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王珪的家事

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王珪的家事

汴京,王珪府邸剛剛經歷過一場大熱鬧。

首相兒子中了二甲第一名,王珪感覺比自己當年中得榜眼還要高興。

兒子的婚事是早就說好了的,現在高中之後辦婚禮,簡直就是兩好並一好,這門親娶得揚眉吐氣。

大宋士大夫家聲氣相連,王珪自己本身是歐陽修的妹夫。兩個女兒,一個嫁給了李格非,一個嫁給了鄭居中。

李格非現在還在鄆州教書,不過潛心著述,結交文友,如今文名漸顯。

這個女婿本來王珪是比較滿意的,但是李格非其中一個文友就是大蘇,李格非還把自己擺在後學的位置上,是大蘇的鐵粉,讓王珪知道後氣得不行。

還有一個女婿叫鄭居中,不過這個女婿出身不是什麼大族,現在三十了還在京中攀接權貴找門路,混得其實還不錯,但是王珪有些不齒其爲人。

兩個大些的兒子恩蔭出身,現在做着縣令,他倒是想找門好親來着,可人家士大夫家卻不願意將女兒嫁給沒有進士功名傍身,一個知州到頭的官僚,哪怕是宰相的兒子都不行。

因此家中唯一的讀書種子,這個高中的幺兒,就成了王珪的掌中寶,操碎了心方尋到一門滿意的親事。

新婦父親不是什麼了不得的政壇大人物,但是卻是南豐著名的曾家七子之一——曾肇。

曾肇是老族兄蘇頌的好朋友,兩人的履歷也頗爲相似,如今是崇文閣校書、館閣校勘兼國子監直講、太常寺同知。

和老族兄一樣,曾肇也是一邊幹公務一邊幹私活。

到崇文院後,曾肇對秦漢以來的禮儀之規增補修正,使其完善。

公務之餘,還以沈括蘇油的坤輿全圖爲藍本,刪定擴編了《九域志》,命名爲《皇宋九域志》。

這部書,成了可貞堂的大熱門,書裡關於大宋新得的南海諸地,張散航海所到的天方,天竺,大崑崙洲沿途,以及青唐,西夏,遼國,西域諸國,還有日本,高麗,新宋洲和諸多東南亞海國,它們的政治歷史地理氣候風土人文礦藏物產,描寫得非常的詳備。

連趙頊都看得津津有味,大加嘉許,直接調他給其異母兄長曾鞏打下手,充任國史館編修,主要負責《諸藩志》這一部分。

這部書也奠定了曾肇文學家,史學家和地理學家的地位,加上本身還在國子監教書育人,門生故舊滿天下,被學生們推舉爲“曲阜先生”。

現在曾肇收入可貞堂的著作,包括已經完成的《曲阜集》四十卷,《西掖集》十卷,替朝廷記錄典章帝詔的《內製》五十卷,《外製》三十卷,《宸章》十卷,《奏議》五卷。

這是真正的著作等身,比後來號稱“唐宋八大家”的兄長曾鞏還多!

說起來,現在曾鞏在文壇的聲名,其實還趕不上這個弟弟。

親家在文壇的聲譽,對自家兒子必然是大有好處的,因此這門親事,讓王珪十分滿意。

要說瑕疵,大概就是曾家人和蘇家人關係不一般。

曾鞏的文名,其實也多得進士同年大小蘇兄弟的傳揚,蘇軾一句詩——“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讓曾鞏在士林的聲譽大有後來居上,趕超自己弟弟的架勢。

王珪只好安慰自己——其實現在的大宋文壇,還有誰不想捧他大蘇的臭腳呢?

今年開春的時候,蘇軾因爲好朋友,黃庭堅的舅舅李常要到黃州拜訪,便給他們的共同好友陳季常寫了一封信。

說自己要請客,讓陳季常算準時間趕來買單,還無恥地讓陳季常先將他的好茶器交給送信人帶回,藉口是自己要找銅匠依樣打造,或者給人看過樣式,去建州購買。

又說我知道你家壁畫壞了,你請高人繪畫別人似乎不買賬,這事情你爲何不告訴我呢?我來給你找人,那還不是一句話的事兒?

讓陳季常大可不必操心,只將潤筆費準備好就行。

陳季常好氣哦,將信原封不動地轉給了蘇油,告狀道你看看你家大蘇,沒把我當朋友,只把我當做行走的寶鈔夾子,你還管不管了?

蘇油回信也不客氣,季常你飄了,當寶鈔夾子還不樂意了,你現在除了寶鈔田地還有啥?

大蘇花你的錢,那是你的榮幸,你看我,年年從周大家拎臘豬腿風蘿蔔,哪一回給過錢?

你要明白,自己有錢不花,偏要花你的,這就叫人情……

等到將信送走,美美地意淫了一下陳季常收到自己的“勸慰信”後的傻樣,蘇油又取過蘇軾的信來看。

見到信開頭“軾啓。新歲未獲展慶,祝頌無窮。”幾個字,蘇油突然想起一件重要的書法文物!

我靠!這是後世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的至寶,大蘇的《新歲展慶帖》!

這是大蘇書法的一個分水嶺,從此之後,大蘇的書法就變得無拘無束,揮灑自如,率意而成,姿態橫生。

這封信裡的書法,橫豎斜直,筆力雄健,骨勁肉豐,悠遊自如,的確可以算是目前大蘇最好的一篇。

陳季常這鐵憨憨,竟然將這樣的寶貝送到了自己手裡來,這還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蘇油直接將這封信送到可貞堂保存,等黃庭堅來京城的時候讓他瞅瞅,哼,看你敢不敢說我家大蘇的書法是石頭壓蛤蟆!

