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權力爭鬥

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權力爭鬥

元豐五年春,正月,辛丑,授蘇油、高遵裕、李舜舉以下西征將領有差。

西征原各路盡進兵馬,轉駐各州,諸將轉爲知州,原秉常所命各官,委爲通判。

惟三路都轉運司、轉運司、都安撫司、安撫司、都提點刑獄司、提點刑獄司、都提舉常平司、提舉常平司,從原僞朝降官中,選拔授任一部分。

命三路都轉運司蘇油,都安撫司李舜舉,檢察諸處僞僭,銷拆以聞。

蘇油上奏,請以原僞夏僭越宮觀,拆解後作爲建造學校的材料。

趙頊准奏。

癸丑朔,頒《三省、樞密、六曹條制》。

庚戌,黃龍府女真部長附於遼,予官,賜印綬。

壬戌,崇文院校書楊完,編類《元豐以來詳定郊廟禮文》,成三十卷以進。

乙丑,以直龍圖閣徐禧知制誥兼御史中丞。

癸酉,官制成,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珪爲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參知政事蔡確爲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甲戌,以知制誥章惇爲門下侍郎,參知政事蘇頌爲中書侍郎。

翰林學士蒲宗孟爲尚書左丞,翰林學士蔡京爲尚書右丞。

初議官制,蓋仿《唐六典》,事無大小,並中書取旨,門下審覆,尚書受而行之;

三省分班奏事,各行其職,而政柄並歸中書。

直到底牌徹底揭曉,王珪才知道,自己被蔡確給耍猴一樣的耍了。

因爲在改制之前,蔡確一直扮演着王珪助手的角色,而且深得王珪的信任。

蔡確曾經私下對王珪說道:“公久在相位,必拜中書令。”

自打蘇油離開朝堂,主持西征大局之後,王珪認爲沒有了競爭對手,對此深信不疑。

據小道消息傳言,一日蔡確對趙頊奏事之後,留下來單獨和趙頊進行私下溝通:“陛下復唐制,而三高官官位高,如果置令,權位太重,不如就以左右僕射兼兩省侍郎,足矣。”

這裡頭有些門道,要知道,元豐改制,是打着恢復唐制的旗號進行的。

唐制官僚品級最高的,是三師,即太師、太傅、太保;以及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皆正一品。

但是這幾個官職實在是權位太重,因此被虛置,就是作爲給重臣致仕後的榮譽頭銜,不領實職。

唐沿隋制,接下來就是真正的國家最高的政務機構——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它們才真正分別負責國家政務的決策、審議和執行。

先說與此事關係較小的尚書省,尚書省管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下又有諸司。

各部的首長稱尚書,副首長稱侍郎,各司正、副負責人稱郎中、員外郎。

要統管六部,尚書省還有一個總機構,名爲“都省”,都省之中,有尚書省左右丞,以及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分管吏、戶、禮左三部和兵、刑、工右三部。

其中左右丞處於行政監督地位,而左右司則兼有總務管理的性質。

接下來就是此事的關鍵。

三省當中,負責決策和審議的中書省與門下省,關係最爲密切,因此它們合稱爲兩省或北省,而前面說過的尚書省,則單獨稱爲南省。

北省的長官,是中書令和侍中。

中書省與門下省同秉軍國政要,中書省掌制令決策,門下省掌封駁審議。

凡軍國要政,皆由中書省預先定策,並草爲詔敕,交門下省審議復奏,然後付尚書省頒發執行。

蔡確的建議,其精妙之處在於告訴趙頊,中書令的職權,其實過高了。

陛下啊,要是這麼搞,元豐改制就成了換湯不換藥,所以陛下,不如我們將中書令和尚書令一樣,也虛置了吧。

趙頊當然對這個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驚喜莫名。

辛辛苦苦鋪排了幾年,不就是爲了削減相權嗎?現在文官二把手主動投降,說陛下這個一把手我們不要了!

對於一直希望皇綱獨攬的趙頊來說,這當然是天大的好事。

於是“帝從之”。

這下就好玩了,本來三省六部最高的行政機構尚書省,還應該有個尚書令的,但是因爲唐太宗登基前曾擔任過尚書令,所以尚書令在唐太宗登基後就無人敢擔任了。

尚書令沒了,尚書省的頭就成了尚書左右僕射,雖然尊左,但是其實是平級的。

這下蔡確和王珪就成了平級。

還沒完,如果中書令還存在的話,那王珪也會成爲蔡確的直接領導,也是能夠管到蔡確這個中書侍郎的。

結果中書令被蔡確這麼建議一取消,蔡確就成了中書省的實際管理者,而王珪卻成了門下省的實際管理者。

剛剛已經說過,中書省是掌制令決策的部門,門下省掌封駁審議的部門,於是蔡確成了實際上的宰相,凡是決策,和趙頊商量好,然後交給王珪,王公你有膽子就封駁吧!

