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
州醫院的病牀上,已經六十四歲的魏源,如今正與兇)7做着最後的頑強的爭鬥。
在護士的示意下,林海豐躡手躡腳地走進了潔白的病房。
站在牀邊,林海豐凝視了病牀上那位還在昏昏沉睡、瘦骨嶙峋的老人好一陣子,這才又輕輕地退出了病房。
“真的快不行了嗎?”林海豐帶上房門,低聲問着正在門外等着的院長和幾個醫生。
“我們已經盡力了,”院長輕輕搖搖頭,“按照您的指示,上海、天京方面的醫生我們能請的都請到了,一切能想的辦法也都想到了,只是……說實在的,林委員,老先生能夠維持到現在就已經是個奇蹟了。”
“是啊,從現在的情況看,一切都取決於老先生自身的生命力了。”
林海豐瞅瞅插話的醫生,又看了看院長,沒有再說什麼。他重新打開病房的門,輕輕地來到了病人的窗前,靜靜地坐了下來。
望着昏睡不醒的老人,林海豐的腦海裡不停地再翻涌。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陽人。他的一生,不僅僅是經歷了滿清的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和先祥後同治的這五個朝代,還在步入垂老之年的時候,又親身經歷了那個曾經令他憎惡和恐懼,後來卻叫他不得不正視的太平天國。
當年仗着懷揣着兩塊準備在回家的路上吃的麥餅,以一個“腹中孕乾坤”的下聯,恰到好處地應對了指着茶杯中所畫的一幅太極圖的主考官的那句“杯中含太極”上聯,八歲就一舉在童子試中成名的魏源,在其後通向權力道路的必由之路——科舉考試中,卻在沒有了童年時的好運。
“賈生少年前宣室,那識君臣際會難!”正如魏源自己所發出的這句哀嘆那樣,從八歲的那次短暫的輝煌開始,好讀史書,專心於研究歷代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這類並不屬於科舉考試內容,又輕視所謂的士大夫們那種脫離實際、煩瑣空疏的學風、思想上更是與死抱着“老祖宗”大腿不放的滿清朝廷格格不入,懷揣“不憂一家寒,所憂四海飢,痌芶的四十四年間,雖然爲了那個魂牽夢繞的“君臣際會”,魏源沒少費勁了工夫,更沒少吃盡了艱辛,卻始終好夢難圓,在獲取進士的征途上,他是回回空手而歸。
不過。在通向仕途地康莊大道上地屢次挫折。雖然難以成全魏源那“一心報國”地鴻鵠之志。但並不妨礙他個人才華地發揮和施展。
二十八歲中舉地第二年。魏源得到了直隸總督衙門屬下駐古北口地提督楊芳地賞識。應聘做了楊家地教師。這段經歷。開啓了他對古今邊疆防務和西北地理研究地大門。三年後。魏源又應江蘇布政使賀長齡地邀請。參與編輯《皇朝經世文編》。這部文編。充滿了他地經世致用地理念。反對復古泥古。主張重視現實、變革舊制地思想以及歷史進化地觀點。
到了三十五歲那年。魏源終於依靠關係。在北京花錢捐了個在內閣中掌寫文書地小官吏。可僅僅是兩年後。又因父喪。魏源也不得不丟棄掉這個比芝麻還要小地官位。南歸丁憂。
正是在此期間。魏源結識了兩江總督陶和江蘇地巡撫林則徐。應這二人之邀。魏源先後協助他們籌劃漕運、鹽政和水利方面地制度改革。繼續推廣他那種天下數百年不弊之法。也就是必須改革舊制。才能興利除弊。
而面對着已經開始愈演愈烈地鴉片走私。眼見“大清國”一步步走進了民窮財盡。國勢江河日下地深淵。在殘酷地現實面前。悲國憂民地魏源更是心如火焚、痛心疾首。他清醒地意識到。隨着“耗中國之精華。歲千億計。
此漏不塞。雖萬物爲金。陰陽爲炭。不能供尾閭之壑”。“並醉我士女如醇醲”地英國鴉片地大肆輸入。如不實行嚴禁。必將出現海疆失守、財富耗竭地危局。
因此,他不僅和林則徐等人一樣,堅決主張對煙片實行嚴禁,還主張不僅要嚴厲地去打擊那些頑固的鴉片販子們,還要狠狠地同時打擊那些惡性不改的鴉片吸者。
魏源雖然是個文人,可在他埋頭著書立說、與他的“僱主們”探研各種興時除弊的國政的同時,他還是一個精明的鹽販子。由於因販鹽賺了大錢,他後來也就從金陵移居到了揚州。
