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至人 神人 聖人
【至人:至人無己,萬物爲一。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至人之心如鏡,對於外物來者即照去者不留,反應外物而不傷神,天下虛實,皆不再縈於此心。】
【神人:神人無功,不離精純。乘物以遊心,逍遙馳騁,了悟宇宙之真諦,至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下百川,因容而深邃之境界。洞悉自然之規律,順天用法,無往不利。】
【聖人:聖人無名,以天爲宗,以德爲本,以道爲門,兆於變化。天道之變,動靜合乎天地,心定而王天下,心定而服萬物。】
補完後的莊周道果給姜離帶來了三個神通,或者說三種境界。
至人之心觀照萬物,虛實不縈於心,便是連大尊、道君這等至強者也能捕捉到蹤跡,連氣數都可入微觀察。姜離得此神通境界,天眼之能越發神妙,易道之法也更覺精進。
神人順天用法,洞悉自然之規律,舉個簡單的例子——
姜離走出房間,望着天空,輕輕揮手,如同扇風一般。
那一縷風吹起,轉眼就沒了動靜。但是,在數息之後,一場大風突然吹來。
天眼悄然開啓,洞察於千里之外,就見彼處的山林間,狂風呼嘯,勁壓草木。
在姜離前世,有一種奇特的現象叫做“蝴蝶效應”,一隻南美洲的蝴蝶扇動翅膀,結果可能引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其意爲微小的條件變化可能帶來長期且巨大的鏈式反應。
姜離現在就是能夠手動製造“蝴蝶效應”。
他現在雖然做不到那種直接在彼方製造龍捲風,但來個低配效應還是可以的。千里之外的那場狂風,其根源就在於姜離剛剛扇風的動作。
那輕輕的扇動,姜離並沒有動用一點真氣,也沒有動用太大的力量,就只是扇起一點小風的力道,卻在經過連續性的變化後,於千里之外掀起狂風。
洞悉自然之規律,看起來沒什麼用,但用起來就不一樣了。掀起狂風只是小小的一點規律應用,這神通對於姜離本身的道途影響,也是極爲深遠的。
至於【聖人】,則是以己身代天地,行天道之變,境界還要更高一層,但是······
姜離的腦子有點不夠用。
當初他容納莊周道果,得到大宗師之智慧時,全力應用差點就燒糊了腦子。現在他的腦子能夠負擔大宗師智慧了,但又不夠用了。
並且,智慧也不夠了。
雙重拉胯之下,使得姜離明明已經得到了神通,卻難以運用。
這一次,就算是燒糊了他的腦子也不管用了,智慧不足,難以洞悉天道之變,就別說行天道變化了。
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莊周道果的神通基本上都偏向於境界,偏向於道,不像是其他的道果一樣,神通偏向於術。看起來是得到了神通,但真要運用,還得看姜離自己。
還是白毛猴子模樣的姜離傷腦筋地扶着額頭,第一次有種自己是個蠢材的感覺。
這莊子也不愧是有名的道家大能,可以和老子並稱的人物,他的實力也許不及那些三品的神佛妖魔,但境界卻是獨一檔的。
等到有一天,姜離能夠吃透莊周道果的神通,他應該百分百到達至強者之境了。
‘無論如何,能夠補完莊周道果,就是好事,【至人】和【神人】兩種神通,就足以讓我實力長進了。與文殊的決戰,又多了兩分勝算。’
姜離這般想着,看向天空,‘快黃昏了,還有一天一夜的時間。’
······
······
此時,刺史府中,無形的壓力佈滿每一個角落,佛氣將周邊渲染成璀璨的金色。
文殊趺坐在八葉蓮華臺上,身形在自身原貌和法相上變幻不定,腦後的智慧圓光中閃過城中諸般景象,又對外掃遍羣山,跨越河流。
而隨着景象變化,文殊的臉色越發沉凝,周身佛氣如火一般燃燒。
“文殊佛友,這是······”一旁的觀世音試探着問道。
真空家鄉覆蓋神域,梵音迴盪數郡,可是轉化了不少的信徒,三人得此香火,不說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但也有所裨益。覆蓋成功之後的半天時間裡,他們基本上都在吸收香火,察知信徒。
結果就在適才,文殊突然一聲高喝,同時大日如來法相顯現,佛氣掃蕩八方。
“有人在窺探本座的氣數。”
文殊沉聲道:“當今世上,能夠窺探本座氣數,並且讓本座事前都無所察覺的,就只有一人。”
——大尊!
觀世音和談無爲心中同時閃過這個名號。
文殊修煉《歸藏易》,其易道修爲便是天璇都難以勝過,在他眼中,能在易道上壓自己一頭的就唯有大尊。
並且,適才他察覺之時,對方竟然轉眼間就退走,一點痕跡都不留下,讓文殊都差點以爲自己出現了錯覺。
這要不是大尊,又能是誰?
“大尊這攪······”
觀世音下意識地想說某個名號又略過,皺眉道:“大尊若是插手,恐會讓戰事出現波折。”
“無妨,”談無爲接言道,“大尊此刻必在神都,在雍州的定是其化身。因爲此時,那一位也差不多到神都附近了。”
那一位······
文殊聞言,已是想到了那一位是誰。
談無爲背後有誰,文殊當然不會不知曉。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好消息。既確定了大尊本體不在雍州,也終於是確認了天君的蹤影。
對於這位出身於姬氏的至強者,文殊要說不警惕,那是騙人的。
他沉吟少頃,道:“明日便出征吧。”
原本按照計劃,是先將周邊數郡悉數度化,汲取到大量的香火,然後再行進軍。這個過程大約需要兩天時間,所以文殊纔要定在兩日後出兵。
現在出現了變數,就算是確定大尊本體不在此,也讓文殊改變了主意。
觀世音和談無爲聽到文殊之言,也能理解他的考慮,點頭應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