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八章 王安石的局面

第七百八十八章王安石的局面

既然是文會,作詩那是少不了的,蘇油讓大家自由發揮,題材便是這江南湖光山色,全都匿名,約好一個時辰之後交稿,一起品評高下。

如今的蘇油,在文壇也有了自己的地位,奏章策論,也就是議論文,那沒說的,一鞭一條血,趙頊屢次下詔點贊,乃如今政壇樣板,文壇一絕;

詩歌也不少,尤其史論詩,更是蘇油的強項;

詞作雖然罕見,但是傳出去的那兩首,水平也都不差。

所以如今的蘇油,在信件中陪和一下大佬,心有所感動動筆桿子,那是可以的。

在這樣的場合還作詩,那是不顧及身份欺負文壇後輩了。

正好藏拙,任兩浙文化精英們發揮,自己一首詩都沒寫,和張先一起當任評判。

魁首最後還是歸了賀方回,這醜鬼現在新娶花魁,文思泉涌,連秦觀都只能暫避一時。

文會一直持續到月亮升起在孤山之上,大家才盡興而歸。

直到回程的小船駛入荷花蕩裡,蘇油心有所感,才爲這次文會留下了一首自己的作品。

拳荷可意擬絹裁,柳艇無痕蕩葉開。

離樹清啼終寂去,擾人新月總跟來。

……

蘇油在杭州愜意一時,王安石在汴京,卻感覺如陷入了泥潭。

雖然在他的強勢引領下,國家的運轉再次有了一些效率,然而王安石發現,僅僅十個月,新黨的裂痕,已經大到難以彌合。

呂惠卿和自己,意見常常不合,以前那個言聽計從,只要指出一個方向,便能在方方面面建立制度,完善舉措的好幫手,不見了。

韓絳也有問題,他認爲王安石繼續倚仗呂惠卿,是一種玩弄政治平衡的手段,是對自己的不公平。

王安石倒是想用他,可韓絳的能力就那樣,而且從首輔位置退了下來,有了這經歷後,理論上資序已經與王安石平等。

所以現在王安石手下,有能力的私心太重,還不怎麼聽話;勉強聽話的,又沒有什麼能力。

再往下,就是青黃不接。

一個巨大的斷層出現在上下之間,本來年富力強,朝氣蓬勃,王安石着力培養了好久的階梯隊伍,如今被人拆得七零八落,丟到四面八方。

王安國的下場,讓王安石几次在書房中潸然淚下,如果說那都能容忍,那被呂惠卿毀去新黨根基,就很讓王安石有意見了。

即使是這樣,他還不得不用,畢竟新黨二號人物,在朝中已經形成了勢力,雖然更多是私人新勢力,但好歹打着的是新黨的大旗。

唯一一個堪任的,就是沈括。

沈括的資歷其實也還有些弱,不過好歹功勞不少,王安石力排衆議,將他安排到權三司使的位置上,算是完成對蘇油的承諾。

即使幫不上你,但是有沈括這明白人主持三司事務,至少能保證不給兩浙路添亂。

兩浙路開發,要真論起來,還是沈括起的頭,蘇油要是成事,沈括一個首倡之功也鐵定跑不掉,因此配合得也很積極。

然後呢……然後,就沒人了……

還有趙頊的態度,也讓王安石產生了一些無力感。

王安石變法之初,在與趙頊的奏章裡就明確提到過,事業的成功與失敗,全在於“人主之心”。

如果沒有皇帝的堅決支持,這事情幹不了。

趙頊也曾經給予過他最大的支持,僅青苗法,趙頊前後兩次調配了兩千四百多萬貫,通通歸王安石支配。

要知道那個時候,趙頊手裡也幾乎沒錢,朝廷歲入盈餘,也不過七百萬貫。

可是如今的趙頊,已經是年近三十,思想成熟的青年君主了。

他對王安石,漸漸從尊敬的的師長,降到普通的師長,降到國家重臣,如今降到平衡朝局的工具。

對王安石來說,這樣的待遇落差是很難受的。

蘇油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和趙頊初次見面,沒有什麼深談,之後在金明池一起釣魚,幫趙頊解決圓五等分的問題,給趙頊的印象也就是一個聰明一些的同伴。

直到如今,兩人的關係基本上還是那樣,因爲發現了蘇油越來越多的優點和好處,反而對他越來越尊重。

而蘇油自己,卻好像不怎麼看重這份尊重,成績是有,更多的是時常犯點小糊塗。

比如堪稱祥瑞至寶的天梯紋劍就當普通東西送進宮啊……

比如本該有大用的蒸汽機被他拿去運送鮮魚啊……

比如使潑耍賴哭着喊着叫天家買他鹹魚臭烏賊啊……

只要趙頊隨手給他一點小幫助,他就興高采烈回信拜謝皇恩,給他來兩句申斥,他也誠惶誠恐地謝罪,不過筆墨一轉就聊起兩浙路的趣事。

很明顯,蘇油壓根也沒將那些申斥當做一回事兒,還一副“我知道你是好意加上你又是皇帝所以你不得不這樣做我也只好正兒八經配合你”的樣子,讓趙頊每次看到這樣的信件都有些哭笑不得,但是心中卻總會升起一絲溫暖。

