,互補互助,渡己渡人,大善也,何須這拜來拜去的俗理?”

“道長說的是”玄奘搖頭嘆道:“看來貧僧還是修行不足啊想不到三七道長以道法證佛法,這正合了一法通,萬法通之理。道長法理精深,今後還望道長不吝賜教。”

呃……這話沒法兒接,教教雙兒我行,教你?算了,沒那本事

瘋了臺下已經瘋了掌聲雷動,喝彩不斷。連李大帝跟長孫皇后都站起來鼓掌了,誰還敢不鼓掌?

老妖精捋着鬍子正跟李道宗、李靖、李世績三人說着什麼,尉遲老黑一旁笑的陽光燦爛。

老關叔、鐵牛、程福之、尉遲寶琳、尉遲剛他們用力給我叫好,也不知他們到底聽懂了什麼了至於雙兒旁邊怕是手都拍紅了。

擡眼望去,尉遲紅、李雪雁兩人都深情的看着我,哈哈,心中一熱,有了這一出,李大帝該不會繼續讓我清修了吧。哈哈,總算該娶媳婦了

明天開始,儘量一天兩更,能堅持幾天就堅持幾天嘿嘿

第82章 推心置腹(一)第30章 意外事件第81章 婚事第176章 綁票(三)第223章 謀國(四)第96章 神異第173章 好大一坑(三)第115章 戰遼東(三)第34章 家有禍精第13章 八月秋風起 桂花滿城香第138章 夜鼓(一)第33章 春寒料峭第86章 演陣第45章 漫談第217章 迴歸(二)第10章 無他,但手熟爾第45章 漫談第139章 夜鼓(三)第38章 何爲“道義”第133章 奇案(二)第90章 演陣(五)第121章 清修(一)第183章 疑卦(三)第141章 夜鼓(四)第147章 禮物(二)第217章 迴歸(二)第75章 回家(三)第220章 謀國(一)第47章 酒名白酒第140章 夜鼓(三)第159章 女人心第19章 用與不用第129章 零食(三)第6章 見義勇爲?第38章 何爲“道義”第92章 演陣(七)第214章 悟第204章 找茬兒第143章 端倪第48章 不點不亮第6章 見義勇爲?第5章 麟寶閣鬥瓷第50章 新點子第45章 漫談第73章 又一筆大生意第218章 迴歸(三)第75章 回家(二)第118章 戰遼東(六)第74章 回家(上)第170章 喜臨門第1章 回到唐朝第168章 夜宴(二)第86章 演陣第199章 紫芝(十一)第179章 道藏第183章 疑卦(三)第42章 豐收喜悅第175章 綁票(二)第53章 帝王權術第144章 謀糧第155章 和稀泥(一)第214章 悟第188章 三把火(二)第194章 紫芝(六)第130章 零食(四)第1章 回到唐朝第89章 演陣(四)第18章 如此考試?第108章 自挖自埋(三)第192章 紫芝(四)第68章 突如其來的終焉第135章 奇案(四)第70章 功成身退(一)第23章 忽聞河東獅子吼第214章 悟第20章 未雨綢繆第214章 悟第172章 好大一坑(二)第158章 和稀泥(四)第39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129章 零食(三)第138章 夜鼓(一)第52章 順水推舟第98章 晶瑩第15章 我本楚狂人 鳳歌笑孔丘第107章 自挖自埋(二)第14章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第211章 無賴第124章 清修(四)第181章 疑卦第206章 找茬兒(三)第149章 禮物(四)第178章 綁票(五)第186章 風雲(三)第38章 何爲“道義”第12章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第48章 不點不亮第116章 戰遼東(四)第79章 祥瑞第126章 經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