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利弊之爭

第一千五百零六章利弊之爭

“有了二十年之積,行差役則如明潤那般發給日工錢,發助役地;”

“行免役,則役輕之區,收納的免役錢,百姓不覺負擔;役重之區,國家也儘可撥款貼補。”

章惇突然開口:“二十年之積,其實也不是沒有。”

韓縝不由得色變:“章惇,休得胡言亂語!”

章惇對着簾幕躬身:“太皇太后,陛下,別忘了,我們有一個東勝洲。”

司馬光立刻說道:“金銀不是糧食田地。”

“可金銀能夠開發出田地,種出糧食,促進流通!”

哎呀又失態了,章惇趕緊躬身:“畢仲遊所議,乃大舉天下之計,深明出入之數,以諸路所積之錢粟,一歸地官。”

“然臣以爲,此積者非二十年之國用,乃二十年……司徒曾與我討論過,說這叫國家發展專項資金。”

“按照他的說法,可不光光是大舉天下之計,深明出入之數,還要造出國家每年在軍備、交通、城池、水利、農田、工商上需要支出的預算,還要根據歷年的統計,找出發展趨勢,估計未來幾年所需,以及花費之後,能達到的效果。”

“臣以爲有些異想天開,但是如果我們將這個發展資金,僅僅限制在國家役務這一點上,是不是就可行了呢?”

“國家役務,平時盡有常數,不過承平日久,陋患叢生。”

“於立國初到現在,已近百年,而這個常數現在該是多少,沒有詳盡調查過。”

“役務一般包括土木工程、造橋修路、治理河渠、轉輸漕谷等,很多事情,如今都有專司料理。”

“近年來機械大行,帑庾、場務、綱運等,所需人手已經減少,而州縣役人未變;”

“至於弓手、耆長、丁壯、承符、散從、手力、胥史之類,很多完全可以交由折衝府完成。”

“這是有先例的,呂惠卿曾布,曾在許州以軍校代領役務,許州至今稱便。”

“不過役法後來變了質,苛索過甚,沒有依役募錢,導致弊端。”

“兩浙提點刑獄王庭光、提舉常平張靚率民助役錢至七十萬貫,致成科配。”

“勒民輸錢,有一戶多至三百千者。”

“免役之利一,而難行有五。”

“章惇請先言其利。”

“民田有一家而百頃者,亦有戶才三頃者,其戶等乃俱在第一。”

“以百頃而較三頃,則已三十倍矣,而受役月日,均齊無異;”

“如是官戶,除耆長外皆應無役。”

“今例使均出僱錢,則百頃所輸必三十倍於三頃者,而又永無決射之訟,此其利也。”

“然難行之說,以臣之見,初行之時,實則有五。”

wωω¸ tt kan¸ ¢〇

“民惟種田,而責其輸錢,錢非田之所出,一也。”

“但是如今寶鈔得用,民間不再錢荒,輸錢也不再是難事,這一難,其實已經不難。”

“近邊州軍,就募者非土著,奸細難防,二也。”

“然西夏已平,四海賓服,除河北遼境之區稍有計較,在其餘地方,這一難,又已經不難。”

“逐處田稅,多少不同,三也。”

“那就按照不同的田稅,抽固定之比例,如此亦不難。”

“耆長僱人,則盜賊難止,四也。”

“這一條,已經是折衝司的職責,完全可以免除。”

“衙前僱人,則失陷官物,五也。”

“那就取消衙前,以招投標的方式招引行人來舉役,比如蒸汽船、火車負責漕運、鐵路運輸,功效比以前的衙前,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由專人負責,也不至容易失陷。”

“以司馬公所議五害論之,舊日上戶充役有所陪備,然年滿之後卻得休息,今則年年出錢,錢數多於往日陪備者,其害一也。”

“但是我們還要看到一點,以前的陪備,役戶要各自準備器具、物料,免役之後,則只需要輸錢至官,物料器具可由官中統一招購。”

“無論物料器具的質量,還是價格,大批量購入和零碎採集,諸公盡當知曉哪一種方式更節省。”

“對於役戶來說,其實並非不得便利,不得休息,至少免去了採買陪備的功夫和麻煩。”

“不但有利於民,還減勞省費,有利於國”

“舊日下戶元不充役,今來一例出錢,其害二也。”

“這一條是免役法舊弊,那我們就同樣免除下戶役錢,或者給各級戶等設立不同役錢比例,不是就解決了?”

“舊日所差皆土著良民;今召募四方浮浪之人,作公人則曲法受贓,主官物則侵欺盜用,一旦事發,挈家亡去,其害三也。”

【送紅包】閱讀福利來啦!你有最高888現金紅包待抽取!關注weixin公衆號【書友大本營】抽紅包!

“但是如今和免役法初興時不同,國家多了很多能夠應募的工坊,行會。”

“他們有技術,有資產,有機械,他們也是良民,並非浮浪之人。”

“他們善於工事,能夠包攬工程,其效率質量,遠比臨時召集的普通百姓爲高。”

“農民所有,不過谷帛與力,今曰我不用汝力,輸我錢,我自僱人,若遇凶年,則不免賣莊田、牛具、桑柘以求錢納官,其害四也。”

“這一條,如今已然不存在,因爲大宋農民今日所有,不光只有谷帛與力了。”

“如今還有哪個鄉村,沒有推着小車用寶鈔換雞蛋谷帛的商賈小販?”

