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1章 科舉取士求國賢

十月洛陽。

豐收過後的洛陽城,一片繁忙熱鬧。

戰爭對於中原的百姓,感覺已經遠去。各地的官府,正在忙着秋糧的入倉。百姓們把地裡收下的糧食,交完地稅糧後,剩下的便也賣給了上門收糧的官倉,沒有打白條,不用自己費力運到郡縣去,上面直接過來收購,稱量過後,直接如數發放錢帛。

錢都是開元通寶,沒有舊錢,絹帛也都是質量很好的,沒有那種劣絹土帛,甚至連一點火耗都沒算到百姓頭上。

百姓們賣糧熱情很高漲,除了留下家裡的種糧和口糧,其餘的便都排隊賣了去。大家的糧食也很乾淨,曬的幹,吹的淨,沒有什麼土灰碎葉。

各鄉的亭長們親自下鄉,帶着聯防隊員們維持秩序。

糧食一村村收過去,收完後,官倉會直接僱傭當地百姓,再把糧運到鄉里,在那裡再統一運到縣裡,一部份糧食歸入縣裡的社倉以及縣官倉後,其餘的再轉運往郡中,那裡有更大的義倉以及官倉還有大轉運倉。

這個時候,也是郡兵鄉勇們出去的時候,道路上,鄉村裡,城池中,到處都是值崗巡邏的郡兵鄉勇,這種時節,誰要是不開眼想要攔路打劫或者是偷盜,那絕對是難逃法網。一經抓捕,必定判長流邊地屯田。

洛陽城,紫微宮。

皇帝自從長安回宮之後,一直在醞釀着一件大事,頻頻召見朝中重臣元老宰輔們,日夜都在商議着這一件大事。

億歲殿中。

府院宰輔,以及三省六九寺五監一臺一院,只要是五品以上實職官員,今天都聽詔前來議事。

“只要是自認爲有應舉的能力,任何人都可以懷牒自投,向所在地的郡縣官府報考,無須像兩漢一樣經過地方官察舉,也不必和魏晉以來那樣經九品中正評定。”

殿上,皇帝提道。

門下侍郎陳叔達立即出言反對。

“臣反對開放給任何人,還是應當加以限制,科舉當只讓士人蔘與。”

軍功起家的中書侍郎侯莫陳乂馬上反對,“陛下要興科舉,是要爲國取士,難道陳侍郎以爲只有士人才有資格?”

皇帝從長安回到洛陽後,所醞釀的大事,便是要開科舉考試,以科舉考試來錄取士人。但皇帝的科舉考試與隋朝時的又不一樣,隋朝時是不定期舉行科舉考試,雖說科目多,但是錄取數量卻極少,隋朝的科舉,其實對於國家取士來說,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幾年取那麼一二十人,對朝廷能有何影響?

羅成決定開科舉考試,根本原因還是感受到了現在朝堂上的力量已經有些偏。雖然他成功的利用自己的軍功集團們,把舊士族舊貴族們給打壓下去了。

但隨之而來的就是軍功貴族們一家獨大,朝野上下遍是他們,這已經是一種危險的苗頭。

爲了能夠平穩,皇帝決定引入科舉制度,但又不是隋朝的科舉,而是要能帶來真正改變的科舉。

三兩年錄那麼一二十個士子有何用,要錄就一年錄他三五百甚至是上千,這才能由下而下全方面的改變,爲大秦創造一個新的官僚階層,以此來平穩軍功貴族集團們。

只不過當皇帝提出這一想法後,這事情就變的不簡單起來。

這幾乎牽扯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

尤其是對於軍功貴族們,他們身爲貴族,享受有許多特權,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門蔭權,他們的子弟是可以憑他們的官爵,直接出仕的。雖然說也有一些限制,比如官員的品級、爵位等,還有這些貴族子弟也得先從國子監讀書,然後到十七八歲後,國子監畢業再選入內衙親軍中,按各自父祖兄等的品階,或進入親衛府或進入勳衛府或進入翊衛府等。

進入親軍後,雖也直接就有品階,親衛一般直授七品,勳衛八品,翊衛九品,但也得在親軍中熬上多年資歷,表現好,才能經過銓選授放外職,這纔算是真正的進入仕途。

可不管怎麼說,對於貴族們來說,這種門蔭制度都是對他們極爲有利的,除非子弟愚癡,否則哪怕平庸普通,這樣熬資歷,都也能熬出來的。

西魏以來的關隴集團爲何厲害?正是因爲這個制度,這些關隴貴族們,自己爲貴族,將來又把爵位傳襲給子孫,同時,又可能通過門蔭制度,讓家族子弟都能入仕。這樣就保證了,家族世世傳承爵位,代代入朝爲官。

這就是壟斷政治,讓當年的關東士族們都羨慕萬分的。

而如今皇帝要全面推行科舉制度,意思是以後要通過考試來取士,選拔國家官員,這豈不就是在動貴族們的奶酪?

