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誘之以利

“兄長,若在北天竺修建鐵道,百里造價……三百萬貫夠嗎?”

“不夠。”

張德搖搖頭,程處弼爲什麼這麼問,他是知道的。“漢安線”是個模範工程,既顯露了武漢的真正實力,也勾起了無數資金雄厚巨頭的心。

只不過,想要修建鐵路,絕非是湊點人頭就能解決的。從論證開始到正式動工,就隔了一個“崑崙海”的距離。

僅從工人素質上來講,雖說封建王朝的底層大多散漫無知,但因爲文明成熟度的不同,皇唐天朝的刁民,也比“天竺地”的順民好用。

究其原因,“天竺地”的賤民,不管做什麼事情,首先要考慮到的,就是有沒有產生“冒犯”。

這是枷鎖,無形的,看不見的。

而在“天竺地”的不少地方,唐朝內部山頭,還要通過扶持代理人的方式,來獲取更多的“天竺奴”,這是兩難的地方。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想要通過暴力手段,替代“天竺地”的代理人,那就是直接去做賤民的新主人。這並非不可行,但隨之而來的,要麼換一種體系,要麼就是順應舊時的天竺制度。

前者成本高昂,後者換湯不換藥。

所以進行“天竺奴”貿易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把賤民徹底轉移出去,離開原先的土地之後,沒有主人的賤民,就只能靠自己,或者抱團取暖。

當然唐人還有另外一個更加高效的方式,那就是把“天竺地”的種族全部屠戮乾淨,進行徹底的種族滅絕。

貞觀二十五年的唐朝暴力機器,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毫無意義。

“眼下修鐵路無甚意思。”

張德對程處弼說道,“天竺諸地想要四方通衢,靡費不比中原要少。但彼處漢胡比例失衡,倘使要修建鐵路,須三十年積累。”

“兩代人?”

“兩代人。”

不管是“減丁”還是“遷民”,本質都是爲其服務的。

以往羈縻統治的原因,是受限於技術條件,而不是統治意願。但隨着路橋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加上更加先進的通信技術,以及更加超前的管理手段,“羈縻統治”通常情況下,只有針對廢到不能再廢的地區,纔會施行。

哪怕是劍南地區,隨着龍昊、冉氏等等勢力帶來的另類產出,比如奢侈品,僅僅滿足於“羈縻統治”,這不符合帝國上層建築的需要。

在豪奢揮霍上面,談什麼滿足個人需求都是假的。就好比,李皇帝只需要一條白老虎皮就夠了,但他會嫌一百條白老虎皮太多嗎?哪怕他拿白老虎皮用來擦鞋,那也是他的事情。

再比如一個新式莊園主,他明明給奴工一天多加一餐,也不會損失太多,但莊園主會介意自己多壓榨幾滴奴工的血汗嗎?

一旦利潤追求成了終極目標,那麼其他的一切人性,都是爲其服務的,都是要爲其讓步的。

“三十年積累,除了調整漢胡比例之外,一應技術上的人才,都要培養累積。一個合格的鐵路勞工,培養起來也要一兩年。但是,培養一個管理這些合格勞工的監工,則需要五年以上的新式教育。”

純粹出賣勞力的勞工,只需要靠瘋狂地擴大生育,就可以做到。

但是,管理這些勞工,讓勞工不要自由散漫,有序地在工段上出賣勞力,就需要合格的基層管理者。

鐵路建設上的每一顆“螺絲釘”,都不是從封建王朝的土壤中挖掘出來的。

“三十年太久。”

程處弼搖搖頭,“不瞞兄長,我是想要給西軍子弟謀個出路。五年十年不打仗,當兵的日子就不好過,難捱啊。”

“眼下要修,也是先修官道。鐵路之事,可以先放一放,不過測繪論證諸事,可以先行。”

言罷,張德又對程處弼道,“五年之內,儘量都遷徙蕃人、獠人、舊時西域諸國百姓南下,如此也是可行。”

“分其田畝?”

“總要誘之以利。”

“也罷。”

兄弟二人也只是先行討論,涉及到具體的天竺大政,若是沒有中央政府的支持,這是萬萬不能的。

而且敦煌宮方面,在消化西域之後,其職能會迅速衰退。尤其是商人把握市場規律是最敏感的,商屯的利潤在衰退,“糧食換產本”的業務雖然還在進行,但很顯然敦煌宮對於糧食的需求在降低。

兵部已經有心把西域駐軍的總後方,從敦煌遷徙到北庭,至於朝廷會不會繼續蓋個什麼什麼宮,那就不得而知。

從翼國公府撤了之後,張德、李奉誡、程處弼三人又找了個地方討論。李奉誡對於天竺的事情興趣不大,他更加感興趣的,就是“國族”概念在他的推動之下,有了新的轉變。

淮揚、蘇杭的地方巨頭,又非常歡迎這種概念。

既能削弱皇權,又能動員更多的底層爲他們服務。

“兄長的意思是,最好讓東南世族願意投資天竺,從旁協助處弼?”

