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8章 承包到戶

“百濟朕已經交給長孫無忌,林邑則交給了李世民。”

泰安行宮中,皇帝對隨駕的宰輔們道。這兩位都是皇帝的小舅子,能力是勿庸置疑的,不過李世民的忠誠度卻讓宰輔們有些懷疑。

“百濟和林邑雖距京師遙遠,可因爲沿海,有海路相通,故此其實比起安西、雲南等地,其實交通更加便捷。兼之這兩地的氣候好,土壤肥沃,平原衆多,適合耕種,是優良的產糧區,故此對於大秦來說,這兩地不可放棄。”

傳統的中原地區,耕地面積其實也就八億畝左右,故此能養活的人口數量其實是有限度的,大秦現在的人口數量已經有些爆炸了。必須得向外開拓產糧地,近年來朝廷也確實開拓了不少優秀的產糧地,比如河套地區,比如關外遼寧,再比如琉球,還有嶺南三廣,再加上新上馬的荊湖改造。

可大秦依然有許多地方是耕地不足之地,比如說朔方道,比如巴漢比如黔中,比如廣西比如安西北庭,再比如青海、西山等,這些地方自給都未必足夠,所以只能發展其它的經濟,糧食這塊就得更多的依靠朝廷的其它產糧區。

一塊優秀的平原糧產區,對於大秦來說是極關重要的。

“安西河西適合種棉,隴右朔方適合種豆種油菜,河套定襄適合畜牧。而江南呢?既要種糧也還要種茶種桑織絲,故此新的產糧地很重用。”

皇帝的話,大家都很贊同。

魏徵道,“我大秦當年創業,就主要是依靠是關外平原,若無關外的屯田糧草,就無法供軍也無法養兵,而又有奚契之地的牛羊戰馬之助,我大秦鐵軍方能揮師入關,屢點屢勝。朝鮮半島和林邑半島,氣候適宜耕種,平原糧田也多,確實很重要。”在這方面,是長城以北的塞北和西邊的西域以及青海西山等地所完全無法比擬的。

漠南還有些地方勉強能夠耕種,但是漠北是完全無法屯田耕種產糧的,只能發展畜牧養殖業,河套地區算是個不錯的塞上江南,但南面的朔方道諸郡,卻又是土地貧瘠之地。還有隴右、青海、西山,都是地方偏僻又土地貧瘠之處。

塞北的戰馬、牛羊、皮毛,隴右安西的棉花等產業,雖然對於朝廷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份,但糧食涉及到國家安全,無疑這是最需要保障的。

“李世民值得相信嗎?我覺得他有些桀驁不馴啊。”魏徵直言不諱。

“這小子確實有些拗,不過本事不錯,如今林邑需要開拓,正需要這等能衝能打之人。”

秘書監王珪提出一個問題。

“朝廷年年開拓邊疆,武功赫赫,歷年來也不斷往外遷民實邊。如今林邑和安東新設兩道,再加上北庭和吐火羅這西域兩道也肯定要移民,這隻怕沒那麼多人可移了。”

“想辦法,各地都要想辦法。原則上,還是對於地狹人多之地,遷移人口出去。朕近來常思這均田之法,覺得一丁授田百畝這一條,其實從魏到如今,基本上都沒有真正的實現過。故此呢,朕打算改革均田法,改人丁均田百畝爲按戶授田。”

“授戶授田?”

“可每戶口有多有少?”

幾名宰輔一起提出疑惑。

“按朝廷先前制定的戶籍政策,大功以下皆令析戶分家,故此一般來說一戶最多三代同堂,甚至兒子成年後也會分家,一家往往也就是五六口人,少者三四口人多者八九口。”

羅成跟大家分析道,按這種戶籍法,其實以往那種大家族一起生活的情況已經較少了,朝廷要求分家分戶,爲的是更好管理控制戶籍人口。

故此如今的家庭戶口口,差不多跟後世一樣,都是小家庭模式。

一個這樣的小家庭,往往都是一夫一妻,帶幾個兒女,有的若是幼子則會帶着年邁父母一起生活。

“一戶均田最多百畝,最低則是每口不少於十畝地。”

以家庭爲單位授田,八九口的最多能分一百畝,如果三四口人也能分一百畝。

“當然,具體情況下,又要按各村的田畝數來定。如果村中人多地少,最終便按實際數量按戶均分,如果村中田多,足授情況下,有多餘之田,則留爲官田,給人佃種收租。”

