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章 鐵馬冰河,我心常憂

與突厥一戰,是陳克復決不會改變的謀劃。

自春秋時管仲向齊恆公提出尊王攘夷開始,隨後一匡宇內,成就齊恆公春秋霸業之後,攘外必先安內,遂成爲之後許多政治家們的治國之策。西漢景帝的老師晁錯力主削藩“攘夷必先安內”,雖開始引得朝中熱議,甚至最後還送掉了自己的性命,但卻幫漢景帝最後削藩成功,加強了中央集權,重振了西漢朝廷,也正是景帝的安內,才最後成就了漢武大帝的強漢破匈奴的攘外之功。

宋初的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給宋太宗的摺子中說“中國既安,羣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

其後明代的張居正,甚至是民國的蔣介石,也都曾經是信奉攘外必先安內的擁護者,老蔣就曾多次說到,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未有國不能統一而能取勝於外者。

無數前人的經驗教訓,似乎在告訴陳破軍,內治纔是根本。而與突厥人此時決戰,實非明智之舉,朝中如裴寂、毛喜等老成持重的老臣們也數次勸過陳克復,突厥挾新統一之勢,兵鋒甚銳。這個時候國內還有七大割據勢力佔據着半壁江山,朝廷當務之急應當是先與突厥妥協,哪怕暫時答應突厥一些無理要求也可。朝廷先與突厥人行緩兵之計,騰出手來先全力把中原給一統了,到時纔有條件來解決突厥人的問題。

話雖如此,但陳克復猶豫許久。思慮良多之後,卻還是最終選擇了與突厥人的一戰。

裴寂、毛喜等人的想法雖好,可突厥人又豈是好相與的。你想行緩兵之計,突厥人卻未必肯配合你。

這幾年的時間。陳克復一直都沒有放棄對突厥人的偵察。從東突厥的始畢可汗,到西突厥的射匱可汗,再到達羅可汗,再到如今的統葉護可汗,這四個大可汗之中,論戰略眼光,可以說沒有一個是短視之輩。

始畢可汗當初一統東突厥各部,攜各部南征。差一點就俘虜了楊廣,攻下了雁門。雖然始畢最後兵敗,但他南下的策略卻不能說是錯誤的。

而射匱可汗原先只不過是西突厥敗於東突厥之手後,西突厥大汗處羅可汗又被大隋扣押在中原之後。才逐漸登上汗位的一個部落首領。但是從他即位時的西突厥剛大敗於大隋與東突厥聯手,又處於西突厥三分之危局之時,仍然在短短數年時間內就整合統一了整個西突厥汗國,甚至不斷的向西進攻,將金山以西的西域無數土地與昭武九國等諸粟特人征服。最後將西突厥帶到了一個顛峰。

向西擴張成功的射匱始終念念不忘記的就是東征統一草原,然後南下與漢人爭奪中原。隋末亂世一起,射匱就曾經全力支持李淵、李軌、薛舉這些豪強,如果不是最後陳克復的使者聯合統葉護暗殺了射匱。並使得西突厥從此分裂,達羅與統葉護叔侄陷入征戰之中。陳克復能肯定,西突厥早在數年前就已經在射匱的手裡統一了草原。然後早就揮兵中原了。

楊堅、楊廣父子兩人,一直都將突厥人放在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且不遺餘力的打擊着突厥人。分裂突厥人,削弱突厥人,聯合弱者,攻打強者,這個遊戲從沒停止過。

陳克復一向對楊堅父子兩人的評價很高,父子兩人統一了分裂數百年的中國,並引領着隋朝達到了一個前後數百年都無人可及的顛峰。在大隋這個耀眼輝煌的國度周圍,沒有一個國度王朝與部落是能冒出頭來的,但凡間有一點苗頭,就被楊家父子兩人掐死在了萌芽之中。