就在上月,陳師仲爲自己的偶像大蘇編輯了兩冊文集,《超然集》、《黃樓集》,一時之間風靡了整個華夏文化圈。

朝鮮王徽,日本白河,交趾李道成,不惜重金尋找海商求購,開價到了五貫舶來錢一冊。

蘇東坡,已經把自己活成了一個文化偶像,而且,還遠沒到頂!

王珪現在的文名已經被大蘇徹底拉開了差距。

大蘇就像是蘆葦叢邊上長出的一棵竹子,剛開始蘆葦還感覺良好,認爲大家都差不多,可能竹子還差自己那麼一點,結果這竹子越長越高……長越高……越高……高……

己酉,陛下詔曾鞏充史館修撰,專典史事,結果作品讓趙頊感到不滿意,突然扭頭問邊上陪同侍奉的張敦禮:“你說蘇軾與哪一位古人可以相比?”

張敦禮想了一下,說道:“差不多……李太白?”

趙頊自己也思索了一陣:“好像也不對,李太白有軾之才,卻無軾之學。”

君臣一番閒聊對答,聽在同行的王珪耳朵裡,不免心驚肉跳。

兒子如今攜新婦去江南赴任了,上海務,剛剛新進爲上海縣,南北海運的樞紐之地,加上週圍崑山的良田,現在已經是棉花之鄉,金合歡膠之鄉,地丁膠之鄉,油菜之鄉。

那裡出產的帆布,細布,絲光棉布,絲綿被,成了大宋的緊俏商品,還有三酸兩鹼的巨大工廠,當年荒蕪淒涼的地界,現在已經成了人煙輻輳的魚米鄉。

說起來還是沾了蘇明潤的光,兒子在那裡舒服不說,還能有政績,王珪覺得這幾年過得順風順水,是不是又該去開寶寺感謝感謝菩薩了?

王珪夫人拿了幾個盒子進來:“相公看看,這是今年和蚨祥的乞巧盒子,這花樣可是越來越精緻了。”

王珪看着幾個精巧的盒子,盒子蓋上還鑲嵌着紅蘭寶石的蜘蛛身子跟亮銀色的蜘蛛腿,倒真有些精緻可愛,不由得打趣:“你們婦人平日裡不是最怕這些東西的嗎?怎麼每年這時候反倒不怕了?”

夫人白了王珪一眼:“懶得和你說,東西還得趕緊找四通的驛傳寄出去,不然錯過了七夕,孫女就只能用去年的盒子,用不上今年的新樣了。”

王珪嘆了口氣:“乞巧就是個風俗,用什麼盒子不行?我看國朝如今大開奢侈之風,不是什麼好事。”

王珪夫人可不是什麼沒見識的小家婦人:“那就該學蘇明潤,以身作則。奇巧多技什麼花樣做不出來?偏偏人家卻生活簡樸。”

“平日裡見他的穿着,比京中商賈人家都還要樸素,可你做得到嗎?”

王珪心頭暗叫大事不妙,果然,就聽夫人接着道:“家中那幾個妖精都穿紅着紫的,還不是以色事人?蜀國夫人從不喜歡調弄脂粉,京里人誰不一樣當她菩薩一般敬重?”

“這幾個盒子是給孫女準備的,你要是敢隨手給了她們,小心我跟你沒完!”

第一千五百九十九章 麪粉廠第七百零七章 多少是一點點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民兵郭二蛋第二百一十八章 張天選第四百二十七章 前朝舊事第五百二十七章 趙郡李家第七十章 授課第七百四十四章 曬鹽場第二百六十二章《上歐陽內翰書》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 新情況新問題第五百五十一章 討論第六百九十六章 運糧第四百七十二章 進京第九百零五章 人民戰爭第一千七百零五章 翁翁第九百三十四章 鄒時闌第七百八十章打魚摸蝦甲天下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官場第一百三十三章 銅鏡(求推薦票)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工藝和技術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 循循善誘第六百三十九章 街坊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 功罪第一百四十二章 平南記第五百六十一章 蘇大嘴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演戲第八百六十六章 商議第五百二十九章都是熟人第八百二十六章 決戰第八百八十五章 聚會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軍校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電機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盛事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恐懼第二百一十三章 新船設計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旱情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國力的衰漲第一百三十三章 銅鏡(求推薦票)第六百八十六章 分類學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 寶貝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 求救第四百七十二章 進京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破軍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蒸汽機車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大火第八百二十章 水戰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 廷議第一千七百六十三章 好運氣第四百九十章 經濟影響力第六百一十一章 富弼返洛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程頤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漫畫第七百八十一章 勸說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蘇半朝第二百三十三章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第六百六十八章 失蹤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蔡卞(爲白銀盟主老E先生加更)第二百零三章 水泥第一百六十五章 第一個承諾第四百二十八章 他怎麼敢第六十章 仿宋體第七百一十七章 旱情第三百九十九章 擡槓之旅第五百二十一章 董員外第一千零七章 君子小人第一百八十五章 天威第九百一十八章 追擊第一千八百零九章 舊城改造第七百五十章 海鮮第九百五十一章 烏臺第六百八十二章 拜訪第一百二十三章 薛忠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失蹤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大勝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殿試第一千八百一十七章 局勢第二百一十八章 張天選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赴宴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 講道理第八百二十九章 解決第九百一十章 商議第六百二十章 利弊第七百零九章 下雨了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老外的印象第八百零一章 情報分析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 蕃坊第一千八百三十九章 收關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年終總結模板第七百四十五章 突然有錢也不好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教訓第二百九十五章 國舅第八百五十四章 遼國中衰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蔡確的思量第一千零八十五章第五百九十三章 傳說第九十章 孝心第三十三章 賬本第六百四十九章 冷處理第六百二十四章 禪師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論黨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