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禪師

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禪師

張商英說道:“禪師妙論,聽你口音,也是蜀中人士?”

老和尚回了禮,摸出一串七彩玻璃念珠:“善哉,和尚法號叫克勤,在昭覺寺進修了三十年。”

張商英聞言大驚,改成了蜀音:“原來是佛果禪師當面!商英有禮了。”

老和尚笑道:“原來卻是我小老鄉,走吧,和尚請二位喝茶。”

來到禪房,老和尚請張商英夫婦二人坐了,表演起了茶道,給夫婦倆斟上。

張商英捧起杯子,心潮翻涌:“峨眉雪芽,十年不得見矣。”

老和尚說道:“想要,就去求尋,心動而不求,翻爲掛礙,難以解脫。”

張商英將茶杯放下,笑道:“一杯茶而已,放得下。”

老和尚微笑道:“剛剛施主問,世人眼中,如何是佛。《華嚴》現量境界,理事全真,初無假法。得者心佛衆生,無一二差別。到此與祖師西來意,爲同爲別?”

張商英想了一下:“同矣。”

克勤搖頭:“且沒得交涉。”

張商英面上微微露出慍色。

老和尚不以爲意,繼續說道:“不見雲門遭山河大地否?而無絲毫過患,猶是轉勾而已。”

“直得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

“彼德山、臨濟,豈非全提乎?”

這是說得如今佛教的五門七宗中的大門,張商英默默點頭,表示首肯,說道:“商英多年研修佛典,認爲佛理境界,乃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無礙法界。”

克勤問道:“居士以爲,到了至理事無礙法界,可說禪乎?”

張商英撫掌:“正好說禪也。”

克勤笑道:“不然。居士所言,卻還正是在法界量裡。蓋法界量未滅,是爲有法。”

“終是到事事無礙法界,法界量滅,始好說禪也。”

“到彼境界,如何是佛?乾屎橛,麻三斤。”

這說法讓張商英大開眼界:“美哉之論,豈易得聞乎?”

克勤合什:“有一道真淨偈,唱與居士——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手把豬頭,口誦淨戒。趁出淫坊,未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

張商英哈哈大笑:“卻原來是同道中人!這道偈語,怕不是那人的風格!寫給燒豬院惠明的!”

……

中京道,京西獵苑。

耶律洪基鞍前帶着四歲的皇孫,在馬上疾馳。

遼主的這匹駿馬,乃蘇油引進的海外馬種培養出來的,屬於天下第一等,遠遠將侍衛們甩在了後面。

小延禧興奮地指着一處灌木林邊上:“皇翁翁,鹿!大鹿!”

耶律洪基舉起寶弓,搭上金箭:“延禧,看我取它的眼睛。”

小延禧鼓着小巴掌:“翁翁快射!”

耶律洪基笑道:“那你自己抓穩鞍橋。”

小延禧雙手抓住鞍橋上的銅環,耶律洪基一夾馬腹,白馬立即朝着林邊野鹿衝去。

野鹿受驚正要奔逃,白馬就已經衝到了據野鹿十步之內,耶律洪基手起箭落,金箭從鉅鹿左眼直貫入腦,大鹿頓時倒地,蹬踢了幾下就斃命。

小延禧鼓起掌來:“爺爺真厲害!哎喲……”

卻是忘記了還在奔馳當中,朝馬下跌去。

耶律洪基右臂一撈,將自己的寶貝孫子夾在了腋下:“你這小子,不想活了?!”

小延禧在空中蹬腿:“爺爺放我下去,我要看大鹿!”

耶律洪基哈哈大笑:“好!倒是天生的膽色!”

彎腰將他放下:“去吧!”

小延禧腳一落地,就抽出腰間的小佩刀,朝大鹿的鹿角砍去:“殺!殺!”

耶律洪基將寶弓放入弓囊,翻身從馬上下來:“小傻瓜,來,爺爺教你!”

走到大鹿跟前,耶律洪基取出小折刀按開刀刃,讓延禧握住刀柄,然後抓着他的手,領着他用小刀切開大鹿的肚腹,將鹿心從取了出來。

切了一片鹿心給延禧:“來,趁熱吃,最是鮮脆!”

延禧接過吃了一口,又往耶律洪基嘴裡塞:“翁翁你也吃。”

耶律洪基張嘴接住延禧遞上的鹿心片:“哈哈哈我孫兒真懂事!”

爺孫倆在那裡吃得挺開心,延禧看着耶律洪基手上那柄折刀,對刀刃上的花紋感到好奇。

耶律洪基說道:“這是獐子島上宋人獻上來的東西,其實鋼質和我們大遼的鑌鐵劍差不多的,就是勝在花裡胡哨,你喜歡?”

小延禧點頭。

耶律洪基笑道:“喜歡就拿去!翁翁送你了!”

延禧開心地接過:“我去給翁翁割鹿肝!”

耶律洪基也不阻止,只是叮囑道:“小心點手,鋒利着呢!”

一隊衛士焦急地奔來,領頭一名武士滾鞍下馬,奔到耶律延禧跟前:“小主上沒事兒吧?”