突厥如此,契丹如此,吐欲渾如此,甚至是高句麗也是如此。

隋朝的國際戰略深得陳克復推崇,楊廣父子兩人打開溝通了西域,建立了天朝系統,中原王朝威懾四周,天威懾人。但是歷史上繼承隋朝的唐朝,除了建朝時的前幾十年還能壓住周邊,但卻窮困飢餓了數十年後就已經崩潰了。

突厥雖亡,但原先小小的契丹卻在唐坐在,最終成了壓迫中原王朝數百年大遼。就連被隋打的幾乎崩潰的朝鮮半島,最後也讓新羅人在唐時得漁人之利,最後永久的將半島給置於了棒子之手。

西南高原上的一羣野人,和西北的吐谷渾這些過去在隋帝面前稱臣的部落,卻在唐時建立了吐蕃帝國,終唐半代,幾乎是一直欺壓在唐的頭上。甚至連西南土著最後也分割建立了南詔國。突厥之後,更是有回紇縱橫草原,屢次寇邊。

陳克復熟知隋唐歷史,隋雖短命,但卻曾是一個輝煌的王朝。唐雖聞名,但卻只不過是藉着隋的輝煌延續了幾代人,然後就徹底的淪落成了一個可以被周邊任意一個王國甚至部落欺負的可悲之物。甚至因唐的原因,使的其後數百年的中原,一直徹底的被周邊的部族王國所壓迫着。

隋早已經亡了,如今取代歷史上唐朝,並擁有着統一天下之勢的是他陳克復建立的大陳。

歷史之上,李淵建立唐朝之初,就曾經投靠突厥人,向突厥人稱巨納貢借兵,然後扯着突厥人的狼皮,最後竊奪了大隋。也正是因了李淵起兵之初的這種行爲,後來弒兄殺弟趕老爹下臺的李世民面對突厥人時,也選擇了暫時隱忍,稱臣納貢的做法。李世民之後,唐朝皇帝屢屢向外族借兵,並向周邊各方勢力和親,但最後還是被人輪着打,最終亡國。

陳克復不想成爲李淵,也不想自己的大陳成爲第二個大唐。而且他深知,與歷史上的時勢相比,此時的統葉護比始畢更難對付,因應始畢可汗只是東突厥可汗。而統葉護卻是剛剛統一了整個東西突厥的大可汗。

五胡亂華雖是歷史,但並不遙遠。

打仗不光得講兵力,還得看對手。有一個統葉護這樣靠殺兄叛侄篡位的大汗,陳克復就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敵人的身上。陳克復面對的所有局勢。其實只是一個簡單的選擇題目。

是先攻打弱勢的中原七家割據勢力,逐漸統一中原後再攜整個中原之勢與突厥決戰。還是一開始就直接先對付最強的突厥汗國,以免突厥人在他統一中原時,再背後下黑手?

對於裴寂與毛喜等老臣來說,自然是先安內再攘外。

但對於陳克復來說,這樣的選擇卻是早有歷史經驗的。數百年後,大明王朝年紀的第二代皇帝面對他強勢的藩王叔叔們,也曾面臨着一個同樣的選擇。是先對付最強的。還是先對付最弱的。歷史上,那個皇帝聽從了親信大臣的話,選擇先從弱的下手。但歷史的結果卻是,他最後被最強的叔父搶走了皇位。

柿子可以挑軟的捏。但面對着事關皇朝安危的戰爭,陳克復的選擇卻早已經決定。他是一個馬上起家的皇帝,在無數次的戰爭之中,直殺中軍,搗敵老巢纔是他的一向打法。削枝剪葉的打法。除了會打草驚蛇之外,並沒有多少機會能真正的各個擊破,尤其面對的還是南北八方勢力過百萬的敵軍。