王珪敢嗎?他不敢。

於是這個名義上的首相,其實變成了正兒八經的地丁膠圖章!

王珪這下徹底傻眼了,這這這……這戲法怎麼就變成了這樣呢?!

這就變成了蔡確聯合趙頊,將宰相王珪給架空了,所以“確名爲次相,實專政柄,珪拱手而已,凡除吏皆不與聞”。

王珪這個悔恨啊,要是蘇明潤還在朝中,斷輪不到蔡持正這個小人囂張!

朝堂之中,老實人自然會倒黴,但是幸好,奸人還有奸人收拾。

蔡確得意之後,還想繼續加強自己的地位,於是再次給趙頊建議,尚書省給中書省的文書開頭,應當加一個“上”字,以表示尊重。

尚書右丞是誰?蔡京。

於是蔡京表示這樣做沒道理:“三省皆政事所自出,禮宜均一;確乃欲因人而爲輕重,是法由人變也,非所以敬國家。”

意思是說,三省之制,在理論上是平級的,三高官官,尚書令、中書令、侍中,是三個相同的等級。

而再下一級,尚書左右僕射、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同樣是平級。

現在蔡確和王珪分領了前四個職務,我如果以尚書右丞向尚書左右僕射遞交公文,那這個“上”字可以寫。

但是作爲尚書省這個部門向中書省這個部門遞交公文,這個“上”字,就不太合適了吧?

這就是“以人而爲輕重,非所以敬國家”這一條的理論依據。

趙頊雖然給了王珪和蔡確首相與次相的職務,但是其實對這兩個人沒有多少禮重,多次因爲他們的小過罰金,都成了朝中的笑話了。

“宰相罰金門謝,前此未有,人皆恥之。”

蔡京正是看清楚這點,纔敢於打蔡確的撈過界的手。

因爲這一次的爭鬥,蔡確沒有給皇權好處,皇權也就不會再爲他撐腰。

所以蔡京根本就沒有給蔡確什麼面子,直接問趙頊:“陛下用確爲宰相,豈以才術卓異有絕人者?抑亦敘遷適在此位邪?”

趙頊也老實:“適在此位耳。”

意思是說,這不是改制的時候,剛好是他在這個位置上嘛。

蔡京轉頭就對蔡確笑道:“你看,陛下都說了是‘適在此位耳’,安得自大!”

蔡確只好悻悻作罷。

第一章 眉山第二百九十一章 改造第三百二十八章 重見第六百二十六章 開梅山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 不難第九百五十四章 突發事件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迴護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西路第四百二十八章 他怎麼敢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 完顏部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瓠子歌》第五百六十八章 我軍器監就需要你這樣的人才第九百九十二章 當家長第五百三十三章 看圖說話第一千七百八十章 蘇軾送東西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故人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知音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 消息第四百八十六章 鐵腕計相第一百五十九章 玄香太守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蘇轍上書第三百零二章 煙筍排骨第五章 血旺第四百九十一章 皇宋銀行第九百九十四章 乒乓球第八百一十二章 沒卵子的大象第三百四十三章 建議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泡溫泉第六百一十一章 富弼返洛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肅州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勾引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朝堂清寧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小孩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白河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娟兒第三百九十四章 變化中的渭州第八百八十八章 輿情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 彈劾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 一人一顆米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 神醫第五百七十二章 利益交換第一百五十四章 陳慥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崛起中的帝國第五百九十三章 傳說第八百一十章 聯軍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 集體告狀第六百二十八章 方田均稅第二百零七章 破甲錐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音樂第一千二百零八章 新年將至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 誕生第三百八十九章 秋娘第五百二十五章 大名府第五百三十二章 連消帶打第七十二章 軸承與來信第二百八十章 寫文章第三百一十九章 九鬥碗第七百七十二章 再見章惇第七百八十九章 李士寧關於官制第六百五十一章 罰銅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招降第二十四章 史洞修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城西第五百六十三章 郭淮第五百七十九章 隔斷天都第一百七十九章 雄辯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內相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 家事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小炮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心理疏導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小家第一千八百零四章 投誠第五百四十二章 嵩陽書院第二十六章 新酒第三百九十二章 談判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 遺香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瘋狂第九十章 孝心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不善加己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栓動小獵銃第一百八十六章 酥油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術第五百二十五章 大名府第六百五十四章 調查報告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 聽介紹第六百九十三章 君臣之爭第三十四章 蝕刻第四百三十六章 必須姓蘇第四百二十四章 平話第一千七百章 種五的朋友第二百七十章 王韶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難熬的一夜第一千七百三十章 大軍第七百一十一章 離京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蘇魚公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悲歌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橐駝口第一千五百零一章 潛移默化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 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