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章 大賬

第一千八百章大賬

王經都傻了:“還有?哪裡?真要是有,那大家都上吊得了唄。”

趙仲遷笑道:“相公,打元豐三年開始,我朝爲遼朝印製絹鈔,初定爲每年二十五萬貫,於今已然十七年。”

“在這些年裡,貴朝逐漸加大了印鈔數量,到從元豐八年後,已經加到一年五十萬貫。”

“據我朝皇宋銀行統計司賬冊所計,這些絹鈔,一共累積到了七百萬貫之巨。”

“丞相我想請問,貴朝市面上流通的絹鈔,實際上一共有多少?”

“前段時間的擠兌危機,丞相應該很清楚,其後命婆娑嶺鑄造鐵錢兌換絹鈔,丞相換到手的,一共也就一百二十萬貫,對吧?”

“近日鈔錢價格相對平穩,丞相又命絹鈔依舊流通,東京道的錢鈔又才重新足用,商業可見覆蘇,羣臣無不稱讚相公經濟之能。”

“但是我想請問的是,剩下的五百八十萬貫絹鈔,它們,哪兒去了?”

“或者是蟲鼠和使用中的損耗……”

說到這裡王經自己都不相信:“這麼大的數量……不會是……不對不對,你大宋市舶司與我大遼貿易,從來都是用舶來錢,不對不對……”

“沒有什麼不對,看來相公心頭是有數的嘛。”

“雖然市舶司不收貴朝絹鈔,但是大宋和貴朝做生意的,也不僅僅只有一個市舶司。”

“司徒早在絹鈔發行之日,就一再告誡貴朝,鈔引必須有保證金爲憑,否則就是一張廢紙。”

“奈何貴朝聽不進去,還一再加大發行量,司徒爲了雙方商貿平衡,不得已,只能悄悄吸納貴朝絹鈔,幫助貴朝維持絹鈔的信用,才使得絹鈔還能使用至今。”

“之前這事情是四通在做,後來四通業務分拆,這事情啊,就是我朝皇宋銀行在做。說白了,就是我朝先帝和陛下,一直在給你們兜着這個底。”

“王相公你聽明白了嗎?我換一句好理解的話來說吧,貴朝如今,現欠着我們陛下,五百八十萬貫。”

王經額頭上的汗水頓時淋漓而下:“這……這個……”

“相公不必這個樣子,就好像自己才知道似的。”趙宗佑戲謔地說道:“爲商之道,首戒在貪。用我朝司徒的話說,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要是……要是我們不……”

“不還是吧?”趙宗佑哈哈大笑:“相公可別跟我開這樣的玩笑。”

“不還也無所謂,五百八十萬貫現在就在獐子島上,我大可以命人送來遼東,讓它和王相公手裡的一百二十萬貫,一起變得一文不值。”

“我大宋損失得起,陛下那裡,大不了我四十三吃個悶虧,用這幾年和相公合作的收益,變賣在遼東置辦的產業,填上就是。”

“但敢問相公,你東京道,是不是也同樣損失得起?”

王經這下急得老淚縱橫,拉着趙宗佑的袖子:“節度,老弟,這可萬萬使不得,老夫在遼東辛苦幾十年一朝喪盡不算什麼,可遼東五十多州郡,百萬生戶,再經不起這樣的大劫了啊……”

“貴朝陛下和司徒,一向濟解天下蒼生,仁德廣被四海,一定也不會同意老弟這樣做的……是吧老弟?今天你必須得給我一句實話,是吧老弟?”

趙仲遷趕緊讓馬三去尋毛巾來給王經擦拭:“這不剛剛相公那話引出的頭,大家聊天聊到這兒了嗎?我趙仲遷對朋友如何,相公還不清楚?”

“放心,一萬個心!我大宋真要這樣做,那這麼些年還扶持遼東發展幹嘛?司徒這麼些年,不也是白乾了嗎?”

王經這才接過馬三手裡的毛巾擦拭:“節度剛剛可是唬殺老夫了!”

趙仲遷說道:“其實說的,還是那句話,我朝和貴朝,至少和貴朝東京道,是存在共同利益的,因此東京道的爲難,我朝絕不會坐視不理。”

“這些道理,我已經跟陳漕帥說過,我朝不是要幾位背叛遼國,恰恰相反,你們能保住東京道不被浩劫,這既是保住了貴國的一份元氣,也是保住了我朝的一份利益。”

“因此我朝最看重的,恰恰就是諸君對遼國的忠誠。”

“就拿剛剛的絹鈔來舉例,保住東京道的一百二十萬貫,不就是同時保住了我們官家的五百八十萬貫?這叫什麼?這就叫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不然以陳漕帥的忠謹,能容我住在這個院子裡?”

陳無疾對着王經拱手:“丞相若以無疾有私,今日便可罷去,無疾絕無怨尤。”

“想得倒美!”王經立刻又擺起丞相架子:“國家多事之秋,正士大夫橫身紓難之時,豈容你遁世避嫌?且聽節度如何說!”

趙宗佑拱手:“剛剛相公也說了,此誠危急存亡之秋,可要是相公能夠力挽狂瀾,安定一方,解決眼下所有的問題,是不是也功勳卓著,德望豐隆?死後聲名,是不是將千家烝享,萬古流芳?”