在陳克復看來,越是如此危機之時。越是隻有先挑最強的一個對手,以最快的速度將其解決。如此才能一舉震懾住除他想打主意的人,然後纔可以藉機一舉蕩平各方勢力。

這樣的想法很冒險很大膽。也許大多數的人都不會這樣選擇,但這就是陳克復的風格,是他的思考方式。在別人看來,這是冒險,在陳克復看來,這卻是兵行險着,出的是奇兵。

正因是奇兵,所以陳克復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在南邊和西邊的七家敵人反應過來之前,一舉把突厥人給解決了。他不求真的殲滅這幾十萬突厥人,打敗統一的突厥帝國,但至少,這一戰得讓突厥人被打痛,得讓他們吃痛下縮回老巢卻舔傷口,讓他們兩三年內不敢再南下中原。

對於自己的戰略決策,陳克復十分堅信這就是最正確的。但是一直以來,困擾着他,讓他日夜難安的卻是那一張張無法忘記的楊廣的譏笑面容。

決策是好的,可如今他已經下旨緊急動員了整個大陳帝國八十萬大軍,這包括了所有的的軍隊和預備役,基本上稍微受過點訓練的成年男子都已經被徵上了戰場。除此外,還有多達兩百多萬的民夫輔兵。可以說,這是真正的傾國之戰,爲了這場戰爭,整個帝國都已經轉動起來了。

這場戰爭的規模,絲毫不比當年楊廣徵遼時的龐大規模。楊廣當年發動了一百一十萬大軍,三百餘萬民夫徵遼東,而且連徵數次。

在陳克復以國家戰略層面的眼光來看,楊廣當年對極不尊敬大隋,且勢力不斷擴張的高句麗的征伐,是一個合適且正確的舉動的。高句麗的實力已經可以在遼東與大隋平起平坐,旅任下去,甚至最終會成爲在東北與大隋相比肩的超級強國。隋朝選了一個他還未到達最強之時,出兵徵遼,是一個最好的阻擊高句麗的時機。

可事實上,也正是楊廣的徵遼,最後導致了隋末的農民大起義,並且最終將輝煌的大隋帝國葬送。

如今,陳克復看來,這場在他看來十分正確的與突厥的戰爭,也已經有了當初隋朝徵遼時的諸多特點。動員數百萬的軍力民力,面對一個可以與陳朝相比肩實力的超級草原帝國,進行着一場可能持久,甚至是失敗的戰爭。

此時此刻,陳克復才真正深刻的瞭解到楊廣些許心裡感受。

楊廣是一個才能絕佳的皇帝,是他從楊堅的手中接過輝煌的隋帝國,並將他一度引領上帝國的顛峰。楊廣的許許多多重要決策,其實都是十分重要且正確的,只是最後操作時出現了失誤。

當年楊廣徵遼前,也一定仔細的考慮過徵遼所要負擔的重擔吧?

可最後楊廣還是決定賭一把,也許正是因爲楊廣考慮到了徵遼的負擔,所以他纔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所以纔會面對實力強大的高句麗,悍然調動百萬大軍,欲一戰解決高句麗這個已經不得不動手解決的隱患。

可惜他敗了,一敗再敗,四徵高句麗皆敗,喪師百萬,天災人禍,最終引得農民大起義。

自己呢?自己的結果會是如何?動員瞭如此多的軍隊,萬一失敗了呢?又或者如果與突厥兩敗俱傷呢?大陳還有實力再與中原其它勢力抗衡嗎?

陳克復心中難安,但卻不得不硬着頭皮承受下來。決定已經定下來了,身爲皇帝,主掌着兩千多萬人的命運,他又豈能朝令夕改,更何況,他也沒有找到更好的應對辦法。

祈禱吧,祈盼上天能幫他這一把,讓他安然度過這個劫難。

自從徵召民團的聖旨下達之後,陳克復已經連續三天都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了。他心中一直在擔心着,擔心着這道聖旨會引得百姓們的抗拒。隋末亂世十餘年,中原百姓早已經厭倦了戰爭,厭倦了兵役,厭倦了徭役。他害怕,他的這次決定,會引得陳朝境內,再次掀起一輪如大業七年那般的拒絕徵遼的農民大起義。

