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口是心非

顧子元突然哈哈大笑,眼神變得兇狠起來:“王參軍,你是不是自信得過了頭?就算我顧子元無力對抗你們隋軍,可你別忘了,南揚州(浙江)和東江州(福建)一帶的高智慧,汪文進等部,可都是原來正規的陳軍,裝備和訓練都遠遠強過我的部下,加上本土作戰,有山川之險,就算你們隋軍主力,也未必能勝過。

我在這裡即使不敵你們隋朝大軍,也可以去投奔他們,現在我就在高智慧手下領了一個大將軍的名份,到時候帶着我這五萬弟兄和他合兵一處,據守險要,料你們也奈何我不得。”

王華強微微一笑:“既然如此,爲何將軍圍攻蘇州多日,你的那位高皇帝陛下卻沒有派出一兵一卒來援助你呢?將軍在這裡明知攻不下蘇州城,更是很清楚朝廷的剿匪大軍隨時會來,又爲何不去主動靠攏高智慧,合兵自保呢?”

顧子元面沉如水,一言不發,王華強的話說中了他的心事,讓他無言以對。

王華強又上前一步,神情變得堅毅而嚴肅,話語也更加鏗鏘有力:“顧將軍,留在這蘇州,吳地的叛軍都會奉你爲首,前來投奔你,你不能打敗仗,一敗就會失人心,劉元進這些人就會離你而去,但如果你去投了高智慧,真成了他的手下,那這些來自吳地的士兵也會離你而去,所以他們纔是你安身立命的本錢,對不對?”

顧子元的嘴角抽了抽,沉聲說道:“王參軍。你的意思我清楚,可是空口無憑。我們這次起事,殺官造反。跟隋朝已經結下深仇,就你這紅口白牙地說可以赦免我們,招安我們,甚至給我封官許願,換了你是我,會信嗎?”

王華強心中更加有底了,顧子元其實是有降意的,但手下殺官吃肉的事情讓他顧慮重重,於是王華強臉色舒展了開來。再次掛上了標誌性的微笑:“顧將軍,官府招安那些佔山爲王的強盜,這些人手上哪個沒有官兵捕快的血債呢?

再說了,象以前陳朝的魯廣達等人率軍與我隋朝大軍對抗,殺傷我將士上萬,還不是給我大隋皇上封了一個儀同將軍,入朝爲官?所謂此一時,彼一時,皇上之所以遲遲不讓大軍過江。就是想給你們這些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他也知道江南人心不服,對陳朝就這麼稀裡糊塗完蛋也是無法接受的。

加上皇上也知道有些政策推行得過快過急,所以激起了民變。讓你們殺一些官員也算是給你們出了氣,這樣雙方都有臺階下,只要別弄得象高智慧。汪文進這些人那樣自立爲帝,那都還有迴旋的餘地。

顧將軍。你要知道,皇上心中裝着的是天下。是江山社稷,如果因爲糾纏於你們起事時殺過官的事情,就用大軍鎮壓,那你們江南人一定也會拼死抵抗,這樣死去的官員無法復活,還要搭上萬千性命,結怨江南人,不划算哪。”

顧子元隨着王華強的話一直在深思着,等到他把話說完,才擡起了頭,嘆了口氣:“王參軍,剛纔的情況你也看到了,我的部下很多都是在各地的州縣自己起事的,因爲顧某以前做過蕭摩訶蕭將軍的副將,在這江南一帶算得上是小有名氣,所以這些人才來投奔我,他們有不少人跟你們隋朝是不共戴天的。

比如那個劉元進,他的父親劉修之,是魯廣達將軍的部將,就在白子崗一戰中突圍時戰死,而他的兩個兄長,因爲不肯背誦你們隋朝發行的《五教》,聚衆鬧事,也被斬首,所以他才聚集了鄉人,起事殺官,這個人跟你們隋朝沒有和解的餘地,也不可能被官職吸引和收買,其他還有幾個和他情況類似。

