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能訓練持續了20天,過程慘不忍睹,連張琦這種有一定底子的人都大呼吃不消,更不用說那些新人了。
其中張琦和魏山海以討教之名,都向威爾遜發起過挑戰。不同的是,張琦是穿着負重服直接上陣,和馬臉教官算是平手。魏山海勝負心更強一些,脫掉負重後用蠻力勉強懟贏了教官。
這也讓張琦看出了一部分虛實,魏山海的STR可能沒有自己高,不過他明顯沒有動用機械臂的力量。看來也是有所保留,真打起來勝負難料。
不管怎麼說,大家都有了長足的長進。張琦自己的STR和AGI各增加了2點,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平時的訓練排的比較滿,令他無法進行精神力方面的修煉。只能趁熄燈後偷偷練一下,20天來INT之只增長了1點。
這段日子的朝夕相處,D-3寢室12個人的感情增加了不少。當然剛開始肯定少不了一些磕磕碰碰,尤其是男女同住在一間營房裡。
也許是時代在進步,火星軍是不分男女的,所有的新兵一視同仁。無論是吃飯,睡覺,洗澡乃至於廁所通通都是男女混合的。
剛開始這讓隊中的4位女生(羅婷的肋骨骨折在這裡算是輕傷,在治療儀中躺了三天就歸隊了)根本無法接受。無奈形勢比人強,當教官知道這件之後,親自帶來了十幾個女兵,在D-3寬衣解帶。
稀奇的是其他男兵女兵都對這種不分性別的生活方式熟視無睹,彷彿和吃飯睡覺一般天經地義。按照火星軍的說法,加入軍隊就等於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政府,火星政府正處於只投入無產出的階段,根本不可能因爲那一點點羞恥心,去按照性別另外增加一條後勤線!
在威爾遜要將她們四個帶去操場做適應性加練的威脅下,她們只能含着淚接受了這一點。
所幸高強度的訓練,榨乾了所有人的體力,沒有發生什麼令人尷尬的事情。到了後面大家也習慣了,有時還能開些葷葷的小玩笑也算是苦中作樂了。
熄燈前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無論是對潛入者還是普通新兵來說,這都是一天當中最開心的時刻。大家習慣性的聚集到操場上,點起篝火載歌載舞。
張琦很喜歡那種氣氛,火星軍中年齡跨度很大,從十七八歲的小夥子,到四五十歲的中年大叔大嬸,什麼人都有。而且普遍性格開朗大方,沒什麼人裝着拘着。
潛入者相對靦腆,可是他們的靦腆往往堅持不到五分鐘,就會被熱情的戰友拖入舞羣中,再也不分東西了。
張琦也參加過幾次舞會,不過也許是職業習慣使然,那幾本未讀完的書籍對他更具吸引力。
“2136年5月29日,戰後第26個年頭。吹風機I號正式進入預定軌道,實驗效果完美符合預期設想。11月30日,經過6個月的觀察驗證,大規模開發火星的熒惑家園計劃正式在開普敦被提上日程。”
“事實上,具體的方案早已完成,唯一等待的就是吹風機I號的勝利消息。由於資源緊缺緊缺,人們採用了一種近乎摳門的方法向火星輸送物資。”
“首先,他們在近地軌道搭建了一個800噸級容量的空間站,使用傳統可回收化學燃料火箭,將各種材料分批運送至空間站裡。隨後在空間站裡進行小型聚變反應堆和全功率可變比衝等離子發動機的組裝工作。等離子發動機完全由電驅動,儘管推力不如傳統化學火箭,無法脫離地球引力,但勝在安全可靠,不用受化學燃料的桎梏,可在地球至火星6000萬公里的旅程中持續加速。”
“如果計算好交匯時間,利用霍夫曼轉移軌道,從地球起飛的大型航天飛機馬爾斯號,將在近地空間站掛載這套名爲馬爾斯快車的推進裝置。隨後馬爾斯號熄火以節省燃料,改爲由馬爾斯快車上的等離子發動機驅動。等到了火星的近地軌道,兩者脫離,馬爾斯號獨自降落至火星卸貨。”
“事實上,按照這個方案,馬爾斯號只需要在克服地球引力時全力發動引擎即可。火星的引力要小得多,對於燃料和發動機的要求並不高。馬爾斯快車更是將地火間的來回時間縮短至40天左右。要知道2018年發射的洞察者號可是足足飛了7個月纔到達火星。”
“如此三年後,第一批89名志願先驅者在吳晶上校的帶領下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奮鬥。他們將自己的不到800平方米臨時居所命名爲鳳凰城,希望人類文明能如鳳凰涅槃般的在火星得到涅槃重生!”
“除了各種建材設備,他們還爲火星帶去了藍藻。這種古老的光合放氧生物,曾經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爲有氧環境起了巨大的作用。如今它們再一次通過無人機在火星荒蕪了數十億年的土地上遍地開花。”
“開荒階段總是伴隨着風險,第二批志願者踏上鳳凰城的土地上時,迎接他們的僅僅只有37個人。很多人一病不起,爲了節省寶貴的給養,他們趁着黑夜爬到零下30度的室外化成了一座座不朽的豐碑。吳晶上尉更是在搭建穹頂時被火星風暴裹挾的石塊砸中,從高處墜落不幸犧牲!”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人類進取的腳步,隨着一批又一批生力軍的加入,各種種植基地和工礦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鳳凰城終於在火星站穩了腳跟,城中建設者們基本上實現了食物和基材的自給自足。”
“此時,馬爾斯號也迎來它的兄弟--體格更加魁梧莊嚴的地球號。這艘能夠裝載6000噸物資的龐然大物直接在近地軌道上組裝完成,因爲地球上已經沒有什麼火箭能將這等重量的巨型裝備馱離地面了!”
“地球號的誕生,激發了人們更多的想象力。能容納50萬人居住生活的新耶路撒冷在短短五年內出現在塔爾西斯高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