“提舉常平司惟務多斂役錢,廣積寬剩,希求進用,其害五也。”

“這一條更簡單,那就量出爲入,略留寬剩,不再以集儲寬剩爲官僚政績即可。”

“因此我大宋今日,相比安石相公秉政當時,情形已然全然不同。”

“之前不可行,那是司法有偏差,國情有不同,並非役法本身有何大問題。”

“現正是免役法見利之機,稍作更張,便當大用。”

“奈何復以差代僱,走回到以前役法殘民的老路上去呢?”

殿內再次沒有了聲音,所有人都在思索。

司馬光的壓力其實很大。

之前章惇那些話,其實說不上人身攻擊,因爲那些事情的確發生過。

蘇油勸他的時候說過,當年他力諫韓琦面刺義勇,一定要韓琦聽從他的意見,到如今,自己就好像另一個聽不見意見的韓琦。

範純仁勸他無果,有些生氣,的確說過那些話。

蘇軾更誇張,勸他無果後,直呼他是“司馬牛”,“鱉廝踢”。

呂公著曾經對自己說過:“熙豐舊臣,多憸巧小人,它日有以父子之義間上,則禍作矣。”

自己當時正色道:“天若祚宋,必無此事!”

然而,這樣的事,真的就不會發生嗎?

見羣臣都被章惇一席話引入沉思,高滔滔輕咳一聲,才說道:“如今各地舉役之數到底如何,還未有定論,說什麼都言之過早。”

“蘇油說得對,這件事情,我們誰說了都不算,只能根據國家役務的現狀來判斷。”

“既然如此,那就再等等吧。”

“不過老身有句話先放在這裡,如果到時候國家有需要,皇家會從今年所得的東勝州金銀裡,留一半與朝廷,用作新役法施行之助,也算是對執政們的支持。”

幾位臣子都感動壞了,齊齊躬身:“太皇太后聖明,陛下聖明。”

高滔滔說道:“官家學業繁重,統計數據舉理條詢,也不是他一個人辦得了的。你們再選差三四近臣,助官家辦理這道差遣吧。”

司馬光說道:“其實人選是現成的,臣推舉畢仲遊、蘇軼、陳梧。”

“畢仲遊在陝西調運糧秣應付西事,範純仁承盛讚曰‘非君吾事幾敗’。”

“蘇軼陳梧他們本是陛下陪讀,年歲也相近,數理又是家學淵源。”

“就算他們不行,家中長輩也必不會坐視。蘇軼提舉修繕寢宮,司徒不就幫着設計規劃來着?還戲耍了老臣一道!”

這話把殿中所有人都說笑了,剛剛劍拔弩張的氣氛頓時一鬆。

第九百八十二章 一家子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形勢不由人第二百七十二章 新樓第一百六十三章 對策第九百零五章 人民戰爭第六百六十章 天數第二百六十四章 兩道菜做六天第一千零五十章 聖旨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騎兵合成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自反而縮第四百二十四章 平話第一百一十八章 送窮第三百二十五章 夔州奏報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論黨爭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毒土第七百一十三章 重會第一百八十九章 養屁股第四百三十六章 必須姓蘇第一百一十三章 女婿上門第三百九十五章 天時第四百一十二章 老張與王二第六百八十四章 大朝會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遺囑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立場第一千六百五十九章 詩會第三百二十四章 朝廷大事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共同利益第八百二十九章 解決第四百三十二章 西方的文明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巧諫第三百二十八章 重見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 攔駕第一百九十四章 第一步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防遼第六百二十六章 開梅山第一百一十五章 相處第一千八百零二章 良謀第七百零八章 老酒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一手長刀,一手寶鈔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指點第七百九十一章 呂惠卿貶官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動腦筋第八百六十八章 炮彈第九百二十八章 巡視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大移民第三百二十二章 老堂哥開炮第九百八十六章 證物第九百二十五章 唱名第六百章 吳逵第八百八十六章 硨磲第一百三十章 慘相第八百零四章 老朋友見面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毒計第一千零七章 君子小人第六十七章 制曲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 發現第七百零六章 商議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七章 嫁人的問題第六百一十九章 打仗打出來的新法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不信就是蠢第七百九十四章 天變應在遼國第九百六十九章 皇帝看大象第九百六十六章 招悔第一千六百二十章 狗日的章狀元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再見沈括第一千三百九十章 富弼逝世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 清淨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日心說第九百二十一章 趙頊的家事第四十章 生計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幫助遼國(爲白銀盟主老E先生加更)第五百零八章 新宮殿第四十章 生計第三百三十章 王文鬱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論黨爭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復行漢制第四百八十章 貨物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 雜貨鋪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準備第一百六十六章 童謠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化難爲易第四百一十九章 水火交逼第七百九十三章 勞動人民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九章 試行第一百六十五章 第一個承諾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引領思路第一千六百零三章 突兀鐗第六百三十八章 去處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 檯球第一千六百五十章 古道第二百四十章 鱖魚肥(加更,求票,月票好少)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 純臣完本感言第十七章 鬥茶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終極解決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出路第八百八十二章 論功過第四百二十二章 大捷第二百二十三章 花邊故事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原始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