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七這天,當新華國還沉浸於春節的歡樂氣氛中時,亞洲多地發生了地震,其中尼國最嚴重,達到了8.4級。
地震發生後不到5分鐘,葉泉就知道了消息,隨後批准了一項出國救援行動。
早在五月份,葉泉在此東方慈善基金會下面,斥巨資成立了一個東方誌願救援聯盟,並向各界公佈了聯盟統一的全國緊急救援電話號碼。
這個聯盟將資助、整合各地的民間救援隊,爲他們提供人身意外保險、專業訓練、運作資金以及物資、裝備、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支援,希望在民衆遇到危險時,能得到最及時的救援。
同時,葉泉也希望通過救援隊,把部分捐款和物資直接發放到災民手中,而不是再經過無數道手續,被當成“唐僧肉”層層剝削。
聯盟總部設在越安市,擁有衛星偵控系統、災害預警中心、氣象預警中心、大型訓練基地和一支300人的救援大隊。
這支救援大隊下設5箇中隊,每個中隊約60人,又分爲搜索小隊、營救小隊、醫療小隊、技術小隊和保障小隊,擁有專業的醫護人員、防疫專家、人道救援專家和地震專家。
並且,總部任何時候都有一支中隊待命。
在去年十一月份,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辦公室對東方救援大隊進行了考覈,併成功通過,擁有了到其他國家去參加災後救援工作的資格。
另外。在各省均建立了一個固定基地,儲備一批救災物資,成立一個空中緊急救援分隊。吸收、培訓當地的民間救援志願人員。
災難預警中心負責對全球地質災害和環境氣候變化的模擬與預測,因爲纔剛剛成立,所以這次亞洲發生地震,預警中心雖然及時檢測到了地震發生的地點和級數,但在預報方面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不然的話可以提前部署,疏散人數。並節省寶貴的搶救時間。
救援從來都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以醫療救援爲例。還有專門的名詞,叫“災難醫學”和“戰地外科”。
普通的醫療救治,都是在醫院經過了嚴格消毒的手術室裡進行,而災區往往沒有這樣的條件。甚至就在瓦礫廢墟里進行搶救,這不僅需要特別的器械,還要嚴格、針對性的訓練。
一名醫生哪怕醫術再好,如果要克服這些困難,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救援大隊的設備主要有7大類——搜救裝備、營救裝備、緊急醫療裝備、通訊設備、動力照明設備、個人防護裝備和後勤保障設備等。
配備了衛星電話、救援機器人、水源淨化器、新型生命探測儀、衝鋒舟、供氧車、地震救援車、應急指揮車、電動直升機和龍貓運輸機等專業設備。
其中的龍貓運輸機,運行成本極低,可垂直起降,抵達地球上幾乎所有區域,及時將大量的物資快速送達。可廣泛用於救災運輸服務。
葉泉財大氣粗,一口氣下了電動直升機80架,龍貓運輸機20架的訂單。另外向智能機器人實驗室等科研機構下令,要求研製專業的搜救設備。
因爲飛機生產和駕駛員培訓等問題,目前只有總部的國際救援大隊組建完成,擁有直升機12架,龍貓運輸機5架,堪稱設備先進、人員充足、訓練有素。
不要說民間救援隊。就是各國的國家救援隊,其裝備也沒有到如此奢華、強大的地步。
葉泉的目標不僅是讓東方救援聯盟成爲新華國有力的專業搜救力量。還希望走出國門,成爲最頂尖的國際救援組織,未來在各國都成立一支救援力量。
爲了讓救援聯盟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葉泉是直接找上了國內高層,以理據爭,拿到了一份“特殊許可證”,即經過備案的聯盟救援飛機隨時可以緊急起飛,到達災區後可以參與搜救、救災物資發放等工作。
葉泉之所以要成立這個救援聯盟,是有感於99年“大舜”號海難、08年汶川大地震等災難時,國家的救援力量並不充足,而民間志願救援力量又面臨着各種困境,難以發揮出補充作用。
1999年11月24日,這一天下午16:21時,一艘載有302人的渡輪“大舜”號在小山子島東北約10海里處失去動力並起火。
16:30時,某艦隊通訊觀察站和港務部門接到了“大舜”號的求援呼叫,隨後把這個消息轉發給了各級部門。
23:38分時,“大舜”輪向左側傾翻在離海岸1.5海里的養殖區。
離事發七個多小時後,救援力量終於趕到了,這時還有數十人倖存。
這7個小時中,船上300多人一直飄蕩在祖國的懷抱裡,最遠的時候離岸邊只有10海里,最近的時候只有1海里。傾翻的地方距離某港不到20海里,救援船隻要一個小時就可以開到。
在海岸線上漂泊9個小時後,304名乘員中死亡了282人。
22位生還者全部是年輕力壯者,能活下來主要靠的是自己的體力,還有運氣,沒有一個是真正地從海里面被人救出來的。
22人中只有一名26歲的女性生還,沒有老人和兒童獲救。
然而,讓人難過的是,除了當地人和事故親歷者,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場新華國版泰坦尼克號慘劇。
第二年,倒是有一本記述這次特大海難事故的書出版了,在扉頁上這樣寫道:“在災難面前,***所表現出的高度負責的精神,我們的幹部羣衆所表現出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精神,我們的人民子弟兵所表現出的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精神,值得稱道和弘揚。”
這場悲劇的責任不能全部推到政府和軍隊方面,但暴露了官方救援力量的不足和救援機制的僵化、缺失。
當前新華國救援的力量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是消防部門、部隊、民兵和警察機關等,是每一次救援的骨幹力量。他們具有系統的反應機制、專業的知識裝備以及完善的組織架構,有政府統一調配。
第二是專業力量。分散於各行業、企業單位。如駐守在國有森林地區,負責森林滅火方面的武警森警等。
第三部分就是民間應急組織與個人志願者。
目前國內有數百支民間志願救援隊伍,成員多達數萬人,分佈在全國各地。
成員多是一些戶外精英和運動健將,是在搜救、急救、心理輔導、登山、越野駕駛、游泳、潛水、飛行、攀巖、探洞、無線電通訊等不同領域,擁有突出能力的資深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