在這個新的均田制下,每戶保留二十畝的永業田,就是這二十畝地是可以傳給子孫的,也可以買賣給本村之人,而其餘的田地爲口分田,這個田不是私有。

“三十年重新均一次田地,四年可以微調一次。”

比如有人去世,有人出生,四年後可以根據最新的戶籍情況適當調整一下。

“朕打算讓各地再普查一下,比如一村達不到人均十畝地的村子,那麼就要將一部份窮困者遷出,遷往百濟林邑等地去,到了邊地,可以足授他們一戶百畝,甚至可以給新移民每人十畝的永業田。”

一個村子如果有三千畝地,卻有一百戶人家,七百口人,那麼這個村子實際上是無法做到每戶分田一百畝的,更做不到一丁百畝。

故此按皇帝的新均田令,按戶均田,可實際上一百戶人家也總共纔有三千畝地可分,一戶最多就能分三十畝地。

這個田畝數便是嚴重不足,故此,對這樣地少人多的村子,就得動員百姓移民。

如果遷走七十戶,只剩下三十戶,那麼剩下的三十戶每戶都可以分到一百畝地,就能達到授田的上限,不管一戶有八九口人還是三四口人,無疑以後日子會更好過。

遷移出去的百姓肯定不容易,故此朝廷要對他們給予一定補償,比如遷走的首選窮困之家,這樣遷走損失小些,再者優先遷兄弟多的家族,這樣遷走一兩個,村裡也還有個兄弟留着守祖墳。

朝廷還要負責遷移的路上費用,甚至給他們準備好到新居住地的田宅地等,要爲他們提供種子農具耕牛等出租,讓他們渡過最開始的難關。

第611章 教突厥騎戰第643章 賠了夫子又折兵第23章 狐假虎威第1310章 量入爲出第47章 心懷怨恨第763章 真龍天子第116章 侍從扈衛第1108章 知已知彼第1315章 警報第520章 驅趕李淵第548章 海東王第366章 十萬伏兵第387章 水師第113章 義子第236章 拜堂成親第768章 龍淵入海第207章 四猛第1043章 朝廷請借天子錢第1244章 皇帝的殺招第1475章 最後一個反王第594章 不當兒皇帝(第六更)第532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316章 血戰第187章 豪強第746章 死地(感謝大吾王萬賞!)第145章 霸王餐第1317章 東林黨第1357章 恩蔭第967章 典妻生子傳宗嗣第569章 封疆大吏第539章 鐵面無情第1071章 五嶺之南再兵亂第566章 兩京十三道第997章 雪山岷江新戰場第1357章 恩蔭第911章 火焚太極宮第503章 天下英雄榜第1075章 當爲萬世開太平第788章 帝王術第239章 阿舅賊第427章 二徵高句麗,必先殺羅成第1249章 倭軍覆滅第776章 勸進第812章 改天換地第1296章 天亡第541章 密謀第455章 爭當主角第348章 笑的太早第273章 功第538章 天使李世民第509章 生擒吳皇第1447章 請君入甕第661章 厚賞重恤以得軍心第220章 火攻(爲S司機萬賞加更!)第1315章 警報第6章 賞識第440章 大帥巡營第352章 羅家鐵軍第952章 前軍夜戰洮河北第205章 魚俱羅第17章 還債第686章 再下一城第484章 山窮水盡第388章 後宮第414章 解甲歸鄉第987章 秘不發喪藏玄機第775章 解甲歸田第869章 義成復辟第353章 天威第1329章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第619章 驚弓之鳥(感謝劉安鋼萬賞)第483章 羅旗一出,誰與爭鋒第144章 書生(再爲極品滴書蟲萬賞加更!)第1325章 今年過節不收禮第789章 偏師第1397章 殖民者第1049章 秦皇殺妖坑術士第1516章 焚書坑巫第364章 結燕唐之好第1362章 楚皇請入朝第1254章 變形計第814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第445章 十八路反王第861章 兩國交兵,先斬來使第1396章 不虧第1023章 積石高奏凱歌聲第734章 自立第963章 固犁其庭掃其穴第905章 喪心病狂第487章 元帥之爭第1112章 老鐵槍第310章 玄菟軍亞將第662章 天生反王第177章 耕戰第246章 刀斬八品第755章 降服第522章 割據遼東第430章 以眼還眼第530章 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第704章 矯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