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科的事情並沒有受到任何的阻攔,李承光在內閣會議中提出,然後通過,接着就是李元吉下令房玄齡與科學院配合,李承光親自負責此事。
一個年幼的太子,卻頻繁的參與到國家大事當中去。
這個信號,怎麼說呢,問題倒是沒問題,但就是給人一種奇怪的感覺。
正旦的時候李承光纔剛剛在民間刷了一波聲望,這纔沒幾個月的時間,就要開始在教育界刷聲望了。
當然,這是李元吉的決定,他們不敢有異議。
況且李承光儘快的成長起來,對他們來說,也是有很大好處的。
三年的時光匆匆而逝,李承光已經來到了十二歲的年齡,與三年前相比,這三年李承光的成長可謂是突飛猛進的。
預科制度的增設,在今年,已經徹底的發揮出了它應有的作用。
而現狀,無疑爲李承光的這一決定正名,同時也無形中又讓其刷了一波聲望。
而真正意義上來說,預科其實在管理方面是很輕鬆的,甚至在教學方面,也並沒有什麼壓力。
每一個主任,負責的科目都是不一樣的,而他們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教書育人,他們也不是這種性格。
從研究員中挑出的第二教員,在這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第二教員會跟第一教員進行溝通,商議接下來要進行的教授任務,然後由第二教員去親自實施。
而第二教員自身也是研究員,也有他自己的任務,所以也不可能一直待在那裡。
所以,第二教員的任務就是,每隔三天露一面,用一天的時間去講解,去檢查,去佈置新的任務。
而中間的這三天時間,則由學生自己去完成任務,或者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第一教員則是每個月只抽出一天的時間去親自教授,說的更直白一些,其實就是去檢查他們這一個月內的進度問題,同時也對這些學生進行初步的瞭解。
當然,對於學生,也是有要求的,並不是人人都可以進入預科的。
首先,學生要自己選擇一個專業,這指的可不是在書院時期的那種大專業,而是更加細膩化的專業科目,精細到一個具體的項目上,比如說蒸汽機,比如說車輛設計等等。
然後再由這些科目的教員來出題考試,並且自主決定是否招收這位學生。
這種制度第一教員在第一年的時候投入的並不多,就是空閒的時候去跟第二教員聊一聊教學的問題,有些更乾脆,直接劃定一個方向,然後接下來該怎麼教他們,那就是第二教員的事情了。
第一教員只需要每個月抽出一天的時間去考察一下就可以了,一年抽出十二天,完全沒什麼問題。
至於第二教員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這個問題也不大,時間是零散的,一個項目組也有那麼多人,隔三差五的離開一下,也並不影響項目的進展。
到了第二年,所有人都發現,這些學生的水平已經得到了飛躍般的提升,當然,這只是在理論情況下的。
不過也不可否認,即便只是理論,他們現在所掌握的知識,也已經基本上與那些學徒不相上下了,要知道,那些學徒可是在科學院內至少兩三年的時間了,真正的教學基本上是沒有的,說白了就是打雜的,有些東西對你不設防,但是能學到多少,就看你自己的感悟了。
於是乎,第二年的時候,第二教員的任務開始發生了改變,新招入的學生並不多,每個人手下幾乎只有一兩個,最多的也不過四個人,而去年的學生,基礎已經沒什麼大問題了,於是,教授這些新生的任務,一大部分就落在了這些二年級生的身上。
與此同時,科學院內也會單獨的劃分出一些技術含量不是特別高的項目,交由第二教員來負責,帶領那些學生進行研究攻關。
所謂的攻關,其實也就是半引導,半講解模式的教學方式,鞏固其理論知識,增加其實踐能力。
到了第二年結束的時候,效果顯然不錯,經過第一教員與第二教員的綜合考評,發現這些學生的能力雖然還不如那些研究員,但是距離他們剛成爲研究員時候的水平已經相差不大了。
而通過幾年的沉澱,也讓這些技術大牛們認識到一個現實情況。
並不是所有人從一開始都能達到自己預期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一段時間來成長。
而現在,兩年的時間過後,他們基本上已經具備了進入科學院的能力了,不是學徒,而是擔任研究員。
但這還是差了一些,最終經過商議,並上報以後決定,繼續按照原先的計劃進行,將其學制定爲三年,不提前讓其畢業,但是在第三年的時候,教學方式需要發生一些改變。
