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出現重大人事變動:寧秀依要南下了。
寧秀依雖然不是帝都本地人,但她自出生以來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帝都,對這座城市有着極深的感情。即使被女皇封爲綺雲君主後率軍鎮守幷州,寧秀依每年的大部分時間仍然是在距離幷州不遠的帝都度過的。
那年金秋十月,寧秀依偕友出遊。在她讀書的學館外,銀杏葉鋪滿了地面,碧空如洗,色彩斑斕的石子兒小路變成了金色大道。感嘆眼前美景之餘,寧秀依和小夥伴坐在銀杏樹下,淺斟低唱:
“當我走在這裡的每一條街道,
我的心似乎從來都不能平靜……”
霍慎行聽說帝都某學館校徽是三個人站在一起的圖案,於是來看看,恰好聽到寧秀依的歌聲。他聽出來寧秀依唱的是汪頭條的歌曲《帝都,帝都》。金色的銀杏葉、深紅色衣裙的歌者、直入內心的歌聲,這些讓霍慎行有些恍惚。歌聲散去好久,他才認出唱歌的人是寧秀依。
寧秀依唱得固然不如汪頭條的原聲,卻飽含深情,她朱脣傾吐的每一個音節,都鐫刻着對帝都深深的眷戀。
戀戀不捨地目送寧秀依遠去,霍慎行想起了他前來此地的真正目的,拿出一個筐子開始收集銀杏葉。據說,把銀杏葉曬乾之後再泡水喝,可以“養生”。
太史信補充:霍慎行用銀杏葉泡水的時候還放枸杞。
曹弘揚補充:霍慎行還特別喜歡穿秋褲。
-------------------------------------------------------------------------------------------------
太史信、司馬康這一代年輕人中,在帝都求學乃至安家的個體如過江之鯽。但大部分人只是來帝都奔前途或者裝作奔前途,對這座巨型城市本身雖然熟悉,卻談不上有多深的感情。以太史信和司馬康爲例,他們上學時始終追尋着心儀的學館。在帝都度過四年學生時代只是因爲這裡有最好的學館,而如果這學館搬到了塔克拉瑪干沙漠裡,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裹上面罩跟過去。且不說帝都颳風的時候飛沙,風停的時候起霾,有時候颳風飛沙又起霾,單單是帝都賣幾百萬到幾千萬文錢不等的“普通民居”,就足以讓普通人家的孩子吐血。司馬康雖然憑藉幹私活攢了一些錢也在帝都安下了家,但還是盤算着有了機會就要搬到山清水秀的地方去。
寧秀依則不然。寧秀依在帝都的生活經歷讓她看到了帝都的長處與短處,最終讓她深深愛上帝都。“太陽上也有黑點,但我依然喜歡。”
寧秀依離開帝都,自然不是她自己的主意。
常言道,民以食爲天。國家的糧食供給,影響着民心與政治的穩定。中國自古以來一直是自給自足的農業國,在新漢帝國的時代也不例外。雖然未必有多少糧食可以賣到國外,但自己吃基本還是足夠的。可是新漢帝國立國以來,經濟發展,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積卻不斷減少,在高產糧食作物的培育上進展也不大,糧食供應早已到了危險的“紅線”附近。女皇秦峻登基以來,這一情況更加嚴重,主要是以下原因:
一來秦監執政時期長期奉行穩健的對外政策,人口增加。雖然穩健的政策意味着常常要忍氣吞聲,但對於國力不夠強的政權,這還是最明智的選擇。秦監執政的十幾年裡,新漢帝國對外處處忍讓,受了很多窩囊氣,可確實休養生息。帝國腹地的壯勞力不再受兵役之苦,全部投入生產,同樣數量的勞動力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安定的社會環境下,醫療條件改善,衆多大夫冒着被打、被殺的風險辛勤工作,兒童健康成長的概率提升,人口預期壽命顯著延長,人口顯著增加;城市拆房建房過程中對城中一些村莊按人頭分房的辦法使得這些村民把多生孩子當成了人生第一要務,早生多生使勁生,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二來經濟發展後生活水平上升,糧食消耗量增加。在新漢帝國立國之初,經歷了長達十年的改朝換代戰爭及幾次與鮮卑汗國大戰後,民生凋敝。作爲帝國皇帝的秦平燕甚至爲了體恤百姓都不敢天天吃豬頭肉,一些開國功臣連件像樣的禮服都沒有。而到了秦峻登基後的這些年,普通百姓不一定吃得起茶葉蛋,但一個月吃上一次肉基本還是可以實現的。許多富人養的狗伙食比霍慎行都好,狗窩也比霍慎行住的房子更大。生活水平的上升導致全國對糧食的需求量猛增——更多的家畜、寵物都需要更多的糧食來餵養,精加工食品的大行其道也需要更多糧食原料。