“朝廷威嚴用起來雖好,但也要看時局變化。萬一換了個皇帝,新皇登基的當口,怕是諸事停當,就難以爲繼。反倒是東南世族,如今實力恢復不少,自改元貞觀以來,丁口增長甚是可觀。”

這幾年南方的大型家族,人口增長率都相當喜人。如果碰上好機遇,直接就膨脹爲一流世族,典型就是湖州徐氏。

原本就是個小門小戶,但有了徐孝德和徐惠,直接成爲太湖望族,哪怕是傳統的老大世族沈氏、虞氏,也發展大大不如。

若非被李芷兒一巴掌打回原形,只怕膨脹的還要厲害。

“只怕山高路遠,大部分人不願意冒險。”

遠海航行,如果經驗不夠豐富,死亡率高得驚人。早先探索期,往往十個探險隊的船,失蹤的就有九個,最後一個能回來的,都是運氣好到驚人。

即便是度過了探索期,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之後,也要看運氣。天氣、海流、風向、疾病……每一個變量突然劇烈變化,可能就是全軍覆沒。

東南沿海的豪門,正因爲清楚這些,所以遠比內陸豪強更加謹慎。

無知者無畏,這纔是常態。

懂得越多,越是敬畏。

“同樣誘之以利。”

張德對李奉誡道,“給錢,給人,給船,給土地,給農具,給天竺女子……只要肯去,什麼都可以談。”

除了這些,還有一樣是張德無法親自下場的,這需要用到李奉誡。

那就是“國族”這個概念,李奉誡說大唐的青少年們爲了大唐帝國的千秋萬載咱們下海,遠比張德來說要有用。

老張高喊“爲了帝國”,那是中二病發作需要電療。

李奉誡喊“皇唐興廢,在我在君”,那就是正義的吼聲,忠誠的吶喊……

總之,區別就是有這麼大。

在揚子江下游和南運河兩岸,李奉誡就是“國族主義”的偉大導師,江湖地位非常的超然。

李狂人絕非只會披頭散髮耍帥,他手底下還有一票悍不畏死的“戰鬥編輯”和“戰鬥記者”。

“便是如此,怕也是難,此事,還需要跟進奏院的人議論。兄長還需約談東南世族,不讓點好處出來,他們是不肯出力的。”

講白了,在貞觀朝通過新方法重新振作起來的東南世族,想要讓他們切割一部分家族子弟或者家生子出去,沒有足夠的利益,頂天就是效仿吳縣陸氏,搞個分家即可。

可要是張德給足了好處,那麼大宗幹掉小支,根本毫無壓力。

“分家”就應該爲了“宗家”去死,這是理所當然的道理。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分家”或許也會爲了搏一個出路,徹底跟“宗家”分道揚鑣。

但不管是何種選擇,都必須要有足夠的利益。

通常讓一個大姓豪門的分支,願意“家於”某地,那必須是在某地有足夠的社會資源供應他們開枝散葉。

歷朝歷代以來,最少也是個XX太守。

也就是說,普通的百里侯,是不能夠滿足豪門胃口的。

“我有一個想法。”

兄弟三人在討論的時候,程處弼往往都是聽,不過這一回,他突然想起了張大素,看了看張德,又看了看李奉誡,“不若將波斯灣大‘塔巴’一事,於彼處宣揚一番?”

“嗯?”

李奉誡一愣,本想說這是無稽之談,但是轉念一想,出神道,“處弼此言不是沒有道理,此舉……有類‘分封’啊。”

第五章 抓老鼠的第五十五章 禮賢下“士”第三十七章 王法追求第七十五章 南蘇州第十二章 春天要騎馬(一更)第四十章 自發性第五十八章 公侯萬代第八十七章 兩難境地第三十五章 “考察”第四章 喝湯第二十一章 完工驗收(第二更)第三十章 單道真第六十五章 春天(春天的票!)第九十三章 要領會精神第三十一章 關係學第九十一章 衆望所歸第四十章 故人故事第六十一章 走對了路第三十章 將死之言第十二章 大韭菜第二十七章 讀書的方法第六十八章 一支穿雲箭第五十八章 看破說破第二十二章 道理相通第六十章 超前的想法第七十三章 治世以大德第三十八章 最後指望第二十三章 用力舔第四章 喝湯第九十四章 基調第三十五章 星漢燦爛第七章 那人卻在(大家多投票啊!)第八十八章 讓利第五十五章 蘇將軍在草原(第三更)第八十六章 進京三件事第二十三章 上道第七十一章 穩第七十七章 貞觀第九十九章 做成一門生意第三十七章 太子來了(二更求票)第二十章 由頭第七十一章 有才無德第二十九章 捷報第十二章 大韭菜第九十章 挑不出錯第三十七章 不懂第六十五章 套套決定地位第三十七章 禮法第三十七章 五步殺一人第四十九章 燃燒第八十二章 此事無關金錢第八十四章 肥年第七十六章 自重第二十八章 邊緣第七十四章 要敢想第五十四章 吃雞第五章 地上魔都第五十三章 苟富貴第七十四章 土王不土第四十九章 沔州景象第二十九章 舊時物業第四十五章 大唐胡兒(求推薦票)第二十三章 一個簡單的道理第五章 需求第六十五章 一點小偏差第三十章 隱疾(第一更)第三十六章 利益交換第二章 名動第五十九章 演技(第一更)第六十一章 鐵板虎賁第五十章 家生子第八十五章 大建是大計第一章 好大的胃口第四十三章 很合理的要求第五十七章 旅遊指南第九十七章 造紙第六十六章 技術強第五十一章 面目全非第九十六章 會晤之前第二十二章 肉糜第三十七章 人事變動第十二章 河北道增員第四十二章 缺人第三十八章 肥皂掉了第二十一章 殺第二章 響應號召第五十四章 業餘愛好第三十六章 是熟人第六十六章 技術強第四十三章 照貓畫虎第九十七章 粗鄙老漢第七十章 舊年緣分第四十四章 這他孃的第四十九章 正經事要緊第二十九章 聊個天第二十九章 聊個天第一章 京中急件第八十二章 夕陽紅第三章 時過境遷第四十二章 不是等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