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得國

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得國

章惇說道:“事分輕重緩急,雖然蜀國公隻字未提,但現在應當先議功賞,再議三路行政區的合理性問題,再議三路官員派遣的問題。”

“其中最急的,是功賞,因爲這個也應當在大朝會上予以宣佈,而功賞中最急的,是蜀國公蘇油的問題。”

蔡確拱手道:“拓地萬里的功績,甚至已經超過了開國諸臣,如何酬賞,是得好好想想。要不……榮以郡王?”

“不可!”所有人都予以反對。

章惇說道:“之前議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蜀國公以不在中書,不合體例,地方官員權力大同宰相,不足爲後世法,堅決辭謝了。”

王珪也覺得不妥:“我朝無此先例,開國諸王,在前朝已然工業勳位極重,故而太祖榮之以茅土,以期宣力於藩鎮。”

“而佐命功臣當中,惟趙普、曹彬二人封王,且都是卒後追封。”

“名器至重,不可輕濫。”

孫固考慮的是另一個問題:“蜀國公年紀還不足四十,仕途久遠,陛下可以留給子孫大用,要是現在就封賞太高,後面就不好辦了。”

蔡確的建議,其實有心計的捧殺。

要是蘇油封王,就直接變成和高遵裕一樣的吉祥物,今後就只能躺在功勞簿上混吃等死,不敢再幹預朝堂。

對於蔡確來說,便算是去了一個大對手。

呂公著說道:“不但有蘇油的問題,還有家樑的問題,蘇油奏報裡還說,家樑堅決拒絕了涼國公的封號,認爲過高,於禮不合,就連節度使一職,也認爲不當世襲。”

孫固搖頭:“也是夏廷昏聵,若早大用如此賢臣,而不是處處防範,夏國也不會一戰而亡。”

王珪說道:“這個家樑,現在看來也是謙退明事之臣,我覺得蜀國公關於三路的設置構想是不錯的,那就設立三路轉運司、提舉常平司、提點刑獄司即可。”

蔡確卻說道:“可是夏國新服,距離遙遠,即便是分了三路,還是需要一員重臣總掌諸事。最起碼,聲望要勝家樑,軍事要勝李文釗,政事要勝樑屹多埋,文字要勝嵬名濟,對吧?”

你特麼說得好有道理!

呂公著沉吟半晌:“撥亂反正,舉重若輕,朝中之前有過經驗的……好像就只有蜀國公?”

王珪說道:“那就效文彥博,設寧夏都轉運司,治所興州,命蜀國公掌事。一切建議,皆允所請,如何?”

呂公著說道:“要是這樣,得加派監督,這個當陛下自擇。”

趙頊夾袋裡邊基本都是些殺才,拿得出手的只有一個李舜舉,想了想:“之前有議,入都人選,乃舅舅,國公,李舜舉三人,既然如此,那就保持。”

“國公任寧夏都轉運使,李舜舉爲都安撫使,舅舅爲都經略使,各自建設幕府,同總西事。”

“三路官員,命蜀國公點選委任,奏報以聞。”

“各州知州,嗯……效河北邊州軍舊例,先選將領充任一屆,給朝廷一些時間,再命中書從待選官員中抽能力者充任,諸卿覺得如何?”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趙頊現在也已經歷練出來了,衆臣都呼聖明。

“至於獎掖……”趙頊想了想:“蜀國公剛剛以克復興靈之功擡了封國,就不給了,命扁……咳咳……命其子軼、軛、駙馬都尉王詵子彥弼、張敦禮子守靜、陳昭明子梧,爲皇子伴讀。”

大家都表示認可,最後蔡京拱手:“如此完勝,陛下是不是應當帶百官敬告太廟,行朝獻之禮,以慰祖宗之靈?雖然時間緊了一些,但是如今太常寺禮樂充備,宮人訓練得宜,繁巨是繁巨一點,但在元宵前準備好,臣是有信心的。”

靠!所有人都傻了,趙頊最重名,重名莫大於崇祖,我們怎麼沒想到?!

這份功勞,活該人家蔡元長拿!集賢殿校理才被下了幾天?這下怕是更有重用了!

……

興慶府,南郊軍營。

蘇油將六路都經略司幕府設置到了這裡,完成了西夏的宗室、外戚、權臣之間的政治平衡後,他就出了興慶府,再也沒有進入內宮一次,只命高遵裕整肅防衛,樑屹多埋救治災傷,家樑統御羣僚,恢復街市,而自己躲在這裡,一邊寫發展綱要,一邊等待李舜舉的到來。

結果李舜舉不但來了,還帶來了趙頊的詔書和蘇油的最新任命。

看完詔書,蘇油有些恍惚:“真想不到有一天,我也成太子黨他爹了……”

李舜舉說道:“陛下對國公的看重毋庸置疑,對兩位公子,也頗爲期望啊。”

蘇油對着汴京方向拱手:“陛下厚恩,蘇油沒齒難報。走吧,我帶宮使去清點賬冊,宮室,倉儲,你老不來,我都不敢妄動。”

李舜舉嘆了口氣:“太可惜了。”

蘇油有些訝異:“可惜什麼?”