應屆畢業的學生,開始被允許進入科學院參加某些項目的研究任務,當然,他們也只是負責打雜的,可憑藉着之前兩年的積累,就算只是打雜的,他們的能力也遠超那些學徒。
於是,學徒開始被大量的清退,這些學生,則進入科學院,臨時頂替了學徒的職責,負責爲整個項目組打下手。
不要小看了打下手這件事情,對於那些一知半解的學生而言,打下手就是打雜的,幹活的,沒人講解,他們能夠看懂的也並不多。
但是對於這些讀了兩年預科的學生來說可不一樣,他們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都已經無限接近研究員,很多知識,即便只是在打雜的過程中,也能讓自己獲益匪淺,無形之中,這又是一種全新的提升。
而半年後,這些學生開始進行畢業設計,跟書院不同,這裡的畢業設計很自由,沒有人給你命題,自己選擇一個項目,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符,但可以提出一些觀點。
再說另一邊,第三年開始,這些即將畢業的預科學生離開了書院,來到了科學院,而升入二年級的新生,則擔任起了前輩曾經擔任過的任務。
因爲他們接受過這種教育,知道前輩是怎麼教自己的,所以教起學弟來一點也不難。
更重要的是,人數本來就不多,滿打滿算,一位教員三年內,同時帶的學生最多也就不超過十個,甚至大多數每年只招收兩個或者一個,無形之中,學生的質量又提升了一大截。
學制雖然爲三年,但畢業設計只要完成,只要通過,就可以畢業了。
而畢業之後,就可以直接進入科學院,成爲一名實習研究員,一年過後,如果沒什麼問題,就可以去掉實習二字,成爲真正的研究員。
就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效果很不錯,雖然科學院在人數方面不可能會出現膨脹式的增長,但是每過一年,其整體實力都是要增加一大截的。
再說軍事方面,神元七年下的時候,隨着一千五百臺卡車投入朝鮮戰場,唐軍的後勤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加上之前唐軍的問題不在於後勤送不到朝鮮半島,而是物資可以送過去,但卻無法及時的從碼頭送到前線,問題是出在這最後一段距離上的。
但是現在,這個問題已經不存在了,大量的物資被囤積在碼頭,以至於唐軍不得不派一個師的兵力去保護碼頭,卡車每天都可以將大量的物資送往前線,至於途中的安全,每臺卡車上坐一個班的士兵就足夠了,敵人根本就形不成任何的威脅。
接下來,一個月內唐軍橫掃新羅,原本還抱着希望的新羅人,不得不舉手投降。
但這個時候卻出現了歷史上最具爭議的一個焦點,這個焦點並不是唯一的,這與耽羅王室的覆滅有一些共同點。
耽羅王室亡於海難,這個是無證可考的,發生在大海上的事情,誰又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就算明知道是唐朝人乾的,但也拿不出什麼證據,畢竟按照歷史記載,按照當時的死亡補償,唐朝的確對死者家屬進行了補償,這是有證可查的。
但是新羅這邊,卻是大臣們聯合起來做掉了王室,然後集體請求加入唐朝。
而史書的記載是新羅王室不同意加入唐朝,他們的底線是尊唐朝爲上國,但大臣們不同意,認爲加入唐朝對新羅纔是最好的結果。
當然,這是後世扯皮的事情。
而另一邊,沒有後勤壓力的唐軍,加上國內長海鐵路的貫通,更多的物資被源源不斷的運輸過來。
陸戰隊開闢了第三戰場,整個高句麗四面開花,雖然有地形作爲優勢,可是在苦苦支撐了半年之後,高句麗還是徹底的從歷史的版圖上消失了。
這一次,唐軍並沒有玩什麼計謀,而是硬生生的將其抹去,開戰前高句麗人口約三百五十萬左右,但是半年大戰結束之後,根據唐軍統計的戰果,單單只是死在槍口之下的高句麗人,就有近百萬,而戰後統計的人口數量也只有一百萬出頭,餘下的一百多萬,似乎是隱藏了起來。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隨着高句麗王朝的覆滅,唐軍並未對百姓再做什麼喪心病狂的舉動,這也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這種擔憂,至今統計,高句麗人口大約還剩下二百二十萬左右,一場戰鬥,讓一個國家消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