“道理經節度一講,老夫也就明白了。”王經也對趙仲遷施禮:“然老夫智拙,實在是想不出還有什麼辦法,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趙仲遷說道:“要解決問題,我們首先要分析,現在我們都面臨哪些問題。”

“先內而後外,我們先說東京道的內部問題。”

“絹鈔不論,其實就是債券、糧食、暴亂、流民,對吧?”

王經不禁點頭。

“債券問題,按照司徒最早與相公的協議,以遼陽鐵廠的產能,本來是足夠支撐的。”

“不過因爲相公這些年要給北面籌措經費,被他們抽走了而已,否則發展到今天,相公早已湊夠了支付的本錢和利息。”

王經唏噓道:“只可惜忠臣殫精竭慮於內,衆將喪師辱國於外,多大的窟窿,都不夠填他們作下的坑……”

趙仲遷說道:“那不是相公的問題,只要能保住遼陽鐵廠的生產,其實數年之內,這些債券也不是不能夠還清的。”

王經點頭:“道理是這個道理,可如今這架勢,鐵廠搞不好明日便要停工。”

趙仲遷笑道:“車到山前必有路,我們先把問題找到,再尋找解決辦法就是了。”

“我們再說缺糧,糧食短缺其實和債券一個道理,東京道守着偌大個遼陽平原,又開發了水利工程,引進了大宋不少好糧種,近年來甚至還有部分糖田產出,可以和大宋交換物資,其實,是足以支撐一道所需的。”

“只是之前要供應上京、南京、中京,以一道之力,輸舉國之半,故而才負擔沉重。”

王經眼淚都快下來了:“節度纔是真正的明白人,可惜我朝北廷,竟沒幾個人體諒老夫的苦處……”

趙仲遷才懶得理會他醜表功:“再說亂民,亂民和叛匪,其實也是一個問題。因爲高永昌橫絕遼河北岸二十餘州,因此纔有流民產生,只要解決了高永昌,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對吧?”

王經再次點頭:“是,如果沒有永昌之亂,以遼陽府今年的產出,足以平息這人爲產生的饑饉。”

趙仲遷說道:“說完內憂,我們再說外患,不過就是魏王、北廷、女直,是不是?”

“就是,哎喲給賢弟這麼一說,老夫這胸口又開始發悶了……”

趙仲遷哈哈一笑:“待到聽完我給明公想出來的解決辦法,明公就舒服了。”

王經急道:“賢弟自管講來,如今這時節,哪怕是飲鴆止渴,怕是都不得不飲了。”

這話已經很坦誠,王經其實也是在暗示他自己的態度,只要能夠保住遼東這份家當,他哪管外頭那幫子去死!

趙仲遷說道:“歸根結底一個字——兵!”

第三百六十三章 掌心雷第四百三十八章 日曆計算器第八百七十四章 蒲釋馬第五百八十三章 士德第三百五十六章 蘇容第四百一十六章 神蹟第一千零五章 島礁和泡沫第九百一十八章 追擊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折繼祖的辦法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反駁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敵人的陽謀第九百八十三章 趙孝奕第九百五十章 商量對策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 宮中第一千八百一十章 收復第三百三十七章 家家一地雞毛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 動員第五百六十五章 父子佳話第七十一章 文理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夏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文武之別第四百二十七章 前朝舊事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否認第兩百章 賀禮第三百四十五章 分析第七百二十三章 鹽戶第五百五十四章 貸與賑第一百五十五章 偉大的航程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恐懼第六百一十五章 提前佈局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照會第一千二百一十章 學習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 龍門陣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種樹第一千七百九十五章 慘敗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授權書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準備第一千八百零五章 張叔夜第二百六十一章 歐陽修第三百一十四章 嘉獎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廣州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老河工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觀量派第八百八十章 缺女人第一千零九十章 和蚨祥第五百七十八章 出發第一千零三十章 基本教育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好年成第六百七十九章 蛛絲馬跡第八百九十八章 蘇頌的態度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 尚書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 風箏第一百四十九章 龍老頭的幸福生活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 寶貝第二百三十二章 蘇伯純第三百一十九章 九鬥碗第七百二十七章 日本鬼第一千七百三十一章 師爺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遼國農莊第四百六十一章 換俘第六百九十一章 吐蕃智將第四百一十六章 神蹟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問詢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 玉料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 晉王少保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夏第四百零三章 朝堂的分析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白河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阿司匹林的藥性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十六時辰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老河工第四百六十章 第三個自己第三百三十九章 夏使第四百三十三章 一類人第五百六十九章 蘇元貞的去向第二百四十四章 鶴脛弩第六百九十五章 旱情苗頭第七百七十一章 船隊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 李夔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 大戰的腳步第八百九十七章 驗屍第八百一十八章 相互算計第三百八十一章 天都山第四百六十章 第三個自己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 耶律延禧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國力的衰漲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盛事第一百九十章 戒尺要開張第二百九十二章 馬上草賦第九百二十三章 程氏兄弟第九百七十九章 後勤第八十六章 松花蛋第一百五十章 變化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四代三家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新義之爭第六百二十一章 弊端第三百九十六章 計較第二百七十四章 磨刀石第一百八十一章 尊重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 殺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