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 天子事

065、天子事

此人的情況跟當初小九摔回自家後院差不多,神色很有些發懵,掙扎着站了起來一臉茫然,顯然是不知自己落到了何處。這時青牛已衝了過來道:“伯益大人,怎麼是你?”

小九也吃了一驚,隨即也“認”出了來者。他雖沒有親眼見過伯益,但聽虎娃講過“故事”,伯益是當年跟隨大禹治水的助手,如今在中華朝中的地位是僅次於天子的“假帝”,怎麼會被一陣風颳到了這裡?看剛纔的場景,分明就像是先生曾施展的大神通手段。

青牛叫出這一聲後,天地間風止雲收,仰望又是一片萬里晴空。伯益此刻已認出了青牛,驚訝萬分道:“青牛,我怎麼會來到這裡?這是什麼地方,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青牛嚷嚷道:“我還想問你呢,你剛纔在哪裡,又是怎麼來的?”

……

年復一年草木枯榮,總有無數新生、無數亡故。而這一年,有三人逝去,其一是寶明國的先君,小九公子陪伴了他最後的一段時光。

而就在小九離開別院的三個月期間,別院田莊中也損失了一位壯丁。白筐子在雨中發呆,不小心着了涼,回去之後高熱不退,不幸英年早逝。風寒是他的死因,但按照古時的說法,其人是結鬱而終,因爲心中一直在憂思小夏。

白筐子臨終之前,在病榻上對他的弟弟講述了自己這一生的情傷,而這段故事居然還流傳到了後世。有人被他的用情之深打動,很多、很多年之後,還有人爲此寫了一首歌,歌名叫《誤我一生》,詞曰:“不該在那年遇見你……”

此歌多呻呻之語,但在有些人聽來,倒也覺資資動情。但在當時,卻沒有外人去關注白筐子的一生情傷,小九雖知白筐子曾經的白日大夢,但也從來沒有因此找他什麼麻煩,太落更是毫不知情。白筐子不幸早逝,太落還出財貨撫卹其家。

白筐子之死,寂寂無聞,頂多也就是田莊中衆人傷嘆一番。但同時還有另一個人的離世,卻震動了天下。天子大禹,在出巡途中駕崩於會稽山附近。

帝舜和帝禹,皆駕崩於出巡途中,而且都葬在對他們而言有非常重要意義之地。九疑山,是重華施展抱負的起點;會稽山,是大禹鼎定中華之處。

後世之史,稱舜死於“南巡”,稱禹死於“東行”。其實這兩個地方早年都在中華之地的南方,會稽山更偏東、位於百越之地。從這種說法也能看出,從舜至禹的年代,中華的版圖向南大大延伸,已稱會稽山爲“東”了。

禹和舜的情況亦有區別。舜駕崩時,早已將天子位禪讓於禹,完成了平穩的過渡。而禹駕崩時還在天子位上,並沒有確定帝位繼承人。

天子出行,“假帝”坐鎮於帝都。萬一天子意外亡故,暫時攝政以及召集朝臣與各部君首商推下一位天子,就是伯益的權責。自從皋陶大人離世後,伯益就被大禹立爲假帝。

當天子的哀訊傳來,便有親信對伯益道:“堯禪位於舜,舜讓帝子丹朱,而丹朱不受;舜禪位於禹,禹讓帝子商均,而商均亦不受。大人於治水、治世皆有大功,德行可配天子大位,天子早欲禪位於您,可惜未及施行。您爲假帝行攝政事,當繼正位爲天子。”

大禹早就想將天子位禪讓給伯益,只是沒有來得及這麼做,事實果真如此嗎?這只是伯益身邊親信的說法,最重要的依據就是,伯益的身份是假帝。假如大禹不欲傳位於伯益,又何必立他爲假帝呢?