三來常備軍增加,糧食消耗量上升。在古代,部隊官兵常常要從事生產,滿足自己所需的糧食及其他開銷。例如三國時期士兵屯田種地,兩漢在西域駐軍的屯墾活動。而近年來女皇秦峻安排司馬康和全戎等人訓練“忠勇營”、“弓弩營”、“重炮營”等精銳部隊,更裝備了一支艦隊。爲了應付這巨大的開銷,女皇秦峻開辦了官方商行“龍鳳遠”。官方商號的巨大利潤自然能夠應付上述部隊開銷,可這新增的十餘萬軍人需要吃實打實的糧食。同時伴隨官方商行的盈利,更多人選擇經商,踏實種地的人越來越少,進一步加劇了糧食的短缺。
爲了緩解糧食短缺,女皇秦峻在女侍郎弈言的建議下,決定適當從國外進口糧食。從哪邊進口呢?南邊,安南及暹羅(今泰國)方向。新漢帝國北邊都是苦寒之地,西邊是荒漠,東邊的高麗和東瀛農產品產量連自給都達不到,還總是限制進口,導致這兩個國家農產品價格極高。有一次崔小強和趙燁宴請高麗使團中的跆拳道高手安秀敏。安秀敏對能夠在帝都大口吃肉,大塊吃西瓜表示非常開心,感嘆自己雖然是跆拳道國手,在國內也承受不了大吃大喝的消費。崔小強建議安秀敏多來新漢帝國設館收徒,既傳道授業,又大飽口福。
南邊的安南和暹羅盛產稻米。安南一直沒從與美利堅的大戰中恢復元氣,人口不是特別多,有足夠的稻米賣給別國。暹羅盛產香米,在一鍋普通大米中撒一把香米,蒸出來的米飯就香噴噴的。霍慎行早年去暹羅遊玩,貪吃香米和香蕉導致上吐下瀉(秦雪依:真丟人,下次我給你開瀉藥)。除了香米,暹羅和安南還盛產榴蓮、山竹等水果,都是新漢帝國上下偏愛的品種。
找好了買主,就要考慮運輸了。古代沒有鐵路和航空運輸,陸路運力極小,海運、漕運(也就是內河水運)是最佳選擇,這甚至影響了長安、洛陽、帝都等城市作爲國都的命運。水運過程中,運輸船噸位越大,平均下來運輸成本越低。爲了實現海運買糧,女皇秦峻安排彼得結合多國船舶設計經驗,建造了大型運糧船。大船意味着更深的吃水,對港口要求極高。當時新漢帝國在華南地區僅有的大型港口雷州港也不能滿足需要。身爲嶺南人的女侍郎殷大俠進言,說珠江口有若干島嶼,其中一個具有天然深水港。女皇秦峻立刻派人跟隨殷大俠前往南方實地勘察,確定了那個島嶼的位置,也覈實的確存在天然深水港,更有一個現成的漁村。經過與幾位朝中重臣及雷州地方官員的商議,女皇秦峻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利用那個島嶼的天然深水港,建設大型人工碼頭,充分發揮江海聯運優勢,建成華南第一大貿易港。
建設這樣一座港口,工程量雖然比不上隋代修建大興城、元代修建元大都,但也十分可觀。爲了保證建築進度和質量,女皇秦峻命寧秀依持尚方寶劍前去監工,有先斬後奏的權力。這座港口一期工程爲三年,女皇便以三年爲限,親自送寧秀依南下。
東風颯颯,女皇秦峻身披龍袍,端起酒杯給寧秀依:“姐姐,嶺南地惡,多多保重!”
接過女皇的踐行酒,一身勁裝的寧秀依感慨萬千,她想起了在帝都的苦與樂、笑與淚,對帝都的天空、土地、草木與親朋好友,都有着深深的不捨。同時她明白,這次南下,前往幾千裡外的嶺南小島,這又是一份獨特的經歷。寧秀依本有着一股灑脫,熱衷於讓自己在獨到的生命體驗中鍛鍊成長。她能以女兒之身統帥千軍萬馬,令全戎、太史信等一干驍將敬服,靠的可不是身份與顏值(雖然這姑娘還挺美的)。我摘錄一點太史信後來在《大漢編年史》中對寧秀依的記載,你們體會下:
“寧殿下樂山好水,嘗日趨四十里,足跡北抵興安,南赴暹羅,上雪域,穿沙漠……”(寧秀依跑半程馬拉松,去過東北、泰國、西藏之外,參加徒步穿越渾善達克沙地)。
哦對了,寧秀依後來監工三年建成的港口,因爲常年轉運香蕉與暹羅香米,被後人稱爲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