王參軍,就算我想跟你們家皇甫將軍和解,我的這些部將們只怕多數也是不會同意的,現在他們都以爲隋朝無力救援江南,我們可以在這裡裂土封王,甚至都覺得可以先下蘇州,再攻建康,恢復陳朝也指日可待,我也不可能說服他們。”

王華強早就料到這顧子元只是個名義上的主帥罷了,從那劉元進敢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他面前公然造次就能看出,昨天他也預料到這種情況,當即微微一笑,說道:“剛纔顧將軍說得好啊,這些人有家屬在城裡,就算劉元進自己想一條道走到黑,但其他人未必願意就這樣斷送家人的性命。

顧將軍可以先跟我們家皇甫將軍互相釋放善意,實不相瞞,城中糧倉昨天確實失火,皇甫將軍也是出於愛民,不想結怨你們江南人,這纔想把城中的百姓分批放出,以減少軍糧的消耗,如果顧將軍能投桃報李,送一些軍需給養進城,這樣皇甫將軍一定會感覺到您的誠意,以後也會向皇上爲您請功的。

而且您這樣的行動可以對您的部下解釋成是換取城中的將士們家屬,想必也不會有人反對。”

顧子元突然冷笑一聲:“王參軍,你的狐狸尾巴終於露出來了吧,你明明是因爲缺糧,才跑過來跟我玩這個花樣,卻在前面吹得天花亂墜,真當顧某是三歲兒童,任你這樣誑騙麼?”

王華強對顧子元的這個反應一點也不奇怪,他知道顧子元最關心的還是城中的軍糧問題,於是王華強笑了笑:“顧將軍,就算我軍城中缺糧,難道就不會盡放城中居民,只保證守軍的糧食嗎?要不是考慮到城中百姓的日常消耗,我軍再支持個大半年是沒有一點問題的。

就算我軍缺糧,大不了開城和你一戰,你在白子崗也親眼目睹過我們隋軍的厲害,這五千人都是來自關中的精銳,你不會真的覺得靠自己手下這幫烏合之衆,就能跟我軍正面爲敵吧。”

顧子元冷冷地說道:“王參軍,你可別忘了,我擊敗過你們建康城兩次出來的援軍,打得他們不敢出頭了,這才能圍攻蘇州三個月。”

王華強哈哈一笑:“建康城的於仲文將軍與我家皇甫將軍一向不和,蘇州被圍,他派一些南陳降軍出戰,作作樣子而已,如果你們真的是大獲全勝,繳獲不少兵器戰甲,又怎麼會裝備仍然這麼差,還要靠農民用木棒和鋤頭作戰?”

這一段是王華強昨天自己腦補出來的,他看叛軍的裝備不象真的打了大勝仗的樣子,料那叛軍也不可能有時間去查於仲文和皇甫績的交情,於是就滿嘴跑火車,反正顧子元已經有點動心,至少開始在猶豫動搖了,這時候一定要掌握主動。

顧子元一下子不說話,王華強的解釋算是誤打誤撞,反而成功了,上兩次所謂的勝仗,建康城的隋軍都是派了些老弱病殘打先鋒,一對陣自己就主動縮了回去,搞得自己連繳獲都沒有,雖然自己對全軍吹噓隋軍怕了本方,我軍大勝,但對這個勝利的含金量,他自己還是心裡有數的。

顧子元在戰場上也親眼見識過隋軍的兇猛強悍,知道自己的手下根本不會是隋朝正規軍的對手,所以對蘇州城長期圍困,目的是要吸引附近更多起事的叛軍聞風來投,好讓自己滾雪球一樣地迅速壯大,以增加自己今後和隋朝在招安問題上討價還價的資本。

只是這個泡泡被王華強無情地揭露了,顧子元的心迅速地下沉,耳朵裡卻傳來王華強那冷酷而強硬的聲音:“顧將軍,你也見識過我軍戰力的強大,真要是我軍斷糧,只有出城死戰,加上知道你們對付我隋朝官吏的手段,士皆有必死之心,而貴軍裝備低劣,頓兵堅城下數月,早已經師老兵疲,還當得起雷霆一擊嗎?”