但這種說法並不能證明什麼,因爲在帝舜重華爲天子時,皋陶爲假帝,但最終繼天子位的卻是大禹。

伯益本人卻對這種說法深以爲然,已經做好了登上天子大位的準備,卻又沉吟道:“我當示讓於夏後啓。”

重華、大禹當年都謙讓過,伯益覺得自己也應該走一下這個形式,否則難顯天子賢德。而親信又說道:“天子謙遜,而那夏後啓不應受之、亦不敢受之,否則將遭天下人棄。”

伯益隨即舉行朝會,正式行“代天子”的權柄,商議共推天子之事。朝會上當然有伯益的親信主動站出來,讚頌代天子的功業仁德,認爲伯益該正式繼承天子大位。伯益卻說道:“我當爲先帝服喪三年,三年後,再讓天子位於夏後啓。”

其言下之意,就是認可了這種說法,並打算遵照舜和禹曾經的做法,以天子的身份爲先帝服喪三年,然後再表態讓位於夏後啓。但伯益的身份畢竟還不是天子,這件事也不能僅僅在朝會上由羣臣決定,所以他又順勢下令召集天下衆君共商,要把大事就這樣定下來。

不料消息傳到夏後啓那裡,夏後啓卻不買賬,甚至當着衆臣屬的面直接呵斥伯益企圖違禮篡位,其人根本就沒有資格做這個決定,也不能代表天下爲先帝服喪,更別提什麼三年後再讓位於他夏後啓了。

伯益欲行舜、禹舊事,但他的身份卻不一樣。堯、舜駕崩時,舜、禹已爲天子多年了,服喪三年再謙讓於帝子,只是順勢之舉。但伯益的身份還不是天子,的確沒有資格提前宣佈這樣的事情,如此宣稱反而是暴露了他的打算。

帝都中的伯益隨即聽說消息,夏後啓沒有聽從他的命令來到帝都參加天下衆君之會。接到命令的各部君首,絕大部分也沒來帝都,而是跑去朝見夏後啓了。奉命來到伯益這裡的各部君首隻佔十之一、二。

大禹在位時沒有指定誰是下一任天子,但他並非沒有繼承人。大禹可不像寶明君,他只有夏後啓這麼一個獨子。當年支持大禹的勢力,如今也都不約而同擁戴夏後啓,諸如夏後部、塗山部、重辰部……等中華大部都是這個態度。

伯益失算了,當他聽說消息時,夏後啓已在各部君首的擁戴下宣佈繼承天子大位,並率人馬向帝都而來。夏後啓可不是奉伯益之命來參加衆君之會的,伯益決定棄帝都而走,但他卻帶走了人皇印。

人皇印最早是太昊留下來的,是中華各部聯盟首領的信物,後來當然成了中華天子的身份象徵,只有天子才能執掌。大禹出行時,將人皇印留在了帝都,伯益攝政便執掌了人皇印,將其帶走許是心有不甘吧。

在他看來,若人皇印不在手,夏後啓就算當了天子,也不是那麼名正言順。

夏後啓大怒,隨即發兵討伐伯益,這一戰被稱爲甘之戰,甘心的甘,也有人說它是發生在甘地,亦被稱爲有扈之亂。有扈部與夏後部有仇,想當年因參與治水不力,該部還受到過大禹的嚴懲,如今他們支持甚至慫恿伯益對抗夏後啓。

夏後啓的追擊有些倉促,身邊帶的只是隨行人馬,第一戰竟然未能取勝。夏後啓隨即自陳過失,並召集本部人馬以及各部軍陣馳援,再戰大破伯益以及有扈部人馬。

伯益戰敗,在亂軍之中被掀下了戰車,眼見就要死於刀兵,戰場上卻莫名刮過一陣狂風。伯益被捲到了天上,等他回過神來,便落到了青牛與小九面前。

大禹駕崩於中華東南部的會稽山一帶,而呂澤部遠在河泛邊緣的呂梁山與陰山的交界處,消息過了好幾個月才傳來。這時恰逢小九回到了寶明國,而寶明國更偏遠,當時又處於那樣的亂局,根本就沒有聽說中華天子事。