細論起來,這屬於輕慢君上。

但是蘇油從來不在大事上,從來不在公開場合上如此。

這娃只在小事上糊里糊塗,在私信裡囉裡囉嗦。

趙頊偏偏覺得很好,很舒服,很珍惜這份“輕慢”。

人都是羣居動物,這是基因決定的,沒有人真正願意成爲“孤家寡人”。

四月,己酉,王安石進所撰《詩、書、周禮義》。

這是趙頊心心念念“一道德”的重要文化工程,經義完成後,趙頊對王安石說道:“如今演講經義的人,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卿所撰經義,其以頒行,使學者歸一。”

於是將之頒發於所有學官,號曰《三經新義》。

同時,加安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呂惠卿給事中,王雱龍圖閣直學士。

《三經新義》的頒行,讓無數讀書人感到不忿,邵雍的評價一針見血。

“王氏之患,在好使人同己,理學之利,在喜有人辯異;”

“使人同幾者,人多僞藏以希進;喜人辯異者,人多據實而求真;”

“是故王學雖據明堂而日黜,理學雖起市井而日瞻,無殊怪焉。”

按照慣例,王雱要上表推辭新命,來回幾次纔算完。

結果第一道謝表剛上去,呂惠卿便對趙頊說道:“王元澤必不就任。”

趙頊問爲何,呂惠卿答道:“陛下剛剛纔追奪了王平甫的文字,黜叔而進侄,即便王相公也不敢答應。”

“何況王元澤雖然有文行,但能夠超過蘇軾?《時報》創刊號,王元澤詞作雖在大蘇之上,但天下文士莫不以爲是笑話。”

“幼時的聰穎之行,也不能說明問題,於今汴京城中五歲孩童,誰還不知道如何辨別獐鹿?”

“《三經新義》,雖然傳言有王元澤襄助之力,但是具體是什麼情況,誰也不知道。”

“如今外間已有傳聞,說王相公愛子心切,慈父爲兒子捉刀。陛下,爲了相公清名,還是準了王元澤的辭表爲好。”

趙頊還在猶疑,結果當晚汴京城裡就有人將大宗正被謀反案牽連一事,與此事合成一副對聯傳揚開來——“叔隨侄受過,父替子捉刀。”

次日,王安石以王雱在生病爲由,替兒子辭謝了任命。

王雱真的病了,不過不是病在前頭,而是被這事情氣病在了後頭。

同樣,呂惠卿在安排上也出現了小失誤,君臣討論是話趕話說到那裡,呂惠卿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然而趙頊已經不是當年的愣頭青,下來命皇城司一調查,捉刀的傳言,竟然在呂惠卿說法之後。

趙頊認爲這就是呂惠卿傳出去的,特意下詔,讓呂惠卿好好配合王安石工作,其實意在敲打他。

但是呂惠卿對趙頊回覆:“陛下命臣爲參知政事,乃參知陛下的政事,非參知安石的政事。”

這話要在熙寧元年裡說,像蘇油與王安石同船進京,辯論三日依舊堅持己見那樣,那絕對會給呂惠卿加分。

然而如今趙頊對呂惠卿已經有了成見,愈發鄙薄其爲人。

於是趙頊親書給他:“安石事即朕事。”

通過這幾件事,趙頊對呂惠卿有了“忌能、好勝、不公”的印象,認爲但凡才能超越他的人,呂惠卿便會生嫉妒之心。

趙頊甚至還提醒王安石:“呂惠卿難濟事,非能夠輔助你之人。”

這是明確表示將呂惠卿排除在王安石繼任者名單以外。

第七百六十五章 沒活明白第一千二百一十章 學習第六百七十七章 命案第八百一十六章 決戰在即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低調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氣跑了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準備第六百一十五章 提前佈局第五百八十四章 遊說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禮物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 通海之家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河北第二百二十一章 打望,不可能的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小政委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謝罪第一千五百零一章 潛移默化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水培第二百三十章 冠禮第一千七百四十七章 照相機第一千零一章 有志者第九百二十章 勸諫第一千零四十章 字說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蘇半朝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動員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蔡卞(爲白銀盟主老E先生加更)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 雜貨鋪第八百九十九章 軟糖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 來信第八百二十八章 齊射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 獻策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意外第三百三十五章 制度第十一章 物價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 遺香第三百一十二章 封路第五百八十章 蕭關第四百三十四章 請假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禮物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利弊之爭第二百五十四章 少年行第一百六十七章 縱橫家第四百四十八章 試射第八百一十六章 決戰在即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戎策第八百五十六章 建設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 彈劾第五百四十三章 古怪的正確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歸來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後勤到稅收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期活期第八百四十九章 真臘第八百六十五章 蒲珊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出擊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期活期第一千零七章 君子小人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 情報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動腦筋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 招募第一百六十七章 縱橫家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難熬的一夜第一百九十五章 小報第三百四十章 奏對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 自貶第七百七十二章 再見章惇第一百七十四章 範先生第一千八百零二章 良謀第五百零六章 阿雲案第八百三十八章 會飛的貨物第二百零七章 破甲錐第七百六十九章 晚了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 大名府第三十三章 賬本第七百六十九章 晚了第四百一十一章 最大贏家第九百五十一章 烏臺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鄆州方略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 許炫富詔第三百零六章 轉運判官第六百八十五章 麒麟第九百六十五章 竇四第七百一十三章 重會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 非汝輩可議第一千零五十章 聖旨第二百八十六章 爲國考試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故人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塔大殿第七百三十四章 頂級數學家第六百七十三章 好消息不斷第一千六百七十章 一步又一步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 械鬥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後手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大使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 潛歸第七百一十八章 遊說各方第六百章 吳逵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軟模第八百七十四章 蒲釋馬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 建議第三百六十七章 問題的本質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貨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