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風氣和國格

第一千零二十四章風氣和國格

蜀國公主聽見也走出來,就見院牆外一聲古怪的嘶鳴,牆頭上扁罐的身邊,突然冒出一根灰色會動的古怪肉柱子。

“哎喲!”蜀國公主被這一幕嚇得失態驚呼,王彥弼卻興奮地大喊了一聲狂奔過去:“大象!扁罐哥哥我也要騎!”

蜀國公主慘呼道:“彥弼!扁罐!回來——”

卻見扁罐在牆頭的身影一下子消失了。

蜀國公主驚得花容失色,王彥弼是她唯一的骨血,和大象這種生物待在一起,隨便掛一下蹭一下,小小的人兒還能又剩?

急急忙忙去蘇家莊子上找石薇求救,石薇也不知道到底出了什麼事情,只聽蜀國公主說害怕大象傷人,轉身進門取了神機銃,和蜀國公主一道前去象場。

象場在一處溫泉泉眼邊,待到石薇和蜀國公主一起來到泉邊樹林子的時候,就聽見那邊嘻嘻哈哈樂個不停。

待得水霧消散的瞬間,蜀國公主一看那情形,不由得滿臉通紅地扭過了頭。

沙粒,扁罐,王彥弼三個小子,光着屁股站在溫泉裡,蘇油也穿着個犢鼻褲,幾個人正拿着刷子給都力刷身子。

都力給伺候得都要眯眼了,時不時地吸一管溫泉,噴得幾個人伊伊哇哇直叫,然後又哈哈大笑。

溫泉升騰的霧氣在林中迴盪,一頭巨大的動物,和三個孩子一個大人在林中相處的這一幕,雖然影影綽綽看不太清楚,但是氣氛的和諧喜樂,是真實而生動的。

石薇鬆了一口氣,將神機銃挎回背上,便要上前。

卻被蜀國公主拉住了她的手。

石薇轉頭,之間蜀國公主眼中充滿了淚水,臉上卻是欣慰的微笑。

見石薇有些困惑,蜀國公主低低的話語裡有些討好乞憐的味道:“我好久沒有聽見彥弼這麼開心的笑聲了,姐姐,求你別打斷他們……”

石薇有些無語:“你就是把孩子看得太緊了,如今在莊子上,有張二他們看着,誰還敢拿彥弼怎麼樣?”

說完摟了摟蜀國公主的肩膀:“你呀,就是替別人想得太多,爲別人活得太多,還想讓彥弼也成爲你這樣,太辛苦了……”

“小油哥哥說,孩子是最聰明的,做父母的最要緊是啓發他們,很多事情,不是讓他們做和不做,而是讓他們知道爲什麼要做,爲什麼不做。剩下的,就是陪着他們成長。”

“小油哥哥說,我們成年人身上,本身就有一些不合理,有很多不快樂。所以不要認爲孩子就是錯的,不要把不快樂帶給他們。”

“他們的快樂很珍貴,很美好,小油哥哥說,他自己都常常身不由己地願意參與其中。”

蜀國公主拉着石薇,兩人偷偷往回走,直到出了林子,才舒了一口氣:“少保……這麼多年還能保有赤子之心,實在是讓人欽佩。”

石薇笑道:“走吧,懶得管他們,他說這叫什麼藝多不壓身,我看啊,他這是比扁罐他們還貪玩。”

……

蘇油,蘇軾,蘇轍,在石薇回來之後,便不再出尉氏了。

這段時間裡,蘇油和兩人每日裡打磨十大建言,蘇軾和蘇轍也對蘇油的政治主張有了清晰的認識。

應該說,十件事裡邊任意一件事成功,對大宋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而且很多事情,離不開蘇油的親力親爲,不管是王珪和蔡確,要想料理妥當,那是不可能的。