三天,三天過去了,負責全力監視各行省各府縣的調查司不斷髮回的報告中,並沒有出現過如陳克復所擔心的那種事情。相反,在府軍、鄉兵、民團相繼接到朝廷的命令開赴各地之後,各行省府縣原來集結兵馬的各個地點,不但沒有冷清,反而依然不斷的有人從各地趕來。

在這些人之中,最開始的就是各府鷹揚府的鷹揚預備軍校的軍人子弟們,這些軍人家庭出身,且身體等各方面條件優異的子弟都被選入各府中所開設的鷹揚預備軍校接受預備士官的數年時間培訓。這些入選的學生都是十六歲以上的縣學畢業的府軍子弟,因大陳規定二十一歲成丁,而鷹揚預備軍校的學制是四年,所以最高年級的也不過是二十歲而已。這些學生們如今的身份是預備軍官,眼看着各地連民團這樣的預備隊的預備隊都上戰場子,他們這樣被選中在鷹揚預備軍校學習的準軍官們居然接到的是繼續在學校學習時,一個個都不肯接受了。

在各府學校的許多領頭的學生帶領下,各個鷹揚預備軍校的軍校生們開始串聯,最後開始趕往各個原先的徵兵集結點,要求加入帝國軍隊,踏上戰場。(未完待續。。)

第243章 襲取平壤第735章 南北交鋒第301章 棄筆從戎第568章 流放百萬第778章 楊杲 楊暕 蕭後第239章 向東向東第241章 元帥對決第580章 遠走西域第205章 你在玩火第39章 損失慘重第30章 貪功冒進第351章 羣雄聚義第912章 王仁恭請戰第825章 一百萬大軍,傾國而戰第937章 激戰長春宮第289章 金獅棱堡第34章 重裝騎兵第222章 四徵遼東第395章 李二賭命第676章 不對稱戰第389章 美人歸來第359章 冥冥之中第13章 以正合、以奇勝第668章 黃雀在後114章 黑暗力量第303章 酒肆遇襲100章 運籌帷幄第608章 河間郡王第518章 天下七分第184章 偷雞不成第858章 各爲其主第130章 就地免職第60章 血流漂杵第480章 皇帝敕令第473章 誰爲正妻第649章 李淵殺子第660章 新僱傭軍第26章 不能進去第124章 誰與爭鋒第267章 異性爲王第913章 主動出擊第923章 鉤鑲第749章 得妻如此 ,夫復何求?第740章 攘外還須先安內第230 空城計否第182章 三步一殺第147章 笑到最後第767章 擒賊先擒王 射人先射馬第370章 王者歸來第261章 聯保聯坐第939章 城下第321章 謀反之罪第85章 吐血三升第393章 無間公主第750章 金墉城第590章 烏龜大陣第196章 強迫結拜第532章 以戰養戰第246章 張須陀到第362章 破軍歸位第321章 謀反之罪第267章 異性爲王第836章 出師未捷身先死 梟雄竟被流矢亡第105章 擴軍擴軍第139章 金山峽谷第387章 五月圍城第481章 傳位詔書第132章 明降暗升第76章 晉遼東候第475章 面見蕭後第112章 軍銜制度第44章 李氏兄妹第924章 信標第951章 西進長安(五)第435章 重裝重出第883章 皇帝、太上皇第133章 勝利背後第481章 傳位詔書第875章 錢塘伏擊第566章 殺或不殺第782章 殺不殺十五章 跟着我吧第306章 連拜五相第804章 黑雲壓城第21章 世家門閥第359章 冥冥之中第791章 宇文成都到了第5章 新紮郎將第200章 霸王條款第29章 第一小隊第930章 秦滅114章 黑暗力量第709章 龍戰虎爭第906章 淺水原第674章 佯攻洛口第602章 誰是贏家第740章 攘外還須先安內第417章 和親破軍第918章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100章 運籌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