第一千七百一十章 烈火焚城第二千三百九十六章 封倫再起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頓兵堅城下第一千零九十章 亡命追殺第六百二十七章 趙子開的末日第二千五百七十四章 忠誠的證明第四十七章 脣槍舌劍(一)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李淵的野望第一千九百二十六章 千鼓齊鳴第四百四十三章 皇甫孝諧的逆襲(二)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遍體鱗傷第二千四百六十八章 尉遲奪槊第二千六百四十章 山地突擊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 火馬陣第二千三百章 神兵夜渡第二千一百八十五章 陰雄遠慮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 望都關下第二千二百六十二章 嘴炮無敵第二千五百二十八章 六郎河岸突第六百二十八章 搶人頭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上官政的末日(49更)第三百四十六章 南蠻戰議(二)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 上策?中策?下策?第八百八十八章 冷酷的直率第二千三百七十五章 王者不死(一)第五百六十七章 楊玄感闖關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戰後的盤算第八百五十六章 十姓突厥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天生神力第一千八百八十六章 胡人入城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 薛舉起兵第八百五十二章 陰招第六百三十六章 結交世家(二)第八百五十四章 大鴻臚楊玄感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挖墳鞭屍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初生牛犢不怕虎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李世民之死第四百三十五章 鬥毆(二)第二千二百五十四章 李密的坦言第三百八十二章 帝王之怒(三)第二千一百零四章 火船衝鋒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 中路突擊(44更)第二千二百六十七章 女奴賞軍第四百一十二章 善意的謊言第六百四十四章 針鋒相對(一)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 佯攻?主攻?第八百零四章 潛伏的突厥軍團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 當李世民遇見尉遲恭第二千一百一十五章 請將不如激將第五百零二章 高熲罷相(一)第二千一百九十三章 江都劇變(三)第四百六十三章 大將復出第一千五百八十八章 前軍覆沒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密會楊玄感第二千一百五十八章 吃人魔王第二千五百九十五章 權衡利弊第三百一十三章 忽悠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爭功諉過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 須陀敗死(6更)第二千零二十三章 洗腦來整(一)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 謠歌再起第二千三百五十章 致勝之道(二)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狼子野心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骨肉重逢(38更)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勿吉酋長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援軍跟進第一千零六十章 陰雄辭職第一千零六章 鐵騎狂飈第三百五十六章 大破蠻軍(一)第八百七十章 巡河大使第二千三百九十八章 奇襲夏縣第二千三百四十六章 秦帝逃亡(羣號219263410)第三百八十四章 史萬歲悲劇了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涿郡見駕第四十二章 脣槍舌劍(一)第八百三十五章 金蟬脫殼第六十一章 塵埃落定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骨肉重逢(38更)第六百五十三章 改革府兵制第二千五百八十二章 攻城神器第一百八十五章 富貴險中求(三更)第二千一百九十章 段達遇伏第一千九百零六章 讓石頭飛第一百九十一章 脣槍舌劍(一更)第一千七百二十章 船頭論對第八百五十八章 吃屎喝尿住地洞第二千四百三十七章 荊蠻會兵法(1更)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 箭在弦上第二百七十四章 三個問題第二千三百八十八章 瓦崗餘孽第二千零六章 秘密交易(二)第二千二百三十九章 中軍接陣第三百七十三章 重返大興第二千二百六十一章 跋野綱出陣第五百零四章 楊廣掛帥第二千四百七十章 少林武僧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獻城****送女(二更)第一千九百八十三章 夾谷河灘第一千七百零六章 狼騎圍城第六百七十九章 蕭銑之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