等弄清楚自己來到了什麼地方,又見到了青牛和小九,並問清楚小九與虎娃的淵源,伯益這才明白,應該是虎娃從亂軍之中救了他一命。

聽伯益介紹了自己從何處而來、又爲什麼會是如今這樣,青牛也是目瞪口呆。隱居山中修煉,沒想到世間竟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小九和太落更是不知說什麼纔好,不論是評說伯益還是夏後啓,很多話都不是他們好開口的。

就在這時,忽聽山林間有一人開口道:“伯益大人,我早勸過你,你又何必如此?”衆人扭頭一看,竟是子丘走了過來。

子丘身爲濟丘部伯君、中華濟丘氏大人,曾趕到帝都勸說伯益,但是伯益沒聽他的勸。今日伯益被虎娃以仙家大法力從戰敗的亂軍中攝至此地,子丘好似早就料到,已經在這裡等着了。

小九趕緊迎上前去行禮道:“子丘先生,您怎麼也來了?”

小九若稱“先生”,就專指虎娃,而對於子丘,便會特意加上名號。子丘一指伯益,又一指小九道:“我是爲他而來,也是爲你而來。虎君當年讓你留在此地修行,並說將來有事相托,指的就是今日之事。”

小九追問道:“今日何事,先生想讓我做什麼?”

子丘:“先說他的事,再談你的事。”然後又扭頭朝伯益道,“你尚未回答我方纔之問,何苦如此,又何故如此?”

伯益畢竟修爲不俗,此刻已特意整理了一番儀容,身上血污盡去,髮絲亦不再散亂,除了衣服還有幾個破口,表面已看不出絲毫狼狽。他向子丘回了一禮道:“我只是不甘。”

這件事情,幾乎沒人能說得清,哪怕再過千年之後,歷代後人都沒法說得明明白白,反正各有各的道理。而“不甘”二字,幾乎道出了伯益的所有感受。

伯益出生在堯爲天子時,歷經堯、舜、禹三代天子,也正是中華帝國發展與擴張最快、動盪與變化最大的時期。他所親身見證的天子更迭都不是父傳子,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皆因重華與大禹有治世之功、受各部擁戴。

伯益身爲大禹治水最重要的助手,也自認爲是有大功的,各部君首亦應支持與擁戴他,再加上他爲假帝這麼多年,曾在天子出行時攝政多次,繼天子大位更是順理成章。

伯益在內心深處早就把自己當成下一任天子了,不料事與願違,當然是心有不甘。在伯益看來,這簡直是對他整個人生的否定。

子丘卻搖了搖頭,反問道:“軒轅禪位於少昊、帝堯乃帝俊之子,你可有不甘?帝舜曾讓位於丹朱、帝禹曾讓位於商均,若子不可承父位,他們又何必如此?你若想將夏後啓比之丹朱、商均,卻不知自己並非舜、禹,因而有今日之難!”

子丘的話其實是揭開了一層假象、伯益所看到的假象。誰說在禪讓制下,就不可以子承父位?實際上青帝、炎帝、黃帝這三代天子世系傳承至今,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天子位都是父傳其子,若無子則傳其弟、傳其侄。

別說是天子了,各部伯君之位、國中的各級爵位,基本也都是這麼傳承的。伯君指定一個兒子爲繼承人,而且從小就培養他,當他可以成爲下一任伯君時,便完成禪位交接。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吳回傳位於祿終、祿終傳位於昆吾。

假如沒有這樣的傳統,重華又何必推讓丹朱、大禹又何必推讓商均,他們不是多此一舉嗎?伯益之所以有那種錯覺,是因他生在一個非常特殊、幾乎不可複製的歷史時代。

帝堯難道不想傳位於丹朱嗎?可是丹朱不肖,當時能繼承天子大位者,除重華再無他人。帝舜難道不想傳位於商均嗎?可是商均無能,天子大位非禹莫屬。伯益雖有不甘,但他也必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如今天下民衆、各部君首皆不會認爲“除益無人”、“非益莫屬”。