天曆一八四
國挑起了鴉片戰爭,開始了對中國的瘋狂入侵。
一腔熱血的魏源自然在此關頭不會置身事外,他投靠了欽差大臣裕謙,參與籌劃浙江前線的抗英戰爭。當英軍露出轉攻鎮海的苗頭的時候,他又以欽差大臣裕謙幕僚的身份,毅然火速趕到了鎮海,希望在此能夠協助他的老僱主,在廣東禁菸的過程中被革職,暫時受命於鎮海抵抗英軍入侵的林則徐,狠狠地給英國人一個教訓。
在前線,他曾趕到寧波參與審訊了一個因在浙江定海附近測繪地圖而被抓獲的戰俘,英軍的炮兵上尉安突德。後來,他根據安突德的口供,又參考了各類的書籍,在次年寫出了一本《英吉利小記》,在書中,他向國人儘可能詳細地介紹了英國在各方面的概況,同時還揭露了英國侵略中國的貪婪嘴臉。
而除此之外,卻由於他的很多見解根本都不能與實權派們完全相符,使得他在前線感到自己根本就無所事事。不久,他憤而辭職,回到了揚州。
幾個月後,林則徐被定罪發配往新疆的伊犁充軍。在林則徐路過鎮江的時候,魏源特意趕去迎接,併爲其送行。林則徐把他在廣州編輯的《四洲志》交給了魏源,希望魏源能夠編寫完成《海國圖志》,以讓國人充分地瞭解外國列強,尋求抗敵救國的良策。
既然無法在戰場報效國家,魏源自然不會辜負期望。在揚州的家中,他開始廢寢忘食,一門心思地專心寫作,以探索抗敵禦侮的良策……
到了五十二歲的那年,經過了候補殿試,魏源終於成爲了三甲中的九十三名進士一員,即便如此,據說當時的考官還嫌他的考卷上字跡過於草,有傷斯文,曾取消了他殿試的資格。
不管怎麼樣,魏源得以由此正式進入了“大清”的官場,雖然年歲不饒人,可總有施展一番拳腳的舞臺了。
在躋身進士行列的第二年,魏源被放任江蘇揚州府的東臺縣知縣。不久又因母喪辭官回家,曾在江蘇巡撫陸建瀛的衙署中充當幕僚,藉以遊歷了東南各省,併到香港、澳門廣泛收集資料,爲繼續充實《海國圖志》作準備。
此後,魏源又出任興化知縣。一年之後,升任高郵州的知州。在這段時間裡,他不僅籌劃海運,興修水利,改革鹽政,還於擔任知州的第二年,即天曆一八五二年,終於完成了他的百卷本鴻篇鉅著——《海國圖志》。在《海國圖志》補充的部分裡,儘管魏源還圖文並茂地向他想象中的讀者們介紹了各地研製和改進戰船、火炮、鳥槍、火藥、地雷、水雷等等的情況,可惜的是,《海國圖志》依舊是少人問津。
“大清的大地上”最盛產的不識字的人,自然對它絲毫沒有興趣,而風流倜儻的“大清”的知識精英們,卻往往喜歡更多地關心自己的“前途”,根本就對那些於己無關的外部世界毫無**。
“好日子”總是猶如過眼的煙雲,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就在魏源剛剛坐滿兩年的知州,金田那裡一路殺來太平軍,就以摧枯拉朽之勢攻下了金陵、鎮江和揚州。在高郵,響應太平天國這場大革命的農民們也是風起雲涌。
對於這場一腦袋草根的泥腿子們所發動的大革命,魏源是切齒的痛恨。他不僅在高郵帶着捕快到處捕殺煽動鬧事的農民領袖,還極盡鼓吹之能事,勸導鄉紳組建團練,發誓要與太平天國對抗到底。
對於魏源的這種精神,他的同僚乃至上官似乎並不買賬。沒有多久,魏源即遭上官的誣告,被清廷革職。“無官一身輕”的他先是躲到了泰州,雖然不久就又有人開始向上保奏他官復原職,但此時經過了數月冷靜的他,已經清楚地意識到了,在太平軍的席捲下,腐朽不堪的清王朝絕無振興的希望。因此,心灰意冷的他,一面拒絕再替清廷做犬馬,一面趕緊逃去了杭州。
在興化西寺,他寄居僧舍,靜坐參禪,拒見任何來客。
“唔……”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一聲低微的長吟打斷了林海豐的思緒。
“魏老先生,身體感覺好點兒嗎?”林海豐趕緊俯身過去,一面爲剛剛微睜開雙眼的病人輕輕撫揉着心口,一面笑着問到。
“林……林委員啊……老夫……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