國家的官職就這麼多,一個蘿蔔一個坑,若是讓科舉出身的人佔了,那貴族們能佔的坑就少了。

而不僅是貴族們反對,那些士族官員也一樣反對,官員們反對的理由其實也差不多,因爲按原有制度,五品以上官員子弟也是有門蔭權的。

而士族呢,他們就算不是貴族不是官員,但他們掌握學術之權,朝廷再怎麼樣,也終究得用到他們這些讀書人來治理天下。

正是因此,一個科舉考試的提議,其實已經觸動的是整個貴族官僚階層,再加上士族集團的利益。

本來說,士族是科舉考試的受益者,但他們也跟着反對,緣由就是皇帝決定士族考試不論出身,不管你是士族還是寒門,只要有才學都可能參加考試,考過了都可能錄取。

士族不肯幹了,以前不管哪朝哪代,寒門就是寒門,是始終被士族壓制着的,學術一直就是壟斷在士族手裡,誰當皇帝,你都得用他們士族治理天下。

但現在皇帝要開科舉,不論出身,這意味着,過去被他們死死壓制着的寒門,可能要跳起來了,他們不但是隻能噹噹低層小吏或做做抄書人,或給士族當門客當幕僚當管事了,他們也能成爲國家官員。

一顆石子,打破了一塘死水。

一個科舉制度,朝廷已經討論了兩個多月,還沒出結果。

第1392章 三尺白綾第865章 拒詔抗旨第871章 受降城第473章 亂世之梟雄第442章 黎陽第1338章 壞天子第896章 斬草除根第1272章 沙陀第516章 再臨滄海第256章 天降爵位第483章 羅旗一出,誰與爭鋒第820章 秘而不宣第758章 長孫第509章 生擒吳皇第206章 家底第1248章 黑火綻放第851章 開放式皇宮第830章 撕開長安之門第456章 兄弟反目第17章 還債第1462章 菩薩第853章 五娘子第1028章 金輅馳過凱旋門第1012章 漢家計拙是和親第164章 罪妻補兵第951章 暫借羌兵討不臣第885章 亂世軍閥第546章 驚雷第785章 大秦開元第744章 李淵李密第145章 霸王餐第629章 李靖參謀第739章 太宗武皇帝第809章 五爪龍、四爪蟒第223章 大殺四方第82章 佔領第500章 孤臣純忠第1292 錦衣衛破城第332章 六騎戰千第1459章 上柱國第211章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第222章 後院起火第621章 軍師聯盟第589章 虎斑突騎第1042章 巧婦難爲無米炊第35章 知世郎現身第414章 解甲歸鄉第1058章 誘斬藩酋開疆土第740章 驍果北上,皇泰天子第1397章 殖民者第1390章 全城戒嚴第858章 五百里魏王國第437章 重建左五軍第203章 霸王硬上弓第527章 求降第301章 雪中送炭第1453章 捉對廝殺第879章 傳國玉璽第234章 動員第122章 敲打第70章 拆夥第600章 驍果陌刀將第772章 後院起火第648章 代海寺第1115章 天子侍官第831章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第1008章 聖文神武天皇帝第1259章 彩禮滅國第744章 李淵李密第571章 長孫無忌第710章 五鳳第1059章 絲路重開公主至第149章 咄咄逼人(爲S司機萬賞加更!)第676章 江都、驍果第1009章 神農本草惠民醫第461章 半渡而擊、大獲全勝第243章 黑光鐵騎第1453章 捉對廝殺第713章 招安第6章 賞識第747章 青島第500章 孤臣純忠第260章 輕薄公子第1119章 人情世故第1513章 遠鎮海中第215章 軍火(第六更!求月票!)第200章 長白鷹揚府第131章 七戰七捷(第五更!求訂閱!)第826章 反噬第171章 身世揭開第36章 神兵到手第179章 百斤大刀第60章 狗急跳牆第1318章 蝗神第871章 受降城第313章 山東沸反第537章 軟禁第502章 齊大非偶第570章 觀音婢第1415章 頭鐵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