如果丹朱有重華的本事、商均有大禹的威望,他們早就是天子了。並非天子大位父子不可傳承,伯益看到的只是某種假象。

重華和大禹敢讓位,那是真敢,他們很清楚丹朱和商均不可能點頭、也做不了天子。伯益做出三年後要讓位於夏後啓的姿態,並不是真讓,只是想先穩住夏後啓再說,而夏後啓根本不吃這一套啊。

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伯益自己身上,不論他再不甘,也得承認那是自己的才能、實力、威望並沒有到達他所認爲那個地步。

伯益聞言卻還是有些不甘,又說道:“子丘大人可知,啓繼位後立國號爲夏,並下令天子位由嫡長子相繼,廢禪讓之制。他又用九州所獻之金鑄成九鼎,以其父之名號稱禹鼎,象徵千秋萬代、天下鼎定。”

子丘問道:“天下衆君的意見如何?”

伯益:“我聞天下衆君皆屈於夏啓之威,不得不紛紛表態支持。”

子丘搖頭道:“當時我就在場,親眼見到的情況卻與你所聞不同,天下衆君並非屈於夏啓之威,而是欣然遵從。你可知廢禪讓之制、立嫡長繼位是誰人諫言?”

伯益神情憤慨道:“子丘大人既在場,當然比我清楚。”

伯益最不忿的,就是夏啓的這個政令。如果嫡長繼承製取代了禪讓制,那麼像他這樣有才德功業之士,就永遠失去登上天子大位的機會了。假如不是這樣,他也不會聯合有扈部起兵抗擊夏啓了,直接把人皇印交出去便是。

子丘卻嘆了口氣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就是我的諫言。”

嫡長繼承製,分爲兩個部分,首先是嫡,其次是長。所謂嫡就是正妻所出的嫡子,身份和地位毋庸置疑,若有嫡子多人、則立嫡中之長。若無嫡子,可立長子。假如一個人既是嫡子又是長子,那麼繼位便是名正言順,除非犯了過失受到處罰、被明確廢掉了繼承人的身份。

038 飛舞的蝴蝶下034 此人不簡單上005 驚變下028 西荒有木上055 家法上034 兵者不祥之器上071 下一任宗主上042 過家門不入016 塗山氏之女030 我叫太乙下008 走在路上的娃下069 射金烏059 好心人008 夢境的開始下017 倉頡下070 神箭下036 驚變015 理與禮上042 用兵以奇下070 恭候多年上064 走眼上075 水情有異下038 絕跡下074 象罔得玄珠036 莫遺其咎上058 句芒上076 奔流之殤上008 侯剛之問040 不僅是夢境上033 老人山021 太昊遺蹟下010 自己的路上017 倉頡上067 冷汗上038 人間初見無量光019 武落鍾離山上021 煉器狂人下023 判巴原之命上045 應變上003 工欲善其事上050 會盟天下034 含蕊其芳上062 不告訴你001 只有我知道的世界078 我聽着呢下037 三打無支祁009 復歸於嬰兒上006 建木通天下031 鬼修之法與神道設教下025 服常下059 虎娃的善心上061 勝負手上024 炎帝仙宮下044 人性的考驗005 大道三千上007 功成而弗居下050 妙空之境下017 倉頡上032 虎煞下040 以崑崙之名005 驚變下035 山水踹大殼上056 愛恨情仇上063 未兆之謀下065 世外談兵下027 飛蛇上032 其未兆易謀上015 理與禮上005 虎煞不發威上037 斬竹行動上062 玄煞之威上006 巫知048 謀於虎下041 山神隱瞞之事下003 大器上052 化龍膏上034 傳法賜器下018 九尾靈狐025 若冬涉川013 自投虎口下074 飛葉化龍上005 大道三千上069 意想不到的對手上022 言者不知下026 上古戰場上061 娃的心思下004 幸會彭山下081 望道而拜上009 衆獸山的陰謀下067 象帝之先上045 誰先動下006 使節下038 離山不索與大成不召上044 我就是龍王下049 國事上031 樊君的朝會上010 心發狂上073 白溪村的內訌上001 埏埴以爲器上027 風暴中的明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