於國有益,不可替代,蘇軾總算是明白蘇油爲什麼職務一直沒有下來,可他卻好像一點不擔心。

到了蘇油這樣的層次,就好像當年王安石進京,任職僅僅是一個翰林學士兼侍講一樣。

職務對他們而言,基本就是個形式,根本無足輕重了。

有蘇軾和蘇轍在,蘇油都懶得再動筆,每日裡將自己要表達的意思拿出來和蘇軾和蘇轍討論,然後叫二人代筆就行。

這就是槍手,而且這倆槍手的水平之高,合唐宋兩朝,一共也就八個。

其中民族風氣與國格兩項條陳,完全是蘇軾在領會蘇油的意思之後,獨立起草。

這本身也是蘇軾的強項。

中華民族的民族風氣,在蘇油看來,其實是在完成農耕文明的發展格局之後,便已經凝聚成型。

仁、義、禮、智、信。

孝、悌、廉、恥、勤。

忠、勇、敬、恕、謹。

儉、忍、善、寬、和。

這些固然是美德,但是仁近懦,善近僞,智近奸,信近迂。

用矛盾論的觀點來看,那就是幾乎每一項美德,都有一個似是而非的惡俗與之相伴,這裡邊就存在一個度的問題。

蘇軾宏文滔滔,從三皇五帝開始,剖析華夏民族在數千年曆史中發生的重大變故,以及這些變故對民族風氣和民族性格的塑造,發生了那些關鍵的作用。

而到了如今的大宋,熙寧之前,與熙寧之後,又發生了哪些重大的變故,這些變故對於風氣的塑造,又發生了哪些作用。

其中最大的影響,就是幾次對外重大戰爭的失利。

蘇軾的文章裡,也着重分析了民族風氣對於對外戰爭的影響,以及對外戰爭,對於民族風氣的反作用。

毋庸置疑,兩者都沒有起到什麼好的促進。

兩個極端同時存在於大宋的民族風氣上——自大與自卑,保守與務虛,怯懦與盲動。

而兩個極端體現在外交策略上,就是打也不行,和也不行;體現在國家政策上,就是激進也治不好,保守也治不好。

要糾正這種狀態,首先就是要實現民族思想的轉變——自尊,但是不驕狂;自信,但是不虛枉;自強,源於務實;自立,源於自強。

民族,是由國人構成的,民族氣質,則是國人氣質構成的。

簡單舉一個例子,那就是祖宗“以文制武”的國策,在一次次對外戰爭失利中,被徹底讀歪了。

正確的理解,祖宗的這句話,應該是指國家武備,軍士訓練,將領培養,遷轉升降,都應有一套成熟有效的機制來管理約束。

管理機制,就是“文”,軍事力量,就是“武”。

而不是簡單地將“文”定義爲文官,將“武”定義成武將,在國家內部人爲地製造對立。

晚唐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爲李林甫楊國忠之輩斷絕了武將上進之道,讓這套機制喪失了作用,這才導致藩鎮跋扈,戰亂蜂起。

因與果,果與因,不能本末倒置。

而到了大宋,軍制的改革,僅僅只走完了第一步,就是開始將國家的軍事力量,嘗試納入正常的管理體系,而不再採用軍閥時期單純的武將負責制。

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但是卻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對國家的軍事力量沒有起到好的作用,相反,帶來了諸多的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也和風氣相關,以至於明敏如韓忠獻公,都曾經說出“東華門下唱名方爲好男兒”這種話。

這明顯是對祖宗遺意的誤讀,也是風氣使然。

可在如今大量有知識,通文字,曉軍略,善謀畫的人才投身軍伍之後,在回過頭來看這句話,明顯是有失偏頗,矯枉過正了。

國朝至重者,宗室,然自太祖起,宗室初授將軍,後轉觀察,節度,皆是軍職。直到熙寧年間,才定下宗室轉文資之法。

所以說認爲重文官輕武將乃是祖宗的本意,明顯是站不住腳的。

第五百三十二章 連消帶打第一百四十二章 平南記第三百零二章 煙筍排骨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 循循善誘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佛會第四百七十二章 進京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化難爲易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 新氣象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討論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術第五百五十六章 荊湖建議第二百八十六章 爲國考試第二百七十八章 大比第九百七十章 御史清流第九百二十七章 密計第七百三十二章 章惇的狙擊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 反叛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二章 二太守傳第七十六章 在藜將軍第二百八十八章 報道第七百九十八章 議事第九百一十一章 奇怪的戰爭第九百六十章 改制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萬事俱備第八百四十八章 廖恩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 雜貨鋪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河北發展計劃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進士第一千六百零六章 開會第三百七十九章 交相輝映第九百一十五章 曹南第一百八十一章 尊重第七百五十七章 筆名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談判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交涉第三百三十一章 密謀第一百五十二章 玩香第一千六百四十章 爺爺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 又遭彈劾第一千四百六十章 教訓第六百八十三章 家書第三百七十二章 財計第七十三章 看破說破第三百九十七章 運動會第七百四十五章 突然有錢也不好第三百二十六章 佈置第八百五十四章 遼國中衰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力諫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大城第八百五十三章 吳哥第一百一十一章 埋祟第二百九十七章 致用之學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 遺香第九百五十四章 突發事件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藥局第三百七十一章 理論核心第九百七十一章 廷對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王珪的家事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第一堂課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逝世第一百八十三章 恐怖的神靈第七十六章 在藜將軍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涼州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聖地第三百四十章 奏對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平叛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坑遼人是傳統第四百二十五章 紅旗猶帶冷梅香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妖師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 王爵酬之第九十九章 溫度計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 一人一顆米第七百三十九章 惡作劇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磨合期第六百九十二章 覆軍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快樂的趙煦第二百七十二章 新樓第三百八十章 學問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信用第九百八十六章 證物第九百零二章 建設兵團第一千八百零四章 投誠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 趙煦的聰明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蔡確的幫手第一百一十七章 堂哥第八百四十六章 大利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慘狀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 入使線路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歐陽發第四十五章 張天師第九百六十二章 反咬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偷城第二百三十章 冠禮第二百六十一章 歐陽修第二百九十四章 夜校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思路第七十七章 蠻部第一千八百零四章 投誠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擺事實第八百八十二章 論功過