李舜舉說道:“世人皆知明潤之智,明潤之能,明潤之德。卻不知明潤之廉,可惜了。”

“如包拯、唐介、趙抃、畢士安之輩,耿介立身,便得清名。如明潤這般,平一國而不取纖毫,難道擔不起清廉之稱嗎?”

蘇油連連擺手:“擔不起,我要是如他們那樣,肯定不願意做官。得先保證自己的生活,才說得到照顧別人。”

“我都想不明白,如包公、唐公他們,那麼窮咋還敢去守計司,太考驗自己的品性了。”

“換我,隨便乾點什麼都不至於。”

李舜舉感到滑稽:“我在說當官廉潔,你在說齊家致富,這是兩回事兒。”

蘇油不以爲然:“家都齊不了,還幫官家治什麼國?先讓新婦孩子不餓纔是正經。要不然很有可能利用職務之便朝國家伸手。”

李舜舉抽了抽嘴角,哭笑不得:“明潤你這……倒也是不失爲一種解決辦法……”

城門口,樑屹多埋、嵬名濟、家樑,率領夏國百官,身着孝服,扶持着秉常的靈柩棺木,等待着蘇油,李舜舉,高遵裕的到來。

嵬名濟顫顫巍巍地遞上秉常的印璽、金符,等待李舜舉接收。

李舜舉搖頭,好言勸慰道:“《左傳》記錄,許男降楚成王,面縛,銜璧,大夫衰絰,士輿梓。”

“情形和今日很像,但是實際上是不同的。”

“夏國不是投降,大宋也不是征伐。”

“現在的局面,是夏國權相囚禁君上,一再挑釁攻打大宋造成的,責任全在樑乙埋身上。”

“其後母子之間,又有不忍言之事,出於禮法,大宋纔不得已削了後任者的王爵。”

“但是存亡繼絕的宗主責任,大宋不會丟棄;安撫夏國百姓的責任,大宋不會丟棄;培養和教育郡王,以及憫王遺腹子的責任,大宋不會丟棄。”

“如今叛逆已經授首,戰爭已然結束,憫王遺詔中,有圖歸華夏之語,便是將夏國託付給了宗主。”

“所以今日不是受降,是爲憫王舉哀,安葬國主之後,還要爲此次死難中的宋夏兩國戰士、百姓舉哀,爲他們舉行盛大的法事。”

“之後,大宋會宣佈接管夏國現有疆土,依宋制治理這片區域,還二十六郡百姓以太平。”

“之後,我們會讓二十六郡百姓,不再受權臣苛法的盤剝與刁難,努力恢復,過上更好的日子。”

“現在我代表陛下,宣讀給夏國臣民的詔書。”

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阻擊第九百九十一章 老父親第六百四十二章 見解第二百三十四章 趙忭第二百三十一章 孩子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安置第六百二十四章 禪師第六百一十六章 都難第七百五十二章 潮報第二百一十三章 新船設計第八百三十章 沸騰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九章 試行第二百八十章 寫文章第二百八十章 寫文章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舊交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括戶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 方略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阿骨打第九百六十四章 老蘇獲釋第四百零七章 三打九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火第五百一十六章 分析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 爲公闢路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佛會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 招募第二百六十七章 大相國寺第八百零六章 火箭第四百三十章 再次通報第一千七百九十五章 慘敗第五百二十四章 孫能的進步第二百八十二章 看榜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準備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 兄弟遊園第九百四十八章 審理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 復官第八百四十一章 改革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傳承第六十六章 取酒第五百七十五章 樞密院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論黨爭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 攻勢第一千八百二十四章 和親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引領思路第四百二十五章 紅旗猶帶冷梅香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章大黑心第二百三十九章 白龜的名字第五百一十六章 分析第五百零七章 法律精神第五百章 女騎第八百二十五章 黎太后第七百八十章打魚摸蝦甲天下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低調第八百五十五章 宗兄使遼第七百三十四章 頂級數學家第九十一章 浮圓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大戰略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步槍舞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 不習慣第四十二章 八菜一湯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大學堂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 李夔第四百三十三章 一類人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 不足爲懼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新年前的奏報第九十八章 千分尺第三百九十六章 計較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 高手和低手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佛會第八十九章 茭白第一千六百九十四章 大練兵第九百三十五章 盛世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小政委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權力的誘惑第九十八章 千分尺第九百八十九章 扁罐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 御史的正確方式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兩賦第五章 血旺第三百七十一章 理論核心第八百四十七章 請求移民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 蘇油的背鍋俠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 脊樑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見面第三百八十章 學問第四百九十三章 綱要第二百六十五章 請解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 反叛第三十八章 側跳第八百四十一章 改革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總得講道理吧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 功業第六十七章 制曲第六百七十九章 蛛絲馬跡第一千零五十章 聖旨第一百三十三章 銅鏡(求推薦票)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 高昌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蒸汽機車第七百六十一章 聊上了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