隊伍中一名漢人老儒模樣的官員也下得馬來,走到耶律洪基身前:“參見陛下。”

說完有扭頭對那名衛士喝道:“陛下在此,蕭兀納你失禮了!”

“誒——”耶律洪基擺着手,笑眯眯地看着拿鹿肝往蕭兀納嘴裡塞的皇孫:“蕭兀納忠心耿耿,眼裡只有他的小主子,這點很好,不許責怪他。”

王師儒躬身道:“是。”

說完又勸道:“陛下,皇孫尚在聰幼,騎馬奔馳,恐有傷損,如果陛下心愛他,同騎之時,便請緩步而行,不要再入今日這般狂奔了。”

耶律洪基想到剛剛延禧差點落馬,點頭道:“嗯,侍讀諫議得是,下次不了。你怎麼過來了,是朝中有事嗎?”

王師儒看着周圍茂盛的林木,潺潺的溪流,心中暗歎一聲:“陛下,西京道,南京道,飛蝗嚴重,百姓日子難熬,南京道都總管耶律慎思,留守蕭惟信上奏,說蒙大宋涪國公斡旋,宋國皇帝不但同意了我們的求援,還答應派遣人員入東朝相助。”

耶律洪基皺了下眉頭:“卻又何必如此多事?”

王師儒說道:“聽說宋人救災有一套成法,他們那一套我們也搞不太明白。”

遲疑了一下:“宋朝河北一路,這十年來幾乎年年受災,不過這幾年竟然還是重啓興旺之相,前年和去年,連我沿河州郡都遭了大災,不過好像河北竟然沒有受到影響……似乎,很有成效。”

“按照耶律慎思的說法,大宋如今可以讓平年如豐年,災年如平年,這一套……體系,要是我們遼國學到手,南京西京兩道,將更加鞏固。”

耶律洪基嘆氣:“兩道的天象……以前每年都是大豐稔,若非如此,大遼也沒有南下澶州的糧草,怎麼最近幾年也開始鬧災了呢?”

王師儒說道:“根據工部尚書室純奏報,大遼立國之初,兩道的河渠還頗爲得用,不過到現在已經近百年未得修整,洪澇之餘,不見恢復,良工大匠,俱已凋零,水利人才極爲匱乏。”

“河渠年久失修,土地就得不到澆灌,堤防不得整固,就容易招致水患,室純請求朝廷張榜重金招聘水利人才,撥款修整河渠,恢復兩道國初的耕作利益。”

耶律洪基不以爲然:“他從來就知道要錢,文殊奴出使回來,獻上了鶴脛弩圖紙,我賜金千兩給他要他複製,到現在一事無成!”

王師儒趕緊說道:“據老尚書說,宋人鶴脛弩,如果文殊奴的圖紙沒有問題,那其關竅就在於軟鋼彈簧和弓弦的材料與造作工藝,以我大遼如今的工技水平,實在是難以做到。”

“這點小事都做不到?那改造整修堤壩河渠他就能夠做到了?到時候再給我一句做不到,是不是就又可以搪塞過去了?!”

第八百三十八章 會飛的貨物第六百九十七章 小官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大河之威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 復官第七百二十三章 鹽戶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風雲再起第二百六十八章 萬姓大集第八百四十章 斷刑第九百五十五章 枉作小人第八百三十五章 楊曙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無條件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 風波第二百一十七章 橋的題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 反叛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快樂的趙煦第一千八百一十章 收復第七百五十章 海鮮第八百五十章 大魚第九百九十四章 乒乓球第四百四十二章 婚前第三百九十五章 天時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 彈劾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興洛倉第八百零一章 情報分析第一千六百零二章 孟端儀第八十九章 茭白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 新情況新問題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阿司匹林的藥性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年終總結模板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 攻城第四百一十九章 水火交逼第九百一十六章 守會安第一百六十八章 反撲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好之樂之第一千八百一十七章 局勢第五百四十二章 嵩陽書院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龜賊弄潮圖第一百五十六章 小東西大工藝第九十七章 劃時代第八百一十二章 沒卵子的大象第六百零二章自劾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體罰第八百九十五章 鄭州對話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 方略第八百九十七章 驗屍第七百一十八章 遊說各方第四百章 物盡其用第九百零二章 建設兵團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 困難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改制第二步第七十二章 軸承與來信第四百三十三章 一類人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 解禍第六百八十九章 國家預算第一千零八十五章第六百九十章 王韶入京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 講道理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種樹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矛盾轉化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 小兩口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章大黑心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 尚書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教訓第九百三十七章 值得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周全第五百七十九章 隔斷天都第一百一十七章 堂哥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河北發展計劃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反駁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出發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磨合期第十章 講究人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祭奠第三百章 再見張方平第八百六十二章 扁罐的書房第五百五十六章 荊湖建議第四百二十二章 大捷第九百五十章 商量對策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 暴發戶家長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 相見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 彈劾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返京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陛見第三百七十八章 理學討論第五十八章 方法論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北苑監第三百八十章 學問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 司馬光逝世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兩賦第九百三十四章 鄒時闌第六百五十八章 河州復失第一百四十二章 平南記第二百八十六章 爲國考試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 支持第九百九十八章 魚驚石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舊交第一百五十章 變化第三十章 縣令第三百六十九章 被拋棄了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